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弹性随机有限元

粘弹性随机有限元

一、粘弹性随机有限元(论文文献综述)

燕啸东[1](2021)在《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基坑支护结构动力响应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目前许多大、中型城市规划的地铁线路已经构成网线,成为各大、中型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地铁行驶时的振动及其传播将使许多已有建筑与在建工程承受动载荷的影响。尤其对于在建项目,研究地下列车振动荷载对其影响规律,针对薄弱区域采取适当加固措施是工程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研究着眼于实际工程案例,研究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基坑支护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主要内容:首先,针对深圳市罗湖区某中学新建校区项目进行数据采集与建模。该项目北侧距9号线(在运营)最近约14m,西侧距离6号线盾构(未运营)区间最近距离约74.0m。支护结构北侧长期受到地铁振动作用影响,以该工程为研究背景。根据实地勘察出的水文地质条件,得到在建工程区域土层各项参数以及基坑支护结构的外形尺寸和开挖深度。其次,针对有限域波动响应问题,提出功能梯度粘弹性人工边界层的设置方法。基于COMSOL软件进行波动问题数值模拟,进行二维结构与三维结构波动问题的数值模拟验证。结果表明,在时域分析中该人工边界层较其他传统方法更能有效降低人工边界对实际波动的影响。同时对比二维结构与三维结构,得到二维结构功能梯度粘弹性人工边界的吸收效果优于三维结构,因此针对三维结构,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功能梯度粘弹性人工边界层与低反射边界组成的复合边界。数值算例表明,该人工边界可以有效达到低反射、无畸变、迅速衰减的要求,被用于本文的后续研究中。再者,本文在前人对于列车振动模型研究基础上,使用MATLAB进行编程,将加速度转化为荷载,作为列车振动荷载作用力。并通过处理后的输入加速度数据的最大频率,来确定网格尺寸大小和时间步长。最后,采用COMSOL软件,对不同开挖深度下支护结构受到的列车振动荷载作用情况建模,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受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不同开挖深度时支护结构的动力响应。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受到列车振动荷载作用支护结构位移和应力峰值越大。分析了支护结构桩内拉压力分布情况、及支护结构Mises等效应力分布。其中桩顶、桩底和冠梁位置受力更大;后排桩受到列车振动荷载作用时应力状态比较平稳;支护结构的前排桩桩顶、桩底和冠梁是受到振动作用时的薄弱位置;对比了远隧道侧支护结构的动力响应和近隧道侧动力响应情况,由于动载在土的传播过程中会衰减,当振动传播到远隧道侧时,峰值已经衰减到了输入加速度的3%~8%,远隧道侧的动力响应已经非常弱了。本文着眼于深圳市某校区的具体工程问题分析了动载下该工程基坑支护结构的响应,提出的复合人工边界方法在波动问题的时域分析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采用的方法与所得结论对相关工程应用具有理论价值。

马瑞[2](2021)在《船用舱室壁板的振动分析以及减振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船用舱室,是指由纵横舱壁和各层甲板所分隔的一切围蔽空间的统称,由于船上激励源众多(主机、辅机、螺旋桨、泵类、空气压缩机、空调器等),导致船舶舱室振动过大。舱室振动过大会影响船的性能,影响船舶乘坐舒适性。因此,舱室减振是现代船舶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粘弹性约束阻尼材料可以在较宽频带起到减振和降噪的作用,沥青、软橡胶和高分子材料均可归为常见的粘弹性约束材料。粘弹性约束阻尼材料由高分子聚合物组成,兼具粘性液体消耗能量和弹性固体储存能量两种特性。当粘弹性约束阻尼材料受到外界载荷冲击时,一方面产生的热量被消耗,另一方面没有消耗的能量以势能的形式被储存。本文提出采用带有粘弹性约束阻尼材料进行舱室壁板的减振技术研究。首先,以某实船的缩比模型为研究对象,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舱室的固有频率以及振型,然后进行锤击试验,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比对,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其次,建立全敷设粘弹性约束阻尼材料的有限元模型,将全敷设粘弹性约束阻尼材料与未敷设粘弹性约束阻尼材料的谐响应分析进行对比,从对比结果得出,敷设粘弹性约束阻尼材料的减振效果明显。再次,建立单面敷设粘弹性约束阻尼材料的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模态分析,计算损耗因子,发现单面敷设的减振效果接近全敷设的减振效果,为了进一步研究敷设面积、敷设厚度、材料参数对复合结构振动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法计算了粘弹性约束阻尼层的杨氏模量变化、粘弹性约束阻尼层的厚度变化、粘弹性约束阻尼层贴片的面积变化对复合结构的固有频率以及损耗因子的影响,得到了上述因素对减振效果的影响规律。最后,介绍了试验方法和试验系统,将局部敷设粘弹性约束阻尼材料的舱室进行定频激励试验、将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有限元仿真的准确性。

李思源[3](2021)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层抗滑稳定分析是重力坝抗震计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深层抗滑稳定计算需要在计算模型中预先设置滑动面,当重力坝坝基深层存在多个缓倾角和软弱结构面时,不仅整个有限元模型建模和网格剖分将面对较大的困难,而且会面临局部单元质量降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有限元分析方法。该方法无需在有限元计算模型中设置滑动面,结合BP神经网络算法根据坝基深层空间应力关系拟合滑动面应力,避免了复杂滑块的建模和网格剖分,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易用性;同时,本文比较了不同粘弹性人工边界条件对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计算结果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BP神经网络基本理论推导了多层前馈和误差反向传播过程的计算公式,编制了BP神经网络拟合滑动面应力和预测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程序。程序根据无滑块有限元模型的坝基深层空间应力场,结合BP神经网络算法逼近坐标与应力的函数关系,即可拟合出滑动面任意位置处的应力值,从而预测滑动面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2)分别建立了二维、三维重力坝无滑块和有滑块的有限元模型,在静力工况下应用BP神经网络方法预测无滑块模型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与传统预设滑动面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BP神经网络方法在静力工况下的预测精度。分析了BP神经网络程序中神经元个数和样本数据的质量对BP神经网络预测性能的影响,提出以神经网络性能参数衡量神经网络程序预测准确度,并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3)总结了粘弹性人工边界及等效荷载的常用公式,编制了二维和三维的粘弹性边界和地震动输入程序,比较了不同粘弹性人工边界条件在自由场算例和重力坝抗滑稳定分析问题中的影响。(4)应用BP神经网络方法在动力工况下进行了抗滑稳定计算,为了降低BP神经网络结果的随机性,对每个时刻的抗滑系数预测采取多次预测取均值作为该时刻的预测值,并对比了每个时刻的重复次数对预测结果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影响。

