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音视频数据元数据的形成

浅谈中国音视频数据元数据的形成

一、浅谈中文音像资料元数据制订(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磊[1](2020)在《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的重要资源。当前,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提高政务服务质量与实效,强调通过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数量,优化政府信息资源质量,加大信息资源公开力度,改进政务服务水平,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是机关信息资源中心,加大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是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前提,也是提升政府政务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政府机关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机关数字档案室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等工作的持续推进使得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迫在眉睫,而政府政策支持、机关数字档案室工作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等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第二部分在对调研情况进行概括说明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中山市档案局、湖南省林业局和湘潭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第三部分分析了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有:在电子档案收集与归档方面存在收集格式不规范、收集内容不完整或冗余、责任主体不明确、移交存在差异的问题;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方面存在要求高,难度大,整合方式单一、共享动力不足、共享范围不广和共享效果不佳等问题;在档案信息资源安全方面存在法律法规缺乏、技术欠发达与人才稀缺的问题。第四部分则针对机关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电子文件归档制度、明确归档文件管理职责、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培训;提高档案信息整合意识、完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机制、建立专题档案信息资源库;建立健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构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绩效考核体系、强化政务平台的档案信息服务功能;以及通过引进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助力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等对策建议。

张燕[2](2020)在《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文中提出档案与记忆共生相长,恒久绵长。“社会记忆”现已成为学界共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域。社会记忆再生产属于一种普遍性社会现象,档案领域为其重要领域和典型场域。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是近几年档案学界出现的新课题,以探索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在机制、参与社会再生产发展规律为问题导向。本文引入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汲取档案学、信息科学、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营养,综合运用档案记忆理论、社会记忆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媒介传播理论等,从档案、人与社会的本质关系出发,深入阐释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实质、运作过程与作用机理,从学理上就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抽象与分析,并以变革中的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与分析语境,探讨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发展与推进机制。本研究采用“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范畴统摄多方面的档案实践,进一步提炼其概念、要素、结构、性质、功能、运行机理等,初步构建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分析框架。档案记忆表现为从中介切入的“刻写”的社会记忆形态。档案记忆再生产是行为、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融文本形式、内容、意义再生产于一体,经由生成、加工到消费的往复更新过程,实现档案记忆的累积、更新、展演、传播与共享。作为一项典型的记忆实践活动,档案记忆再生产以记忆传承、社会治理、文化认同三大社会功能的发挥,作用于整体社会记忆再生产和人类社会再生产。借鉴文件连续体模式,本文构建了档案记忆再生产参与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将既往受忽视的媒体要素纳入其中,从档案记忆社会化、社会记忆档案化两个维度突出加工性和往复更新性。结合实践考察,本研究探析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影响因素,以及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情境变化。档案记忆再生产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时空,从古至今呈现出由封闭、分散、单一走向开放、系统、多元的演变轨迹。档案记忆再生产受档案记忆系统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媒介技术等外部因素,以及档案记忆再生产主体、档案记忆制度、档案记忆资源等内部因素。步入快速演进的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深度嵌入社会结构,社会转型、国家治理、文化消费、媒体融合等社会情境的变化共同推动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发展。聚焦具体环节,本文深入解析档案记忆再生产在生成、加工、消费三方面的变化。档案记忆生成环境从传统、单一、单向度转向电子环境、竞争记忆场域和交互语境;生成主体从官方、精英走向民间、大众;生成对象从传统形态记忆转向数字记忆,并扩展到新媒体档案记忆、个体档案记忆。档案记忆加工目的趋向意义再生产,从注重史学研究到追求共享记忆;加工形态由文本到可视化,并以空间记忆和影像记忆为代表;加工方式转向数字化、叙事化、创意化、融合化。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由传统用户到数字消费者;消费对象从内容到注重情感、认同、价值等的意义消费,并成为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主要内容;消费方式转向数字化、个性化、品牌化、休闲化,消费途径趋向在线获取。本研究提炼概括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探究这一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实践推进机制。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在路径、取向、内容、方式、范围五方面,由单向性、生产性、凝固性、单一性、区域性转向多元化、消费性、流动化、融合化、全球化。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将产生多重影响,包括数字记忆迈向智能、媒体记忆加速融合、共享记忆趋向反思、社会记忆竞争加剧、社会记忆遗忘凸显。档案部门可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主旨、主体、客体、中介、关系等维度,实施价值引导、协同参与、消费者培育、多维叙事、媒体融合和伦理约束等六大机制,提升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能级,促进社会记忆及整个社会再生产。研究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蕴涵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深度关切。当下媒体融合浪潮方兴未艾,对档案领域将持续产生重大影响。媒体不仅作为记忆中介,更作为重要的记忆机制作用于档案记忆再生产。本文将档案和档案工作视作一种社会建制,统摄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论域,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实践活动的热点问题予以回应,从理论层面进行抽象与建构,在丰富档案记忆理论研究的同时,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工作转型发展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李金兆[3](2019)在《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核心主题是“信息社会视域下戏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在以川剧戏曲文化本体传承为例的研究基础上,将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互联网等信息化主流关键技术与川剧的保护传承相融合,实现了戏剧戏曲学、文化传播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科学多学科融合研究的突破。研究梳理分析了川剧数字化研究的文献,对国内外有关戏曲传承数字化和川剧传承数字化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查阅、比对、跟踪、分析,同时引入大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国传统戏曲在互联网传播进行了全样本的数据爬取和比对分析;在论述戏曲文化发展与人类社会进化的关系上,研究了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元素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影响;综述分析了川剧在信息化社会生态下生存、传承、发展的现状,并对川剧传承与发展中存的观念自闭、政策失衡、人才断代、传播无序、创新不足等问题进行了剖析;研究了信息化社会生态下承担川剧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人群,指出年轻化的川剧受众者的主体文化特质和需求;引入云存储、云备份、云容灾、云安全概念,论证设计了川剧整体数字化保护的主要领域、主要路径、主要方法、技术路线和顶层架构;论证设计了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云共享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论证设计了川剧戏曲文化实现云传播的矩阵体系和传承发展方向。研究过程中,本论文提出了若干重要观点,一是以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技术的关系出发,通过研究分析社会进化中的人性解放和赋权方式,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主要划分为农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和信息文明社会三个文明进化阶段;二是信息文明社会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权力来源,激活了社会中无数的“相对无权者”,推动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文化转向社会化、融合化和去中心化;三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社会文明进化阶段对戏曲文化发展的影响呈“V”字型关系,信息技术为戏曲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四是云保护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云共享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云传播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生态;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互联网将成为主战场,戏曲依托于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得出三项主要结论:一是推进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是实现川剧传承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推进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是科学和切实可行的。三是推进“互联网+戏曲”研究与规划应上升成为国家文化战略。本论文建构了支撑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的“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基本理论框架,研究论证了“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三个理论概念和构架体系设计是一种既递进又同步的关系,指出了“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理论与设计体系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支撑,推演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互联网+戏曲”之路,为中国戏曲文化整体推进数字化传承发展进程提供了跨学科融合研究样本和实体设计借鉴。

