一、试论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隋雪梅[1](2022)在《中学数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学数学教师意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从而开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探究创新性教学模式,以满足现阶段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力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探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也是必然趋势,文章主要从探究性学习的定义和特点出发,针对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相关问题作出分析。
官丽宁[2](2021)在《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面向量有明确的物理背景,是近代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桥梁。平面向量数量积是平面向量重要内容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亦是近年高考的热点。2019年出版的普通高中数学教材在平面向量数量积内容编排上变动较大,如何开展平面向量数量积及其相关内容的教与学,如何使用新教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网、人大复印全文数据库等方式收集与平面向量数量积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从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影响因素、解决策略、教学设计等多角度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与评述。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策略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证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1)基于布鲁姆认知过程维度编制了《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从非认知因素(学习动机、情绪情感、态度、意志力、性格)维度编制了《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调查问卷》。选取四川省内江市4所中学共338名高二、高三学生为调查对象。用Excel2010对收集、整理得到的数据作了处理,通过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正态分布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1)《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调查结论:其一,高中生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高阶认知水平较低,在“创造”水平最薄弱,总体得分率仅为16.22%;其二,学生对向量投影知识的记忆存在“死记硬背”情况;其三,学生性别在布鲁姆认知水平各维度及学业成绩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调查问卷》调查结论:一是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水平较低,均值为3.2989(满分5分),得分率为65.98%;二是学生性别在非认知因素上差异明显,男生非认知因素水平高于女生,男生“学习动机”和“性格”优于女生;三是高二、高三年级学生在非认知因素及其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四是不同学校学生非认知因素存在差异;五是开放题解答情况表明,部分学生对平面向量数量积知识理解、应用存在困难,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六是非认知因素总体对学业成绩影响较大(解释66.7%的变异量),非认知因素5个维度对学业成绩影响最大的是情绪情感(Beta=0.384),其次是态度、意志力、性格,学习动机(Beta=0.087)几乎不影响学业成绩。(2)对4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结论:(1)新课导入方式单一,均以物理功引入新课;(2)专家型教师(职称为正高级、高级)对教学难点的把握具体,一般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对难点的确定更笼统,在难点突破上,均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但专家型教师更关注典型例题的应用和学生具体的学情;(3)均认为几何画板等现代数学软件有助于数学教学,由于对软件操作不熟悉,而使用频率低。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研读教材,创新使用新教材;(2)重视概念课教学,采取合理教学策略;(3)重视平面向量数量积广泛应用价值;(4)适当重视学生高阶认知水平的发展,可采取创设高阶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加强教师教学反思等方法提高学生高阶认知水平;(5)注重高中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可以从提高学习兴趣、重视成就动机的培养,合理设计问题、提高学习效能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表扬学生坚持不懈的良好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性格的培养方面入手;(6)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多元化;(7)注重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基于APOS理论对新教材中平面向量数量积做了1个教学设计。
徐张帆[3](2021)在《面向问题解决的初中数学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文中指出本文探讨在初中阶段通过数学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基本策略,并进行初步的实践和探索。首先,我们对研究性教学及问题解决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接下来,我们对研究性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关于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实施条件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了初中数学研究性教学与问题解决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给出了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教学环节、灵活选题及多维评价策略。基于上述思考,我们选择了《棋盘麦粒问题》、《生活中的函数及其图像》、《自制三角板》、《设计三角形钥匙扣》、《用向量方法证明几何问题》和《九年级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等六个课题进行了教学设计,并选取《用向量方法证明几何问题》进行了教学实践,实践数据显示我们的教学设计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有效的。最后,结合案例的实践情况,我们给出了关于研究性教学实施的一些建议。