王崇帅[4](2020)在《基于SBFEM的粘弹性确定性/不确定性问题的数值求解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许多天然与人造材料具有粘弹性性质,粘弹性材料相关的力学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由于时间相关的本构关系,加之复杂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粘弹性问题的解析求解十分困难,研究并发展行之有效的数值方法十分必要,也是一个颇值得探讨的理论课题。本文基于比例边界元法(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简称 SBFEM)开展了确定性/不确定性粘弹性正/反问题的数值分析研究,利用SBFEM的半解析、不需要基本解、便于构造多边形单元、适于处理应力奇异和无限域问题等优点,以提高粘弹性问题空间域数值求解的计算精度和便捷性。同时利用时域分段自适应算法(Temporally Piecewise Adaptive Algorithm,简称TPAA)提高时域的计算精度。SBFEM已成功用于弹性静/动力分析、弹性不确定性分析,以及热传导、静电场、电磁场的数值分析,但其在粘弹性问题中的应用较少,特别是在粘弹性反问题和不确定性粘弹性正/反问题中的应用,几乎未见直接相关的文献报道。粘弹性问题的数值求解通常需进行时域离散计算,采用SBFEM可提高空间域的求解精度和便捷性,但需考虑与其相关的时域计算效率。SBFEM在建立刚度矩阵时需要求解一个两倍自由度数目的特征值方程,导致其与有限元法相比计算效率较低,在粘弹性相关的时域离散递进计算中,需不断求解SBFEM的系统方程,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计算开销,而在粘弹性反问题和不确定性问题的求解中,需要反复进行时域相关的离散递进计算。此外,与结构/介质相互作用相关的第三类边界条件问题的求解,似未见到相关的SBFEM计算模型。鉴于以上考虑,本文主要聚焦于:(1)SBFEM求解确定性粘弹性正问题的计算效率。(2)第三类边界条件问题的SBFEM建模与求解。(3)基于SBFEM与敏度分析的粘弹性反问题和不确定性问题的建模与求解,并着力于敏度分析相关导数的高精度计算。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对于二维粘弹性旋转周期对称结构,提出了一种时域递进的分块SBFEM自适应算法,可将原问题转化为一系列独立的子问题求解,从而降低了问题求解规模,提高了计算效率。(2)在SBFEM框架下提出了三种第三类边界条件的求解模型:对线性第三类边界条件,推导出了带有附加刚度阵形式的SBFEM系统方程,并给出了相应的求解方法,当线性第三类边界条件具有旋转周期对称性时,证明了附加刚度矩阵为块状循环的形式,并提出了相关的分块求解算法以降低计算开销;对非光滑双线性第三类边界条件,推导了光滑化的非线性SBFEM系统方程及基于Newton-Raphson方法的求解格式;对时间相关的粘弹性第三类边界条件,建立了基于SBFEM-TPAA的自适应计算模型。(3)对确定性粘弹性反问题,提出了基于敏度分析的两阶段求解策略和数值求解方法,利用比例边界元法与时域分段自适应算法(SBFEM-TPAA),推导了导数的自适应计算公式,以提高相关敏度分析的计算精度,实现了区域非均质多宗量的粘弹性本构参数识别。(4)提出了基于SBFEM-TPAA与敏度分析的区间不确定性粘弹性正/反问题的求解方法。对正问题,利用Taylor展开和区间运算建立了位移与本构参数和应力与本构参数之间的区间关系,当粘弹性本构参数为区间变量时,可确定位移和应力的区间上/下界;对反问题,提出了两阶段反演策略,在每一阶段通过求解两个确定性反问题以确定本构参数区间的中心值和半径,当位移测量信息为区间变量时,可确定粘弹性本构参数的区间上/下界。(5)提出了基于SBFEM-TPAA的概率不确定性粘弹性正/反问题分析模型,当本构参数为不随空间变化的随机变量时,利用均值一次二阶矩法与敏度分析,提出了位移均值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一个两阶段反演模型,以识别粘弹性本构参数的均值和标准差;当本构参数为随机场变量时,利用SBFEM-TPAA与Karhunen-Loeve展开,并将敏度分析与摄动法相结合,提出了位移均值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数值算例验证了以上所提算法的有效性。本文工作扩展了比例边界元法的应用领域,丰富了确定性/不确定性粘弹性正/反问题的数值求解手段,并有望为相关实际工程问题的求解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有效的数值分析工具。

张自斌[5](2020)在《介质特异性粘附力学研究》文中指出在生物系统中,细胞与细胞以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特异性粘附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特异性粘附是由跨膜的受体分子和细胞外基质上的配体分子之间形成非共价键引起的,它具有靶向性,涉及分子键的随机反应(断开或闭合)与弹性体变形之间的耦合,在很多生物过程和生物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胚胎发育,组织新陈代谢和损伤治疗等。实验和理论已经表明,细胞是个复杂的动态结构,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它不仅仅表现出弹性,还表现出蠕变和松弛以及大变形下模量增加等现象,这些现象对特异性粘附有很大影响。目前,大多数的特异性粘附研究考虑的是半空间几何模型和线弹性本构模型,很少有研究者考虑弹性体的尺寸效应以及材料非线性特性对特异性粘附的影响。因此,本文建立了有限尺寸弹性体间的粘附模型来表征生物学中的特异性粘附行为,通过理论分析或有限元方法得出:存在最佳弹性体尺寸使得弹性体间的粘附强度达到最大;加载率和粘性系数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弹性体间的粘附强度,加载率越小,分子键蠕变效应越明显,从而减小了界面间的粘附强度;弹性体内纤维结构的硬化行为能够提高界面间的粘附拉脱力,而纤维取向的倾斜是引起弹性体迁移的原因之一。本文主要包含以下研究内容:首先,本文建立了有限尺寸弹性体特异性粘附模型来表征弹性体间特异性粘附行为,利用弹性理论中悬臂梁在任意载荷作用下的求解方法,给出了外力作用下,粘附界面分子键变形的微分-积分控制方程,并获得了稳态或动态粘附行为数值解,定量地分析了弹性体尺寸、刚度以及加载率对粘附行为的影响。另外,有限元方法也被用于求解稳态时粘附问题,两种方法计算结果一致。利用有限元方法能够实现对更加广泛的材料本构关系的求解,并将其应用于研究细胞粘附问题。其次,考虑到细胞中骨架纤维的取向以及硬化行为以及大变形等特征,首先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框架,研究了利用有限元方法实现超弹性本构理论,给出了超弹性材料切向刚度矩阵的推导,开发了近似不可压缩超弹性本构模型用户子程序,并通过算例验证了子程序的有效性。然后将横观各向同性超弹性本构模型应用于弹性体,建立了超弹性体与弹性体间的特异性粘附模型,研究了细胞内的骨架纤维性能以及纤维取向对弹性体间特异性粘附行为的影响。最后,针对细胞表现出的蠕变和松弛行为,分析并推导了粘弹性及其粘超弹性本构模型的有限元实现过程,并用算例证实了有限元实现的可靠性,粘弹性本构模型对研究细胞及其软组织力学行为很重要。通过建立粘弹性体与弹性体之间的特异性粘附模型,研究了加载率和粘性系数对特异性粘附行为的影响。