胡曦玮[4](2019)在《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图书馆数字资源经费投入的比例增加,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建设越来越引起重视,数字阅读技术的蓬勃发展也让用户的阅读行为产生了变化。数字阅读方式不断普及,电子书作为数字资源的一部分,相较于纸质书携带轻便、获取便捷、借阅方便等优势受到用户的青睐,使得用户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的电子书馆藏数量与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当前国内图书馆尚未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同时,电子书馆藏建设存在着电子书使用率低下、电子书商捆绑销售和版权严苛等问题,阻碍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用户对数字资源需求的增强推动着电子书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着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和电子书馆藏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图书馆电子书服务中,由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形成的电子书流转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作为其依托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水平欠佳。造成这一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共信息政策不完善的因素,也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失衡的因素。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看,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归结为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主体未能普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共生理念,尚未形成良好的共生机制等。本文旨在研究构建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用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主,兼顾馆员和电子书商的需求,同时也对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加以指导与规范。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通过文献调查和网络调研了解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现状,从理论上根据文献、着作等资料检索,梳理与分析当前国内外关于图书馆电子书馆藏政策的研究。从实践上调查中美两国前100所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数据库情况、电子书许可协议情况以及电子书馆藏政策实践情况;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其次构建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在公共政策分析指导下,构建两套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案方案,一套为现有政策内容为基础的限制性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一套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从共生理论角度来看,首先阐述了共生理论的内涵和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其次探讨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共生系统构成条件、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然后论述了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运用。需求理论认为电子书馆藏建设各方需求推动着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发展,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生态链及形成动因,探讨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研究电子书馆藏利益管理与馆藏建设政策的关系,从而找出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三者的共同利益需求条款重点分析。通过数字资源建设理论和调查的现有政策条款来拟定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最后运用公共政策分析流程来设计政策方案。首先明确政策构建的思路,确立政策目标,设计两套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最后对两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然后调查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情况。以上文中两套政策条款的设置为基础,对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分别开展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接受度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最后分析三方问卷和访谈的结果,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利益需求,来确立政策条款。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抉择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从研究结果发现,有88.61%的用户、95.00%的图书馆员和96.05%的电子书商认为需要构建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有93.47%的用户、95.32%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的构建需要以用户需求为主、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需求。此外,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一致认为政策框架需要包括14项条款:“政策概括”、“采购标准”、“用户资格规定”、“版权限制”、“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合作馆藏”和“政策修订”。其中“采购标准”、“版权限制”、“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和“政策修订”这七项条款与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中的对应条款一致。其余的“政策概括”、“用户资格规定”、“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和“合作馆藏”这7项政策条款根据问卷和访谈调查内容在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和调整。此外,有90.95%的用户、91.49%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需要揭示,对每项政策条款揭示度的分值发现,揭示度分数较高的条款基本都涉及到用户如何使用相关信息,也与访谈者所述情况相吻合。最后依据相关调研数据和访谈内容,来提出改善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三方共生关系、促进三方共同利益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兼顾电子书商和图书馆利益需求的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宏观层面上包括:(1)加强组织信息文化建设,推广信息人生共生理念、(2)改善公共信息政策环境,推动共生系统平衡和优化、(3)建立利益相关者协调组织,促进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的构建三个方面。微观层面上分别从用户与图书馆的角度、图书馆与电子书商角度和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角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对政策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分析政策主要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三大功能。政策执行过程需要包括:政策执行的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并从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以外的因素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来预测分析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李黄萍(LEE WONG PING)[5](2019)在《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研究 ——以香港教育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普通话是很多高校的必修课,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性。大学普通话是语言技能的训练课程,包括听(聆听)、说(说话)、读(朗读)、写(拼音译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常会面临着学习者学习差异很大的教学困扰,大学现有的普通话课程到底是否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教授普通话等都成为普通话教学的难点。本人希望透过研究,寻求适合学生不同水平的普通话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以帮助每一位学习者切实提高普通话水平。目前大学普通话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大学新生普通话水平非常参差。由于学校行政安排困难,故所有未豁免修读普通话增润课程必修科目的大学新生,都必须修读《初阶普通话》和《进阶普通话》,致使每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会出现相差几个等级的现象。由此导致教师对教学内容难把握;课堂活动难合拍:学生的学习兴趣易流失。第二,学生缺乏学习动机。香港教育大学的普通话必修科目是没学分的:有些学生对普通话理解有偏差,认为普通话也是方言,为了扞卫粤语,抗拒学习普通话。另外,大部分普通话科目的上课时间也不太理想。第三,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展开差异化教学。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外文献的梳理,了解差异化教学的内涵及特点,探讨学习者学习差异的类型及其归因,寻求差异化教学思想对大学普通话教学的启示,进而探讨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的有效策略。