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塑料大棚韭菜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苟玉萍[1](2021)在《异硫氰酸烯丙酯及CO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的影响》文中提出异迟眼蕈蚊Bradysia impatiens Johannsen食性广,在国外因为害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而被首次记录,我国最早发现于食用菌和药用菌种植大棚。最近的调查发现,异迟眼蕈蚊对设施蔬菜(韭菜Allium tuberosum、葱Allium fistulosum和蒜A.sativum等),以及设施瓜果和花卉造成严重危害,在高温高湿的温室环境周年发生,世代重叠。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防治方法仍然是以化学农药灌根或直接喷药为主,但长期频繁用药,使异迟眼蕈蚊的抗药性显着增强,用药量进一步增加,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而且蔬菜、瓜果等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因此,生产上对新的绿色防控技术需求很大。新近发现的十字花科植物提取物—异硫氰酸烯丙酯(Allyl isothiocyanate,AITC)因绿色、安全、低毒、低残留、易降解,已广泛用于多种仓储害虫的熏蒸防治,对地下害虫、杂草、线虫和病原菌也具有很好的作用活性。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2)是调节昆虫呼吸作用的重要气体,浓度升高(?10%)会促进昆虫呼吸,使气门保持永久开放。温室大棚设施内生态环境密闭性较好,能为AITC室内熏蒸和土壤熏蒸防控异迟眼蕈蚊提供良好环境。此外,生产中人们常采取措施对设施作物进行CO2富集,以增强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和品质。因此,CO2浓度适当升高对设施作物有利,基于高CO2浓度可以使昆虫气孔保持永久开放,我们将AITC与高CO2混用,以期增强异迟眼蕈蚊对AITC的吸收,达到提高防治效果的目的。本论文从毒理学、生态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层面研究了异迟眼蕈蚊对AITC的响应机制;测定了AITC熏蒸剂与高CO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的作用活性;从生态学和生理学上探讨了异迟眼蕈蚊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方式。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对异迟眼蕈蚊卵、幼虫、蛹、雌虫和雄虫均有良好的熏蒸活性,尤其对雌、雄成虫效果更明显;AITC对3龄幼虫熏蒸法测得的LC50为10.400μL/L,浸叶胃毒法测得的LC50为13.632μL/L;两种生测法亚致死浓度处理异迟眼蕈蚊3龄幼虫后,幼虫期和蛹期延长,化蛹率和羽化率减小,蛹的重量下降,雌虫繁殖力显着受到抑制,且熏蒸亚致死比浸叶胃毒亚致死对繁殖力的抑制作用更显着。2.AITC处理异迟眼蕈蚊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雌虫体内共出现480个差异表达基因,雄虫体内共出现14856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KEGG数据库的通路富集分析发现:(1)异迟眼蕈雌虫差异表达的上调基因在昆虫激素生物合成通路上显着富集,该通路中保幼激素酯酶(hormone esterase,JHE)基因被诱导上调表达;(2)差异表达的上调基因在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通路、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代谢通路和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上也显着富集,而且这些通路出现了一个共同上调表达的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3)通过对JHE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验证,得到的值与转录组数据FPKM值保持一致,证明转录组数据可靠。以上结果表明,AITC引起异迟眼蕈蚊激素、产卵和解毒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的相关基因表达,其中JHE基因是调控AITC抑制异迟眼蕈蚊产卵的关键基因;GST基因在异迟眼蕈蚊对AITC解毒代谢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应答作用。3.AITC处理异迟眼蕈蚊后产生了大量的差异代谢物;采用层次聚类法鉴定共筛选出22种表达量显着上升的代谢物;对这些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有15条通路影响较显着;最终鉴定得到的关键代谢产物主要包括:L-丝氨酸、L-蛋氨酸、L-亮氨酸、L-天冬酰胺、DL-丝氨酸和牛磺酸等氨基酸类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与AITC对异迟眼蕈蚊的致病或致死机理具有重要作用,为异迟眼蕈蚊的防控提供新思路。4.增加CO2浓度可以提高AITC对异迟眼蕈蚊的熏蒸毒力,致死率显着提高,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致死率高达100%;高CO2浓度胁迫后,异迟眼蕈蚊体内三种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均被显着诱导;AITC熏蒸处理后,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 E)活力被显着诱导;AITC与高CO2双重胁迫之后,SOD、GST和Car E活力显着提高。5.CO2浓度升高,异迟眼蕈蚊成虫前期和总产卵前期先缩短后延长,在正常CO2浓度(NC=400 ppm)下分别为19.01和20.43 d,中等CO2浓度(MC=600 ppm)条件下最短(分别为14.48和15.59 d),高CO2浓度(HC=800 ppm)条件下最长(分别为19.98和21.41 d);雌成虫寿命随CO2浓度升高而逐渐缩短;产卵量先增加后减少,在NC浓度时为92.50粒,MC浓度增高到99.33粒,但HC浓度时产卵量较低(75.50粒)。异迟眼蕈蚊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在MC浓度下均最高,而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陪时间均最短;HC浓度时各种群参数值与之相反。6.CO2浓度升高影响寄主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进而间接影响异迟眼蕈蚊体内生理生化指标。韭菜叶片中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随CO2浓度升高呈上升趋势,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下降,对游离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影响;异迟眼蕈蚊体内糖原、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逐渐被诱导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出现持续下降趋势,海藻糖和总脂肪含量则出现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异迟眼蕈蚊体内生理指标含量与韭菜叶片营养物质含量相关,且这种相关性随CO2浓度升高而发生变化。研究结果为异迟眼蕈蚊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为植物源农药AITC的开发和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CO2浓度升高后异迟眼蕈蚊的适生性提供参考依据。
