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尿管结石3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益萍,吴叶晨,胡锦新,曹廷虎[1](2021)在《排石汤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和分析排石汤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20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抗炎对症治疗2周,治疗组联合口服排石汤2周,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结石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口服2周排石汤后,患者尿草酸、尿钙显着下降,尿柠檬酸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0,P<0.05)。【结论】排石汤治疗输尿管结石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但目前纳入患者数量有限,其优势需进一步验证。
于文晓[2](2021)在《头花蓼类中药对草酸钙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尿石症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和复发率居高不下,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困扰着众多的临床医生。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对其深入研究是必要且急迫的。骨桥蛋白(OPN)与尿石症的发生、PI3K-AKT通路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化和代谢是目前尿石症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骨桥蛋白作为一种有机大分子,被认为是结石形成的基质组分之一,在结石形成阶段必不可少,但针对骨桥蛋白作用通路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肾小管细胞损伤是结石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学者所认同。同时,多项研究也表明PI3K-AKT通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化和代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清热利湿法被广泛应用于尿石症的治疗,众多研究表明苗药头花蓼治疗尿石症效果确切。本研究以头花蓼类中药对草酸钙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作为基础,探索骨桥蛋白与PI3K-AKT通路之间的关系,这或可成为尿石症机制研究新的突破口。目的:基于清热利湿法,探讨头花蓼类中药对草酸钙结石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为头花蓼类中药治疗尿石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第一部分: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法,选取尿石症患者7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克淋通胶囊联合坦索罗辛与坦索罗辛单药辅助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尿石症的疗效,观察克淋通胶囊在促进结石清除、减少二次碎石、减少肾绞痛发作、减少抗生素及止痛药使用等方面的作用。(2)第二部分:围绕PI3K-AKT与骨桥蛋白的关系,选用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克淋通组、枸橼酸组7组,当大鼠适应环境一周以后,采用乙二醇造模法诱导大鼠草酸钙结石形成,以头花蓼低、中、高剂量、克淋通进行干预,通过ELISA、HE染色、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大鼠24h尿液中尿素氮、肌酐、尿酸、尿钙、尿枸橼酸、草酸的变化、肾小管管腔内结石结晶情况、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及OPN蛋白变化情况,从而探讨头花蓼对大鼠草酸钙结石的作用机制。结果:(1)第一部分:从促进排石效果上看,克淋通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从第二次碎石率上看,克淋通组的二次碎石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从结石排净所需的天数上看,克淋通组的排石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从抗生素使用率及使用天数上看,克淋通组的抗生素使用率及使用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从止痛药使用率上看,克淋通组的止痛药使用率低于对照组(P<0.05);从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上看,克淋通组对腰腹部及会阴部疼痛、排尿情况、血尿、肾区叩击痛及输尿管行程压痛症状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从肾绞痛发作率上看,两组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从不良事件发生率上看,两组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2)第二部分:从大鼠一般状态上看,成石模型建立后大鼠体重降低,饮食量减少,体毛变稀疏,体毛光泽度降低,活动量减少,打斗现象减少,精神变差。从大鼠24小时尿液分析结果上看,低、中、高剂量头花蓼组和克淋通组的钙、草酸、肌酐、尿素氮、尿酸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枸橼酸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从HE染色结果上看,低、中、高剂量头花蓼组和克淋通组的结晶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尤其是高剂量组和克淋通组。从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上看,低、中、高剂量头花蓼组和克淋通组的PI3K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01);低、中、高剂量头花蓼组和克淋通组的AKT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尤其是高剂量组(P<0.0001);低、中、高剂量头花蓼组和克淋通组的OPN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尤其是高剂量组(P<0.0001)。