李瑞丽[4](2021)在《利用数学写作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解是学生学会知识的重要基础,会运用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数学理解性学习是指学生以理解为基础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学生能理解数学,最终目标是能迁移与应用知识。如何促使高中生进行数学理解性学习呢?这需要寻找一种能深入了解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能对学生心智活动过程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评价的途径。数学写作恰好能暴露学生的数学认知过程,教师根据写作反馈可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和质量。本研究围绕“如何利用数学写作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这一核心问题,以高中数学必修五和必修二为教学内容,以L中学高一485班为实践班,高一472班为对照班来实施数学写作教学活动。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解上述两个班103名学生对数学写作的认识以及数学理解性学习现状;其次,根据调查结果向实践班介绍数学写作,并进行阅读指导和试写。针对试写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数学写作实践目的,设计了自我阐释类、情境应用类、洞察类、反思认识类四种类型的数学写作模式;再次是,从制定实施计划、实施每种类型的数学写作教学、评析学生作品、反思教学过程这四个环节进行数学写作教学实践;最后,通过后测与访谈,对数学写作、学生数学理解性学习情况、数学成绩进行对照分析,得出实践效果。综合整个研究过程,可得以下结论:○1学生对数学写作和数学学习的态度得到改观,接近94.2%学生表示对数学写作感兴趣,且写作态度端正积极。同时写作增强了学生内心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2数学写作对学生数学理解性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数学写作,学生具备了进行理解性学习的能力,能够靠理解去学习数学,且能够自发地根据学习需要采取不同学习策略。○3促进理解性学习的数学写作实践方案具一定的可行性。实践后,学生数学成绩与基本数学能力得到提升,实践中还可获取学生认知情况和情感态度的变化情况。○4促进理解性学习的数学写作要遵循目的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评价全面多元化原则写作。最后,针对实践结果和实际教学情况,笔者提出了以“数学写作”为辅助工具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教学建议:制定合理的写作任务;注重知识过程的阐明;注重问题活动情境的设计;注重评价反馈与交流。本研究将数学写作与数学理解性学习两者相融合是一种尝试,既突出写作主题——理解性学习,又涉及写作的各方面主题。本文为数学教师开展数学写作提供了一种参考,也为促进学生数学理解性学习提供了新途径。
顾鑫婕[5](2021)在《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目前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传统的应试教育死板单一,过分强调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严重违背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就要求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基于以上的教育背景,本文提出了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活动方式和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活动。由此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以上海某中学为例,探讨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初中数学阶段开展情况如何;(2)针对现有的实施情况,初中数学教材中哪些内容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3)实施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哪些要求?(4)不同类型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该如何设计?本文先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了前人所做的调研工作。针对问题一,笔者先通过对上海某中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定的问卷调查,总结出制约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阶段发展的主要原因:(1)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传统导致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接受程度不高;(2)教师对课堂使用效率以及对是否能完成教学工作量的担忧;(3)学生处理知识能力欠缺,并发现随着年级增加,学生的兴趣呈现下降趋势。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如何在初中阶段实施研究性学习模式分成了四种类型,分别是:(1)知识探究型研究性学习活动,此类型的活动设计要在学生对知识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可从数学教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展,深度发散学生数学思维。(2)习题探究型研究性学习活动,此类型的学习活动设计可从开放题中选择重点专题知识开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3)课题实践型研究性学习活动,此类型的学习活动设计可从生活实际问题中选择合适的数学知识开展,主要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组织活动的策划能力。(4)实践调查型研究性学习活动,此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遵循实践性和有效性的原则,可从社会热点问题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最后,本论文通过在上海某初中进行一个学期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本次实验数据通过课后反馈问卷得分和数学综合成绩两方面来考察学生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能力。由实验数据分析可得: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数学思辩能力、交流协作能力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中下成绩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开始增强,成绩有小幅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也在加强。本篇论文对在中学阶段实施研究性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并根据目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对在中学阶段实施研究性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与不足。
金珉[6](2021)在《基于数学折纸活动的中学数学拓展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当前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实践经验,数学课程内容丰富而又多元,数学教学手段和评价工具也在不断更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程度与之前相比已经高出不少,数学教学的目标从关注“分”的高低更多地转向关注“人”的学习。本研究是一次数学拓展课校本化实施的探索尝试,同时也是中学数学活动内容的有益拓展。折纸与数学拓展课的建设与实施将有利于落实学校育人目标、有利于构建主动学习的数学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数理运算以及团队协作等面向未来的必要素养,能体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此,笔者提出了本研究的三个问题。(1)如何构建基于数学折纸活动的中学数学拓展课程?(2)如何设计、实施折纸与数学拓展课的每个环节?(3)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折纸数学拓展课的实施路径是什么?本文中,笔者以杜威的教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了项目化学习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课程的设计。课程分为三个主题单元,笔者对每个主题单元设计了对应的课程,并在基层学校进行实施,利用调查问卷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得到了如下结论:(1)以杜威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贯彻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进行项目导向的教学设计,结合项目化学习构建基于数学折纸活动的中学数学拓展课程。(2)将课程分为三个专题:折纸与结构、折纸与数学课内知识、折纸艺术与数学。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数学计算并发散性思考,鼓励学生在折叠中从“形”与“数”两个角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3)在实践中总结以拓展课为载体,打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创新折纸作品、自主探索折纸数学研究的教学模式。将折纸活动与数学学习探究相结合,将有利于数学的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创新。