雷娜[2](2020)在《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环境特点及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节能日光温室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设施生产的主要结构,可显着提高冬季蔬菜质与量,增加效益,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大庆市地处黑龙江省,冬季环境条件恶劣,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助于其摆脱寒冷气候的束缚,是大庆市地区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有力支柱。但传统日光温室初期建设时的高投入制约了设施农业的推广,现根据大庆市地域特点及现状,推广建设新型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以低投入、高效益来满足温室冬季生产的需求。为研究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大庆地区蔬菜生产的应用效果,以传统砖混结构日光温室为对照,在2018年9月-2020年1月内监测夏季最热、冬季最冷时温室内温、湿度变化,温室温度包括水平方向东西和南北的气温、土温变化规律,竖直方向不同膜层结构下气温,不同深度土温变化规律。同时分析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骨架结构和适宜的蔬菜茬口安排。试验结果表明:(1)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夏季各时间段内,温室内平均温度不高于室外平均温度0.89°C,东西方向气温差为06.2°C,南北方向气温差为05°C,竖直方向气温差为08.5°C,后墙内壁面不同高度气温差为01°C,温室内温度较均匀,接近室外温度,适宜植物在适当遮阴条件下整齐生长。(2)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冬季各时段内气温变化情况为:夜间平均气温在0.6°C,最低气温在-2.5°C以上,对比室外温度平均提高了17.83°C,相较于传统日光温室平均低0.8°C;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东西方向气温差为07.5°C,南北方向气温差为04.5°C,传统日光温室东西方向气温差为06.6°C,南北方向气温差为05.2°C;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2019年11月11日-12月20日的时段内(极端恶劣天气下适当补温),温室内部温度表现良好。说明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南北气温差小于传统日光温室,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冬季基本生产需求。(3)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土层10cm处东西、南北方向温差不超过2.50°C,平均温差不超过1.365°C,最低土层温度为5°C;20cm土层温度东西、南北温差不超过1.50°C,平均温差不超过0.75°C,最低土层温度为6°C。表明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内各点土壤温差较小且适宜耐低温植物生长。(4)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晴、阴、雨雪三种天气状况下,温室内部湿度呈现递减,但始终高于传统日光温室。温室内部温湿度变化规律呈现负相关关系,夜间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最高相对湿度可达100%,需在生产中及时降湿,避免病害发生。(5)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骨架结构简单,一体化程度高,建设成本为80-150元/m2,对土壤耕层破坏小,多层膜的设置延长生产周期,从而实现错峰产出,增加效益。综上所述,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结构简单,初期投入低,茬口安排多样化。其能够在夏季适当遮阴条件下正常生产;冬季单膜结构时可实现春提前至3月中下旬定植、秋延后至11月上旬结束采收;冬季4膜结构低温种植叶菜类植物;适当补温条件下可越冬生产或提前育苗,从而实现温室的周年生产。
胡超,王利亚,贾真真,李蕴莹,王素姣,赵顺玲[3](2020)在《塑料大棚韭菜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文中认为塑料大棚栽培韭菜,在发展冬、春蔬菜生产和保证周年均衡供应方面有重要意义,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本文作者从品种选择、育苗方法、定植管理、扣棚方法、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大棚韭菜的生产技术进行了介绍。
宋群[4](2019)在《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南疆四地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连片贫困县分布较多,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是满足农产品供应、解决贫困人口脱贫、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措施和途径。设施蔬菜的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受到当地光热条件影响,同时也受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市场需求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走访了南疆四地州,包括阿克苏地区、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四地州的22个深度贫困县30个乡村。主要调查南疆四地州设施园艺种植结构及栽培制度现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影响因子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南疆四地州设施园艺的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2017年南疆四地州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占全区人口的45.21%,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区33.24%,人均收入为全区的70.13%,人多地少,经济落后。