本研究共有六个部分,包括绪论及五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缘起,通过对大学普通话教学的反思(主要是针对香港教育大学的普通话教学),参考关于差异化教学的相关研究,敲定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2012-2013年度香港教育大学(前香港教育学院)公布校内的语文教育政策,对学生离校时要掌握的普通话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这无疑是给教师带来一定的挑战,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出关要求,是本研究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第一章探讨差异化教学思想及其对大学普通话教学的启示。通过厘清差异化教学思想的内涵及基本理念,顺藤摸瓜,探究学习者学习差异的类型及归因,以及差异化教学思想为大学普通话教学带来的启示。第二章探寻诊断大学新生普通话水平差异的测试工具。说明普通话测试工具的研制方法,介绍“专上普通话测试(TPT)”①的测试内容,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以及如何利用“专上普通话测试(TPT)”筛选、分流新生。第三章介绍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内容的设计。从大学普通话课程主要科目架构,到不同水平教学内容的编选理念、原则与组织,均体现着差异化教学思想及理念。新教材的试用获得专家、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赞赏。第四章主要探讨如何开发、应用大学普通话自学资源,照顾学习者的学习差异。其中包括介绍建构自学资源的起因;大学普通话线下和线上自学资源的设计与建构。包括自学资源的内容编排、能力训练规划、以及线下、线上自学教材的特点。第五章探讨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策略。本研究归纳了四大策略:第一,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衔接。如准备活动要切合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可充分利用学生已具备的粤语知识,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来学习。第二,注意在集体中照顾个别差异。如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水平建构普通话语言知识,利用支架式教学照顾学习差异,通过教学互动关照学生差异,且在集体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第三,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通过“大学普通话测试”结果优化教学,让学生一入学就清楚了解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知道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与学校规定的普通话出关要求还有多大距离,从而学生可以在修读普通话科目时,更有目标和方向,为尽可能缩短这一距离而努力;利用普通话科目学习评估优化教学,大学普通话所有普通话科目的评估形式,都是采用进展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结合的模式进行的。通过聆听与认辨、拼音、口语几个方面能力的评核,判断学生的普通话能力水平。评核的目的是让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改善。评核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普通话学习的长处和短处,知道进一步需要达成的目标,根据评估的回馈,改善学习,寻找达到目标的更好方法。评估也可以让教师诊断每一位学生普通话学习的长处和短处,及时为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施以援手,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回馈,让学生知道如何改善自己的学习。除此之外,也要充分利用有效课堂回馈优化教学,一个有效回馈,其实就是在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目标,就是学生需要学习什么知识;第二个问题是距离,就是学生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第三个问题是方法,就是学生如何才能缩短这个距离。第四,提供多元的学习模式。例如:普通话诊所、普通话工作坊、学生导师辅导、自主学习模式等。

孙文佳[6](2018)在《图书馆现代特藏资源组织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网络数字环境下,数字化书刊激增、搜索引擎迅速发展,一方面使得用户获取信息资源更为便捷,对信息资源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图书馆馆藏资源使用率持续走低是不争的事实,加之资源同质化现象突出,使得图书馆馆藏资源使用率面临严峻的挑战。“需求决定服务,服务依靠资源”,这就要求拥有丰富馆藏资源的图书馆提供独特且具有竞争力的能够支持用户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的服务。面对上述背景,图书馆需要突破传统文本资源组织的理念与模式,利用关联数据技术将形式复杂多样的现代特藏资源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度揭示,以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这对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图书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立足于揭示当前图书馆特藏资源组织的现状,并探求未来图书馆资源组织的走向,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调研、实地调查、模型构建、实证研究方法,以构建图书馆现代特藏资源组织模型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本研究深入剖析了图书馆特藏资源的概念内涵、功能与特点,认为虽然现代特藏资源的概念出现泛化,不同于传统特藏资源,但其核心特质突出独有或少有并未改变。为了探索合适的图书馆特藏资源组织模型,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常用的几种资源组织方法,认为元数据方法与知识本体方法不能解决当前现代特藏资源组织的困境,建议图书馆引入关联数据技术以实现特藏资源的知识组织。此外,本研究还对66所国内外图书馆现代特藏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特藏资源不仅名称多样化,而且特藏分类标准也不统一,特藏资源间关联组织非常薄弱,特藏资源获取方式单一,导致用户对特藏资源检索利用效率较低问题。有鉴于此,本研究借助关联技术构建了独特的特藏资源关联组织模型,以满足用户深层次知识服务的需求。该模型采用“资源层”—“中间层”—“知识层”三层架构,并采用RDF资源描述框架和URI标识符对特藏资源进行细粒度的描述与组织,深度揭示与表达特藏资源、知识单元各自及其之间各种复杂的语义关系。为了验证特藏资源关联组织模型的合理性与可实现性,本研究以东南大学图书馆国鼎图书室特藏资源为研究样本,系统采集、梳理了该图书室特藏资源数据,包括国鼎图书室期刊(台版期刊、内地研究台湾经济政治期刊)、李国鼎论着集(讲稿、手稿、报道和论文等)、图书类(李国鼎着作书籍、他人着李国鼎书籍),以及图片与视听资源(与李国鼎相关照片、光盘、磁带)的相关数据,元数据总量为24524条,利用Drupal关联数据发布平台,成功发布了包含165000多条RDF三元组数据的国鼎图书室特藏资源关联数据集,其中期刊论文类RDF三元组数据为14300多条。目前,有关特藏资源的研究多集中在特藏资源收集方式、保护、建设、利用与服务方面,鲜有对特藏资源组织模式进入深入探讨与研究。本研究在全面调研图书馆特藏资源功能与特点,以及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与组织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了图书馆特藏资源组织模式,并借助关联数据技术搭建了独特的特藏资源组织框架,以满足用户深层次服务的需求。本研究选择对资源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复杂的国鼎图书室特藏资源建立数据关联模型,实现了对国鼎图书室特藏资源多角度、多层次的揭示与利用,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与示范意义,而且有助于深化图书馆的知识服务。

郑宇[7](2017)在《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各国对濒危语言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抢救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着成绩。其中,建档式保护成为了各国保护濒危语言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不仅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即语档语言学,而且一大批与此相关的机构和组织也纷纷成立,在保护濒危语档资源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大国,语言的濒危现象十分普遍。一直以来,我国政府、民间组织以及专家学者们都对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抢救保护工作付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结合档案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借鉴国外濒危语言建档式保护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少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工作思路、方法和解决的措施。本论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贡献与局限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濒危和消亡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濒危现象正在日益加剧。近年来,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动下,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工作逐渐地开展起来。国外自20世纪90年代起,掀起了“濒危语言热”,从基础的原理研究到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都引发了学者们的热议。而国内则相对落后,主要是以语言本体为主,鲜少有从语档资源建设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本论文选择了该主题作为研究对象,显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探讨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的问题,可以深化语言学界和档案学界对濒危语档和濒危语档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在跨学科领域形成一个研究、开发、利用濒危语档的合作机制;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上构建一个有效的机制;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及语言教育机构制定相关培训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对有关部门制定濒危语言政策、语言调查研究人员制定计划、构建我国濒危语言有声资源建设平台等方面提供参考。第二部分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与濒危语档主要从濒危语言的概念、界定标准、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概念和价值、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的内涵、价值及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濒危语言是指面临危险或消亡的语言,具体的界定标准国内外尚未统一。据估计,我国拥有1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其中有的语言已经消亡,而有的语言生存状况十分危险,开展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的建设工作显得极为迫切。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是记录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重要载体。从内容上看,可分为本体档案、申报与保护工作中形成的档案、传承人(发音人)档案。从类型上看,可分为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数字档案)。第三部分国外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工作的成果及分析主要从国外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的成果、成功的关键因素及启示等方面进行分析。国外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工作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流程。