王玉雪[7](2020)在《研究性学习视角下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处于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主要依靠发明和创造,其核心就是创新。21世纪,全球都在加紧对人才的培养,每个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各项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使学生能够具备在未来社会生存的技能。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数学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第一章先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强调在当前教育形式下,数学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提出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确定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三章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文献,总结归纳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内涵,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通过文献研究解读我国现行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构建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学理论基础,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第四章以本人任教学校的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现状以及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的认知程度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创新思维倾向,探明我国初中生对创新意识和研究性学习的认知程度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创新意识倾向处于中等水平,在日常学习或生活中学生并没有有意识的应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这说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为教师自身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不知如何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五、六章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七条策略并应用于实验班中。与普通班对比之下能够发现实验班大多数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常常有不同的想法,成绩与普通班相比有很大提高。最后,基于策略的可行性,本人提供了三篇具体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希望为基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王素彦[8](2020)在《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蔡玉书老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作为构成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重要部分,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推进青年教师的发展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了中学数学正高级教师蔡玉书老师作为数学名师研究对象,进行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旨在探索影响蔡玉书老师名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总结可以借鉴的经验,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或启示.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包涵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首先基于研究问题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梳理已有研究结果.其次笔者利用见习之便,通过近距离观察,了解蔡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科研和竞赛等工作.然后围绕研究问题制定访谈提纲,通过对蔡老师的访谈深入了解蔡老师名师专业发展之路.最后对以上所有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总结蔡老师的名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和可借鉴的经验.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影响数学名师蔡玉书老师专业发展主要有四个因素:①具有崇高的教育理念;②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独特的教学特色;③具有坚定的科研信念;④坚持对“第二课堂”的积极引导.(2)对青年教师有三点启示:①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教学观;②学会科研、合理科研;③利用和肯定数学竞赛的教育价值.
王奋平[9](2020)在《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教育全球化趋势下的数学教育改革越来越国际化,包括数学教科书比较在内的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鉴于国内外数学教科书比较大多集中于文本内容分析及学科知识的深度、难度探索,本研究主要解决两个目标:第一、探索形成一个适合认知效率视野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第二、依据第一步评价指标比较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在认知效率视野中的质量。其中包含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进行教科书质量评价实证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第一步,通过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进步教育思想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梳理中、英文献,参考国际、国内有代表性的、比较权威的教科书评价理论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形成评价指标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并参考了各国教科书评价指标体,初步构建了一个教科书评价指标结构,通过调研数学教育研究专家获取各初始指标权重的意见,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软件处理专家数据后获取各指标权重,并据此分解指标形成问卷,在基层一线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育研究专家等群体开展问卷调查,获取对问卷指标的调研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最终形成一个简洁而易于在教科书评价实践中操作的高学习效率视野下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7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学习目标、学生基础、学习动机、知识结构、探究反思、学习评价、学习环境。