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物内报警设备的设计与安装(论文文献综述)
王勇[1](2021)在《智能建筑自动化消防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稳步发展,建筑物类型正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建筑群体的持续增长促进了城市一体化发展,但当前建筑物的使用质量无法得到全面保障,人们现有的居住环境缺乏统一管理,往往导致因建筑物质量和人为因素而引发火灾。目前火灾已经成为我国建筑物的主要问题之一,相关部门需要建立智能化自动消防系统,做好社区居民消防安全知识普及工作,在建筑内部设立科学的消防系统,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对建筑消防的整体管控。
张俊[2](2021)在《石油化工企业抗爆建筑物新风系统设计要点》文中认为石油化工企业抗爆建筑物的新风系统在设计上与非抗爆建筑物有很多不同之处,需要按功能性房间和办公性质房间分别设置,新风量需要适当加大。除了需要设置常规净化处理外还需进行化学净化去除有害气体,热湿处理需要充分考虑节能问题,避免冷热抵消,尽量回收排风带走的能量。新风取气口位置要保证空气清洁,当建筑物周围发生爆炸时抗爆阀自动关闭阻挡外部爆炸冲击波对建筑物的破坏,同时关闭电动密闭阀和新风机组,防止外界的有毒和可燃气体进入建筑物。根据上述各个方面的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来确保新风的品质和新风系统的可靠性。
李玲[3](2021)在《基于NB-IoT的客运站房防排烟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客运站房是人员密集的重要场所,随着人们安全意识不断提升,对客运站房的消防安全设施投入力度也在逐渐加大,防排烟系统作为客运站房必不可少的消防设施,其设计的合理性与设施的正常使用对人们逃生和消防扑救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防排烟系统普遍存在人工检查周期长、监控困难;系统故障率高,导致系统应急启动时无法正常开启,影响人们逃生和消防人员救援;不能实时感知系统的状态信息且无法实现系统的远程监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旨在采用NB-IoT窄带物联网技术开发一款客运站房防排烟智慧监控系统。首先对防排烟系统常见故障及监测方法进行了梳理归纳,其次对排烟窗、风机等主要设备的状态检测传感器进行了选型,然后重点采用STM32嵌入式开发技术对防排烟终端侧软硬件进行了设计,继而利用华为Ocean Connect云平台初步实现了平台侧防排烟设备的管控。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防排烟系统的故障监测方法,基于传感器检测技术和NB-IoT无线通信技术,搭建系统的整体框架,包括终端侧和平台侧。(2)根据系统的需求,完成以STM32L431主控芯片为核心的系统硬件设计,对终端器件进行选型,完成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和PCB设计,其中电源模块采用双电源供电。(3)借助STM32Cube Mx和MDK5工具,使用C语言完成系统的软件开发,在Ocean Connect云平台完成系统的模型搭建和插件开发,完成系统终端与平台的对接,使用Co AP通信协议实现两端的数据交互,搭建监测平台,实现对系统终端的远程监控。(4)搭建测试平台,对系统进行硬件测试、数据采集测试、入网测试和监测平台测试,数据采集传感器选择霍尔传感器、烟雾传感器、GPS定位传感器和激光测距传感器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数据采集终端能够实现主备用电自动切换、各传感器数据采集、GPS位置定位、物联网模块通信组网、云平台数据展示等功能。基于NB-IoT的防排烟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客运站房防排烟系统故障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通过后续对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有望解决人工检查操作难,系统故障无人知晓的行业难题,提高防排烟系统等重要消防设施的安全运行水平,为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提供重要技术保障。
罗茂颖[4](2021)在《基于路径优化的大型商业建筑火灾应急疏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体量大、占地广且建筑跨度大的各种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拔地而起。这些大型商业建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让其室内的应急疏散工作增加了难度。目前建筑中大部分应急疏散指示牌仅是按照规范设置要求,指向最近的安全出口方向,在路径优化问题上仍有欠缺,应急疏散的动态性应用不足导致人员应急疏散效率不理想,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因此本文结合某大型商业广场建筑特点,对疏散路径进行优化,结合智能应急疏散系统,提高人员应急疏散效率。本文运用Building EXODUS软件,从发生火灾等突发情况(场景一~场景三)和未发生火灾(场景四~场景六)的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分别对使用商场实际情况下的静态应急疏散系统(场景一、场景四)、使用对疏散路径进行优化后的静态应急疏散系统(场景二、场景五)和对疏散路径进行优化后辅以智能应急疏散系统(场景三、场景六)的人员疏散情况进行比较。