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综合地球化学勘探工作方法研究(一)(野外工作与方法选择)

油气综合地球化学勘探工作方法研究(一)(野外工作与方法选择)

一、油气综合化探工作方法研究(一)(野外工作及方法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陈耀宇[1](2020)在《基础地质研究与矿产勘查哲学思维评述》文中提出文章评述了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的创立,基础地质及矿床学研究、矿产勘查及成矿预测、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勘查、油气勘探及铀矿勘查等方面的地学哲学、地学思维或矿产勘查思维,以及找矿哲学、就矿找矿论的基本内涵和对矿产勘查的指导意义,其概要内容为:中国地质学家对地壳运动形式的运动与稳定、渐变与突变、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等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创立了以地质力学为代表的大地构造学派;游振东从变质岩石学等涉及的非均变现象说明了"将今论古"原则的局限性,宋鸿林应用相似理论研究变质核杂岩,张本仁主要利用地球物质运动的矛盾对立统一提出了地球化学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论,翟裕生从整体观、系统论角度提出了矿床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涂光炽应用"亦此亦彼"辩证思维研究矿床成因,利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了沉积变质型铁矿在全球及中国的分布及成因特征,赵鹏大基于矿产勘查主要矛盾的分析提出了"勘探过程最优化准则"和利用系统分析方法提出了"致矿异常理论",裴荣富借用"白马非马"哲学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成矿、勘查理论,叶天竺等运用内、外因哲学思想研究成矿作用、进而总结提出了"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地球物理勘查的"物探先行"、面与点、可能与需要等矛盾对立统一,谢学锦的从现象抓本质、化复杂为简单的勘查地球化学研究思维;油气勘探的理论勘探、整体勘探、相似类比等哲学思维,杜乐天的铀矿勘查辩证法;朱训的找矿哲学对矿产勘查活动矛盾关系的分析,就矿找矿论对矿产勘查矛盾关系、方法论、主要实践途径的再总结。文章认为当下的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地学研究应坚持唯物辩证法、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统领。