第二步,依托建构的评价标准,邀请五位数学教学专家和数学教育研究专家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样本教科书进行评价打分,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工具处理评价数据,获得三国教科书评价比较结果。第三步,通过一个教学实验验证评价结论。评价指标建构遵循以下原则: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建构更加公允;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质性分析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建构教科书评价标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融入教科书质量评价因素;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教育公平等观点。依据本研究制定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受邀数学教育专家群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结论:美国教科书质量较好,中国教科书次之,英国教科书质量较差,中、美、英教科书在七项指标以及二级指标中各有较好的表现。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认知效率影响较小;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对数学认知效率可能存在影响;中国教科书传统设计模式中的优秀元素值得保留。评价结论表明:认知效率视角的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而且重视开放性问题解决;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重视非智力因素;学习者对数学的理解是高质量教科书主要目标;高质量教科书重视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英国教科书分模块编写,此研究中英国教科书样本采用纯数学(核心数学)教科书,因此在其中应用性指标方面的表现必然影响其质量。应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选择性吸收西方教科书设计的元素。影响教科书质量因素复杂。教科书使用效率的评价很难做到涵盖所有影响因素的教科书质量因素,本研究只探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认知视野中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的评价指标建构及教科书比较。
王军[10](2020)在《浅谈中学数学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已经走进了数学课堂。本文分析了中学数学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现状,指出了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教学技能、知识内涵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选择合适研究主题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学习的措施,由此促进中学数学教师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为学生学习提供相应支持。
二、试论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数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探究性学习的定义 |
二、探究性学习所具备的特点 |
(一)问题性 |
(二)开放性 |
(三)过程性 |
(四)自主性 |
三、我国教学改革之路 |
四、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重要性 |
五、中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
(一)提高教师素质 |
(二)明确教学原则 |
(三)优化教学内容 |
(四)实现多种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发展 |
(2)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背景 |
(二)现实诉求 |
1.平面向量数量积在高考中的体现 |
2.平面向量数量积内容编排变化 |
二、研究问题与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影响因素 |
(一)认知因素对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影响 |
(二)非认知因素对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影响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策略综述 |
(一)克服负迁移 |
(二)降低认知加工的难度 |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
(四)激活非认知因素 |
三、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新知课教学设计研究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复习课教学设计研究 |
四、国外研究现状 |
五、相关理论 |
(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二)非认知因素 |
(三)APOS理论 |
(四)数学核心素养理论 |
六、综述小结 |
(一)综述结论 |
(二)综述引发的思考 |
第3章 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一)问卷调查对象 |
(二)访谈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一)问卷调查的编制与实施 |
1.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的编制与实施 |
2.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二)教师访谈提纲编制与实施 |
四、数据的编码 |
第4章 平面向量数量积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调查结果分析 |
1.测试卷基本描述性统计 |
2.高中生平面向量数量积数量积测试结果分析 |
3.高中生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结果差异分析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
1.问卷基本描述性统计 |
2.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非认知因素现状分析 |
3.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差异分析 |
4.问卷中开放题学生回答结果分析 |
5.非认知因素与学业成绩回归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新课导入分析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难点分析 |
(三)几何画板使用情况分析 |
第5章 平面向量数量积研究结论、教学建议与教学设计 |
一、研究结论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调查结论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调查结论 |
(三)教师访谈结论 |
二、教学建议 |
(一)研读教材,创新使用新教材 |
(二)重视概念教学,采取合理教学策略 |
(三)重视平面向量数量积广泛应用价值 |
(四)适当重视学生高认知水平的发展 |
(五)注重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 |
(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多元化 |
(七)注重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
三、基于APOS理论的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设计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一、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预测) |
附件2 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正式) |
附件3 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调查问卷 |
附件4 非认知因素各维度介绍 |