蔬菜仍然是南疆四地州设施作物的主要种类。从22个县市调查数据来看,设施蔬菜产能只有97.06万吨,缺口达90万吨以上。比较南疆四地州发展设施蔬菜的资源条件可得,发展设施蔬菜自然条件基础较好的为:喀什地区叶城县、和田地区皮山县、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克州阿克陶县;社会条件基础较好的为:喀什地区疏附县、和田地区和田县。当前南疆四地州日光温室的茬口主要有“春提早”“秋延晚”以及越冬生产等3种类型。日光温室采取春提早黄瓜—秋延晚番茄—叶菜、春提早黄瓜—秋菜豆(或豇豆)—越冬茬叶菜的净收入相对较高,这些将是未来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茬口调整的趋势。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中的问题主要有:(1)蔬菜种植品种分散,影响销售途径;(2)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以及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导致主茬口减产损失;(3)设施蔬菜生产产出不高,效益较低;(4)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缺乏,产量及品质难以得到保障;(5)自我提高、自行投入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空棚现象严重。解决南疆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问题的对策有:(1)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拓展市场;(2)结合资源禀赋种植优势特色品种,与市场良性互动;(3)积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设施园艺产品品质,增加亩收益;(4)政府加大投入,打造完整产业链;(5)在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过程中注重水资源保护。
王利亚,陈建华,胡超,贾真真,吴迪,周亚峰[5](2019)在《塑料大棚韭菜越冬穴盘基质育苗技术》文中认为针对韭菜传统育苗方式发芽率不高、出苗不齐费工费时,移栽后返苗慢的问题,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韭菜绿色栽培课题组科研人员在塑料大棚进行了韭菜越冬穴盘基质育苗的技术实践,详细总结了育苗前的准备、播种、播种后的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控、移栽前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为韭菜种植户提供了一套能够提高韭菜出苗率、出苗齐,起苗时省力,苗壮且定植后返苗快,不耽误农时的育苗新技术。
王成[6](2019)在《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生长生理、养分利用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避免蔬菜生产过量施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减施增效的目的,在保证蔬菜产量不下降甚至提高的情况下,进行了多层覆盖塑料大棚越冬茬韭菜化肥减施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CF)、缓释肥常量施肥(SRF,与CCF等养分量)、缓释肥减量施肥(SRFR,总养分减量31.2%:N减施33%、P2O5减施68%,K2O增施110%),探讨了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减少化肥用量对韭菜生长生理、营养分配、产量、品质、土壤相关酶活性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为韭菜栽培合理施肥及应用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减少化肥用量提供理论及技术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与常规施肥(CCF)相比,SRF和SRFR处理韭菜叶长、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着提高,前者分别提高13.07%、9.78%、21.20%,后者分别提高8.25%、6.89%、45.79%;SRF和SRFR处理较CCF均能够促进韭菜叶片Chla、Chlb和Chla+b含量的提高。与SRF相比,SRFR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叶片Chlb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而株高、茎粗、叶长及根系活力两者之间均无显着差异。2.与常规施肥(CCF)相比,SRF处理显着提高了韭菜氮、磷、钾素的吸收量,分别提高65.87%、58.82%、63.68%,并显着降低了土壤氮、磷、钾素的盈余;SRFR处理韭菜氮、磷、钾的吸收量较CCF分别提高28.28%、5.16%、49.66%,土壤氮、磷素盈均降低。SRF处理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6.93、3.96、34.07个百分点;SRFR处理氮、磷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6.79、11.13个百分点,对钾肥利用无显着影响。3.与常规施肥(CCF)相比,SRF和SRFR处理均提高了韭菜收获中后期土壤的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SRF和SRFR处理较CCF均显着提高了韭菜全收获期土壤脲酶(Ure)和蔗糖酶(INV)活性。与CCF相比,SRF处理显着提高了全收获期土壤过氧化氢酶(CAT)活性,SRFR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着影响。4.土壤酶代谢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在收获中后期相关性逐渐增强。韭菜收获后期土壤全氮和全磷与脲酶(Ure)、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性;碱解氮与脲酶(Ure)、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之间在收获中后期具有显着正相关性;速效磷与过氧化氢酶(CAT)、蔗糖酶(INV)活性之间在收获中期具有显着正相关性;速效钾与脲酶(Ure)、过氧化氢酶(CAT)及蔗糖酶(INV)活性之间在收获中后期具有显着正相关性。5.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明显改善了韭菜营养品质,同时显着提高了韭菜产量。与常规施肥(CCF)相比,SRF处理显着提高了韭菜叶片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6.06%和14.91%,硝酸盐含量降低25.83%,对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着影响。SRFR处理的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CCF,分别提高16.15%和1.96%,硝酸盐含量显着降低34.97%,对维生素C无显着影响。与SRF相比,SRFR处理的叶片硝酸盐含量降低12.33%,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着差异。