孙琦森[2](2016)在《滇东北及其邻区石炭纪—二叠纪紫松阶下部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演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与贵州西部交界位置,处于小江断裂、紫云垭都断裂和弥勒师宗断裂所围成的近似三角形构造范围中。本文的主要目标是针对滇东北及其相邻地区石炭纪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地层,开展以层序地层为主的综合地层学研究,建立并完善适用于全区的地层划分系统;建立区内石炭系-二叠系下统马平组年代格架与海平面变化旋回曲线关系,进而深刻认识研究区石炭纪-早二叠世地层发育的特征与沉积体系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地球化学等手段,在地层年代格架的基础上,编制滇东北地区石炭纪-二叠纪早期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进一步揭示研究区沉积演化过程与特征。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重新整理划分研究区内岩石地层,并总结岩石地层穿时性规律。研究区及周边邻区石炭系-二叠系下统发育较完全,涉及区域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研究区22条剖面进行详细野外观测,重新厘定区内石炭纪的岩石地层单位,建立了统一的地层划分方案,即将石炭系原来的三分(上统、中统、下统)调整为二分(上统、下统),原石炭系岩关组下部的革老河组划分到泥盆系中,原石炭系顶部马平组为跨系地层;将石炭系-二叠系下统划分为6个岩石地层单位,即:汤耙沟组、万寿山组、大塘组、摆佐组、威宁组、马平组。同时总结石炭系-二叠系底部穿时性的规律,万寿山组和大塘组在盆地边缘出现向上穿时的现象,摆佐组在盆地中部出现向下穿时的现象。(2)对各个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显微镜下微相特征、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和空间展布规律进行分析。(1) Sr/Cu比值法研究表明会泽地区环境整体表现为逐渐干热,雨碌地区环境整体表现为先干热后温湿而毛坪地区环境变化比较明显,整体为先是干热气候后为温湿气候;(2) Sr/Ba比值法研究表明会泽和雨碌地区整体为咸水环境,毛坪地区水体盐度变化较大,整体处于微咸水到半咸水环境,个别时期水体盐度有明显升高的变化;(3)V/(V+Ni)比值法和U/Th比值法综合分析表明本区石炭纪-二叠纪早期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还原条件下的沉积环境,整体为贫氧环境(缺氧环境),威宁期水体中氧含量较低,水体中含氧量呈先下降后略上升的趋势,推测海平面属于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总结出区内不同时期的沼泽相、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台内浅滩相、台地边缘斜坡相分布格局,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新识别出台沟相和生物礁相。(3)在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底部,共识别出SQ14、SQ15、 SQ16、 SQ18、SQ19共5个三级层序,相当于晚古生代25个三级层序中的SQ14-SQ19。由于受到黔桂运动第一幕构造抬升,海平面下降,风化剥蚀的影响,缺失SQ17。同时识别出石英砾石层(SQ14与SQ15和SQ15与SQ16界面)、沉积相变面(如SQ18与SQ19界面)、古风化壳(如SQ16与SQ18界面及它们的相关面)。通过古生物特征及海平面变化特征,建立了研究区石炭纪-二叠纪早期年代地层格架和层序地层格架。反映了三级层序的基本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具空间上相序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由于受到黔桂运动第一幕构造抬升、海平面下降及风化剥蚀的影响,确实SQ17层序。(4)根据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结合生物组合特征、沉积体系及体系域等研究成果,以单因素作图、多因素分析的方法,选择三级层序为单元绘制5幅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并对研究区石炭纪-二叠纪早期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进行了分析。①汤耙沟期,研究区继续表现为海退,大部分地区暴露在海平面之上,沉积范围极小,主要为沿北西南东向的开阔台地相沉积,在红路脚和二官营两处为局限台地相沉积,矿山厂与者兴上两地为古岛;②从万寿山期开始,整个研究区进入一个大范围、长时间的海进阶段,主要沉积陆源碎屑物,该时期气候温湿,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特别是高大乔木,该时期地层多出现煤层。该时期以滨海沼泽相、混合潮坪相和局限台地相沉积为主,沼泽相主要分布在万寿山组研究区东北部毛坪-白腊厂一带和西南部初奈一带,岩关阶时期的开阔台地相地区变为了局限台地相,范围有所缩小,其余的广大地区为混合潮坪相,此时在威宁阻基出现一处古岛。③大塘期基本继承了万寿山期的沉积格局,海平面继续向西北方向扩张,康滇古陆和扬子古陆范围缩小,开阔台地大为发育;④摆佐期-威宁期,海平面达到石炭纪-早二叠纪时期的最大值,海侵范围在区内也达到最广。由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此时研究区内海底地形复杂,整体表现为由西到东海水逐渐变深,东部深水台盆位置为区内最深,台盆相、台地相、礁滩相等沉积模式均有体现,并以威宁-水城地区东南方向的深水台盆为中心向两边对称分布,从古陆向台盆方向出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三个相带,在这三个相带中阻基、二官营、桃园表现为孤立台地沉积环境;⑤达马平期的海退阶段始于黔桂运动第一幕构造运动,由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陆地开始抬升,出现明显的海平面下降的现象;由于黔桂运动第二幕构造运动影响较大,陆地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抬升,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海陆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沉积环境由之前的海相环境转变为了陆相环境。⑥在威宁期,沉积相带分布变化不大,在靠近古陆地区出现了浅滩相,阻基与桃园古岛消失,二官营孤立台地依然存在。⑦在小独山阶-紫松阶时期,海平面下降,北部海改地以北地区暴露在海平面以上,矿山厂大竹园、二官营、初奈-秧田冲一带为浅滩相,台盆消失变为开阔台地,大部分地区由于海平面的下降变为局限台地相。(5)根据构造控盆、盆控相理论,结合古地理及构造演化查明了盆地演化过程。研究区受到紫云-罗甸-南丹裂陷带构造的控制,导致盆地内部地形及古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该构造带在石炭纪-二叠纪早期处于较明显的拉张陷落期。研究区盆地演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①第一个阶段拉张陷落期。继泥盆纪海退之后,该裂陷带再次拉张,地壳因拉张而再度沉陷,研究区处于同构造带上,亦保持了北西向展布。受此影响,在威宁地区出现了地壳拉张陷落,形成威宁台沟,在大塘组顶部出现的玄武岩说明此时该构造带正处于拉张期。此时期海侵扩大,区内主要由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缘斜坡和台沟相组成。②第二阶段为拉张静止的断陷填充期。由于受到外界构造影响,加之海平面下降,断陷台沟被沉积物充填,使得函内沉积区范围减小,台沟表现不明显,台内浅滩相和生物礁相发育。区内主要由局限台地、开阔台地、颗粒台内浅滩、生物礁及台沟相组成。