苏利娜[6](2020)在《基于GPS时间序列的震后形变分析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GPS由于高精度、大范围、全天候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和地球动力学的许多领域,揭示了许多其它手段难以认知的地球物理现象。GPS观测的位置变化完整地捕获了整个地震周期的地壳形变,包括地壳应力积累引起的震间形变,断层突然破裂产生的同震形变,地壳和上地幔逐步恢复到稳态的震后形变,从而成为了地壳形变主要监测手段之一。近年来,由于GPS连续站的广泛应用,高时间分辨率的时间序列捕捉到清晰的震后形变过程,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一方面,从GPS时间序列分析来看,无论是参考框架的维持还是站点的数学模型建立,探测时间序列中存在的震后形变并建立合适的模型都是今后GPS时间序列分析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从震后形变背后的物理含义来看,GPS观测捕捉到的震后形变时空演化信息与岩石圈的深部物理状态直接相关,利用GPS观测的震后形变信息作为约束,可以研究余滑、粘弹性松弛等震后形变机制,进而推演断裂带的力学性质和岩石圈流变学结构。GPS时间序列处理和震后形变数据处理和分析是基础,而震后形变机制的研究是前者的物理解释,两者相互促进。针对震后形变的GPS时间序列的数据处理和背后的物理机制的研究具有系统性和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工作围绕GPS时间序列震后形变的分析和震后形变机制研究两部分展开。本文以GPS数据处理和时间序列分析为基础,以震后形变提取为重点,编写了一套针对震后形变分析的GPS时间序列处理软件,在此基础上分析震后形变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此外,以2015年Mw7.8尼泊尔Gorkha地震为例,应用提取的GPS震后形变作为约束,研究Gorkha地震的震后形变机制。具体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预处理是GPS时间序列分析的基础,是时间序列分析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粗差探测、空间滤波、空缺插值等。编写的预处理程序利用滑动窗口法探测并剔除粗差;集成了叠栈法、主成分分析和Karhunen-Loeve变换三种空间滤波方法,可按需选择;改进了Dong et al.(2006)的插值方法,提出基于模型和空间相关性的插值方法,从而避免局部信号的影响,并分析了该插值方法对速度、周期和噪声的影响。(2)由于GPS连续站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站点受到地震的影响,筛选受影响的站点并建模成为时间序列分析的重要工作。为了避免人工筛选的繁杂工作和可能存在的疏漏,本文提出了综合检校法自动探测同震和震后形变,通过多个震例证明该方法的可靠性和高效性。针对震后形变时间序列的建模,本文提出了综合考虑数据自身特性和震后形变空间相关性的迭代PCA参数估计方法,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合成的1000组数据证明了迭代PCA方法在参数估计上表现更稳定可靠,相比单站建模或者分步PCA方法,估算的参数精度大幅提升。(3)基于分布全球的37个地震,利用编写的数据处理软件自动探测受地震影响的站点并利用迭代PCA方法估算模型参数。统计不同地震、不同模型的衰减常数特征发现不同地震的衰减时间常数具有差异性,且与震中、震级、深度等因素没有直接关系;分析震后模型的衰减时间常数的时间特征,发现震后时间越久,参与计算的观测值的时间窗越长,估算的震后衰减时间常数越大。(4)目前尼泊尔地震震后形变的研究主要基于弹性分层或者弹性半空间模型来反演余滑,基于水平分层模型或者在青藏高原中下地壳增加粘弹性层来模拟震后粘弹性松弛。接收函数、大地测量数据反演、电阻率和温度剖面等许多证据表明了青藏高原下部存在介质不均匀特性,而介质属性控制了断层位错如何传递到地表形变。因此,本文建立了考虑地形起伏、地球曲率和介质不均匀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来研究尼泊尔地震的震后余滑和粘弹性松弛。结果表明,GPS观测的震后形变与粘弹性松弛效应的方向和量级均不匹配,可以被破裂下方发生的余滑较好的解释。震后形变时间演化显示震后形变由快转慢,余滑在震后4.8年内一直处于主导作用,粘弹性松弛量级较小但对震后形变的贡献小幅增大。此外,利用弹性均匀模型下不同泊松比的同震形变差等效估计孔隙回弹,发现孔隙回弹量级比较小,对震后形变贡献较小。(5)通过不同模型对比评估地形起伏、曲率、介质属性、破裂模型等因素对粘弹性松弛、余滑和孔隙回弹的影响,为今后的建模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地形和地球曲率对粘弹性松弛和余滑影响比较小;粘滞系数模型对粘弹性松弛影响较大,是影响粘弹性松弛的重要因素;双粘弹性特性的Burgers体与Maxwell体的震后松弛形态基本一致,量级存在差异,Burgers体是指数衰减的Kelvin体和线性增加的Maxwell体叠加,震后松弛更快;不同的破裂模型产生的粘弹性松弛和孔隙回弹,在量级和细节上存在差异,是影响粘弹性松弛和孔隙回弹形态和大小的重要因素。