首先,开创了一门新兴交叉型学科——语档语言学,为濒危语言建档式保护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其次,建立濒危语言档案馆。其三,成立开放语档联盟。其四,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最后,利用民间社会力量,建立非官方性质的濒危语档资源保护机构。取得如此成绩的背后,究其原因,包括:该项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当地档案部门发挥了主导作用;语言民族/族群的积极参与;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保障。第四部分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通过研究分析国外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工作的目标,认为该项工作应该遵循以话语为中心的原则、完整性原则、标准化原则、开放性原则、持久性原则。同时,还应该运用社会语言学、口述历史学、语档语言学、数位典藏理论、档案资源建设理论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在分析过去的实践方法、现在所采用的手段之后,指出未来工作的突破口。第五部分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本文总结了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的现状,总体表现为:濒危语言采集记录积淀深厚,形成了一批价值可观的语言材料;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已开始起步;濒危语言语音数据库的建立取得初步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大量音像材料散存各地,保管工作受限;第二,重视语料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用途,忽视语料的社会共享和广泛利用;第三,对濒危语言声像资源的建档标准和工作流程尚未形成共识,且缺乏有力的支持;第四,濒危语言多媒体电子文件的共享还存在一定障碍;第五,国内档案界对濒危语言的抢救保护缺乏足够认识,也没有参与相关的工作。第六部分构建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学者杰夫·古德(2007)提出的“语言记录与描述的生态模型”的思想,本文提出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的“生态模型”。在该模型的指导下,文章进一步提出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机制必须抓紧制定相关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并创新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机制等观点。第七部分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的具体措施从开展民间散存濒危语言记录材料的收集和数字化立档、加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的规范和资源整合、重视元数据着录工作、实现濒危语言数字档案的跨媒体、跨语种共享、构建濒危语言档案开发利用服务体系等方面对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工作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论述。第八部分总结对全文的主旨和重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徐欣欣[8](2016)在《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与档案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如今,个人数字文件大量形成且具有多方面的长远价值,然而其保存状况却十分堪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和社会记忆的一部分,个人数字文件值得档案馆关注并采取相关保存措施。本文分析了档案馆个人数字文件保存工作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并对一些档案馆相关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从改变观念、个人数字文件进馆前的提前干预、进馆后的管理以及对公众的教育指导4个方面为档案馆提供了对策。其中,第2部分首先介绍了个人数字文件的相关概念和范围:拓展了“文件”的内涵;对个人数字文件的含义和范围进行了界定。之后评介了个人数字文件相关的管理理论,包括鉴定理论和后保管理论。最后,分析了我国档案馆开展个人数字文件保存工作的法律依据,确认其有资格开展相关工作。第3部分通过对31个省级综合档案馆网站的在线调查及对部分档案馆的电话访谈,初步梳理出我国档案馆的名人和普通人数字文件保存工作情况。然后,将我国档案馆工作现状中的问题总结为观念不到位、收集时间太晚、管理方法简单、缺乏对公众的教育指导4个方面。第4、5、6、7部分分别针对以上4个问题为档案馆提供了对策,其中第4部分是转变观念,这是档案馆应对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的第一步。在具体做法上,该部分从认识个人数文件保存的重要性和重新思考收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两方面进行了论述。第5部分紧接着论述了个人数字文件的收集,其重点是提前干预。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提前干预方法的含义;然后,在分析了个人的数字文件形成和管理行为的基础上,参考Paradigm、Digital Lives和iKive项目三个实例,梳理出了提前干预的一整套实施步骤。第6部分论述档案馆对进馆后的个人数字文件的管理,根据档案馆的不同情况,提供了4种路径:从物理媒介上的个人数字档案着手保管的路径、依托本馆数字仓储的路径、依托管理软件的路径以及与其它机构合作的路径。第7部分为档案馆的个人数字文件保存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教育指导公众保存其数字文件,通过这种方法,档案馆可以借助公众的力量,与之共同建档、共同保存社会记忆。文中还举出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我国沈阳市档案局的相关实践的例子,并就此分析了教育指导中的困难和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孔子南[9](2016)在《中国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不断增加,而传统的学术交流受限于冗长的出版周期和不断上涨的期刊价格,很难完全满足学者对于学术交流的需求。正是为了解决传统学术交流中的种种弊端以及利用互联网对学术信息进行快速的传播和免费使用,开放存取运动应运而生。同时,由于科研及教学更多的依赖于计算机,大量的科研和教学数字资源不断产生,对其进行长期保存并保证其长期的有效性也成为学术界迫切的需求。作为实现高校数字资源开放存取以及长期保存高校教学和科研成果的重要方式,机构知识库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图书馆情报学界着重研究的热点,国内外众多的专家学者或进行理论的研究,或直接参与到机构知识库的实践活动中高校建设机构知识库的意义在于:有助于降低数据库等数字资源的经费负担;有助于系统揭示信息资源;有助于长期保存动态增长的学术性、教学性数字资源。同时,在建设机构知识库时,依托于高校的平台,可以充费利用高校在信息资源、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但经过长期的建设,相较于国外的发展现状,我国高校机构知识库仍处于初步阶段。本文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对我国高校的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进行了梳理。同时,对香港、台湾、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及美国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建设现状从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系统软件、政策管理等角度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意在通过与国内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对比,为我国高校机构知识库的进一步建设提供策略。针对我国高校机构知识库在开放存取、政策制定、资源建设、技术和人员以及构建模式等方面的缺陷,笔者对中国高校在进行机构知识库建设时提出了:制定详尽的自存储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提高机构知识库存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注重技术和人材储备以及建设区域性联盟等。

刘鹏年[10](2016)在《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舰载航空医学是为适应舰载机飞行员的特殊医学保障需求而诞生的一门特色学科,涵盖舰载机飞行员选拔、训练、作战、驻训、试验、装备以及事故调查等职业生涯全过程,是利用生物医学技术开展相关生物学、医学、心理学、人机工效学、工程学、信息科学和人因素研究,保障舰载机飞行员生理心理健康和海上飞行安全,提高舰载机飞行员作业效能的医学专业分支。由于舰艇自身特有的条件属性,导致舰载机飞行员的医学保障需求与普通岸基飞行员医学保障有着较大区别。随着我军航母训练舰“辽宁号”正式入列,舰载航空医学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风险与挑战,加强舰载航空医学保障水平,对提升我军战斗力意义重大。及时且全面地获取国内外舰载航空医学相关研究领域信息,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专题知识服务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纵观世界舰载航空医学发展史,美军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舰载机飞行员医学保障方面业已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收获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在舰载航空医学研究方面,无论是指导思想、发展战略、技术水平均领先于世界,积累有大量极具价值的资料。为及时、全面获取美军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舰载航空医学相关科研成果,为专题信息的搜集、评价、组织提供合适的技术路径,为军事医学知识服务系统的研建提供有益的范式,为实现我军战略转型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故开展本研究。本研究运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层次分析、系统分析和文献计量相结合的方法,在系统调研舰载航空医学需求和美军相关信息来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专题知识服务模式,设计了专题知识服务平台系统架构,开发了专题知识服务平台原型。为相关科研人员学习借鉴美军经验,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精准信息保障,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论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聚焦了主要研究内容,设计了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明确了研究目标。第二部分,探讨了知识服务的定义、相关定律、相关方法和意义,分析了传统信息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针对专题知识服务在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中的优势,设计了专题知识服务模式构建流程,构建了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第三部分,解析了舰载航空医学的定义。从时间范围、明确用户、需求规律、主要用途、问题本质和服务形式六个方面,确定了知识需求的规范化表示方法。从需求的认识和转化规律上,构建了需求的获取流程,运用“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分析方法,完善了知识需求获取分析的逻辑过程,形成了“确定目标-问题分析-建立模型-评估数据-填充模型”的需求分析流程。从舰载航空医学保障阶段专题知识需求、保障功能专题知识需求、保障机构专题知识需求和保障内容知识需求四个方面,对舰载航空医学的知识需求进行了多维分类分析。其中,保障阶段涉及试验试飞、飞行员选拔、飞行训练、作战部署、休整驻训、装备研制、事故调查七个阶段。保障功能涉及健康维护、伤病救治、能力促进三个方面。保障机构涉及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训练机构三类。保障内容涉及卫生学、生理学、心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医学工程、毒理学和药理学八个大类。第四部分,运用文献计量和文献调研等方法,统计分析了美海军航空医学研究实验室1975-2010年发文及其来源。分析、判读、梳理了美海军官网、美国政府科技报告以及部分公开出版物,为相关信息采集提供客观依据。