张译丹[3](2016)在《物化探方法在内蒙某多金属矿勘查中的综合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文章以内蒙古某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该矿区地处大兴安岭中南段成矿带内,是多金属矿成矿有利地段,但由于研究区内露头较少,加之地表风化层较厚、覆盖比较强烈,破坏和掩盖了地表构造形迹,使用地质填图、槽探工程揭露等都没能很好的解决构造及矿体赋存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展综合物化探方法对矿区进行深部勘探研究。文章在分析物化探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选择在研究区内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激电中梯面积测量、联合剖面测量以及大功率激电单极—偶极测深测量。文章主要围绕各方法的实际应用展开系统研究,并进行钻探工程深部验证,最终得出:研究区内地球化学特征以Ag、Cu、Pb、Zn、As、Bi、Mo元素异常为主,对应的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表现中高阻高极化特征,推测地下300~600m范围内多金属矿(化)体富集;研究区内进行的各种物化探方法其成果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相互印证,钻探结果与物化探方法解译结果相吻合;结合实际地质情况判定研究区内多金属矿形成与燕山早期第二次岩浆侵入有关,控矿地质构造为北西向的蚀变裂隙带及岩石裂隙。该找矿模式的成功实践说明在研究区开展的物化探勘查方法及其布设方案是合理可行的,对相邻矿区及类似地质条件下多金属矿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董沐鑫[4](2015)在《中非Salamat盆地烃渗漏蚀变信息提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遥感技术在油气探测领域已发展多年,作为一种经济、安全、非侵入式的高效率优势技术,其应用潜力已被各行各业重视。遥感技术“找油”作为以传统地物、化探和地震技术勘探油气已经显现出一定的优势,其成本低廉、高效率和大范围是遥感的特点。因此,本文以烃微渗漏理论为基础,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分析和解译油气烃类异常蚀变信息,再结合已有构造、地震及地表温度反演等信息,比较提取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研究区位于中非共和国北部的Salamat凹陷盆地,其受走滑边界正断裂控制的中新生界断陷盆地,其内部的构造单元均从东向西向平行展布,具有三大构造单元分别是,北部洼陷带、中部隆起带和南部洼陷带。由地震化探资料,该盆地圈闭落实可靠,盖层条件优越,成藏的可能性非常大,具有较大的勘探油气资源的潜力。在充分收集,研读相关研究区资料以及理解烃类微渗漏及油气运移引起的地表蚀变异常矿物的形成,即烃类微渗漏理论。其中包含,微渗漏地表土壤及岩石的蚀变异常、地表土壤吸附烃化学异常,热异常等。本文根据已有研究区地质油气背景资料,确定了几个方面的遥感特征标志,从而利用传统遥感技术获取微渗漏烃异常信息图。本文主要以ASTER多光谱数据为主,以中非共和国东北部Salamat盆地为研究区,获取覆盖研究区较好的影像,进行影像数据预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波段比值提取了与油气相关的粘土、碳酸盐和铁离子等蚀变信息,圈定了油气疑似区。利用热红外数据进行温度反演,探寻烃蚀变矿物信息与地表温度信息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已有提取获得的烃渗漏蚀变矿物信息和热红外波段反演的地表温度,再结合研究区已有地质、油气、物化探等资料,评价Salamat盆地含油性。

刘国政[5](2014)在《土壤化探在内蒙古新右旗宝格德乌拉区找矿中的应用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旱-半干旱草原覆盖区的矿产预测与评价是地质工作的难点,也是近些年来地质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区处内蒙古东北缘,第四纪覆盖广泛,牧草丛生,水系不发育。区内岩石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作用较弱,地表风成沙分布较为普遍,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高原草原覆盖区景观,地表寻找隐伏矿-半隐伏多金属矿产难度较大。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作为一种传统化探方法,是通过系统采集地表疏松覆盖物样品,分析其中元素含量或其他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土壤化探异常,以达到矿产勘查目的的传统经典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本人在系统收集前人相关资料和自身野外实际生产过中,通过详细研究研究区自然景观特征、区域成矿背景特征、区域地球化学景观特征、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异常圈定及成矿远景区划定以及后期化探异常验证工作,对该景观下土壤化探应用及效果进行系统分析论证,得出以下结论:①研究区属于干旱半干旱草原覆盖景观,准平原化过程中不同程度剥蚀作用使得区内土壤发育情况不一致,空间呈基岩裸露山区-丘陵半覆盖区-全覆盖准平原区三者连续分布,各占面积比例大致为25-30%、25-30%、40-50%。②通过研究区进行对比实验,认为尽可能穿过淋溶层(A层)、淀积层(B层)和区内发育的钙积层,采集风化层(C层)或BC层,深度一般大于50cm,采样粒度在-40目为最佳。③1∶5万土壤化探测量获得四个等级七类共计49处综合化探异常区,其中七处化探异常当中的五处经后期工程查证为多金属矿床(矿点)。④在前期1∶5万化探基础上,通过对重点成矿区AP17乙3异常(岗嘎亭-沙那根)1∶1万土壤化探详查,细化异常特征,又发现1∶1万综合化探异常4处,在明确GSAP3为AP17乙3异常中心W-Mo异常的同时,又查证出GSAP1、GSAP4为新发现W、Mo矿点。⑤异常面积大、异常元素套和好、极值高、异常中心突出,且地表矿化的化探异常是直接的化探找矿标志。