徐莹[7](2020)在《基于有限元与扩展有限元的船—冰作用中冰失效与冰载荷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极地监测显示,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已经导致北极冰面覆盖面积变小,冰层厚度变薄。这一环境变化促进了北极航线的开辟,将使极地的航运活动更加频繁,油气开采活动逐渐增多,因而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目前为止,夏季的浮冰与冬季的辽阔冰面仍是船舶在极地航行和海上作业的严重威胁,这为极地船舶和海洋结构物的设计与建造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极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北极航行和油气资源开发一定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防止海洋污染。对于极地船舶设计,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冰载荷的计算和评估,由此可影响船舶阻力、结构安全和操纵性等多种问题的研究。然而,在船舶与海冰的相互作用中,海冰显现出复杂而多变的物理特性和失效模式,即在不同的船-冰作用场景下,冰载荷来源于不同的海冰失效机制。海冰压溃、海冰断裂是主要的海冰失效方式,其中,压溃主要发生在船舶与冰山的碰撞以及船-冰作用接触区,弯断与劈裂主要发生于船舶在层冰中穿行。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针对船-冰作用中的冰的连续性压缩变形、冰山压溃失效和层冰弯断失效进行机理研究和数值模拟,为计算船体冰载荷和极地船舶设计提供支持。针对海冰的不同变形和失效模式,基于有限元以及扩展有限元方法,提出相应的冰材料模型并编写数值程序,模拟冰的失效现象并预报冰载荷,以及与已有的实验进行对比和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一)针对各向同性海冰建立粘弹塑性冰材料模型,旨在同时模拟海冰的连续性压缩变形和离散性压溃并预报冰载荷。模型包含粘弹性和塑性部分,在粘弹性模型的建立中考虑了应变率、温度、围压和孔隙对冰变形的影响,并给出模型参数取值范围以方便应用。然后结合粘弹性模型与Tsai-Wu屈服准则进一步建立了粘弹塑性冰材料模型,用以模拟海冰压溃。采用中心差分和图形返回算法对粘弹塑性冰模型进行数值程序研制。将模型嵌入LS-DYNA中,通过单个单元测试验证了数值程序的准确性,以应用于后续的数值模拟。(二)采用有限元方法和粘弹性冰模型对冰的连续性压缩变形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拟冰山冰和淡水冰的恒应变率实验和蠕变实验,通过对比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表明粘弹性模型可以同时预报冰压缩强度和蠕变变形。在恒应变率实验的模拟中,模型能够模拟出应变率、温度、围压和孔隙率对冰压缩强度的影响。模型准确预报冰强度的应用范围为应变率在10-5到1.4?10-2之间,温度范围为-30?C到-5?C,围压范围为5MPa到70MPa。对蠕变实验的模拟结果表明,数值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出冰在不同外力水平下的一级蠕变、二级蠕变以及外力撤去后的蠕变恢复。分析表明冰压缩强度对温度和应变率十分敏感,在低温环境和高应变率的联合作用下,海冰可以达到很高的强度,对船舶安全造成威胁。(三)采用有限元法对冰山碰撞压溃进行数值模拟和冰载荷预报。应用粘弹塑性材料模型结合单元删除法模拟Pond Inlet冰山压痕实验。网格敏感性分析表明,数值计算所得压溃冰载荷波动程度对网格尺寸比较敏感,载荷均值则对网格尺寸相对不敏感。将数值模拟所得的冰载荷和压力-面积曲线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方法对压溃冰载荷预报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模型能够模拟出合理的冰内应力分布,并且发现应力状态与冰山内微裂纹等损伤和宏观裂纹的分布有关。开展球形冰山和刚性平板的碰撞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的压力-面积曲线与经验数据吻合良好。最后分析了冰山和结构形状对冰压溃与冰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名义接触面积下,刚性压头压入冰内的冰载荷与平整结构撞击球形冰山的冰载荷相近,但前者接触区的冰产生更高的塑性变形。(四)采用扩展有限元法结合内聚力模型对登陆艇艇艏与层冰碰撞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层冰裂纹的萌生和扩展过程以及冰载荷。为了提高数值模拟的准确性,考虑层冰内部的柱状晶粒结构,采用横观各向同性的弹性冰材料模型和横观各向同性的Tsai-Wu裂纹初始准则。通过对数值模型的网格敏感性分析以及与实验结果的比对,验证了数值结果的有效性。计算结果表明,数值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出层冰的两种断裂模式,弯断与劈裂。研究了裂纹的初始和扩展路径,发现弯断裂纹从层冰上表面中线处出现,沿着弧线向自由边缘扩展;劈裂裂纹在层冰底面中线靠近自由边缘处初始,沿辐射方向扩展,并且裂纹的初始与拉伸静水应力密切相关。最后分析了碰撞速度和艇艏倾角对层冰断裂模式、冰载荷以及弯断裂纹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碰撞速度的升高以及艇艏倾角的增大使得层冰倾向于发生弯断失效;反之,层冰更倾向于出现劈裂裂纹。同时,碰撞速度的升高使弯断冰载荷升高,断冰尺寸减小;艇艏倾角的增大则使层冰弯断冰载荷与断冰尺寸都呈减小趋势。综上所述,本文根据船-冰作用的常见场景,针对两种主要的海冰失效模式和冰载荷控制机制:压溃和断裂,进行数值研究。针对不同海冰失效的特点,提出了有效的数值方法和海冰材料模型,能够对船-冰作用中的冰山压溃和层冰弯断与劈裂进行数值模拟,同时准确地预报冰载荷。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更全面和深入地认知海冰破坏机制、船-冰作用机理以及冰载荷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为极地船舶和结构物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杜娟[8](2020)在《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化的工程、机械、技术装备等趋于复杂,在它们提供着优质性能的同时,也对其结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结构可靠性分析时,由于结构的复杂性、概率信息的不完备性、认知的局限性、实验样本实验数据的不充分性及失效曲面的高度非线性等原因,都会给结构可靠度的计算带来困难。针对当前可靠性分析中存在的困难,探索新的求解途径对结构可靠度进行准确地计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的应用价值。本文将围绕在考虑不同因素的条件下对结构可靠度计算展开研究,力求为结构可靠性的分析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具有多维相关性变量结构可靠度求解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选取Copula函数结构类型及求解相关参数,构造相关性变量联合概率密度函数,从而克服了其难以直接获取的局限性。利用直接积分方法构造计算结构可靠度的积分形式,提出了一种对偶神经网络方法用于多重积分的计算,其中一个网络逼近被积函数,另一个网络逼近原函数。训练时只针对被积函数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通过两个网络间网络参数的关系,得到原函数网络,实现多重积分的计算,有效地解决了直接积分方法计算可靠度过程中多重积分难以计算的困难。在考虑结构中变量间相关性的条件下,实现了多维相关复杂结构可靠度问题的高效、高精度求解。(2)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药柱固化降温过程中的可靠性进行分析。通过有限元ANSYS软件对药柱进行三维参数化建模,根据降温条件下的瞬态与动态热固耦合分析,得到危险点和危险时刻并提取最大等效应变和温度值。基于Copula函数及具体参数的概率分布建立对偶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得到药柱固化降温过程中的瞬时可靠度,从而实现了动态可靠性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在工程实际问题中的实用性。(3)针对考虑模糊失效准则条件下的结构可靠度问题展开研究。给出了基于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准则去衡量统计所估计的隶属函数与实际结构数据间的拟合优良性,以此确定具体结构的隶属函数。根据模糊集、隶属函数及模糊随机事件的概率,构建计算结构模糊可靠度的数学模型。将对偶神经网络的直接积分方法拓展到该数学模型的计算中,通过对模糊失效准则与变量概率密度函数所组成的被积函数网络进行训练,对原函数网络进行计算,进而得到结构模糊可靠度。结合药柱材料力学性能实验及有限元ANSYS软件仿真,分析了药柱点火时的结构模糊可靠度,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针对隐式功能函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定义神经网络的响应面法分析其结构可靠度。该方法以指数函数作为神经网络的隐层激活函数,并利用一个多层神经网络可以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的性质,构造自定义神经网络结构。训练后的神经网络在实现了结构功能函数显示表达的同时,提高了功能函数的拟合精度。与多项式响应面法相比,该方法对高维、高非线性结构的隐式功能函数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为解决复杂结构系统可靠度的计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建模及分析方法。(5)针对小样本条件下固体火箭发动机药柱结构性能参数的区间量化和瞬时可靠度计算展开研究。通过实验,获得了药柱材料的两个重要力学性能参数——松弛模量和泊松比。由于所获得参数的数据为小样本情况,提出了采用灰色理论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挖掘,实现对药柱材料性能参数的不确定性量化分析,进而获得性能参数的量化区间。鉴于证据理论可以直接对集合或者区间赋予概率质量的特征,提出了基于证据理论方法对药柱结构瞬时可靠度进行分析。通过建立药柱结构失效面与辨识框架的关系,并利用信任函数和似然函数获得结构可靠度和失效概率的上下界概率分布,进而求得药柱结构瞬时可靠度概率区间。

吴立群[9](2020)在《玄武岩纤维对沥青胶浆流变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沥青混合料中加入玄武岩纤维已成为综合改善混合料各项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从细观尺度出发,对纤维沥青胶浆、砂浆等进行系统研究,以从更小的尺度揭示纤维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内在联系,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试验开展,少有研究者构建出可靠的模型,从数值模拟的角度对纤维胶浆等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构建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三维数值模型的方法,将沥青胶浆高温下的流变性能作为试验和模拟的验证评判指标,对比研究了纤维长度、掺量和分布方向等对沥青胶浆流变性能的影响,一方面旨在揭示玄武岩纤维对沥青胶浆高温下流变性能的作用原理,另一方面验证此数值建模和模拟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并建立可在纤维沥青胶浆性能优化与研究中应用的数值模拟流程,为玄武岩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首先采用DSR(动态剪切流变仪),选择试验温度为64℃,对选取的四种长度(3mm、6mm、9mm、12mm)、四种掺量—纤维与胶浆的质量比(1%、2%、3%、4%)的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进行重复蠕变恢复试验,拟合纯沥青胶浆的应变曲线得到胶浆的粘弹性参数,并比较各种纤维胶浆的应变和蠕变劲度模量,从试验角度分析纤维长度和掺量对沥青胶浆的流变性能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扭矩荷载作用下,3mm纤维易发生拔出现象,不适合应用于胶浆增韧加筋,6mm、9mm和12mm纤维表现良好;当纤维长度固定时,纤维掺量的增加有利于遏制胶浆的流变变形,且纤维掺量从3%增加至4%时,对流变性能的遏制作用不如初始明显;当纤维掺量固定时,纤维长度的减小对纤维沥青胶浆的流变变形遏制效果有积极影响,综合考虑经济效益、材料制备难度等因素,建议纤维长度取6mm,掺量取2%~3%。然后在MATLAB中建立纤维方向随机、分布均匀的纤维胶浆三维数值模型,旨在模拟纤维在胶浆中的分布状态,将该数值模型导入ABAQUS/CAE有限元分析软件中进行重复蠕变中一周期的蠕变加载过程模拟,分析纤维胶浆0~1s内的蠕变应变以及其整体和纵、横向剖面的应力、应变云图,从数值模拟的角度揭示纤维对沥青胶浆流变性能的作用原理,并对照试验结果,证明了此数值建模方法和有限元模拟的有效性,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最后基于以上数值建模方法和有限元模拟,本文将纤维分布方向作为影响因子进行有限元模拟研究。在MATLAB中构建纤维与XY平面夹角为0°、15°、30°、45°、60°、75°及90°的纤维胶浆三维模型,并导入ABAQUS中进行0~1s的蠕变加载模拟,结果表明当纤维与XY平面夹角为0°和90°,纤维对胶浆流变变形并无改善作用;当纤维分布方向从15°开始以15°为间隔递增至75°时,纤维对减小胶浆应变的贡献度分别是27.84%、55.06%、46.11%、24.83%和5.39%,呈先增后减趋势,在30°时达到峰值55.06%,说明当纤维与胶浆底面夹角为30°左右时,纤维对胶浆流变变形的遏制作用最为显着。本文基于沥青胶浆材料均质、连续的研究前提,揭示了玄武岩纤维长度、掺量及分布方向对沥青胶浆流变性能的作用规律和原理,但研究工作局限于沥青胶浆的高温流变性能,后续应将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到沥青混合料中,研究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合料性能的作用原理。