附件5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3)面向问题解决的初中数学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文献综述 |
1.3.1 研究性教学文献综述 |
1.3.2 数学问题解决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案例分析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研究性教学 |
2.1.2 数学问题解决 |
2.2 研究性教学的心理学理论 |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
2.4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
第3章 研究性教学现状研究 |
3.1 调查目的 |
3.2 问卷设计 |
3.3 被试选择 |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1 学生问卷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2 教师问卷数据处理与分析 |
3.5 调查结果 |
3.5.1 研究性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
3.5.2 研究性教学的开展现状及实施难点 |
3.5.3 研究性教学的前景 |
第4章 研究性教学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探讨 |
4.1 数学研究性教学和问题解决的相互关系 |
4.2 面向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性教学的环节 |
4.2.1 选题阶段,学生参与提出问题 |
4.2.2 准备阶段,学生进行先行探究 |
4.2.3 研究阶段,学生分析问题、拟定计划、解决问题 |
4.2.4 交流阶段,学生间交流借鉴 |
4.2.5 总结阶段,学生回顾、反思 |
4.2.6 展示评价阶段,学生进一步获得研究经验 |
4.3 研究性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
4.3.1 以提升兴趣、培养能力与数学素养为依据 |
4.3.2 教学内容来源多样化 |
4.3.3 适当整合内容,培养数学整体观 |
4.3.4 融合数学史,营造文化意境 |
4.3.5 兼顾开放性与可行性 |
4.4 研究性教学的评价策略 |
4.4.1 评价主体多元化 |
4.4.2 评价对象多元化 |
4.4.3 评价方式多样化 |
第5章 面向问题解决的研究性教学案例设计及实践 |
5.1 教学案例的设计 |
5.1.1 数与代数 |
5.1.2 图形与几何 |
5.1.3 概率与统计 |
5.2 案例的实践与反馈 |
5.2.1 案例的实践概况 |
5.2.2 案例的实践过程 |
5.2.3 研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比 |
5.2.4 实践反馈 |
5.3 初中数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建议 |
5.3.1 转变教学观念,师生相互合作 |
5.3.2 选择合适课题,聚焦问题解决 |
5.3.3 灵活安排教学,开发利用资源 |
5.3.4 教学内容适量,学生研究充分 |
5.3.5 过程、成果兼顾,实施多维评价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初中数学研究性教学实施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二:初中数学研究性教学实施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三:《用向量方法证明几何问题》小组研究报告 |
附录四:《用向量方法证明几何问题》小组评价表 |
附录五:数学研究性教学课堂反馈表 |
附录六:《用向量方法证明几何问题》讲练结合法教学设计 |
致谢 |
(4)利用数学写作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1.1.2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的内容组织 |
1.1.4 数学写作的功能 |
1.1.5 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必要性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数学写作的概念 |
2.1.2 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概念 |
2.2 国内外有关数学写作的研究 |
2.2.1 关于数学写作的价值 |
2.2.2 关于数学写作的类型 |
2.2.3 关于数学写作的指导 |
2.2.4 关于数学写作的评价 |
2.2.5 关于数学写作的实践研究 |
2.3 国内外有关数学理解性学习的研究 |
2.3.1 关于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教学、学习策略 |
2.3.2 关于数学理解性学习的评价 |
2.3.3 关于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2.5 相关理论基础 |
2.5.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5.2 元认知理论 |
2.5.3 认知心理学理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工具 |
3.4.1 高中生数学写作调查问卷的设计 |
3.4.2 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情况调查问卷设计 |
3.4.3 测试题的设计 |
3.4.4 访谈提纲设计 |
第4章 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数学写作准备 |
4.1 前期准备工作 |
4.1.1 前期调查 |
4.1.2 调查结果分析 |
4.1.3 向学生介绍数学写作 |
4.1.4 数学写作的阅读指导及试写 |
4.2 数学写作模式的设计 |
4.2.1 自我阐释类 |
4.2.2 情境应用类 |
4.2.3 洞察类 |
4.2.4 反思认识类 |
4.3 数学写作的评价 |
4.3.1 评价目的 |
4.3.2 评价原则 |
4.4 小结 |
第5章 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数学写作教学实践 |
5.1 实施方案 |
5.1.1 实施的教材内容 |
5.1.2 变量分析 |
5.2 数学写作教学实施计划 |
5.2.1 数学写作教学设计环节 |
5.2.2 数学写作题目、篇数 |
5.3 自我阐释类数学写作的实施及案例 |
5.3.1 写作目标 |
5.3.2 写作内容 |
5.3.3 写作题目的设计 |
5.3.4 关于自我阐释类数学写作的评价 |
5.3.5 写作案例及作品评析 |
5.3.6 自我阐释类写作的教学反思 |
5.4 情境应用类数学写作的实施及案例 |
5.4.1 写作目标 |
5.4.2 写作内容 |
5.4.3 写作题目的设计 |
5.4.4 关于情境应用类数学写作的评价 |
5.4.5 写作案例及作品评析 |
5.4.6 情境应用类写作的教学反思 |
5.5 洞察类数学写作的实施及案例 |
5.5.1 写作目标 |
5.5.2 写作内容 |
5.5.3 写作题目的设计 |
5.5.4 关于洞察类数学写作的评价 |
5.5.5 写作案例及作品评析 |
5.5.6 洞察类写作的教学反思 |
5.6 反思认识类数学写作的实施及案例 |
5.6.1 写作目标 |
5.6.2 写作内容 |
5.6.3 写作题目的设计 |
5.6.4 关于反思认识类数学写作的评价 |
5.6.5 写作案例及作品评析 |
5.6.6 反思认识类写作的教学反思 |
5.7 教学反思 |
第6章 数学写作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实践效果 |
6.1 数学写作对学生态度、写作能力的分析 |
6.1.1 数学写作调查分析 |
6.1.2 访谈结果分析 |
6.1.3 数学写作调查小结 |
6.2 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情况分析 |
6.2.1 数学写作对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影响分析 |
6.2.2 数学写作对数学理解性学习各维度的影响分析 |
6.2.3 测试题得分率分析 |
6.2.4 学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情况小结 |
6.3 数学成绩分析 |
6.3.1 数学考试成绩分析 |
6.3.2 测试题成绩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的不足 |
7.4 教学建议 |
7.4.1 制定合理的写作任务 |
7.4.2 注重知识过程的阐明 |
7.4.3 注重问题活动情境的设计 |
7.4.4 注重评价反馈与交流 |
7.5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高中生数学写作的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 B:学生数学写作访谈提纲 |
附录 C: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调查问卷 |
附录 D 学生数学写作调查问卷(后测) |