通过未发生火灾的情况下人员疏散模拟,场景二对比场景一,路径优化后的疏散效率提高了14.7%;场景三对比场景二,疏散效率提高了10%。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场景五对比场景四,路径优化后的疏散效率提高了31.9%;场景六对比场景五,疏散效率提高了22.7%。可以看出,疏散路径优化后大型商业场所的人员疏散效率有明显提高;对疏散路径进行优化后辅以智能应急疏散系统的疏散效率更高;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时路径优化提高人员疏散效率的效果更加明显。从以上对比验证了疏散路径优化的有效性,为以后建筑设计者提供参考意见,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邱友航[5](2021)在《最优路径规划的智能消防疏散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火灾不仅严重威胁公众安全而且阻碍社会发展。我国火灾发生频率较高,其中建筑物火灾占比较大。建筑物内防火救援工作关系到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的经济发展。现代大型综合建筑内部结构复杂、人员密集,火灾发生时快速疏散受灾人员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为保障大型综合建筑消防安全,本文探讨了国内外消防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现阶段研究方向,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最优路径规划的智能消防疏散系统,在应用于大型建筑物时,能实时监测消防设备状态,火灾发生时,能根据建筑物内部情况和火源位置,迅速为被困人员规划逃生路径,同时改变建筑物内消防设备状态,引导人群疏散。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了一个能实时监测消防设备状态并图形化显示的智能消防疏散系统。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系统硬件由控制器、回路以及回路设备等部分组成。根据《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进行系统软件设计需求分析,将软件设计为编辑软件和管理软件两部分,编辑软件用于根据建筑物内部消防设备实际的位置进行矢量图层绘制并保存,供管理软件使用,管理软件用于实时监测消防设备状态,并在火灾发生时为被困人员搜索最优逃生路径。(2)为使系统实现有效的路径规划从而快速疏散受灾人员,本文阐述了路径规划相关理论,归纳概括了目前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和环境建模方法,设计了一个融合的路径规划算法。单一路径规划算法应用于内部结构复杂的大型建筑物时难以实现最优路径规划,本文基于Dijstra算法和蚁群算法,提出一种融合算法并对提出的算法进行改进。在MTLAB中采用MAKLINK图论法建立空间模型,基于空间模型对提出的融合算法进行路径规划仿真分析,20次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融合算法实现了最优路径规划,相比改进前的融合算法在距离上缩短了约2.6米、在迭代次数上提高了38.14%。(3)对智能消防疏散系统软件功能进行实现。对智能消防疏散系统软硬件进行配置,为确保消防疏散系统在应用于大型建筑物时能可靠稳定运行,在软件内根据改进后算法得到的结果对疏散指示灯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引导人员疏散。对系统软件进行了系统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软件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软件能够实时监测建筑物内消防设备状态,软件负载测试结果表明在应对多条火警、故障等事件,软件仍能够正常稳定的工作。
张宏运[6](2021)在《基于BIM与RFID技术的写字楼火灾疏散路线选取方法》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结构功能复杂的建筑不断涌现,建筑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随建筑的规模变大而变大,因而减少建筑火灾带来的损失就显得极为重要,尤其是在减少人民生命安全损失方面。本文围绕写字楼建筑案例,根据其建筑功能特点及建筑防火设计特点,引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与BIM等相关技术,利用BIM、RFID、消防疏散、疏散标志、疏散诱导系统等最新科学理论。提出了一种疏散指示标志布置优化办法,设计了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楼宇火灾疏散指示装置,构建了一种基于BIM与RFID技术的消防疏散诱导系统。利用Revit与Pathfinder软件进行火灾下写字楼人员疏散模拟分析,得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相关结论。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传统疏散指示标志布置规则已经不能更好的适应新型疏散指示标志,也不能更好的适应大型复杂建筑。本文对消防疏散指示标志布置规则进行研究,确定了新型疏散指示标志布置的优化思路,提出了一种新型疏散指示标志布置位置优化办法:疏散通道端头处的布置距离进行优化布置;建筑内T型路口的疏散指示标志布置位置的确定;确定新型疏散指示标志的服务半径和服务率。(2)针对消防疏散过程中人员接收疏散指示标志的指引信息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楼宇火灾疏散指示装置。