贾晓辉[10](2019)在《城市地下燃气管道抗震分析及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文中认为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是通过建立地震灾害场景,构建地震灾害应对任务模型,依据应对模型计算应急需求并对灾害预防、应急准备不断优化的防灾减灾手段,是一种情景式的应急准备模式,为相关决策部门所采用。本文围绕城市地下燃气管道抗震分析及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的研究目标,完成埋地燃气管道抗震的理论分析、经验分析和动力有限元分析,燃气管道功能失效研究等内容,在建立河北地区随机地震动预测模型作为示范区地震动场输入基础上,实现研究区城市地下燃气管道地震灾害情景构建。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地研究了地下管道在地震动作用下变形反应的理论法和经验法。考虑面波的影响,推导了瑞利波作用下地下管道地震反应的计算公式;统计分析了基于PGV的埋地管道震害率经验公式;综合考虑影响管道地震破坏的各种因素,引入突变级数法,提出了埋地燃气管道地震破坏等级综合评价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在沉积平原或盆地等面波发育地区,面波对管道所产生的轴向应变要高于剪切波,面波破坏作用建议给予重视;(2)突变级数法可减少埋地燃气管道地震破坏等级计算中的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2、开展地震动作用下埋地连续管道和分段管道的动力有限元分析。采用接触单元模拟管土相互作用,建立埋地管道动力有限元分析模型,在有限元模型中采用了粘弹性人工边界,以消除从无限场地土中切取有限尺寸场地进行分析引起的人为误差。同时建立了埋地分段管道动力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地震动输入方向、管土相互作用、管材类型、接口结构对埋地管道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地震动作用下埋地管道的地震反应受到周围土体应变的传导和约束,管道的应变要小于场地土,且埋地管道的地震反应和土体应变受到地震动输入方向的影响;(2)管土摩擦系数越大、管材越柔,地震动作用下管体反应越大;(3)承插式接口结构会造成应力、应变在接口两侧分布的不连续变化,从而形成应力、应变的间断面,接口强度越弱,不连续现象越明显。论文同时开展了近断层地震动输入下埋地管道地震反应分析。选取具有向前方向性效应速度脉冲、滑冲效应速度脉冲、近断层无脉冲地震动、近断层区外速度脉冲和远场面波的10条地震动记录,开展地震反应数值计算,分析不同类型地震动对埋地管道地震反应的影响,并重点讨论不同类型地震动对埋地管道地震反应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1)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因具有较大的速度和位移峰值,会增大埋地管道反应;(2)速度脉冲会使埋地管道地震反应较大,与PGA相关性比较,管道的变形反应与地震动的PGV、PGD相关性更强;(3)在集集地震中,滑冲效应的速度和位移峰值比向前方向性效应的速度和位移峰值大,造成埋地管道的反应变形也更大;(4)发育在沉积平原或盆地地区的大振幅、长周期面波会增大埋地管道的地震反应。3、基于动力学拐角频率的随机有限断层法,开展了适合河北地区地震地质区域特点的地震动场模拟研究,为示范区提供比地震烈度输入更精细的地震动场输入,并以张家口市为例,进一步开展了城市地下燃气管道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基于32个场地钻孔数据,建立河北地区II类和III类场地的土层场地模型,并计算得到平均场地放大系数;分区计算河北地区的场地κ0高频衰减模型,并探讨κ0的分布规律;确定了近年来河北地区中小地震拐角频率和应力降;在震源滑动分布方面,采用凹凸体滑动分布模型的建立方法。基于本文建立的河北地区地震动预测模型参数,分别以邢台平原地区和张家口山区为例,完成考虑震源凹凸体分布和随机分布对比分析的邢台地震近场强地面运动模拟;选用不同的局部场地放大系数和高频衰减κ0模型组成的联合效应,完成张家口山区近场地震动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局部场地放大系数具有很强的区域特点;(2)场地κ0高频衰减模型受到高程、场地条件、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场地越硬、高程越高、地形起伏越剧烈,κ0越小;平原地区使用本文κ0模型计算结果与真实记录具有很好一致性;(3)与震源随机滑动分布比较,使用本文方法建立的震源凹凸体分布能有效改善近断层区的地震动强度分布;(4)场地效应为局部场地放大和地震动高频衰减的联合效应,其中高频衰减模型κ0控制着场地反应的峰值和拐点;随机有限断层法在山地地区使用中,应考虑山地地区场地放大系数模型和κ0模型受地形起伏影响的特殊性。本节建立的地震动预测模型可适用于河北地区的相关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符合河北地区地震地质环境的区域特点。基于河北地区随机有限断层法地震动场预测模型,结合研究区本地地震地质特征,计算近断层地震动场,为网格化的示范区地下燃气管网地震反应分析提供加速度、速度等地震动输入,对埋地管道地震作用分析的经验法、突变级数法做比较;对于燃气管道功能失效分析,采用两态破坏准则,提出基于结构破坏的燃气管道功能失效分析方法,并完成示范区燃气管道功能失效分析。结果表明:(1)与以往基于地震烈度所给出的埋地燃气管道震害结果相比,采用本文提出的基于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的经验法和突变级数法给出的结果更加细化;(2)环状管道拓扑结构设计、两条以上输气干线设置等措施,能有效提升管道供气功能可靠度,可以为城市燃气管道规划设计和抗震优化改造提供参考。

二、粘弹性随机有限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粘弹性随机有限元(论文提纲范文)