SRF和SRFR较CCF韭菜产量分别增产45.99%和43.21%,净收益分别提高50.41%和51.31%。综上所述,用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可在减少化肥用量的同时,即缓释肥减量施肥(SRFR,总养分减量31.2%:N减施33%、P2O5减施68%,K2O增施110%)能够明显改善韭菜营养品质,降低土壤养分盈余,维持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壤相关酶活性,显着提高韭菜产量,降低肥料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王成哲[7](2019)在《两类典型温室大棚机械通风气流组织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通风换气是温室大棚环境调控与营造植物适宜生长微气候的重要手段,不仅影响温室内的热平衡,而且还影响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CO2浓度等。合理的通风方案应该是在能耗较少的基础上,为大棚内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目前在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温室大棚主要有拱形棚(包括单拱棚、连栋式棚)和单坡棚两种典型温室大棚。其中连栋式大棚是由多个的拱形棚连接在一起组合而成,是单拱棚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在进行通风研究时仅对单拱棚和单坡棚展开讨论。本文选取“中国枣乡”大荔冬枣拱形大棚和“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单坡(冬暖型)蔬菜大棚为例展开大棚机械通风研究,通过现场测试和CFD数值模拟研究了大棚内部微气候分布及机械通风气流组织特性,具体内容如下:在夏季对冬枣大棚微气候环境进行了测试,测试包括:大棚内外温度、相对湿度、大棚内外太阳辐射强度、大棚外环境风速、大棚通风口风速、大棚内地面温度等内容,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测试发现,在白天大棚内平均温度超过45℃,地面温度超过50℃,存在“灼伤”果实与果树的情况。基于冬枣大棚测试数据,对冬枣大棚展开机械通风研究,研究主要内容有:针对冬枣大棚结构与种植特点,提出了纤维风管上送风、纤维风管下送风的通风模式,通过与测试对比分析两者通风模式的优劣;此外,对纤维风管下送风的不同出风口形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排风口位置对流场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纤维风管上通风或下通风,在沿大棚长度方向上较自然通风都有6℃7℃的降温效果。冬暖型蔬菜大棚属于单坡大棚,其结构特点是后墙竖直,根据这一结构特点本文采用竖壁贴附对大棚送风。首先,讨论了排风口位置对大棚内流场的影响。基于植物在大棚内是不断生长(增高)的特点,为了将外界空气直接送入植物生长区,提出了竖壁贴附送风植物工作区导流技术。通过研究三种不同导流板高度,发现当导流板高度1.0m大棚流场相对较好;通过研究三种不同导流板宽度,发现导流板宽度为0.2m时流场效果最好;通过研究植物种植方向对大棚流场的影响,发现与气流平行方向大棚流场较好;通过研究四种不同植物高度对大棚流场的影响,发现随着植物高度的增加,有必要对导流板高度进行调整;通过研究风管不同送风口形式对大棚流场的影响,发现连续风口与间隔风口两者在流场方面并无明显的优劣区别,但考虑到风管的制作及应用方面,间隔风口会更好;通过研究三种后墙不同倾斜度对大棚流场的影响,发现当后墙倾角α=5°时,大棚植物生长区风速较大,温度较小。最后,对传统机械侧排风和机械后排风进行了研究,将两者与竖壁贴附送风进行了通风效果对比评价。研究发现,在气流组织效率方面,在植物生长区后排风最好,而侧排风最差;流场均匀性方面,竖壁贴附送风速度均匀性最好,侧排风速度均匀性最差;在速度靶向值方面,植物生长区速度靶向值竖壁贴附通风时小,侧排风时最大;在空气龄方面,植物生长区后排风空气龄最小,而侧排风最大。
杨龙[8](2018)在《武威市钢架大棚多层覆盖韭菜越冬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从设施、选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及效益分析等方面介绍了武威市钢架大棚多层覆盖韭菜越冬栽培技术。
罗天旭[9](2017)在《武威市钢架大棚韭菜多层覆盖越冬栽培技术》文中指出通过采用"两层大棚+两层小拱棚+一层地膜"的钢架大棚多层覆盖方式进行大棚韭菜越冬栽培技术探索研究,根据其生物学特性,从设施、选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及效益分析等方面介绍武威钢架大棚韭菜栽培生产状况。其栽培效果显着,纯收入达28.5万元/hm2,有效地解决了冬春寒冷季节塑料大棚韭菜生产温度过低的问题。
穆大伟[10](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二、塑料大棚韭菜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塑料大棚韭菜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异硫氰酸烯丙酯及CO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异迟眼蕈蚊研究概况 |
1.1.1 形态体征、生活习性及为害 |
1.1.2 发生规律 |
1.1.3 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1.1.4 防治策略 |
1.2 植物源杀虫剂概况 |
1.2.1 植物源杀虫剂简介 |
1.2.2 杀虫植物资源及活性成分 |
1.3 异硫氰酸烯丙酯概况 |
1.3.1 异硫氰酸烯丙酯简介 |
1.3.2 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的提炼步骤简介 |
1.3.3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杀菌活性 |
1.3.4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除杂草活性 |
1.3.5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杀虫活性 |
1.3.6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作用机制概述 |
1.4 转录组学概况 |
1.4.1 转录组学简介 |
1.4.2 转录组学的研究方法 |
1.4.3 转录组学在调控昆虫生殖方面的应用 |
1.5 代谢组学概况 |
1.5.1 代谢组学简介 |
1.5.2 非靶向代谢组学在昆虫领域的研究进展 |
1.6 设施作物概况 |
1.6.1 设施作物简介 |
1.6.2 温室大棚环境条件及常见虫害 |
1.6.3 防治策略 |
1.7 大气CO_2浓度变化趋势及对昆虫的影响 |
1.7.1 大气CO_2浓度变化趋势分析 |
1.7.2 CO_2浓度升高对昆虫的影响 |
1.7.3 CO_2 对熏蒸剂的作用 |
1.8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8.1 研究背景 |
1.8.2 研究意义 |
1.9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9.1 研究内容 |
1.9.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异硫氰酸烯丙酯对异迟眼蕈蚊的作用活性及亚致死效应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寄主植物 |