牛刚[6](2011)在《四川省丹巴燕子沟金矿泥冲沟矿段详查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丹巴地处松潘-甘孜造山带,位于龙门山构造带、川滇构造带、金汤弧形构造(西翼)及青藏滇西印尼“歹”字构造等四个构造体系的交接部位,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成矿区。燕子沟金矿泥冲沟矿段位于鲜水河断裂东侧,永西穹窿体的西南部,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的北西侧,金汤弧形构造的西翼。该区域断裂、穹窿发育,主要有北西向、北东向及近东西向延伸的三组断裂构造,受多期次的构造作用,使早期形成的北西向的断裂被东西、北东向的断裂切割。矿床主要产于泥盆系危关群第四岩组炭质中。根据原始矿物组合,矿石类型主要为原生金-黄铁矿型和氧化型矿石,依据矿体特征,矿体类型可分为炭质千枚岩型层状-似层状和含金石英脉型。矿石构造以脉状、浸染状、条带状、条纹状及层纹状构造为主,此外局部出现团块状、角砾状、蜂窝状等矿石构造。矿石的结构有由结晶作用形成的结晶结构,交代作用形成的交代结构,生物成矿作用形成的生物结构及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碎裂变形等结构。矿石物质组分主要以硫化物及硫盐矿物为主,其次为氧化物及少量自然元素矿物。详查设计是在矿区2008—2009年普查成果基础上,依据勘查区控矿地质条件和矿体的产出地质特征,采用大比例地质填图、槽探、钻探、坑道等技木方法开展矿区评价工作。以泥冲沟矿段作为详查对象,类比确定为第Ⅱ勘查类型,按4080 m(倾向)×4080 m(倾向)网度进行系统工程控制,探求(332+333)资源量。同时配套开展详查区1:2千地形、地质测量,1:1千勘探线地形测量,1:500地质剖面测量,1:5万区域水工环地质调查,1:5千矿区水工环地质测量、长观、抽(压)水试验,各类样品采集及试验和矿石初步可选性试验工作。设计对探矿工程、地质填图、水工环地质调查、工程测量和采样分析等工作进行了具体布置,依据技术规程规范要求,对各项施工、作业标准、质量要求进行了明确和细化。

吴传璧[7](2009)在《中国油气化探5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探索、调整、发展、创新4个时期回顾了20世纪中国油气化探的发展历程。根据所掌握的文献和资料,就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勘查方法与技术系列建立、分析技术改进与推动作用、数据处理与解释的进展,对中国油气化探的发展做了技术评述。就油气化探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阐述了笔者的观点。