研究分析了RFID技术与消防疏散诱导系统对人员疏散的积极影响,本文设计出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疏散诱导系统架构,结合一种基于RFID的楼宇火灾疏散指示装置,构建了一种基于BIM与RFID技术的疏散诱导系统。(3)结合某高层写字楼案例,在有疏散指示标志的情况下,利用Dijkstra算法得到建筑案例标准层的最短疏散路径,分析了人员密度及疏散出口大小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分析在无疏散指示标志情况下,建筑防火设计不规范或者复杂的疏散通道会对人员疏散时间以及疏散路径选取产生较大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在无有效疏散指示标志的诱导下,不合规的建筑防火设计或过于复杂的疏散路线会影响人员疏散时决策判断能力,进而增加疏散人员选取非最优疏散路线的风险概率。因此利用本文提出的基于BIM与RFID技术的疏散诱导系统与消防疏散指示标志布置优化办法,可以帮助疏散人员对最佳疏散路线的决策选取。
李康莹[7](2021)在《水蓄热供暖系统运行策略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供热系统的运行调控多是以人工为主,没有明确的供热策略指导供热系统的运行。制定符合供热系统的运行策略,在制定过程中,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和满足用户需求,从获得用户耗热量和供热设备调控进行研究,提出准确反映用户情况的耗热量方法和供热设备自主调整的控制策略。将运行策略应用到工程中进行试验,并将试验数据与往年进行比较,验证供热策略的可行性以及效益性,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介绍供热策略中用户耗热量及设备自主调控的方法。详细阐释快速、准确获得用户耗热量方法的理论内容。在供热系统运行调控过程中,将测量的参数直接传输到需要调整参数的供热设备处,计算供热设备调整的参数值,实现该设备自身参数调整,提高供热设备的反应速率,缩短供热调控的滞后时间。制定水蓄热供暖系统的运行策略。将上述研究提出的快速、准确获得用户耗热量以及供热设备自主调控应用到供热系统中,制定符合水蓄热供暖系统实际运行的供热策略。进行水蓄热供暖系统运行的工程试验。按照制定的运行策略,完成供热系统的改造实现水蓄热在供热系统的使用,并进行工程试验,测量、记录试验数据。在对试验条件的影响下,与往年供热方案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验证此供热运行策略的可行性、效益性以及适应性。
李文健[8](2021)在《火灾背景下高层建筑异质人群疏散方法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进入21世纪初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平稳高速发展,城市现代化程度日益提升,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大型购物广场、地铁站、办公楼、高层酒店等综合性建筑在给人们生活提供便利与舒适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大量人员的聚集。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将造成大量人员疏散,且在疏散过程中可能引发人员伤亡及经济财产损失,甚至对社会安定产生不良影响。使用Pyrosim和Pathfinder计算机模拟软件,研究分析高层建筑火灾疏散问题,通过优化行人疏散方法,改善行人交通,从而为建筑设计者提供有效的疏散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提高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以高层建筑发生火灾为研究背景,对高层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和异质人群疏散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及优化。高层建筑火灾模拟主要采用Pyrosim火灾模拟软件研究了低层、中层、高层火灾发展过程中的烟气蔓延规律以及能见度、CO浓度、烟气温度等变化过程,对火灾发展过程进行综合性分析。火灾模拟结果发现,烟气在竖向通道易形成烟囱效应,靠近着火区域的楼梯间在短时间内会充满烟气,一般情况下不能作为疏散途径;利用火灾模拟软件,运行得出了在三种火灾背景条件下不同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研究数据对高层建筑火灾人员疏散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前面高层建筑火灾模拟的基础上,本文继续开展高层建筑异质人群疏散模拟研究,同时考虑到疏散人群的异质性,采用Pathfinder人员疏散模拟软件,模拟了高层建筑异质人群普遍采用的疏散方法(选择最近的楼梯或安全出口),得出了异质人群疏散所需安全疏散时间。与前面模拟得出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再进一步优化异质人群的疏散方法。模拟结果表明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设置疏散引导人员或进行广播指引,充分发挥可用的疏散楼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层建筑异质人群的疏散效率。在高层建筑异质人群疏散模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分析了高密度人群与疏散楼梯之间的关系以及异质人群分布对总疏散时间的影响。分析得出增加楼梯宽度可以提高楼层的疏散效率,但只增加高密度楼层的楼梯宽度,不能提高总楼层人员的疏散效率,可以缓解高密度人群楼层楼梯间的拥堵。其次,将行动缓慢的老人和儿童分布在较低楼层有利于高层建筑异质人群疏散。最后,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了在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和完善高层建筑火灾模拟和人员疏散模拟。