本研究相关信息来源均为公开来源,主要来自互联网,其中美国商务部国家技术情报服务局和国防科技情报中心是最重要的科技报告来源;美军相关科研机构网站是获取新闻、命令、图片的最佳途径;部分商业数据库、搜索引擎资源、学协会报告、视频网站、期刊内部资料等是重要的补充来源。第五部分,运用文献调研、统计分析、专家咨询方法,确定了专指优先、科研传承、需求变化、类型多样的检索原则,确定了核心检索词和检索策略,提出了基于舰载机型号的关键词获取创新思路。对相关信息来源内容信息进行下载,并对获取的结果进行格式规范整理。探讨了从作者分析、主题发现和时间演进三个方面对获取的文献信息进行知识发掘的可行性。第六部分,分析了中国和美国舰载航空医学相关多个知识组织体系,提出了建立以专题分类主题一体化表为基础,基于领域本体的多层次专题知识组织方法。结合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需求,定义了信息元数据和数据间的逻辑结构,构建了包含主题词、保障功能、保障阶段、文献信息、研究机构和舰载航空医学分类的舰载航空医学领域本体,实现了专题知识组织标引功能。第七部分,完成了专题知识平台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设计了平台构建流程,明确了平台的目标定位。按照功能需求,设计了管理模块、检索模块、百科模块、知识模块、个性模块、新闻模块六个功能模块。提出了平台系统设计原则和系统架构,从数据的获取、存储、计量、展示四个方面讨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根据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平台的设计需求,选择了适用的开发工具,实现了专题知识服务平台初始功能。第八部分,对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对研究的创新点进行了梳理,对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二、浅谈中文音像资料元数据制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中文音像资料元数据制订(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小结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预期创新点
第2章 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2.1.1 机关数字档案室工作推进的必然要求
        2.1.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要求
        2.1.3 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
    2.2 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的可行性
        2.2.1 国家相关政策的发布提供了制度支持
        2.2.2 机关数字档案室建设的推进提供了物质基础
        2.2.3 信息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技术保障
第3章 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的成绩
    3.1 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调研说明
    3.2 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
        3.2.1 制订详细的规范性文件
        3.2.2 建立健全高效的档案管理系统
        3.2.3 有序开展存量档案数字化
        3.2.4 持续推进增量档案电子化
第4章 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的问题
    4.1 档案信息资源收集与归档问题
        4.1.1 收集问题
        4.1.2 归档问题
    4.2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
        4.2.1 整合问题
        4.2.2 共享问题
    4.3 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保障问题
第5章 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5.1 着手电子档案收集,规范档案信息资源归档
        5.1.1 健全电子文件归档制度
        5.1.2 明确归档文件管理职责
        5.1.3 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培训
    5.2 立足机关数字档案室,加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5.2.1 提高档案信息整合意识
        5.2.2 完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机制
        5.2.3 建立专题档案信息资源库
    5.3 树立政务服务观念,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5.3.1 建立健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5.3.2 构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绩效考核体系
        5.3.3 强化政务平台的档案信息服务功能
    5.4 引进新兴技术,助力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5.4.1 云计算技术
        5.4.2 大数据技术
        5.4.3 区块链技术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调研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与理论基础
        1.2.1 主要概念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1.1 国外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1.2 国内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 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1 国外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2 国内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 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1 国外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2 国内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阐释
    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
        3.1.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双重维度
        3.1.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表现
        3.1.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比较分析
    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结构
        3.2.1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形式、内容与意义
        3.2.2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主体、客体与关系
        3.2.3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加工与消费
    3.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性质与功能
        3.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性质
        3.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功能
    3.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运行机理
        3.4.1 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启示
        3.4.2“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构建
        3.4.3“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内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与转型情境
    4.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
        4.1.1 古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2 近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3 现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演变轨迹
    4.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影响因素
        4.2.1 档案记忆系统外部环境因素
        4.2.2 档案记忆系统内部构成因素
        4.2.3 档案记忆再生产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
    4.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情境
        4.3.1 新媒体时代社会转型的发展
        4.3.2 新媒体时代国家治理的转变
        4.3.3 新媒体时代文化消费的兴起
        4.3.4 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变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转型
    5.1 档案记忆生成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5.1.1 档案记忆生成的内容与方式
        5.1.2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5.1.3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5.2 档案记忆生成环境的转变
        5.2.1 从传统环境到电子环境
        5.2.2 从单一场域到竞争记忆场域
        5.2.3 从单向语境到交互语境
    5.3 档案记忆生成主体的转变
        5.3.1 从官方走向民间
        5.3.2 从精英走向大众
    5.4 档案记忆生成对象的转变
        5.4.1 从传统记忆到数字记忆
        5.4.2 新媒体档案记忆的兴起
        5.4.3 个体档案记忆的显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加工转型
    6.1 档案记忆加工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6.1.1 档案记忆加工的内容与类型
        6.1.2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6.1.3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6.2 档案记忆加工目的的转变
        6.2.1 传统史学研究的记忆转向
        6.2.2 从公共记忆到共享记忆
    6.3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转变
        6.3.1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社会化
        6.3.2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协同化
    6.4 档案记忆加工形态的转变
        6.4.1 档案记忆加工的视觉化转向
        6.4.2 档案记忆加工之影像生产
        6.4.3 档案记忆加工之空间生产
    6.5 档案记忆加工方式的转变
        6.5.1 档案记忆加工的数字化
        6.5.2 档案记忆加工的叙事化
        6.5.3 档案记忆加工的创意化
        6.5.4 档案记忆加工的融合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消费转型
    7.1 档案记忆消费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7.1.1 档案记忆消费的过程与特点
        7.1.2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7.1.3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7.2 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的转变