2.1.2 供试昆虫 |
2.1.3 试剂及仪器 |
2.1.4 配药 |
2.1.5 熏蒸法 |
2.1.6 浸叶法 |
2.1.7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3 龄幼虫后续发育的影响 |
2.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AITC对异迟眼蕈蚊的生物活性分析 |
2.2.2 AITC异迟眼蕈蚊各虫态的存活率分析 |
2.2.3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
2.2.4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蛹期和蛹重的影响 |
2.2.5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影响 |
2.2.6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成虫寿命及繁殖力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异硫氰酸烯丙酯对异迟眼蕈蚊转录组学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寄主植物 |
3.1.2 供试昆虫 |
3.1.3 试剂及仪器 |
3.1.4 测序样品准备 |
3.1.5 c DNA文库构建 |
3.1.6 转录组测序 |
3.1.7 序列拼接和功能注释 |
3.1.8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3.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测序质量评估 |
3.2.2 Unigene功能注释 |
3.2.3 GO功能分类 |
3.2.4 KEGG功能分类 |
3.2.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2.6 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与分类 |
3.2.7 差异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2.8 差异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验证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异硫氰酸烯丙酯对异迟眼蕈蚊非靶向代谢组学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寄主植物 |
4.1.2 供试昆虫 |
4.1.3 设备及试剂 |
4.1.4 样品准备 |
4.1.5 样本提取方法 |
4.1.6 色谱-质谱分析 |
4.1.7 数据分析流程 |
4.2 结果 |
4.2.1 样本质控分析 |
4.2.2 代谢物化学分类归属统计 |
4.2.3 组间PLS-DA分析 |
4.2.4 组间差异显着的代谢物 |
4.2.5 差异代谢物热图分析 |
4.2.6 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的熏蒸效率及酶活力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韭菜 |
5.1.2 供试昆虫 |
5.1.3 试剂及仪器 |
5.1.4 幼虫的高CO2 胁迫 |
5.1.5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幼虫的双重胁迫 |
5.1.6 抗氧化酶、解毒酶和消化酶活力检测 |
5.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 结果 |
5.2.1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致死率的影响 |
5.2.2 AITC熏蒸、CO_2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异迟眼蕈蚊死亡率影响的方差分析 |
5.2.3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5.2.4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解毒酶活力的影响 |
5.2.5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5.2.6 AITC熏蒸、CO_2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异迟眼蕈蚊酶活力影响的方差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CO_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生长繁殖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寄主植物 |
6.1.2 供试昆虫 |
6.1.3 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
6.1.4 异迟眼蕈蚊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的建立 |
6.1.5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存活率的影响 |
6.1.6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繁殖力的影响 |
6.1.7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寿命期望的影响 |
6.1.8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繁殖值的影响 |
6.1.9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参数的影响 |
6.1.10 数据分析 |
6.2 结果 |
6.2.1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
6.2.2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存活率的影响 |
6.2.3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存活率及繁殖力的影响 |
6.2.4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寿命期望值的影响 |
6.2.5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繁殖值的影响 |
6.2.6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参数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CO_2浓度升高通过食物链对异迟眼蕈蚊生理特性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供试寄主植物 |
7.1.2 供试昆虫 |
7.1.3 试剂及仪器 |
7.1.4 样品收集 |
7.1.5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7.1.6 数据分析 |
7.2 结果 |
7.2.1 CO_2浓度升高对韭菜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7.2.2 CO_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生理指标的影响 |