(1)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基坑支护结构动力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1.2.1 深基坑支护研究
        1.2.2 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1.2.3 列车振动对周围环境影响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
第二章 深圳市某基坑项目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2.2 .地形地貌条件
    2.3 水文地质条件
第三章 COMSOL动载时域分析中的人工边界
    3.1 常用的人工边界条件
    3.2 人工功能梯度粘弹性边界层
        3.2.1 Kelvin-Voigt模型
        3.2.2 功能梯度粘弹性边界层的实现
    3.3 二维数值算例验证
        3.3.1 波动问题时域分析中的完美匹配层
        3.3.2 不同人工边界对波动时域分析影响
    3.4 三维数值算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COMSOL 软件列车振动荷载下基坑支护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4.1 本构模型的选取
        4.1.1 Drucker-Prager本构
        4.1.2 材料参数确定
    4.2 计算方法及其原理
    4.3 列车振动荷载的确定
        4.3.1 列车振动加速度的数定形式
        4.3.2 列车竖向激振荷载的模拟
    4.4 人工边界的施加
第五章 列车荷载作用下基坑支护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5.1 地铁振动随机激励得施加
    5.2 不同开挖深度下基坑支护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
        5.2.1 基坑支护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分析
        5.2.2 基坑支护结构位移反应分析
        5.2.3 基坑支护结构压应力响应分析
        5.2.4 列车振动荷载下基坑支护结构的Mises等效应力分析
    5.3 列车振动作用下基坑支护结构总体监测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船用舱室壁板的振动分析以及减振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1.2.1 舱室的振动特性分析
        1.2.2 舱室的阻尼减振技术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舱室的振动特性分析
    2.1 有限元法介绍
    2.2 舱室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1 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
        2.2.2 网格划分及相关属性设置
    2.3 固有特性分析
        2.3.1 模态分析简介
        2.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2.4 模型的实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全敷设粘弹性约束层的舱室振动特性分析
    3.1 粘弹性约束层
        3.1.1 粘弹性约束层介绍
        3.1.2 粘弹性约束阻尼材料耗能机理
        3.1.3 损耗因子计算方法
    3.2 全敷设阻尼材料有限元建模
        3.2.1 有限元建模过程
        3.2.2 固有特性结果对比分析
    3.3 谐响应分析结果对比
        3.3.1 模态叠加法介绍
        3.3.2 谐响应分析结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粘弹性约束层对舱室壁板振动特性的影响分析
    4.1 单面敷设粘弹性约束阻尼材料的振动特性分析
        4.1.1 有限元建模过程
        4.1.2 固有特性结果对比分析
    4.2 局部敷设粘弹性约束阻尼材料的振动特性分析
        4.2.1 局部敷设粘弹性约束阻尼有限元建模过程
        4.2.2 固有特性分析结果对比
    4.3 粘弹性约束层的减振规律
        4.3.1 粘弹性约束材料的杨氏模量对减振效果的影响规律
        4.3.2 粘弹性约束材料的厚度对减振效果的影响规律
        4.3.3 粘弹性约束材料的贴片面积对减振效果的影响规律
    4.4 局部敷设约束阻尼材料的舱室瞬态动力学分析
        4.4.1 局部敷设外壁约束阻尼材料的舱室瞬态动力学分析
        4.4.2 局部敷设内壁+外壁阻尼材料的舱室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粘弹性约束层的减振效果实验分析
    5.1 船用舱室振动预报方法
    5.2 振动试验
        5.2.1 实验模型介绍
        5.2.2 振动试验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重力坝抗滑稳定的研究现状
    1.2 神经网络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3 粘弹性人工边界及地震动输入方式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BP神经网络理论
    2.1 BP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2.1.1 BP神经网络的结构
        2.1.2 激活函数
        2.1.3 损失函数
        2.1.4 训练函数
        2.1.5 样本数据划分
        2.1.6 学习率
    2.2 B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2.2.1 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2.2.2 多层前馈
        2.2.3 误差反向传播
    2.3 BP神经网络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重力坝抗滑稳定分析方法
    3.1 基于BP神经网络拟合滑动面应力的抗滑计算方法
        3.1.1 有限元前处理建模和计算
        3.1.2 构建BP神经网络拟合应力模型
        3.1.3 局部坐标系的应力转换
        3.1.4 深层抗滑稳定分析计算方法
    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二维抗滑稳定算例
        3.2.1 工程概况
        3.2.2 有限元法抗滑稳定计算
        3.2.3 BP神经网络抗滑稳定算例
    3.3 本章小结
4 粘弹性人工边界及等效荷载
    4.1 粘弹性人工边界及地震动等效荷载常用实现方法
        4.1.1 粘弹性人工边界
        4.1.2 地震动输入等效荷载
    4.2 自由场波动输入问题算例
        4.2.1 二维粘弹性人工边界自由场算例
        4.2.2 三维粘弹性人工边界自由场算例
    4.3 本章小结
5 静动工况下的三维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静力抗滑稳定计算及参数调优
        5.2.1 有限元滑动面模型的抗滑稳定计算
        5.2.2 BP神经网络抗滑稳定计算及分析
        5.2.3 BP神经网络拟合应力模型的影响因素
    5.3 动力工况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5.3.1 有限元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时程计算
        5.3.2 BP神经网络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时程计算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4)基于SBFEM的粘弹性确定性/不确定性问题的数值求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确定性粘弹性正问题数值求解研究概况
        1.2.2 确定性粘弹性反问题数值求解研究概况
        1.2.3 不确定性粘弹性正/反问题数值求解研究概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二维粘弹性问题的SBFEM递推求解与敏度分析
    2.1 引言
    2.2 粘弹性问题的递推控制方程
    2.3 粘弹性问题的SBFEM递推求解方程
    2.4 基于SBFEM的自适应敏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SBFEM的二维旋转周期对称粘弹性结构的分块递推算法
    3.1 引言
    3.2 旋转周期对称结构
    3.3 旋转周期对称粘弹性结构的分块递推方程
    3.4 数值算例
    3.5 本章小结
4 第三类边界条件问题的SBFEM求解方法
    4.1 引言
    4.2 二维静力问题中的第三类边界条件
    4.3 三种第三类边界条件问题的求解方法
        4.3.1 线性第三类边界条件问题的求解
        4.3.2 非线性第三类边界条件问题的求解
        4.3.3 时间相关的第三类边界条件问题的求解
    4.4 具有旋转周期对称性的第三类边界条件问题分块求解
    4.5 数值算例
        4.5.1 线性第三类边界条件算例
        4.5.2 非光滑双线性第三类边界条件算例
        4.5.3 粘弹性第三类边界条件算例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SBFEM-TPAA的区域非均质粘弹性反问题求解
    5.1 引言
    5.2 区域非均质粘弹性问题的SBFEM递推方程
    5.3 区域非均质粘弹性反问题求解
    5.4 数值算例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SBFEM-TPAA的不确定粘弹性正/反问题求解
    6.1 引言
    6.2 区域非均质粘弹性区间不确定性正/反问题求解
        6.2.1 基于Taylor展开的区域非均质粘弹性区间不确定性正问题求解
        6.2.2 基于Taylor展开的区域非均质粘弹性区间不确定性反问题求解
        6.2.3 数值算例
    6.3 区域非均质粘弹性概率不确定性正/反问题求解
        6.3.1 区域非均质粘弹性概率不确定性正问题求解
        6.3.2 位移均值和标准差的敏度分析
        6.3.3 区域非均质粘弹性概率不确定性反问题求解
        6.3.4 数值算例
    6.4 基于SBFEM-TPAA的粘弹性随机场问题求解
        6.4.1 粘弹性随机场的Karhunen-Loève展开
        6.4.2 粘弹性随机场问题的SBFEM递推求解方程
        6.4.3 粘弹性随机场响应的概率特征自适应求解
        6.4.4 数值算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SBFEM的坐标系统及其基本方程
附录B 粘弹性无限域与粘弹性第三类边界条件的等效证明
附录C Fredholm积分特征值方程的求解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介质特异性粘附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细胞粘附与粘附斑
        1.2.1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
        1.2.2 粘附斑
    1.3 粘附理论研究与发展
        1.3.1 经典粘附理论
        1.3.2 特异性粘附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有限尺寸弹性体间的特异性粘附
    2.1 引言
    2.2 两端受力弹性体的位移解
    2.3 弹性体间的特异性粘附
        2.3.1 弹性体与刚体的粘附模型
        2.3.2 分子间的随机反应
        2.3.3 级数展开求解方法
        2.3.4 有限元求解方法
        2.3.5 稳态粘附结果与分析
    2.4 弹性体间的动态粘附
        2.4.1 动态粘附结果与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超弹性材料间的特异性粘附
    3.1 引言
    3.2 超弹性材料
        3.2.1 超弹性材料的应力应变
        3.2.2 超弹性材料刚度矩阵
        3.2.3 Jaumann应力率
        3.2.4 解耦的应力响应
        3.2.5 Weiss超弹性本构模型及实现
        3.2.6 HGO超弹性本构模型
    3.3 超弹性体粘附在弹性基底
        3.3.1 沿着纤维方向单轴拉伸
        3.3.2 横观各向同性超弹性体粘附在弹性体
    3.4 小结
第四章 粘弹性材料间的特异性粘附
    4.1 引言
    4.2 粘弹性材料本构模型
        4.2.1 弹性元件和粘性元件
        4.2.2 Maxwell模型
        4.2.3 广义Maxwell模型
    4.3 广义Maxwell模型有限元分析
        4.3.1 一维粘弹性本构模型的增量形式
        4.3.2 三维粘弹性本构模型的增量形式
    4.4 粘弹性对特异性粘附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粘超弹性材料中的力学计算
    5.1 引言
    5.2 广义Maxwell模型本构方程的能量形式
    5.3 粘超弹性材料本构模型
    5.4 粘超弹性本构模型的切向刚度矩阵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张量计算
    A.1 主要张量运算规则
    A.2 主要张量计算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GPS时间序列的震后形变分析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GPS时间序列在监测地壳形变中的应用