        7.2.1 从传统档案用户到数字消费者
        7.2.2 档案记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融合
    7.3 档案记忆消费对象的转变
        7.3.1 从档案记忆资源到记忆资本
        7.3.2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新动向
        7.3.3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边界
    7.4 档案记忆消费方式与途径的转变
        7.4.1 档案记忆的数字化消费成为基本方式
        7.4.2 档案记忆的个性化消费成为重要方式
        7.4.3 档案记忆的品牌化消费成为优选方式
        7.4.4 档案记忆的休闲化消费成为新兴方式
        7.4.5 档案记忆的在线消费成为主要途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影响与推进机制
    8.1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
        8.1.1 档案记忆再生产路径:单向性转向多元化
        8.1.2 档案记忆再生产取向:生产性转向消费性
        8.1.3 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容:凝固性转向流动化
        8.1.4 档案记忆再生产方式:单一性转向融合化
        8.1.5 档案记忆再生产范围:区域性转向全球化
    8.2 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
        8.2.1 数字记忆迈向智能
        8.2.2 媒体记忆加速融合
        8.2.3 共享记忆趋向理解
        8.2.4 社会记忆竞争加剧
        8.2.5 记忆遗忘冲突凸显
    8.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推进机制
        8.3.1 面向主旨的价值引导机制
        8.3.2 面向生成、加工主体的协同参与机制
        8.3.3 面向消费主体的消费者培育机制
        8.3.4 面向客体的多维叙事机制
        8.3.5 面向方式的媒体融合机制
        8.3.6 面向关系的伦理约束机制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3)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川剧数字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信息化与戏曲传承
    第一节 社会进化与戏曲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信息技术对戏曲传承的影响
    第三节 戏曲APP传播能力量化分析
第二章 川剧传承研究设计
    第一节 川剧文化传承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二节 川剧互联网传播的大数据分析
    第三节 川剧数字化传承发展路径设计
第三章 川剧传承的云保护
    第一节 川剧传承的数字化记录
    第二节 川剧传承的数据云存储
    第三节 川剧传承的数据云容灾
第四章 川剧传承的云共享
    第一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云平台共享
    第二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元数据开放
    第三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软应用开放
第五章 川剧传承的云传播
    第一节 川剧传承的数字化教学
    第二节 川剧传承的网络化传播
    第三节 川剧传承的个性化分享
第六章 余论:“互联网+戏曲”的发展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用户电子书需求上涨
        1.1.2 图书馆电子书经费投入增长
        1.1.3 电子书市场面临挑战
        1.1.4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矛盾凸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图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电子书馆藏建设概念术语厘清
    2.2 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发展政策研究现状
    2.3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分析
    3.1 中美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现状调查
        3.1.1 高校馆电子书商数量统计
        3.1.2 电子书数据库检索情况
        3.1.3 电子书商统计情况
    3.2 国内外电子书许可协议条款调查与评价
        3.2.1 图书馆电子书许可协议模板条款调查
        3.2.2 国外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3.2.3 国内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3.3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与评价
        3.3.1 政策网上公布情况
        3.3.2 政策覆盖范围情况
        3.3.3 政策修订情况
        3.3.4 政策条款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构建
    4.1 共生理论
        4.1.1 共生理论的内涵
        4.1.2 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
        4.1.3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
        4.1.4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构成条件
        4.1.5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
        4.1.6 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应用
    4.2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4.2.1 需求理论
        4.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4.2.3 数字资源建设理论
    4.3 政策构建思路
        4.3.1 政策构建流程
        4.3.2 现有共生系统问题分析
        4.3.3 政策宏观层次的问题
        4.3.4 政策微观层次的问题
        4.3.5 政策构建原则
    4.4 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构建
        4.4.1 政策目标确立
        4.4.2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4.4.3 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4.4.4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与共生视角下政策备选方案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调查
    5.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5.3 预调查
        5.3.1 样本描述
        5.3.2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5.3.3 正式调查问卷形成
    5.4 正式调查的实施
        5.4.1 问卷发放与数据采集
        5.4.2 调查数据的检验
    5.5 正式调查数据的分析
        5.5.1 样本属性分析
        5.5.2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接受度调查
        5.5.3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接受度调查
        5.5.4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揭示的认知调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方案的确立
    6.1 政策方案抉择
        6.1.1 “政策概括”条款抉择
        6.1.2 “采购标准”条款抉择
        6.1.3 “用户资格规定”条款抉择
        6.1.4 “版权限制”条款抉择
        6.1.5 “电子书商义务”条款抉择
        6.1.6 “图书馆义务”条款抉择
        6.1.7 “用户义务”条款抉择
        6.1.8 “三方共同义务”条款抉择
        6.1.9 “电子书访问”条款抉择
        6.1.10 “电子书保存”条款抉择
        6.1.11 “电子书整合”条款抉择
        6.1.12 “评价与剔除”条款抉择
        6.1.13 “合作馆藏”条款抉择
        6.1.14 “政策修订”条款抉择
    6.2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
    6.3 相关意见与建议
        6.3.1 宏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6.3.2 微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6.4 政策执行的可行性分析
        6.4.1 政策的功能
        6.4.2 政策执行的过程
        6.4.3 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主要贡献与结论
        7.1.2 研究的创新点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研究 ——以香港教育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配合学校新的语文教育政策
        (二) 落实普通话新课程的需要
        (三) 大学普通话教学问题的反思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差异化教学内涵的研究
        (二) 关于差异化教学特点的研究
        (三) 关于差异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四) 关于香港普通话教育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法
        (二) 文献研究法
        (三) 案例研究法
    四、研究内容
第一章 差异化教学思想及其对大学普通话教学的启示
    一、差异化教学思想
        (一) 差异化教学思想的内涵
        (二) 差异化教学思想的基本理念
    二、学习者学习差异及归因
        (一) 学习者学习差异的类型
        (二) 学习者学习差异的归因
    三、差异化教学思想对大学普通话教学的启示
        (一) 普通话教学应实现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二) 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普通话学习模式
        (三)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四) 创建促进学生协作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第二章 大学新生普通话水平差异的诊断
    一、进行普通话差异诊断的背景
        (一) 大学教育普及化已成现实
        (二) 大学新生普通话水平参差
        (三) 学校对全日制本科生普通话设有出关要求
    二、普通话测试工具的研制
        (一) 普通话评核模式的探讨与选择
        (二) “聆听与认辨”测试的设计与说明
        (三) “拼音”测试的设计与说明
        (四) “口语”测试的设计与说明
    三、普通话测试工具信效度检测
        (一) 通过测试已经考过PSC的学生来检测
        (二) 通过测试主修中文的新生来检测
        (三) 通过测试其它专业的新生来检测
    四、大学新生普通话水平差异的区分
        (一) 大学新生入学时普通话整体表现
        (二) 豁免修读普通话必修科目新生水平
        (三) 应该修读普通话必修科目新生水平差异
第三章 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内容设计
    一、大学普通话课程主要科目架构
        (一) 课程架构及其依据
        (二) 主要科目教学内容安排
    二、初等水平教学内容的编选组织
        (一) 初阶普通话教材内容编选
        (二) 初阶普通话教材能力训练规划
        (三) 初阶普通话教材内容安排
        (四) 初阶普通话教材试用及修订