附录 E:实践班和对照班数学成绩前后测数据对比表 |
附录 F:六道测试题 |
附录 G:实践班与对照班六道测试题成绩数据对比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 |
2.2.1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
2.2.2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涵 |
2.3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多元智能问题连续教学理论 |
2.3.3 认知心理学理论 |
2.3.4 主体教育理论 |
2.4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 |
第三章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初中课堂的实施现状——以上海某中学为例 |
3.1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现状调查 |
3.2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调查数据分析 |
3.3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调查总结 |
第四章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相关思考 |
4.1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选择内容 |
4.1.1 从新授课中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
4.1.2 从习题的推广或开放题来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 |
4.1.3 从校本教材中选择联系生活数学课题进行研究 |
4.1.4 从生活实践活动来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 |
4.2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原则 |
4.2.1 活动设计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辅相成 |
4.2.2 常规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
4.2.3 注重全面发展和个性素质培养相结合 |
4.2.4 实践性与有效性并存 |
4.3 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要求 |
4.3.1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要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为基础 |
4.3.2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要有典型,适合数学模型的构建 |
4.3.3 转变教师传统的思想观念 |
4.3.4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
4.4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类型设计 |
4.4.1 知识探究型研究性学习活动 |
4.4.2 习题探究型研究性学习活动 |
4.4.3 课题实践型研究性学习活动 |
4.4.4 社会调查型研究性学习活动 |
4.5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方式 |
第5章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假设 |
5.3 实验对象与工具 |
5.4 实验方法及过程 |
5.5 数据分析 |
5.6 结论思考 |
第6章 结论与思考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实施情况的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B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开展情况的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C 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情况反馈的调查问卷 |
附录D 如何挑选基金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6)基于数学折纸活动的中学数学拓展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期待,创新人才培育任务紧迫 |
1.1.2 适合超常儿童学习需要的数学教育实践仍值得进一步探索 |
1.1.3 新背景下的数学选修课程校本化开发满足个性发展 |
1.1.4 几何与代数交融贯通的折纸数理学研究具有教育价值 |
1.2 研究问题 |
1.2.1 研究基础 |
1.2.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对象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方法 |
1.4.5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折纸活动背后的教育理论 |
2.1.1 杜威的教育实践理论 |
2.1.2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
2.1.3 项目化学习的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关于拓展课的研究 |
2.2.1 国外关于拓展课的研究 |
2.2.2 国内关于拓展课的研究 |
2.2.3 笔者所在学校关于拓展课的实践经验 |
2.2.4 折纸活动在国内外进课堂的相关研究 |
2.3 折纸数学历史与现代科技应用 |
2.3.1 折纸几何学传入中国 |
2.3.2 现代折纸技术的应用 |
第3章 课程的构建 |
3.1 课程建设的目标 |
3.1.1 为何做:在数学项目化活动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
3.1.2 怎么做:数学项目化活动的组成要素 |
3.1.3 谁来做:数学项目化活动的师生关系 |
3.1.4 做什么:折纸中的数学奥秘 |
3.2 课程建设的内涵意义 |
3.2.1 课程建设的教学价值 |
3.2.2 课程建设的育人价值 |
3.2.3 课程建设的社会价值 |
3.3 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 |
3.3.1 课程实施的教学要素 |
3.3.2 课程实施的教学案例 |
3.3.3 课程实施的突出亮点 |
3.4 课程建设的成果辐射 |
第4章 课程的设计案例 |
4.1 课程目标 |
4.1.1 学情分析 |
4.1.2 教学要求 |
4.1.3 学习目标 |
4.2 学习准备 |
4.2.1 材料工具的准备 |
4.2.2 数学知识的准备 |
4.2.3 折纸基本技能的准备 |
4.2.4 图书媒体资料的准备 |
4.3 课程专题单元的设计说明 |
4.3.1 专题单元的初步选取 |
4.3.2 专题单元的细化设计 |
4.3.3 课程模式的设计 |
4.4 专题单元一:折纸结构与数学 |
4.4.1 结构折纸初探 |
4.4.2 伸缩结构 |
4.4.3 旋转结构 |
4.4.4 密铺结构 |
4.5 专题单元二:折纸与中学数学知识 |
4.5.1 折纸与圆锥曲线 |
4.5.2 折纸与数列 |
4.6 专题单元三:折纸艺术与数学 |
4.6.1 圆河法与数学教学案例 |
4.6.2 组合折叠中的数学问题 |
第5章 课程实施的评价 |
5.1 基于问卷调查的评价 |
5.1.1 调查对象与目的 |
5.1.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5.1.3 调查结果 |
5.2 基于访谈法的评价 |
5.2.1 访谈的设计 |
5.2.2 访谈摘录 |
5.3 基于作品展示的评价 |
5.4 基于测试的评价 |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折纸与数学》拓展课调查问卷 |
附录2:《折纸与数学》拓展课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
附录3:《折纸与数学》拓展课第二学期期末测试 |
致谢 |
(7)研究性学习视角下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意识的研究现状 |
2.1 概念界定 |
2.1.1 研究性学习 |
2.1.2 创新意识 |
2.2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2.2.1 研究性学习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创新意识国外研究综述 |
2.3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2.3.1 研究性学习国内研究综述 |