朱立新,施俊法,禹启仁,周平,唐金荣,金庆花[8](2008)在《地质勘查技术成就与前景》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在几乎所有时、空尺度上观察和监测地球系统的能力,为地球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而且也为地质勘查技术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贾国相[9](2009)在《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博士论文“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是承担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攻关公益型基金项目《气体集成快速定位预测隐伏矿新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勘查工作需要而选题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许多主要矿种资源的保证程度相当低,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形势非常严峻。据统计,每年需进口原油量占总量的40%。尤其是近十年来,油气勘查的难度不断加大,勘探成本猛增,而一些常规非地震探测技术因受到复杂地球化学景观条件的影响,而找油效果不佳,石油地质行业更渴望以高效、快速、成本低的新技术、新方法来进行油气勘查。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油气勘查新技术,增加相关先进仪器设备的投入,并与现代油气成藏规律的理论有机结合,建立更经济有效的石油、天然气勘查方法和评价预测新体系,从而使石油、天然气勘查-评价水平和科学预测能力得到整体提升。以有效增加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储备,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证。本博士论文主要根据油气化探的研究现状,对目前正在应用和曾经报道过的一些油气勘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氡气测量技术”为研究方向,以此进一步验证该方法寻找油、气田有效性,同时依据氡气地球化学行为,重点探索氡气异常与油-水、气-水边界的空间关系,并建立一套根据氡气异常特征来有效划分和预测油-水、气-水边界的地球化学判别标志,旨在提高油气勘查的有效性,同时降低以钻探来划定油-水、气-水边界的高额经济成本。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先进的放射性探测仪器的不断引进,其中配备先进氡气探测仪器的氡气测量技术便首当其冲地被应用于油气勘查新方法的研究中。例如葛良全、宋利中、刘洪福等在多个油气区进行了探索性试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检索,以及进行大量野外实地取样、室内试验与资料处理等综合分析研究,使得本课题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其主要认识有以下几点:(1)根据氡的地球化学行为、特性的资料性研究,对氡在各种介质中的射气作用、存在形式、吸附-迁移作用及形成机理进行较详细的掌握,从而充分肯定了氡气与石油、天然气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并且,在众多已知油、气田(藏)上的试验效果也充分证明,氡气在反映油、气活动的环境条件和油、气活动的分布区域方面确实具有独特的指示作用和效果。(2)根据氡气异常在油、气田(藏)的分布规律、形态、强度及规模等特征,进一步完善并建立起一套利用氡气寻找和圈定油、气有利富集区段的异常模式,它是氡气异常解释评价和圈定油气富集有利靶区的重要地球化学模式,在未来的生产实践及应用工作中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套模式的独特优点在于它适用于在我国不同时代沉积盆地、不同地表地球化学景观条件下寻找油气的氡气异常评价。(3)建立并完善了氡气测量技术的野外工作方法和室内异常解释的评价方法与原则。(4)本课题不仅有力地证实氡气异常在寻找油气田上的指示效果,而且研究发现,氡气异常在确定和划分油-水或气-水边界上是针对性很强的判断标志。这对于降低以钻探来确定油水或气-水边界的高额成本,将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5)氡气异常不仅能有效地划分单层油、气田(藏)的边界,而且还能预测多层油、气田(藏)的边界,对地下水的强弱以及活动区域也能作出定性判断。这将有助于推动应用勘查地球化学技术在预测油、气埋藏深度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并对在我国干旱地区应用氡气测量技术寻找地下水资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6)任何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在实验研究工作中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干扰因素。本课题对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确定了不同干扰因素的消除办法。这对提高氡气测量技术在油气勘查上的应用效果和资料的可信度具有重要意义。

程同锦[10](2008)在《基于传统吸附烃概念的烃类检测新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烃类是地表油气地球化学勘查地下油气藏的直接指标。目前我国油气化探中常用的酸解烃法检测出的烃类,不应定义为"吸附烃",它是介质吸收的产物,属结合态烃类,应定义为"吸收烃"。地表酸解烃异常十分稳定,重现性好,能够很好地证明地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烃类运移过程,但在反映目前深部油气信息方面具有多解性。针对酸解烃法的弱点,依据烃类垂向运移理论和物质吸附作用原理,自行设计开发、研制了一套吸附烃脱气装置,建立了土壤吸附烃提取新技术和检测方法。该方法有利于在近地表获取油气系统的动态信息,强化烃类测量法对其信息源的探测,可以提高地表油气化探预测油气分布的成功率。

二、油气综合化探工作方法研究(一)(野外工作及方法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气综合化探工作方法研究(一)(野外工作及方法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基础地质研究与矿产勘查哲学思维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的创立与哲学思维
2 基础地质及矿床学研究的地学思维
    2.1“将今论古”原则的局限性
    2.2 应用相似理论研究变质核杂岩
    2.3 地球化学基本观念与方法论
    2.4 矿床学研究基本思维方法
    2.5 矿床成因研究与“亦此亦彼”辩证思维
    2.6 沉积变质型铁矿分布、成因和矿物标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 矿产勘查及成矿预测的地学思维
    3.1 矿产勘查“致矿异常理论”和“勘探过程最优化准则”
    3.2 矿产勘查与“白马非马”思维
    3.3 成矿预测研究的内、外因哲学思想和正、反向思维
    3.4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思维
        (1)地球物理勘查思维
        (2)地球化学勘查思维
        (3)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勘查思维
4 能源矿产勘查思维
    4.1 油气勘探的哲学思维
        (1)油气藏首先在勘探家的头脑里
        (2)“整体研究、整体勘探、整体控制”的整体勘探思维
        (3)勘探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否定之否定的创新性工作
        (4)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5)站在地面研究地下
        (6)坚持中求变
        (7)相似类比与相互借鉴
        (8)复杂中找简单
    4.2 铀矿勘查的辩证法思维
5 找矿哲学与就矿找矿论、阶梯式发展论
    5.1 找矿哲学
    5.2 就矿找矿论
    5.3 阶梯式发展论
6 结论