    1.3 GPS时间序列的震后形变和机制的研究现状
        1.3.1 GPS时间序列的高精度处理
        1.3.2 GPS时间序列的震后形变分析
        1.3.3 震后形变机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GPS时间序列处理和参数估计
    2.1 GPS时间序列
        2.1.1 GPS数据解算
        2.1.2 GPS时间序列模型
    2.2 GPS时间序列预处理
        2.2.1 粗差探测和剔除
        2.2.2 空间滤波
        2.2.3 空缺插值
    2.3 非线性参数估计方法
        2.3.1 试错法
        2.3.2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
        2.3.3 方法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GPS时间序列的震后形变探测估计和特征分析
    3.1 同震和震后自动探测
        3.1.1 自动识别同震和震后形变
        3.1.2 实例及讨论
    3.2 迭代PCA估计震后形变
        3.2.1 迭代PCA方法
        3.2.2 迭代PCA方法验证
        3.2.3 实例及讨论
    3.3 震后形变衰减常数的分析
        3.3.1 衰减常数的时间特性
        3.3.2 不同地震和模型下的震后衰减常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GPS时间序列约束的震后形变机制模拟分析—以2015年尼泊尔地震为例
    4.1 尼泊尔地震背景
    4.2 尼泊尔地震的震后形变
    4.3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4 震后形变机制的研究方法
        4.4.1 余滑
        4.4.2 粘弹性松弛
        4.4.3 孔隙回弹
    4.5 震后形变机制分析
        4.5.1 模型验证
        4.5.2 粘弹性松弛
        4.5.3 余滑
        4.5.4 孔隙回弹
        4.5.5 震后形变的时间演化和形变机制
        4.5.6 地震危险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震后形变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地形和地球曲率对余滑和粘弹性松弛的影响
    5.2 不均匀的介质属性对粘弹性松弛和余滑的影响
    5.3 粘弹性介质模型对粘弹性松弛的影响
    5.4 破裂模型对粘弹性松弛和孔隙回弹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和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基于有限元与扩展有限元的船—冰作用中冰失效与冰载荷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海冰基本物理与力学特性
        1.2.1 海冰类型
        1.2.2 海冰物理特性
        1.2.3 海冰力学特性
    1.3 船-冰作用冰载荷预报研究的主要挑战
        1.3.1 海冰复杂材料特性
        1.3.2 合理的海冰失效模式
        1.3.3 船-冰作用场景中的冰失效与冰载荷
    1.4 冰与船-冰作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实验研究
        1.4.2 数值模拟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主要工作
        1.5.2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应用于海冰压溃的非线性粘弹塑性冰材料模型
    2.1 引言
    2.2 粘弹性理论与海冰粘弹性行为
        2.2.1 线性粘弹性理论
        2.2.2 海冰非线性粘弹性行为
    2.3 海冰非线性粘弹性材料模型
        2.3.1 基本假设与张量分解
        2.3.2 非线性粘弹性模型
    2.4 海冰非线性粘弹塑性材料模型
        2.4.1 模型屈服准则与失效准则
        2.4.2 非线性粘弹塑性材料模型
    2.5 粘弹塑性模型的数值程序编制
        2.5.1 基于中心差分的三维模型数值实现
        2.5.2 基于半隐式图形返回算法的塑性修正
        2.5.3 模型嵌入LS-DYNA子程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有限元的冰连续性压缩特性数值研究
    3.1 引言
    3.2 粘弹性模型数值程序验证
    3.3 冰三轴应力下恒应变率实验的数值模拟
        3.3.1 恒应变率实验描述
        3.3.2 数值模型与参数
        3.3.3 相同温度、不同应变率和围压对冰强度的影响
        3.3.4 相同围压、不同温度和应变率对冰强度的影响
        3.3.5 相同温度、不同孔隙率对冰单轴强度的影响
    3.4 冰三轴应力下蠕变实验的数值模拟
        3.4.1 蠕变实验描述
        3.4.2 数值模型与参数
        3.4.3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有限元的冰山压溃失效模拟与冰载荷研究
    4.1 引言
    4.2 海冰碰撞压溃失效机理
    4.3 粘弹塑性模型数值程序验证
    4.4 压痕实验的数值模拟
        4.4.1 压痕实验描述
        4.4.2 有限元模型与参数
        4.4.3 冰载荷与压力-面积曲线的数值和实验对比
        4.4.4 静水应力、最大主应力与有效塑性应变分析
    4.5 球形冰和刚板的碰撞模拟
        4.5.1 数值模型与参数
        4.5.2 冰载荷与压力-面积曲线分析
        4.5.3 静水应力与有效塑性应变分析
    4.6 压痕实验与球形冰-刚板碰撞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扩展有限元法的层冰裂纹模拟方法
    5.1 引言
    5.2 扩展有限元法概述
        5.2.1 扩展有限元法基本理论
        5.2.2 内聚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5.2.3 内聚力模型在扩展有限元中的应用
    5.3 层冰断裂问题的扩展有限元模型
        5.3.1 层冰体单元材料模型
        5.3.2 裂纹初始与扩展准则
        5.3.3 船-层冰接触计算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应用扩展有限元的层冰碰撞断裂失效模拟与冰载荷研究
    6.1 引言
    6.2 层冰断裂失效过程与机理
    6.3 基于扩展有限元的船-层冰碰撞实地测试与数值模型
        6.3.1 登陆艇艇艏与层冰碰撞实地测试
        6.3.2 有限元模型与材料模型参数设置
        6.3.3 网格敏感性研究
    6.4 层冰弯断过程分析
        6.4.1 弯断裂纹的初始与扩展
        6.4.2 弯断冰载荷与层冰变形
        6.4.3 层冰应力分析
    6.5 层冰劈裂过程分析
        6.5.1 劈裂裂纹的初始与扩展
        6.5.2 层冰变形与应力分析
    6.6 弯断裂纹和劈裂裂纹同时出现
    6.7 不同碰撞速度和艇艏倾角对层冰断裂和冰载荷的影响
        6.7.1 不同碰撞角度和速度下的数值模拟与实验对比
        6.7.2 碰撞速度和艇艏倾角对层冰变形与应力的影响
        6.7.3 碰撞速度和艇艏倾角对断裂模式的影响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一阶及高阶矩法
        1.2.2 采样方法
        1.2.3 响应面法
        1.2.4 随机有限元方法
        1.2.5 直接积分方法
        1.2.6 非概率方法
        1.2.7 神经网络方法计算结构可靠度
    1.3 结构可靠度计算的基础知识
        1.3.1 极限状态
        1.3.2 可靠度与失效概率
        1.3.3 可靠度计算的基本表达式
    1.4 神经网络基础知识
        1.4.1 神经元模型
        1.4.2 人工神经网络类型及算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求解具有多维相关性变量结构可靠度问题的对偶神经网络Copula方法
    2.1 Copula函数
        2.1.1 Copula函数的基本定理和性质
        2.1.2 Copula函数的类型
        2.1.3 相关参数的求解及Copula函数的选取
    2.2 基于对偶神经网络的直接积分方法求解具有相关性变量结构的可靠度
    2.3 基于Nataf逆变换的蒙特卡洛方法
    2.4 算例
        2.4.1 算例1
        2.4.2 算例2
        2.4.3 算例3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体火箭发动机药柱结构固化降温可靠度计算
    3.1 药柱固化降温实例描述
    3.2 药柱结构有限元建模
    3.3 药柱固化降温可靠度计算
        3.3.1 构建Copula函数及训练样本
        3.3.2 对偶神经网络直接积分方法求解可靠度
        3.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求解具有模糊失效准则结构的可靠度
    4.1 模糊集合的基本知识
        4.1.1 模糊子集的直观描述与定义
        4.1.2 隶属函数的种类
        4.1.3 确定隶属函数的方法
    4.2 结构模糊可靠度
        4.2.1 结构的模糊失效准则
        4.2.2 结构模糊可靠度计算的数学模型
        4.2.3 基于AIC准则确定隶属函数
    4.3 基于对偶神经网络方法求解具有模糊失效准则结构可靠度
    4.4 算例
        4.4.1 算例1
        4.4.2 算例2
        4.4.3 算例3
    4.5 药柱点火时的结构模糊可靠度计算
        4.5.1 实验部分
        4.5.2 可靠度计算及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自定义神经网络的响应面法计算具有隐式功能函数结构的可靠度
    5.1 多项式响应面法
    5.2 基于自定义神经网络的响应面法
        5.2.1 自定义神经网络模型
        5.2.2 自定义神经网络学习过程及算法
        5.2.3 结构可靠度计算的过程及实现
    5.3 算例
        5.3.1 算例1
        5.3.2 算例2
        5.3.3 算例3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小样本条件下药柱结构性能参数区间量化及瞬时可靠度计算
    6.1 粘弹性材料基本理论
        6.1.1 粘弹性模型
        6.1.2 蠕变和松弛
        6.1.3 粘弹性本构关系
    6.2 药柱结构模型及实验数据
    6.3 基于灰色理论方法进行药柱结构性能参数的区间量化
        6.3.1 灰色系统理论相关的基本概念
        6.3.2 基于灰色理论进行区间量化的基本步骤
        6.3.3 药柱结构性能参数的区间量化
    6.4 基于证据理论方法求解药柱结构的瞬时可靠度
        6.4.1 证据理论基本原理
        6.4.2 信任函数和似然函数
        6.4.3 不确定性量化的表示
        6.4.4 药柱结构瞬时可靠度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玄武岩纤维对沥青胶浆流变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纤维长度及掺量对沥青胶浆流变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介绍
        2.1.1 原材料性能
        2.1.2 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的制备
    2.2 重复蠕变恢复试验方法介绍
    2.3 纤维胶浆重复蠕变恢复试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纤维方向随机的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三维数值模型建模
    3.1 纤维方向随机的纤维胶浆三维模型介绍
    3.2 纤维方向随机的纤维胶浆三维模型生成步骤
        3.2.1 模型生成算法介绍
        3.2.2 模型生成算法流程图
    3.3 纤维方向随机的纤维胶浆三维模型的生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长度及掺量对沥青胶浆流变性能影响有限元研究
    4.1 纤维胶浆有限元模型介绍
    4.2 沥青胶浆粘弹性参数计算
        4.2.1 沥青胶浆本构模型
        4.2.2 粘弹性参数的Prony级数转化方法
    4.3 纤维胶浆剪切蠕变有限元模拟参数设置
        4.3.1 材料参数
        4.3.2 分析步的选取
        4.3.3 相互作用条件
        4.3.4 荷载作用模式及边界条件
        4.3.5 定义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4.4 纤维胶浆剪切蠕变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4.4.1 纤维胶浆应力应变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4.4.2 纤维胶浆有限元模拟云图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纤维方向对沥青胶浆流变性能影响研究
    5.1 纤维方向固定的纤维胶浆三维模型
        5.1.1 模型生成算法介绍
        5.1.2 模型生成算法流程图
        5.1.3 三维模型生成
    5.2 纤维方向固定的纤维胶浆剪切蠕变有限元模拟
        5.2.1 纤维胶浆有限元模型生成
        5.2.2 纤维胶浆剪切蠕变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简介