7.2.3 韭菜营养物质含量与异迟眼蕈蚊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总体结论与展望 |
8.1 总体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2)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环境特点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当前我国日光温室发展现状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 |
1.2.1 日光温室的结构研究 |
1.2.2 日光温室环境因子研究 |
1.3 研究的主要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温室结构概述 |
2.1.1 两种温室的基本参数 |
2.1.2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骨架结构及成本分析 |
2.2 试验材料 |
2.2.1 气温监测仪器 |
2.2.2 湿度监测仪器 |
2.2.3 土层、内壁面温度监测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温室气温监测方法 |
2.3.2 温室土层温度监测方法 |
2.3.3 温室内部湿度监测方法 |
2.3.4 温室后墙内壁面温度监测方法 |
2.3.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夏季运行情况 |
3.1.1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内部气温变化分析 |
3.1.2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内部湿度变化分析 |
3.1.3 小结 |
3.2 冬季温室内部环境因子变化分析 |
3.2.1 温室内部气温监测分析 |
3.2.2 温室土层温度监测分析 |
3.2.3 温室内部湿度监测分析 |
3.2.4 小结 |
3.3 茬口分析 |
3.3.1 大庆市地区塑料大棚与日光温室基本种植模式 |
3.3.2 单双膜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长期温度分析比较 |
3.3.3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茬口设置 |
4 讨论 |
4.1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骨架结构优势 |
4.2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保温、蓄热方面较对照温室的优势与差异 |
4.3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湿度方面较对照温室的差异 |
4.4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茬口优势 |
5 结论 |
5.1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骨架特点 |
5.2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温湿度特点 |
5.3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种植安排特点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3)塑料大棚韭菜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择 |
2 育苗 |
2.1 种子处理 |
2.2 整地 |
2.3 播种 |
2.4 育苗管理 |
3 定植及定植后管理 |
3.1 定植 |
3.2 定植后管理 |
4 扣棚 |
4.1 扣棚前的准备 |
4.2 扣棚 |
4.3 扣棚后的管理 |
5 病虫害防治 |
5.1 韭蛆 |
5.2 灰霉病、疫病 |
(4)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影响种植结构及栽培制度的条件和因素 |
1.2.4 文献小结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技术路线 |
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现状分析 |
2.1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发展的基本概况 |
2.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栽培制度 |
2.2.1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的种植结构 |
2.2.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的栽培制度 |
2.2.3 南疆设施蔬菜经营制度 |
3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中的问题 |
3.1 蔬菜种植品种分散,影响销售途径 |
3.2 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以及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导致主茬口减产损失 |
3.3 设施蔬菜生产产出不高,效益较低 |
3.4 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缺乏,产量及品质难以得到保障 |
3.5 自我提高、自行投入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空棚现象严重 |
4 解决南疆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问题的对策 |
4.1 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拓展市场 |
4.2 开展本地优势种植,与市场良性互动 |
4.3 积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设施园艺产品品质,增加亩收益 |
4.4 政府加大投入,打造完整产业链 |
4.5 在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过程中注重水资源保护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塑料大棚韭菜越冬穴盘基质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育苗前准备 |
1.1 品种选择 |
1.2 育苗床准备 |
1.3 穴盘 |
1.4 基质 |
2 播种 |
3 出苗后的管理 |
3.1 出苗揭膜前管理 |
3.2 出苗揭膜后管理 |
3.2.1 温度调控 |
3.2.2 水分调控 |
3.2.3 肥料调控 |
4 病虫害防治 |
5 移栽前的管理 |
(6)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生长生理、养分利用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1.1.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1.1.2 韭菜产业发展现状 |
1.2 当前我国蔬菜种植中的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缓释肥研究应用概况 |