(2)滇东北及其邻区石炭纪—二叠纪紫松阶下部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层学研究现状
        1.2.2 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
        1.2.3 碳酸盐岩研究现状
        1.2.4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5 研究区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4 支撑论文的主要工作量
    1.5 研究成果和主要进展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地史演化
    2.1 概述
    2.2 区域地层
        2.2.1 元古界
        2.2.2 古生界
        2.2.3 中生界
        2.2.4 新生界
    2.3 区域岩浆活动
        2.3.1 概述
        2.3.2 岩浆侵入活动
        2.3.3 岩浆喷出活动
    2.4 区域构造
        2.4.1 概述
        2.4.2 区域断裂
        2.4.3 区域褶皱
    2.5 区域古地理演化
        2.5.1 加里东期古地理演化
        2.5.2 海西期古地理演化
        2.5.3 印支期古地理演化
        2.5.4 燕山期古地理演化
        2.5.5 喜马拉雅期古地理演化
第三章 地层划分及地层对比研究
    3.1 概述
    3.2 典型剖面特征
        3.2.1 开阔台地相区典型剖面
        3.2.2 生物礁相区典型剖面
        3.2.3 局限台地相区典型剖面
        3.2.4 台地边缘斜坡相典型剖面
        3.2.5 台沟相典型剖面
    3.3 研究区地层划分及对比
        3.3.1 地层划分对比
        3.3.2 本文划分方案
        3.3.3 地层穿时性讨论
第四章 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分析
    4.1 微相分析
        4.1.1 微相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4.1.2 岩相及微相分析
    4.2 沉积地球化学分析
        4.2.1 分析原理及方法
        4.2.2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测试
        4.2.3 分析结果
        4.2.4 环境意义
    4.3 沉积相带的时空分布及环境演变
        4.3.1 沉积相带时空分布
        4.3.2 沉积模式
        4.3.2.1 汤耙沟期沉积模式
        4.3.2.2 万寿山期沉积模式
        4.3.2.3 大塘期-摆佐期沉积模式
        4.3.2.4 威宁期沉积模式
        4.3.2.5 马平期沉积模式
    4.4 沉积环境演变
第五章 层序地层识别及其时空格架分析
    5.1 层序界面的类型及识别
        5.1.1 Ⅰ型层序界面及其标志
        5.1.2 Ⅱ型层序界面
    5.2 层序地层特征
        5.2.1 连陆台地层序地层特征
        5.2.2 台内滩层序地层特征
        5.2.3 台沟层序地层划分
        5.2.4 生物礁相层序地层划分
    5.3 海平面变化研究
    5.4 层序地层对比
    5.5 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5.5.1 汤耙沟期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5.5.2 万寿山期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5.5.3 大塘-摆佐期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5.5.4 威宁期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5.5.5 马平期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第六章 古地理特征及盆地演化
    6.1 古地理图编制
        6.1.1 编图思路及方法选择
        6.1.2 层序-古地理图编图方法及内容
    6.2 古地理特征
    6.3 石炭纪-二叠纪早期岩相古地理
        6.3.1 汤耙沟期岩相古地理
        6.3.2 万寿山期岩相古地理
        6.3.3 大塘期-摆佐期岩相古地理
        6.3.4 威宁期岩相古地理
        6.3.5 马平期岩相古地理
    6.4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演化
第七章 结论和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物化探方法在内蒙某多金属矿勘查中的综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与交通
    2.2 区域地质背景
    2.3 研究区地质概况
3 物化探方法理论概述
    3.1 物化探方法选择
    3.2 理论基础
        3.2.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3.2.2 激发极化法
4 物化探成果解释及应用效果
    4.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4.1.1 野外工作及数据处理
        4.1.2 异常特征及解释
    4.2 激电中梯面积测量
        4.2.1 野外工作及数据处理
        4.2.2 异常特征及解释
    4.3 激电联合剖面测量
    4.4 大功率激电单极—偶极测深
        4.4.1 野外工作及数据处理
        4.4.2 异常特征及解释
    4.5 综合分析及应用效果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中非Salamat盆地烃渗漏蚀变信息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范围及交通位置
    2.2 研究区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2.3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2.3.1 构造和地层
        2.3.2 储层
第3章 遥感油气研究基础
    3.1 遥感直接找油理论基础
    3.2 烃物质运移方式
        3.2.1 渗漏运移
        3.2.2 水动力运移
        3.2.3 扩散运移
    3.3 遥感直接找油指示标志
        3.3.1 土壤异常表现及光谱特征
        3.3.2 植被的光谱异常表现
    3.4 热红外地热异常表现
第4章 遥感数据预处理
    4.1 遥感数据源
    4.2 .ASTER多光谱图像预处理
        4.2.1 Crosstalk校正
        4.2.2 辐射定标
        4.2.3 大气校正
        4.2.4 去边框
        4.2.5 干扰信息去除
        4.2.5.1 植被和水体去除
        4.2.5.2 云层、阴影的去除
第5章 烃蚀变矿物信息提取
    5.1 各蚀变矿物波谱特征
        5.1.1 粘土矿物波谱特征
        5.1.2 碳酸盐矿物波谱特征
        5.1.3 铁离子矿物波谱特征
    5.2 烃蚀变信息提取方法
        5.2.1 波段比值法
        5.2.2 主成分分析法(PCA)
    5.3 ASTER数据油气异常信息提取
        5.3.1 粘土矿物蚀变异常信息提取
        5.3.2 碳酸盐矿物蚀变异常信息提取
        5.3.3 铁离子矿物蚀变异常信息提取
    5.4 热红外反演油气异常
    5.5 疑似油气区圈定
        5.5.1 研究区烃蚀变异常及油气疑似区
        5.5.2 研究区温度异常及油气疑似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土壤化探在内蒙古新右旗宝格德乌拉区找矿中的应用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前人地质工作及存在问题
        1.2.1 前人工作情况研究
        1.2.2 存在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阶段及技术方法
第二章 自然景观及区域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分析
    2.1 区域景观分析
        2.1.1 区域地理概况
        2.1.2 区域自然地理景观特征
        2.1.3 区域表生地球化学特征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3.1 区域地层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2.3.2 研究区地质单元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章 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方法应用
    3.1 指示元素确定
    3.2 原生晕与次生晕对比试验
    3.3 采样层位及采样粒度试验
    3.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
第四章 1∶5 万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异常评价
    4.1 1∶5 万土壤地球化学元素测定及数据处理统计
    4.2 单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4.3 研究区 1∶5 万元素综合化探异常特征
        4.3.1 宝格德乌拉异常区
        4.3.2 罕乌拉异常区
    4.4 1:5 万化探异常查证及效果
        4.4.1 1:5 万化探异常查证
        4.4.2 1:5 万土壤化探效果
第五章 AP17 乙 3 异常 1∶1 万异常特征及评价
    5.1 土壤地球化学元素测定及数据处理统计
    5.2 1∶1 万综合化探异常分述
        5.2.1 GSAp1
        5.2.3 GSAp2
        5.2.4 GSAp3
        5.2.5 GSAp4
    5.3 1∶1 万土壤化探测量异常查证及效果
        5.3.1 1∶1 万土壤化探异常查证
        5.3.2 1∶1 万土壤化探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6)四川省丹巴燕子沟金矿泥冲沟矿段详查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目的和任务
        1.1.1 目的
        1.1.2 任务
    1.2 交通地理位置
    1.3 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
    1.4 探矿权设置情况
    1.5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5.1 以往区域地质工作
        1.5.2 以往矿产地质工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岩浆岩
        2.1.5 区域矿产
    2.2 详查区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构造特征
        2.2.4 地球化学特征
    2.3 矿床特征
        2.3.1 含矿岩系特征
        2.3.2 矿体特征
        2.3.3 矿石质量
        2.3.4 围岩蚀变
        2.3.5 成矿条件
第3章 工作部署
    3.1 总体工作部署
        3.1.1 勘查工作部署原则
        3.1.2 技术路线、技术方法
        3.1.3 勘查工作部署
    3.2 总体工作布置
        3.2.1 探矿工程
        3.2.2 测量工作
        3.2.3 地质填图
        3.2.4 水、工、环地质工作
        3.2.5 矿石初步可选性试验
    3.3 主要工作方法及质量要求
        3.3.1 作业标准
        3.2.5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第4章 工作安排及实物工作量
    4.1 年度工作安排
    4.2 实物工作量
第5章 资源量估算及其它成果
    5.1 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
    5.2 资源储量估算对象
    5.3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
    5.4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参数确定
    5.5 储量估算结果
    5.6 其它成果
第6章 组织管理和项目组人员设置
    6.1 组织管理措施
    6.2 项目组织情况
    6.3 项目组组成
第7章 经费预算
    7.1 项目概况
    7.2 概算编制依据
    7.3 采用的费用标准和计算方法
    7.4 经费预算结果及其构成
    7.5 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8章 风险分析与保障措施
    8.1 风险分析
    8.2 具体措施
    8.3 技术装备及物资供应
    8.4 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中国油气化探5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回顾
    1.1 探索时期
    1.2 调整时期
    1.3 发展时期
        1.3.1 积极发展期
        1.3.2 蓬勃发展期
    1.4 创新时期
2 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进展
3 勘查方法的研制改进和技术系列的建立
    3.1 烃类测量法
    3.2 水化学法
    3.3 井中化探
    3.4 间接指标法
    3.5 同位素法
    3.6 方法组合及综合运用
4 分析技术的进展和对化探发展的推动
    4.1 仪器设备的更新和微机化
    4.2 制样和操作的改进与规范
    4.3 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
5 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的进展
    5.1 数学方法与数据处理
    5.2 油气化探数据库建设
    5.3 数据处理与地质依据
6 总结与展望