2.3.2 创新意识国内研究综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培养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
3.1 认知结构理论 |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3 多元智力理论 |
第四章 初中生创新意识现状及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3 调查问卷的编制 |
4.3.1 问卷一:初中生创新意识现状调查问卷 |
4.3.2 问卷二:初中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认知程度调查问卷 |
4.4 《初中生创新意识现状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及结论 |
4.4.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4.2 调查结论与探讨 |
4.5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认知程度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及结论 |
4.5.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5.2 调查结论与探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性学习视角下培养初中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
5.1 以“问题”为起点进行研究性学习 |
5.2 “例题多变式”,培养创新意识 |
5.3 提供“实践探索”活动,在实践中创新 |
5.4 把握“错误”资源,在批判中创新 |
5.5 尝试“一题多解”,发展思维广阔性 |
5.6 巧用“思维导图”,发挥个体创造力 |
5.7 开展“合作探究”,在思维碰撞中创新 |
第六章 基于研究性学习培养初中生创新意识的实践研究 |
6.1 实践研究目的 |
6.2 实践研究的实验方案 |
6.2.1 实验场所 |
6.2.2 实验具体方法 |
6.3 实践研究的实验过程 |
6.4 实践研究的实验结果分析 |
6.5 基于研究性学习培养初中生创新意识的教学设计 |
6.5.1 《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
6.5.2 《用表达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
6.5.3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学设计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附录B 初中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C 初中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认知程度调查问卷 |
(8)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蔡玉书老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背景 |
1.2 课题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师专业发展 |
2.1.2 名师教师 |
2.1.3 正高级教师 |
2.1.4 特级教师 |
2.1.5 数学名师——蔡玉书 |
2.2 相关研究现状 |
2.2.1 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2.2.2 名师相关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第3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研究框架 |
3.3 研究问题 |
3.4 研究重点和难点 |
3.4.1 研究重点 |
3.4.2 研究难点 |
第4章 影响蔡老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4.1 数学教育理念 |
4.1.1 数学观 |
4.1.2 数学教学观 |
4.2 数学教学工作 |
4.2.1 专业基础 |
4.2.2 教学能力 |
4.2.3 教学设计 |
4.2.4 教学特色 |
4.3 科研工作 |
4.3.1 论文与专着 |
4.3.2 课题与项目 |
4.3.3 名师工作室 |
4.4 竞赛工作 |
4.4.1 教练工作 |
4.4.2 学生成绩 |
4.5 小结 |
4.5.1 影响蔡老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 |
4.5.2 影响蔡老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
第5章 访谈结果及分析 |
5.1 访谈目的及提纲 |
5.2 访谈结果及分析 |
5.2.1 访谈结果 |
5.2.2 归纳与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1.1 崇高的教育理念 |
6.1.2 扎实的专业基础、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独特的教学特色 |
6.1.3 坚定的科研信念 |
6.1.4 对“第二课堂”的积极引导 |
6.2 对青年教师的启示 |
6.2.1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教学观 |
6.2.2 学会科研,合理科研 |
6.2.3 利用和肯定数学竞赛的教育价值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蔡玉书老师大事记 |
附录B 蔡玉书老师的科研论着汇总 |
致谢 |
(9)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的范围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数学教科书研究状况 |
2.2 教科书比较相关研究 |
2.2.1 国外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
2.2.2 国内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
2.3 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相关研究 |
2.3.1 国内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
2.3.2 国外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
2.3.3 国际上主要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和工具简介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思路 |
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2.2 研究工具的选择及使用 |
3.3 评价专家的选择 |
3.4 教学实验设计 |
第4章 认知效率视角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的理论分析 |
4.1 认知效率视角下数学教科书评价框架的理论基础 |
4.1.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观点 |
4.1.2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及其教学观 |
4.2 对教科书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建构的启示 |
第5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 |
5.1 教科书评价模型设计 |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5.4 教科书评价初始模型指标权重确定 |
5.5 教科书评价指标的修订 |
5.5.1 “学习目标”评价标准确定 |
5.5.2 “学生基础”评价标准确定 |
5.5.3 “学习动机”评价标准确定 |
5.5.4 “知识结构”评价标准确定 |
5.5.5 “探究反思”评价标准确定 |
5.5.6 “学习评价”评价标准确定 |
5.5.7 “学习环境”评价标准确定 |
第6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 |
6.1 “学习目标”指标的比较 |
6.2 “学生基础”指标的比较 |
6.3 “学习动机”指标的比较 |
6.4 “知识结构”指标的比较 |
6.5 “探究反思”指标的比较 |
6.6 “学习评价”指标的比较 |
6.7 “学习环境”指标的比较 |
6.8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整体质量评价结果比较 |
第7章 教科书质量教学验证实验 |
7.1 教学实验过程及结果 |
7.2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
第8章 中美英数学教科书比较结果分析讨论 |