穆晓霞[9](2021)在《超高层建筑智能防雷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地标性建筑称号,往往被超高层建筑获得,人们在行走其间,仰视高耸的建筑物顶尖,赞叹的同时,不禁要问这样的建筑安全吗,是否会受雷电灾害困扰,据相关资料记载,全世界每年因雷击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以上,人员伤亡也相当严重,全国平均每年因雷击伤亡人数达3000人左右。本文以中信大厦为例,探讨超高层防雷设计,介绍电气智能防雷技术设计理念和雷电防护体系,供设计人员参考。
朱洪顺[10](2021)在《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维管理框架设计及功能价值分析》文中提出建筑信息模型(BIM)提出至今,已经在全球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我国,随着“数字中国”概念的提出,建筑业对BIM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BIM技术在建筑的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应用已经较多,并且大部分应用都能取得可观的投资收益。建筑运维阶段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占时最长、成本投入最高的阶段,一直以来都缺乏信息化、科技化的管理手段,大量的数据信息收集、整理等重复性工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存在信息利用率不高和运维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运维管理阶段,引入高效、精准的管理方式对于建筑运维阶段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论文通过对我国BIM政策推行、实施现状以及BIM技术在运维阶段的运维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建筑传统运维管理中存在的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孤岛、数据无法集成共享等问题,基于轻量化的BIM运维模型,对通用性建筑从用户层、应用层、数据层三个层面构建运维管理框架,能够实现空间管理、能耗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功能。详细分析了该框架的价值,数据层实现数据信息的集成共享,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应用层集成了各个功能模块实现运维管理框架的协同化管理,提高了运维工作效率;用户层设置用户权限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最后通过案例实践,证实了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维管理框架的价值,积累经验的同时也为在建筑运维阶段应用BIM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推广BIM技术在我国的进一步应用。
二、建筑物内报警设备的设计与安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物内报警设备的设计与安装(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建筑自动化消防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建筑自动化消防系统应用问题 |
2 智能建筑自动化消防系统运行问题 |
3 智能建筑自动化消防系统问题对策 |
3.1 智能建筑自动化消防系统应用措施 |
3.2 智能建筑自动化消防系统运行措施 |
4 结语 |
(2)石油化工企业抗爆建筑物新风系统设计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新风系统 |
1.1 新风系统形式 |
1.2 新风量计算 |
1.3 新风机组的备用 |
2 新风处理 |
2.1 新风净化处理 |
2.2 新风热湿处理 |
3 新风取气设施 |
3.1 新风进口设置 |
3.2 新风进口抗爆阀设置 |
3.3 新风进口电动密闭阀设置 |
3.4 新风入口可燃及有毒气体检测报警 |
4 新风系统的控制 |
5 结 论 |
(1)抗爆建筑物应设置排风系统。 |
(2)功能性房间的新风应设置化学过滤器。 |
(3)生产区的抗爆建筑物,新风机风口应高于屋面。 |
(4)当抗爆建筑物内发生火灾时,应停运新风机组。 |
(3)基于NB-IoT的客运站房防排烟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及相关技术 |
2.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2.2 系统故障监测技术 |
2.2.1 霍尔传感器检测技术 |
2.2.2 激光测距传感器技术 |
2.2.3 加速度传感器技术 |
2.3 NB-IoT通信技术 |
2.3.1 LPWAN技术比较 |
2.3.2 NB-IoT技术特点 |
2.3.3 NB-IoT通信协议 |
2.3.4 NB-IoT网络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终端总体硬件设计 |
3.2 终端器件选型 |
3.2.1 主控芯片的选型 |
3.2.2 通信模块相关器件的选型 |
3.2.3 电源电路模块相关器件的选型 |
3.2.4 传感器模块的选型 |
3.3 硬件电路设计 |