(9)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社会意义
    1.2 南方地区油气勘查概况
    1.3 论文研究工作简况
    1.4 主要认识和结论
第二章 氡的地球化学特性及其方法原理与异常模式
    2.1 氡的地球化学特性
    2.2 氡的地球化学晕的形成机理
    2.3 氡气异常模式的形成
第三章 氡气测量工作方法
    3.1 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3.1.1 测线、测网布设的基本要求
        3.1.2 测点数据的采集
    3.2 质量检测与监控
    3.3 背景值、异常下限和浓度分带的确定
        3.3.1 背景值和异常下限值的确定原则
        3.3.2 浓度带的划分
    3.4 氡气异常的评价方法
第四章 氡气异常在油、气田(藏)的指示效果
    4.1 氡气异常在油田(藏)的指示效果
        4.1.1 百色盆地地质概述
        4.1.2 花茶油田氡气异常的指示效果
        4.1.3 雷公油田氡气异常的指示效果
        4.1.4 上法油田氡气异常的指示效果
    4.2 氡气异常在气田(藏)的指示效果
        4.2.1 自16井气藏
        4.2.2 瓦市气田
        4.2.3 兴隆场气田
        4.2.4 麻种场气田
        4.2.5 大兴气田
        4.2.6 江泽气田
    4.3 几点认识
第五章 氡气异常在确定和划分油-水、气—水边界的指示效果
    5.1 磨溪气田基本概况
    5.2 地质构造特征
    5.3 油、气储层特征
        5.3.1 雷一~1层气藏
        5.3.2 香溪群气藏
        5.3.3 嘉二~1层气藏
    5.4 氡气异常特征
    5.5 综合评价分析
        5.5.1 雷一1层
        5.5.2 香四顶构造
        5.5.3 嘉二~1构造
    5.6 氡气异常地球化学油气找矿标志
第六章 氡气测量在未知区的应用效果
    6.1 百色盆地西部坳陷
        6.1.1 构造特征
        6.1.2 地层特征
        6.1.3 圈闭类型与油气前景分析
        6.1.4 氡气异常地球化学特征
        6.1.5 氡气异常评价
    6.2 南宁盆地北湖凹陷
        6.2.1 构造特征
        6.2.2 地层特征
        6.2.3 储集层特征
        6.2.4 氡气异常特征
        6.2.5 远景预测
第七章 氡气测量的干扰因素与消除办法及其存在问题
    7.1 氡气测量的干扰因素与消除办法
        7.1.1 地表地球化学景观环境条件的影响
        7.1.2 地质、地球化学条件的影响
    7.2 存在问题的讨论
        7.2.1 野外数据采集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7.2.2 野外单个观察点数据采集重现性问题
        7.2.3 如何判断异常与油-水、气-水边界的标志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着)