8.1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目标”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2 中、美、英教科书“学生基础”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3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动机”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4 中、美、英教科书“知识结构”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5 中、美、英教科书“探究反思”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6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评价”内容比较结果分析 |
8.7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环境”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第9章 研究结论 |
9.1 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分析 |
9.1.1 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 |
9.1.2 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的建构更加公允 |
9.1.3 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和广阔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 |
9.1.4 基于技术的量化质性研究相结合建构和使用教科书评价指标 |
9.1.5 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作为评价指标的因素 |
9.1.6 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 |
9.1.7 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观 |
9.2 高质量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主要特征 |
9.2.1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学习者全方位素质的发展 |
9.2.2 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 |
9.2.3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 |
9.2.4 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是高质量教科书的重要特点之一 |
9.2.5 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 |
9.2.6 促进理解性数学学习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的目标 |
9.2.7 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 |
9.3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总体差异分析 |
9.3.1 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 |
9.3.2 将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中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 |
9.3.3 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 |
9.3.4 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可能影响认知效率 |
9.3.5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学习效率影响较小 |
9.3.6 中国数学教科书在继承基础上兼容并蓄模式值得保留 |
第10章 对本研究的反思 |
10.1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10.1.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0.1.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10.2 反思和建议 |
10.2.1 辩证看待量化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限性 |
10.2.2 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 |
10.2.3 选择性吸收美国教育改革结论和实践经验 |
10.2.4 教科书改革应是充分论证和一定阶段教学实验基础上的改革 |
附录1 爱德思(Edexcel)考试委员会各数学模块及主要内容 |
附录2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权重问卷 |
附录3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问卷 |
附录4 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及其内涵 |
附录5 问卷指标共同度 |
附录6 英国教育部A水平大纲对学生(16-18)的学习要求 |
附录7 内华达州教材评价标准指标(2015年前) |
附录8 贝尔的教科书评价标准 |
附录9 英国SMP14-16岁CSE(或GCSE)数学教科书内容 |
外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编着作 |
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
获奖 |
致谢 |
(10)浅谈中学数学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学数学教师研究性学习现状 |
(一)中学数学教师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多样 |
(二)中学数学教师研究性学习与现代技术挂钩 |
二、中学数学教师研究性学习的影响 |
(一)给教师提供交流的空间 |
(二)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
(三)聚合多样教学技能 |
三、加强中学数学教师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
(一)要有合适的主题 |
(二)有效利用现代技术 |
四、试论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数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分析[J]. 隋雪梅. 文理导航(中旬), 2022(04)
- [2]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的调查研究[D]. 官丽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面向问题解决的初中数学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D]. 徐张帆.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利用数学写作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实践研究[D]. 李瑞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D]. 顾鑫婕.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基于数学折纸活动的中学数学拓展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D]. 金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研究性学习视角下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调查与研究[D]. 王玉雪. 济南大学, 2020(05)
- [8]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蔡玉书老师为例[D]. 王素彦. 苏州大学, 2020(02)
- [9]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D]. 王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10]浅谈中学数学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J]. 王军. 学周刊,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