1.3.1 缓释肥概念及分类 |
1.3.2 缓释肥养分释放特性及养分释放评价 |
1.3.3 缓释肥当前生产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
1.4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蔬菜的影响 |
1.4.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蔬菜生长生理、光和特性的影响 |
1.4.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蔬菜产量、品质的影响 |
1.4.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蔬菜养分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2.1 供试材料 |
2.2.2 田间试验设计及肥料使用配比 |
2.3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2.3.1 生长生理指标的测定 |
2.3.2 干物质和养分含量的测定 |
2.3.3 产量和营养品质的测定 |
2.3.4 土壤样品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生长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 结果与分析 |
3.1.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根系活力的影响 |
3.1.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4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 |
3.2 讨论 |
3.2.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生长生理的影响 |
3.2.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四章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干物质积累、营养分配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
4.1 结果与分析 |
4.1.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干物质积累量和分配率的影响 |
4.1.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
4.1.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氮素吸收、分配以及利用率的影响 |
4.1.4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磷素吸收、分配以及利用率的影响 |
4.1.5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钾素吸收、分配以及利用率的影响 |
4.2 讨论 |
4.2.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
4.2.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养分利用的影响 |
第五章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
5.1 结果与分析 |
5.1.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5.1.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
5.1.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1.4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
5.2 讨论 |
5.2.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根际土壤肥力的影响 |
5.2.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2.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韭菜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六章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产量、品质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 |
6.1 结果与分析 |
6.1.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产量的影响 |
6.1.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经济效益的影响 |
6.1.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营养品质的影响 |
6.2 讨论 |
6.2.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 |
6.2.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7)两类典型温室大棚机械通风气流组织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大棚内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机理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温室通风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温室通风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4.1 两类典型温室大棚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路线与研究内容 |
2.温室大棚机械通风理论基础 |
2.1 竖壁贴附通风理论 |
2.2 纤维风管送风原理 |
2.2.1 纤维风管送风形式 |
2.2.2 纤维风管特点 |
2.2.3 纤维风管条缝型风口计算 |
2.3 大棚通风量计算方法 |
3.冬枣大棚环境测试与机械通风数值模拟 |
3.1 大荔冬枣大棚简介 |
3.2 测试地点与测试时间 |
3.3 测试内容 |
3.4 测试仪器 |
3.5 测点布置 |
3.6 测试结果分析 |
3.7 机械通风数值模拟 |
3.8 模拟对象与方法 |
3.8.1 物理模型简化 |
3.8.2 网格划分 |
3.8.3 湍流模型 |
3.8.4 太阳辐射模型 |
3.8.5 边界条件设置 |
3.8.6 实验验证 |
3.9 纤维风管送风 |
3.9.1 纤维风管上送风 |
3.9.2 纤维风管下送风 |
3.10 出风口位置对纤维风管送风效果的影响 |
3.10.1 纤维风管下送风+侧出风 |
3.10.2 纤维风管下送风+上出风 |
4.冬暖型蔬菜大棚机械通风数值模拟研究 |
4.1 寿光冬暖型大棚简介 |
4.2 通风基本概述 |
4.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3.1 研究对象 |
4.3.2 网格划分 |
4.3.3 边界条件设置 |
4.3.4 模拟方法 |
4.4 竖壁贴附送风 |