(10)城市地下燃气管道抗震分析及地震灾害情景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埋地燃气管道抗震分析研究现状
        1.2.1 经验分析
        1.2.2 理论分析
        1.2.3 试验分析
        1.2.4 动力有限元分析
    1.3 近断层地震动模拟研究现状
    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1.5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埋地燃气管道的震害等级评估
    2.1 引言
    2.2 理论分析法
        2.2.1 公式对比
        2.2.2 瑞利波作用下管道应变反应分析
    2.3 经验分析法
        2.3.1 燃气管道地震破坏等级评定标准
        2.3.2 燃气管道震害率分析
        2.3.3 经验公式对比分析
        2.3.4 基于PGV的地下管道震害率经验模型
    2.4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燃气管道震害等级评估
        2.4.1 方法原理
        2.4.2 实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埋地管道动力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埋地管道动力有限元模型
    3.3 埋地连续钢质管道动力有限元分析
        3.3.1 选取地震动时程
        3.3.2 地震动输入方向影响
        3.3.3 管土相互作用影响
        3.3.4 管材影响
    3.4 埋地承插式铸铁管动力有限元分析
        3.4.1 计算模型简介
        3.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3.5 基于动力有限元分析模型的认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殊地震动作用下埋地管道反应分析
    4.1 引言
    4.2 埋地钢管动力有限元模型
    4.3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埋地钢管地震反应分析
        4.3.1 近断层地震动输入选取
        4.3.2 近断层有无速度脉冲地震动输入对比分析
        4.3.3 向前方向性效应与滑冲效应作用下对比分析
        4.3.4 近断层区外速度脉冲作用分析
    4.4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埋地钢管地震反应分析
        4.4.1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输入选取
        4.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地下燃气管道地震灾害情景构建
    5.1 引言
    5.2 河北地区随机地震动预测模型
        5.2.1 随机有限断层法
        5.2.2 河北地区地震动随机预测模型参数分析
        5.2.3 邢台平原地区的近场强地面运动模拟
        5.2.4 张家口山区的近场强地面运动模拟
    5.3 示范区地下燃气管道结构破坏分析
        5.3.1 经验分析
        5.3.2 突变级数法分析
    5.4 示范区地下燃气管道功能失效分析
        5.4.1 基于结构破坏的燃气管道功能失效分析
        5.4.2 案例分析
    5.5 燃气管道地震应急对策分析与震后修复
        5.5.1 地震应急对策分析
        5.5.2 燃气管道震后修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

四、粘弹性随机有限元(论文参考文献)

  • [1]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基坑支护结构动力响应的研究[D]. 燕啸东.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船用舱室壁板的振动分析以及减振技术研究[D]. 马瑞. 烟台大学, 2021(09)
  •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D]. 李思源.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SBFEM的粘弹性确定性/不确定性问题的数值求解方法研究[D]. 王崇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5]介质特异性粘附力学研究[D]. 张自斌. 兰州大学, 2020(04)
  • [6]基于GPS时间序列的震后形变分析和机制研究[D]. 苏利娜.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20(03)
  • [7]基于有限元与扩展有限元的船—冰作用中冰失效与冰载荷数值模拟研究[D]. 徐莹.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杜娟.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0(01)
  • [9]玄武岩纤维对沥青胶浆流变性能影响研究[D]. 吴立群. 东南大学, 2020(01)
  • [10]城市地下燃气管道抗震分析及地震灾害情景构建[D]. 贾晓辉.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9(02)

标签:;  ;  ;  ;  ;  

粘弹性随机有限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