3.3.1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 |
3.3.2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3.3.3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3.3.4 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
3.4 PCB设计 |
3.4.1 PCB设计流程 |
3.4.2 PCB绘制规则 |
3.4.3 总体PCB布局图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工具 |
4.2 终端软件设计 |
4.2.1 系统终端主程序设计 |
4.2.2 NB-IoT通信程序设计 |
4.2.3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3 云平台与终端通信设计 |
4.3.1 Ocean Connect云平台介绍 |
4.3.2 Ocean Connect云平台对接 |
4.4 监测平台界面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终端硬件电路测试 |
5.2 NB-IoT终端入网测试 |
5.3 终端数据采集测试 |
5.3.1 霍尔传感器采集测试 |
5.3.2 GPS定位传感器采集测试 |
5.3.3 激光测距传感器采集测试 |
5.3.4 烟雾传感器采集测试 |
5.4 监测平台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4)基于路径优化的大型商业建筑火灾应急疏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路径优化算法概述 |
2.1.1 图论 |
2.1.2 路径优化算法介绍 |
2.1.3 各种路径优化算法对比 |
2.1.4 算法的选择 |
2.2 疏散指示系统概述 |
2.2.1 传统应急疏散系统 |
2.2.2 智能应急疏散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3 疏散路径优化研究 |
3.1 基于路径优化的应急疏散 |
3.2 Dijkstra算法的改进 |
3.2.1 基于邻接表的存储结构的优化 |
3.2.2 基于堆优化的数据队列的优化 |
3.2.3 优化后Dijkstra算法的疏散路经计算 |
3.2.4 基于Dijkstra算法的疏散路径优化 |
3.2.5 算法效率的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4 某大型商业广场应急疏散系统 |
4.1 某大型商业广场周边环境及应急疏散系统分析 |
4.1.1 某大型商业广场基本概况 |
4.1.2 某大型商业广场应急疏散环境分析 |
4.1.3 针对某商业广场应急疏散指示牌优化 |
4.2 疏散人员行为特性的调查与分析 |
4.2.1 人员疏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2.2 问卷设计及调查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Building EXODUS的某大型商业广场疏散仿真研究 |
5.1 模拟软件对比 |
5.2 疏散模型、疏散人员及疏散场景 |
5.2.1 疏散模型的设置 |
5.2.2 疏散人员的设置 |
5.2.3 疏散场景的设置 |
5.3 疏散模拟结果及分析 |
5.3.1 未发生火灾人群疏散 |
5.3.2 火灾情况下人群疏散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员疏散的问卷调查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5)最优路径规划的智能消防疏散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消防疏散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消防相关路径规划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智能消防疏散系统设计 |
2.1 智能消防疏散系统硬件组成 |
2.1.1 智能消防疏散系统控制器 |
2.1.2 智能消防疏散系统回路 |
2.1.3 智能消防疏散系统回路设备 |
2.2 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
2.3 智能消防疏散系统软件设计 |
2.3.1 编辑软件结构 |
2.3.2 管理软件结构 |
2.3.3 数据库设计 |
2.3.4 通信协议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路径规划算法设计 |
3.1 路径规划理论 |
3.2 路径规划算法 |
3.2.1 Dijstra算法概述 |
3.2.2 蚁群算法概述 |
3.3 环境建模方法 |
3.4 Dijstra和蚁群融合并改进 |
3.4.1 MAKLINK图论法建模 |
3.4.2 基于Dijstra和传统蚁群融合算法设计 |
3.4.3 融合算法的改进 |
3.5 路径规划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实现与测试 |
4.1 智能消防疏散系统软件实现 |
4.1.1 编辑软件主要功能实现 |
4.1.2 管理软件主要功能实现 |
4.2 软件功能测试 |
4.2.1 软硬件配置 |
4.2.2 编辑软件功能测试 |
4.2.3 管理软件功能测试 |
4.3 软件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基于BIM与RFID技术的写字楼火灾疏散路线选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与 RFID技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2 人员疏散及疏散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建筑火灾疏散相关理论 |