4.4.1 出风口位置对流场的影响 |
4.5 竖壁贴附加导流板送风 |
4.5.1 速度场分析 |
4.5.2 温度场分析 |
4.5.3 导流板高度对大棚流场的影响 |
4.5.4 导流板宽度对大棚流场的影响 |
4.5.5 植物的种植方向对大棚流场的影响 |
4.5.6 植物高度对大棚流场的影响 |
4.5.7 风管开口形式对大棚流场的影响 |
4.5.8 后墙倾斜角度对大棚流场的影响 |
4.6 与两种传统机械通风对比研究 |
4.6.1 机械侧排风+侧进风 |
4.6.2 机械后排风+下进风 |
4.7 通风效果评价 |
4.7.1 不均匀系数 |
4.7.2 气流组织效率 |
4.7.3 速度靶向值 |
4.7.4 空气龄 |
5.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成果 |
(8)武威市钢架大棚多层覆盖韭菜越冬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设施 |
2 品种选择 |
3 育苗 |
3.1 茬口安排 |
3.2 育苗床准备 |
3.3 种子处理 |
3.4 播种及苗期管理 |
4 适期定植 |
4.1 整地施肥 |
4.2 移栽定植 |
5 定植后的管理 |
5.1 定植后当年 |
5.1.1 温度管理 |
5.1.2 肥水管理 |
5.2 定植后第2年 |
5.2.1 肥水管理 |
5.2.2 扣棚 |
6 病虫害防治 |
6.1 病害防治 |
6.2 虫害防治 |
7 收获 |
(9)武威市钢架大棚韭菜多层覆盖越冬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设施 |
2 品种选择 |
3 育苗 |
3.1 茬口安排 |
3.2 培育壮苗 |
3.2.1 育苗床准备 |
3.2.2 种子处理 |
3.2.3 播种及苗期管理 |
4 适期定植 |
4.1 整地施肥 |
4.2 移栽定植 |
5 定植后的管理 |
5.1 定植后当年的管理 |
5.1.1 温度管理 |
5.1.2 肥水管理 |
5.2 定植后第二年的管理 |
5.2.1 肥水管理 |
5.2.2 扣棚 |
6 病虫害防治 |
6.1 病害防治 |
6.2 虫害防治 |
7 收获 |
8 效益分析 |
(10)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都市农业 |
1.2.2 设施农业 |
1.2.3 立体绿化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
2.1 有农建筑 |
2.1.1 垂直农场 |
2.1.2 有农建筑 |
2.2 产能建筑 |
2.2.1 被动房 |
2.2.2 产能房 |
2.3 生产型建筑 |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3.1.2 材料与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结论 |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讨论 |
3.2.4 结论 |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结果与分析 |
4.3.3 讨论 |
4.3.4 结论 |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
5.1.1 覆土种植 |
5.1.2 栽培槽 |
5.1.3 栽培块 |
5.1.4 栽培箱 |
5.1.5 水培 |
5.1.6 栽培基质 |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
5.2.5 砂栽培的特点 |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
5.3.1 研究现状 |
5.3.2 材料与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3.4 讨论与结论 |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
6.1 品种选择原则 |
6.1.1 研究现状 |
6.1.2 品种选择原则 |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
7.1 温室 |
7.1.1 日光温室 |
7.1.2 现代温室 |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
7.2.1 研究现状 |
7.2.2 农业光伏电池 |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
7.2.4 光伏温室设计 |
7.2.5 实践案例 |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
7.3.1 材料与方法 |
7.3.2 结果与分析 |
7.3.3 结论 |
7.4 屋顶温室 |
7.4.1 研究现状 |
7.4.2 实践案例 |
7.4.3 屋顶温室类型 |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
7.5.2 屋顶日光温室 |
7.5.3 屋顶现代温室 |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
7.6.4 自给率分析 |
7.6.5 结果与讨论 |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
7.7.2 建筑能耗模型 |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
7.7.5 能耗模拟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塑料大棚韭菜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异硫氰酸烯丙酯及CO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的影响[D]. 苟玉萍.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环境特点及应用分析[D]. 雷娜.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1)
- [3]塑料大棚韭菜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 胡超,王利亚,贾真真,李蕴莹,王素姣,赵顺玲. 农业科技通讯, 2020(03)
- [4]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 宋群.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5]塑料大棚韭菜越冬穴盘基质育苗技术[J]. 王利亚,陈建华,胡超,贾真真,吴迪,周亚峰. 中国瓜菜, 2019(09)
- [6]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生长生理、养分利用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 王成.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7]两类典型温室大棚机械通风气流组织及优化研究[D]. 王成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武威市钢架大棚多层覆盖韭菜越冬栽培技术[J]. 杨龙. 甘肃农业科技, 2018(02)
- [9]武威市钢架大棚韭菜多层覆盖越冬栽培技术[J]. 罗天旭.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24)
- [10]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