    三、中等水平教学内容的编选组织
        (一) 进阶普通话教材内容编选
        (二) 进阶普通话教材能力训练规划
        (三) 进阶普通话教材内容安排
        (四) 进阶普通话教材检讨修订
    四、高等水平教学内容的编选组织
        (一) 高阶普通话教材内容编选
        (二) 高阶普通话教材能力训练规划
        (三) 高阶普通话教材内容安排
        (四) 高阶普通话教材检讨修订
    五、大学普通话教材的评价
        (一) 校外评审对大学普通话配套教材的评价
        (二) 顾问委员会对大学普通话配套教材的评价
第四章 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自学资源的开发
    一、建构自学资源的起因
    二、大学普通话线下自学资源的设计与建构
        (一) 大学普通话自学教材套内容编排
        (二) 普通话自学教材能力训练规划
        (三) 大学普通话自学教材的结构
        (四) 大学线下普通话自学教材的特点
    三、大学普通话线上自学资源的设计与建构
        (一) 设计构想
        (二) 普通话网上自学教材内容编排
        (三) 普通话网上自学教材的回馈
        (四) 普通话网上自学教材的特点
第五章 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策略
    一、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衔接
        (一) 准备活动要切合学习者的生活经验
        (二) 利用话音对比学习普通话
    二、注意在集体学习中照顾个别差异
        (一) 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水平建构普通话语言知识
        (二) 利用支架式教学照顾学习差异
        (三) 通过教学互动关照学生差异
        (四) 在集体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
    三、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 利用大学普通话测试结果优化教学
        (二) 利用普通话科目学习评估优化教学
        (三) 利用有效课堂回馈优化教学
        (四) 利用学生的客观评价优化教学
    四、提供多元的学习模式
        (一) 普通话诊所
        (二) 普通话工作坊
        (三) 学生导师辅导
        (四) 自主学习模式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2-1
    附录3-1
    附录3-2
    附录5-1
    附录5-2
致谢

(6)图书馆现代特藏资源组织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
        1.5.1 研究方法
        1.5.2 拟定创新点
第二章 图书馆现代特藏资源内涵及组织方法
    2.1 图书馆现代特藏资源概念界定
    2.2 图书馆现代特藏资源类型与特点
    2.3 相关资源组织方法比较
        2.3.1 元数据方法
        2.3.2 知识本体
        2.3.3 关联数据
        2.3.4 三种资源组织方法对比研究
第三章 图书馆现代特藏资源组织现状调研
    3.1 调研对象与方法
    3.2 特藏资源名称
    3.3 特藏分类问题
    3.4 特藏关联问题
    3.5 特藏检索与利用问题
    3.6 特藏开放获取问题
第四章 图书馆现代特藏资源组织模型构建
    4.1 网络数字环境与图书馆现代特藏资源组织
    4.2 知识服务与图书馆现代特藏资源组织
    4.3 现代特藏资源关联模型构建
    4.4 现代特藏资源关联组织模型评析
        4.4.1 FRBR/RDA模型与现代特藏资源关联模型
        4.4.2 BIBFRAME与现代特藏资源关联模型
第五章 图书馆现代特藏资源组织实证
    5.1 国鼎图书室资源概况
    5.2 关联数据发布环境搭建
    5.3 国鼎图书室特藏资源数据化处理
        5.3.1 数据采集
        5.3.2 内容类型的设计与生成
        5.3.3 RDF数据的映射与生成
    5.4 国鼎图书室特藏资源关联数据集发布与应用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五) 研究贡献及局限
二、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与濒危语档
    (一) 濒危语言
        1. 濒危语言的概念
        2. 濒危语言的界定标准
    (二)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
        1.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含义
        2.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生存状况
        3.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价值
    (三)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
        1.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的内涵
        2.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的类型
        3.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的特点
    (四) 相关概念
        1.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数位典藏
        2.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
    (五) 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国外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的成果及其启示
    (一) 国外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的成果
        1. 创立“语档语言学”
        2. 建立濒危语言档案馆
        3. 成立“开放语档联盟”
        4. 召开国际会议
        5. 建立非官方性质的濒危语档资源保护机构
    (二) 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
        1. 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2. 当地档案部门等机构的主导
        3. 语言民族/族群的积极参与
        4. 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
        5. 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和可靠的技术保障
    (三) 启示
四、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
    (一) 目标
    (二) 原则
        1. 以话语为中心的原则
        2. 完整性原则
        3. 标准化原则
        4. 开放性原则
        5. 持久性原则
    (三) 理论依据
        1. 社会语言学
        2. 档案学原理
        3. 语档语言学(记录语言学)
        4. 口述历史学
        5. 数位典藏理论
        6. 档案资源建设理论
    (四) 基本方法
        1. 传统方法
        2. 现代方法和技术
    (五) 主要途径
        1. 完善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管理体系
        2. 建立濒危语言资源档案馆、专题资料库
        3. 开展濒危语言文献记录的编纂、公布、出版工作
        4. 开展宣传工作,拓宽信息传播渠道
        5. 建设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五、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现状
        1. 濒危语言采集记录积淀深厚,形成了一批价值可观的语言材料
        2. 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已开始起步
        3. 濒危语言语音数据库的建立取得初步进展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大量音像材料散存各地,保管工作受限
        2. 重视语料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用途,忽视语料的社会共享和广泛利用
        3. 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和有力的支持
        4. 濒危语言多媒体电子文件的共享还存在一定障碍
        5. 国内档案界对濒危语言的抢救保护缺乏足够认识
六、构建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
    (一) 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的“生态模型”
        1. 主体
        2. 资源
        3. 工具
        4. 任务
        5. 交流互动
    (二) 抓紧制定相关标准和工作规范
        1. 收集阶段的有关标准
        2. 整理阶段的有关标准
        3. 鉴定阶段的有关标准
        4. 保存阶段的有关标准
        5. 开发利用阶段的标准制定
    (三) 创新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机制
        1. 创新合作交流机制
        2. 创新共享服务机制
        3.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4. 创新资金保障机制
七、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 开展少数民族濒危语言记录材料的收集和数字化归档
        1. 开展少数民族濒危语档的调查和收集工作
        2. 开展少数民族濒危语档的整理和归档工作
        3. 少数民族濒危语档的数字化转换处理
    (二) 加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的规范和资源整合
        1. 将传统的档案资源转换为数字化的数据文件
        2. 将非通用数据文件格式转换为通用数据文件格式
        3. 将旧的数据文件格式转换为新的数据文件格式
        4. 加强数字音频、视频文件的转写标注工作
        5. 做好数字档案资源的保存工作
        6. 对所有原始的和数字化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三) 加强元数据着录工作
        1. 描述性元数据
        2. 管理性元数据
        3. 保存性元数据
    (四) 实现濒危语言数字档案的跨媒体、跨语种共享
        1. 通过元数据着录,实现跨媒体信息共享
        2. 基于双语对齐语料库的跨语种共享策略
    (五) 构建濒危语言档案开发利用服务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与档案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个人数字文件的大量产生及其长期保存价值
        1.1.2 个人数字文件流失或损毁情况严重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现实意义
    1.6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探讨
        2.1.1 文件
        2.1.2 数字文件
        2.1.3 个人数字文件
    2.2 相关概念辨析
        2.2.1 个人档案
        2.2.2 家庭档案
        2.2.3 私有档案和私人档案
    2.3 管理理论
        2.3.1 鉴定理论
        2.3.2 后保管理论
    2.4 法律依据
3 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方法与内容
    3.2 网站调查结果
        3.2.1 个人档案工作情况
        3.2.2 电子档案接收和数字档案馆建设情况
        3.2.3 个人数字档案工作情况
    3.3 电话访谈结果
        3.3.1 电子档案接收和数字档案馆建设情况
        3.3.2 名人数字档案工作情况
        3.3.3 图书馆、文学馆的情况
    3.4 现状总结及问题分析
        3.4.1 现状总结
        3.4.2 问题分析
4 改变观念——档案馆应对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的第一步
    4.1 认识参与个人数字文件保存的必要性和意义
        4.1.1 必要性
        4.1.2 意义
    4.2 重新思考个人数字档案收集中的困难和问题
        4.2.1 收集上的困难