2.1.1 建筑火灾疏散设计原理 |
2.1.2 消防疏散通道 |
2.1.3 疏散指示标志 |
2.1.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2.2 RFID技术理论 |
2.2.1 RFID技术原理 |
2.2.2 RFID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2.2.3 RFID人员定位技术 |
2.3 BIM技术理论 |
2.3.1 BIM技术概念与发展 |
2.3.2 BIM技术特点与价值 |
2.3.3 BIM技术在疏散方面应用 |
2.4 火灾下人员疏散相关理论 |
2.4.1 人员疏散影响因素 |
2.4.2 人员疏散理论 |
2.4.3 火灾疏散模拟软件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与RFID技术的疏散诱导系统 |
3.1 高层写字楼建筑的基本特征 |
3.1.1 高层写字楼的类型特征 |
3.1.2 高层写字楼疏散特征 |
3.1.3 高层写字楼疏散方式 |
3.1.4 高层写字楼疏散人员行为特征 |
3.2 疏散指示标志设置位置选取与优化 |
3.2.1 疏散指示标志设置策略 |
3.2.2 疏散指示标志设置优化 |
3.3 疏散诱导系统 |
3.3.1 疏散诱导系统原理 |
3.3.2 疏散诱导系统架构 |
3.3.3 一种疏散诱导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4 一种基于BIM与RFID技术的疏散诱导系统 |
3.4.1 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楼宇火灾疏散指示装置 |
3.4.2 RFID疏散指示装置的工作原理 |
3.4.3 RFID疏散指示装置的布置 |
3.4.4 基于BIM与 RFID技术的疏散诱导系统 |
3.4.5 疏散诱导系统稳定性说明 |
3.5 本章小结 |
4 火灾下某高层写字楼人员疏散路线选取方法 |
4.1 火灾下人员疏散参数确定 |
4.1.1 某高层写字楼案例 |
4.1.2 疏散人员密度与人员速度的确定 |
4.2 火灾下写字楼人员疏散路线分析 |
4.2.1 有疏散指示标志下人员密度对人员疏散的影响 |
4.2.2 有疏散指示标志下不同出口宽度对人员疏散的影响 |
4.2.3 基于疏散指示标志的平面疏散路线的选取 |
4.2.4 基于疏散指示标志的竖向疏散路线分析 |
4.3 火灾下基于疏散诱导系统的疏散路线选取方法 |
4.3.1 疏散路线选取影响因素 |
4.3.2 疏散诱导系统下的写字楼疏散路线选取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水蓄热供暖系统运行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围护结构耗热量的研究现状 |
1.2.2 供热系统调控策略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供热运行调控方法研究 |
2.1 用户耗热量的计算方法 |
2.2 供热调控策略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热系统运行策略工程应用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2 用户室内参数 |
3.3 工程应用研究设备 |
3.4 供热系统运行方案 |
3.4.1 电锅炉供热模式 |
3.4.2 电锅边蓄边供的供热模式 |
3.4.3 蓄热水箱供热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热系统运行策略工程试验 |
4.1 试验目的 |
4.2 测量参数 |
4.2.1 温度测量 |
4.2.2 压力测量 |
4.2.3 流量测量 |
4.2.4 室内测温仪表 |
4.2.5 其他仪器安装 |
4.3 试验概况 |
4.4 试验工程建设 |
4.5 试验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结果分析 |
5.1 供热试验数据分析 |
5.2 电锅炉仅供热阶段 |
5.3 电锅炉边蓄边供阶段 |
5.4 蓄热水箱供热阶段 |
5.5 试验总结 |
5.6 试验结果分析 |
5.6.1 试验条件对比说明 |
5.6.2 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不足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 |
(8)火灾背景下高层建筑异质人群疏散方法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火灾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
2.1 火灾的发展过程 |
2.2 火灾烟气特性与危害 |
2.3 火灾过程研究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异质人群动力学疏散理论 |
3.1 疏散行人的生理特征 |
3.2 疏散行人的行为特征 |
3.3 异质人群运动速度理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yrosim高层建筑火灾数值模拟与分析 |
4.1 火灾数值模拟软件Pyrosim简介 |
4.2 高层商务酒店基本情况 |
4.3 Pyrosim模拟基本流程 |
4.4 火灾数值模型参数设置 |
4.5 火灾数值模拟基本条件假设 |
4.6 火灾危险判定条件 |
4.7 火灾模拟结果与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Pathfinder异质人群疏散模拟与分析 |
5.1 疏散模拟软件Pathfinder简介 |
5.2 疏散模型基本情况 |