(10)基于传统吸附烃概念的烃类检测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吸附烃概念的引进与发展
2 关于酸解烃的讨论
3 吸附烃提取新技术
    3.1 方法的技术要素
    3.2 提取流程
    3.3 试验结果
4 结论

四、油气综合化探工作方法研究(一)(野外工作及方法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基础地质研究与矿产勘查哲学思维评述[J]. 陈耀宇. 甘肃地质, 2020(Z2)
  • [2]滇东北及其邻区石炭纪—二叠纪紫松阶下部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演化研究[D]. 孙琦森.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1)
  • [3]物化探方法在内蒙某多金属矿勘查中的综合应用研究[D]. 张译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3)
  • [4]中非Salamat盆地烃渗漏蚀变信息提取研究[D]. 董沐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5)
  • [5]土壤化探在内蒙古新右旗宝格德乌拉区找矿中的应用及效果[D]. 刘国政.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4(08)
  • [6]四川省丹巴燕子沟金矿泥冲沟矿段详查设计[D]. 牛刚.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7]中国油气化探50年[J]. 吴传璧. 地质通报, 2009(11)
  • [8]地质勘查技术成就与前景[A]. 朱立新,施俊法,禹启仁,周平,唐金荣,金庆花. 2008—2009地质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8
  • [9]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研究与应用[D]. 贾国相.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6)
  • [10]基于传统吸附烃概念的烃类检测新技术[J]. 程同锦. 物探与化探, 2008(05)

标签:;  ;  ;  ;  ;  

油气综合地球化学勘探工作方法研究(一)(野外工作与方法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