        4.2.2 数字档案的价值问题
    4.3 小结
5 提前干预——数字时代档案馆保存个人文件的关键
    5.1 提前干预方法的产生
        5.1.1 提前干预方法的提出
        5.1.2 相关论辩
    5.2 个人形成和管理其数字文件的行为分析
        5.2.1 个人形成、整理和处置其数字文件的行为分析
        5.2.2 个人鉴定其数字文件的行为及个人的价值观念分析
        5.2.3 个人保存其数字文件的行为分析
        5.2.4 总结与启示
    5.3 实例分析
        5.3.1 Paradigm项目
        5.3.2 Digital Lives项目
        5.3.3 iKive项目
        5.3.4 评价
    5.4 提前干预的建议实施步骤
        5.4.1 第一阶段——初步和周期性的接触活动
        5.4.2 第二阶段——数字收集活动
    5.5 小结
6 因地制宜——不同档案馆管理个人数字档案的路径选择
    6.1 从物理媒介上的个人数字档案着手保管的路径
        6.1.1 物理媒介上的个人数字档案的保管规律
        6.1.2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相关项目经验分析
        6.1.3 评价与启示
    6.2 依托本馆数字仓储的路径
        6.2.1 数字档案馆纳入个人数字档案的可行性分析
        6.2.2 加拿大图书档案馆的经验分析
        6.2.3 评价与启示
    6.3 依托管理软件的路径
        6.3.1 工作原理分析
        6.3.2 管理过程分析
        6.3.3 评价与启示
    6.4 与其它机构合作的路径
    6.5 小结
7 教育指导公众——档案馆保存个人数字文件的新思路
    7.1 档案工作向社会/社区范式的转变
        7.1.1 范式提出的背景
        7.1.2 范式的提出及其内涵的深化
    7.2 档案馆教育指导公众的现实基础及意义分析
    7.3 实例分析
        7.3.1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个人数字存档项目
        7.3.2 沈阳档案局的家庭档案工作
        7.3.3 评价
    7.4 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方法思考
        7.4.1 资金和人力上的困难
        7.4.2 如何吸引和发动公众的问题
        7.4.3 如何争取与其它机构合作机会的问题
    7.5 小结
8 总结和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附录
    附录1 部分省级综合档案馆对名人档案收集范围的规定
    附录2 部分省级综合档案馆对名人档案收集内容的规定
    附录3 我国档案馆个人数字档案保存工作现状的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9)中国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机构知识库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
2. 基本理论与概念辨析
    2.1 机构知识库的相关理论
        2.1.1 机构知识库的定义
        2.1.2 机构知识库的产生背景
        2.1.3 机构知识库的特征
    2.2 机构知识库的运行原理及模式
        2.2.1 机构知识库的运行原理
        2.2.2 机构知识库的资源收集模式
        2.2.3 机构知识库的构建模式
    2.3 高校建立机构知识库的目的
        2.3.1 有助于降低数字资源的经费负担
        2.3.2 有助于系统地揭示信息资源
        2.3.3 有助于长期保存数字学术资源
3. 境内外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及对比
    3.1 中国大陆
        3.1.1 独立高校机构知识库
        3.1.2 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
    3.2 香港地区
    3.3 台湾地区
    3.4 日本
    3.5 澳大利亚
    3.6 英国
    3.7 美国
    3.8 对比
4. 中国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策略
    4.1 制定详尽的自存储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4.1.1 自存储政策
        4.1.2 知识产权政策
    4.2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4.3 提高机构知识库存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4.4 注重技术和人材储备
    4.5 建设区域性联盟
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预期目标
2 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研究
    2.1 现有知识服务研究
        2.1.1 知识服务的内涵
        2.1.2 知识组织的内容
        2.1.3 知识组织的相关定律
        2.1.4 知识组织的相关方法
        2.1.5 知识服务的意义
    2.2 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
        2.2.1 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的优势
        2.2.2 知识组织系统的模式构建
        2.2.3 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
3 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需求获取
    3.1 舰载航空医学的解析
    3.2 需求获取流程的构建
        3.2.1 知识需求的规范化表示
        3.2.2 知识需求的获取流程
    3.3 舰载航空医学保障阶段专题知识需求
        3.3.1 试验试飞医学保障
        3.3.2 飞行员选拔医学保障
        3.3.3 飞行训练医学保障
        3.3.4 作战部署医学保障
        3.3.5 休整驻训医学保障
        3.3.6 医学防护装备研制
        3.3.7 飞行事故的医学调查
    3.4 舰载航空医学保障功能专题知识需求
        3.4.1 健康维护
        3.4.2 伤病救治
        3.4.3 能力促进
    3.5 舰载航空医学保障机构专题知识需求
        3.5.1 医疗保障机构
        3.5.2 医学科研机构
        3.5.3 教育训练机构
    3.6 舰载航空医学保障分类专题知识需求
        3.6.1 舰载航空卫生学
        3.6.2 舰载航空生理学
        3.6.3 舰载航空心理学
        3.6.4 舰载航空病理学
        3.6.5 舰载航空临床医学
        3.6.6 舰载航空医学工程
        3.6.7 舰载航空毒理学
        3.6.8 舰载航空药理学
4 舰载航空医学专题信息来源研究
    4.1 信息来源的方法研究
        4.1.1 信息来源和研究方法
        4.1.2 信息来源分类
    4.2 相关网站信息来源
        4.2.1 美国商务部国家技术情报服务局
        4.2.2 国防科技情报中心
        4.2.3 美海军相关机构
        4.2.4 美军其它机构
    4.3 其它公开信息来源
        4.3.1 航空航天医学会年会论文集
        4.3.2 航空航天与环境医学杂志
        4.3.3 医学研究与发展快讯
        4.3.4 资料汇编
        4.3.5 生物电磁学杂志
5 舰载航空医学专题信息获取研究
    5.1 核心检索词的确定
        5.1.1 基于文献计量的关键词获取
        5.1.2 基于舰载机型号的关键词获取
        5.1.3 基于调研咨询的关键词获取
    5.2 检索策略原则的确定
        5.2.1 专指优先原则
        5.2.2 科研传承原则
        5.2.3 需求变化原则
        5.2.4 类型多样原则
    5.3 检索结果的下载清洗
        5.3.1 结果下载
        5.3.2 结果清洗
    5.4 美军相关文献信息举例
        5.4.1 飞行员选拔相关研究举例
        5.4.2 医学保障相关研究举例
        5.4.3 DTIC相关栏目下载文献举例
        5.4.4 预防医学相关研究举例
        5.4.5 舰载机型号相关研究举例
        5.4.6 海军医学官网下载文献举例
        5.4.7 NAMI网站下载文献举例
    5.5 文献信息的知识发掘
        5.5.1 作者分析
        5.5.2 主题发现
        5.5.3 时间演进
6 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组织研究
    6.1 中美相关知识组织体系研究
        6.1.1 美海军航空医学研究的知识组织体系
        6.1.2 美政府科技报告的相关知识组织体系
        6.1.3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相关知识组织
        6.1.4 中国图书馆学分类法的相关知识组织
        6.1.5 其它舰载航空医学研究的知识组织
    6.2 相关知识组织的对比研究
    6.3 专题知识组织工具选择
        6.3.1 知识组织工具
        6.3.2 关系构建工具
        6.3.3 资源描述语言
    6.4 专题知识组织体系构建
        6.4.1 建立分类主题一体化表
        6.4.2 建立词间映射关系
        6.4.3 建立知识组织体系
        6.4.4 领域本体的构建
    6.5 专题知识的组织与展示
7 专题知识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实现
    7.1 平台的目标定位
    7.2 平台的设计原则
    7.3 平台的功能设计
        7.3.1 平台系统结构
        7.3.2 功能模块设计
        7.3.3 元数据的定义
        7.3.4 数据库表间逻辑结构
    7.4 平台的关键技术
        7.4.1 数据的获取技术
        7.4.2 数据的存储技术
        7.4.3 数据的计量技术
        7.4.4 数据的展示技术
    7.5 平台开发工具
    7.6 平台结果展示
        7.6.1 平台首页
        7.6.2 浏览模块
        7.6.3 管理模块
        7.6.4 检索模块
        7.6.5 统计模块
8 主要研究结论和讨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构建了专题知识服务模式
        8.1.2 分析了舰载航空医学需求
        8.1.3 调研了美军相关信息来源
        8.1.4 建设了专题知识组织体系
        8.1.5 实现了平台服务初始功能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四、浅谈中文音像资料元数据制订(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机关数字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研究[D]. 张文磊. 湘潭大学, 2020(02)
  • [2]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D]. 张燕. 上海大学, 2020(02)
  • [3]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D]. 李金兆.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4]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D]. 胡曦玮.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研究 ——以香港教育大学为例[D]. 李黄萍(LEE WONG PING).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6]图书馆现代特藏资源组织模型研究[D]. 孙文佳. 东南大学, 2018(05)
  • [7]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研究[D]. 郑宇. 云南大学, 2017(12)
  • [8]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与档案馆对策研究[D]. 徐欣欣. 武汉大学, 2016(01)
  • [9]中国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策略研究[D]. 孔子南. 南京大学, 2016(05)
  • [10]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研究[D]. 刘鹏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08)

标签:;  ;  ;  ;  ;  

浅谈中国音视频数据元数据的形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