5.3 Pathfinder模拟基本流程 |
5.4 疏散模型参数设置 |
5.5 疏散模拟基本条件假设 |
5.6 安全疏散时间标准判定 |
5.7 高层建筑火灾疏散模拟结果与分析 |
5.8 高密度人群楼层与楼梯的关系分析 |
5.9 异质人群分布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分析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维管理框架设计及功能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特色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2 BIM技术与运维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 BIM技术理论概述 |
2.1.1 BIM技术概念及产生 |
2.1.2 BIM技术特征 |
2.1.3 BIM技术国家相关政策推行 |
2.2 运维管理的理解 |
2.2.1 运维管理对象界定 |
2.2.2 运维管理定义 |
2.2.3 运维管理内容 |
2.2.4 运维管理意义 |
2.3 本章小结 |
3 BIM技术的推行及实施现状分析 |
3.1 BIM技术实施现状 |
3.1.1 BIM技术在行业的实施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2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实施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3 BIM技术在建设各个阶段的实施现状及原因分析 |
3.2 BIM技术在建筑运维管理中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3.2.1 传统建筑运维管理中的问题 |
3.2.2 当前建筑运维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
3.2.3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维管理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维管理框架构建 |
4.1 基于BIM技术的运维管理框架的构建思路及目标 |
4.1.1 框架体系构建总体思路 |
4.1.2 系统建设目标 |
4.2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维管理框架设计 |
4.2.1 用户层 |
4.2.2 应用功能层 |
4.2.3 数据层 |
4.3 建筑运维管理框架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维管理框架功能价值分析 |
5.1 BIM技术在运维管理中的功能分析 |
5.1.1 空间管理 |
5.1.2 能耗管理 |
5.1.3 安全管理 |
5.1.4 设备管理 |
5.1.5 资产管理 |
5.2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维管理框架价值分析 |
5.2.1 运维可视化 |
5.2.2 运维数据集成共享 |
5.2.3 运维管理协同化 |
5.3 本章小结 |
6 某医院运维管理案例分析 |
6.1 案例背景 |
6.2 基于BIM技术的医院运维管理框架搭建 |
6.2.1 基于BIM技术的运维模型创建 |
6.2.2 医院运维管理框架构建 |
6.3 基于BIM技术的医院运维管理框架功能价值分析 |
6.3.1 BIM技术在医院运维管理中的功能分析 |
6.3.2 基于BIM技术的医院运维管理框架价值分析 |
6.3.3 医院建筑运维管理成本节约估算 |
6.4 案例评价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建筑物内报警设备的设计与安装(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建筑自动化消防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王勇. 房地产世界, 2021(22)
- [2]石油化工企业抗爆建筑物新风系统设计要点[J]. 张俊.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21(06)
- [3]基于NB-IoT的客运站房防排烟监控系统研究[D]. 李玲.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4]基于路径优化的大型商业建筑火灾应急疏散研究[D]. 罗茂颖.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最优路径规划的智能消防疏散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D]. 邱友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基于BIM与RFID技术的写字楼火灾疏散路线选取方法[D]. 张宏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水蓄热供暖系统运行策略的研究[D]. 李康莹.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1(01)
- [8]火灾背景下高层建筑异质人群疏散方法优化研究[D]. 李文健.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9]超高层建筑智能防雷技术的研究[J]. 穆晓霞. 智能建筑, 2021(05)
- [10]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维管理框架设计及功能价值分析[D]. 朱洪顺. 西华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