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上看,中、高剂量头花蓼组和克淋通组的PI3K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尤其是高剂量组(P<0.0001);中、高剂量头花蓼组和克淋通组的AKT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尤其是高剂量组(P<0.0001);中、高剂量头花蓼组和克淋通组的OPN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尤其是高剂量组(P<0.0001)。结论:(1)克淋通胶囊辅助体外冲击波治疗尿石症(湿热瘀阻证)的排石疗效明显,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体外碎石治疗后二次排石率和抗生素使用率,同时可缓解排石过程中出现的疼痛,对中医证候(腰腹部及会阴部疼痛、排尿情况、血尿、肾区叩击痛及输尿管行程压痛症状)改善明显;(2)头花蓼及头花蓼类中药可以降低草酸钙结石大鼠的尿草酸及钙浓度,增加尿枸橼酸浓度,减轻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损害,进而产生保护肾脏的作用;(3)头花蓼及头花蓼类中药防治草酸钙结石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OPN表达相关;(4)头花蓼及头花蓼类中药减轻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损害,进而产生保护肾脏的作用,与上调PI3K、AKT的表达相关。
盛东亚[3](2019)在《加减“小续命汤”对泌尿系结石术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针对临床上患者在泌尿系结石术后因留置输尿管支架而出现腰腹疼痛、血尿、下尿路症状等常见的导管相关并发症,我科尝试使用中药干预,并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为进一步观察加减“小续命汤”治疗泌尿系结石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患者腰酸腰痛、腹痛、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常见并发症的临床疗效,通过统计分析疼痛积分及相关量表等客观指标,评价加减“小续命汤”对输尿管支架置入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疗效。方法:纳入106例符合标准的输尿管结石或肾结石患者(所有患者均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患者),通过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入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排除手术禁忌后于我科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术后两组常规对症处理;术后24小时开始治疗组口服中药加减“小续命汤”,并连续服用1月中药;干预期间,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并记录两组患者发热情况、血尿情况、残石排出情况及尿频尿急尿痛等临床症状,并归纳统计术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积分、OABSS评分、IPSS评分及QQL评分等指标,术后一月后统计两组患者发生输尿管穿孔、输尿管粘膜撕脱、大出血、泌尿系统感染、脓毒血症、输尿管支架滑脱及回缩等严重少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随机对照方法,运用SPSS软件分析两组间数据差异性。结果:本研究实际共纳入患者106例,其中治疗组55例,对照组51例。两组患者性别经卡方检验无显着差异(p=0.52);两组患者年龄经T检验无显着差异(p=1.023);两组患者石大小经T检验无显着差异(p=0.53),结石部位经卡方检验无显着差异(p=0.46);经T检验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疼痛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无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98、1.191),表明两组基线相同,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在术后第5天及术后30天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着,分别运用T检验及近似T检验,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疼痛积分均逐渐下降,术后第5天时,两组患者疼痛改善差异差不明显(p=0.41);至术后第30天,两组患者疼痛积分进一步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经秩和检验p=0.001,表明两组间有显着差异;经非参数检验,两组术后持续血尿时间及术后肉眼血尿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9、0.58);两组OABSS评分及QQL评分经非参数检验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IPSS评分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p=0.075);两组均无肝肾功能受损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结论:中药加减“小续命汤”对泌尿徐结石术后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显着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临床症状。虽然加减“小续命汤”对结石术后近期疼痛无明显优势,但针对导管相关疼痛具有一定疗效。此外,对于结石术后下尿路症状,加减“小续命汤”疗效明显;本研究过程中,服药患者未出现输尿管严重损伤及支架滑脱、肝肾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可见,加减“小续命汤”治疗结石术后导管相关并发症临床疗效确切,且无明显副作用。
周星[4](2019)在《尿石清合剂联合ESWL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尿石清合剂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并为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拓宽思路。方法: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来自2017.4-2018.4在中山市中医院住院部就诊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我们纳入了 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尿石清合剂组及对照组,其中尿石清合剂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周期为4周,观察术后1周患者的临床症状(疼痛及血尿)、结石排出有效率来评价临床疗效,并记录4周内不良反应,最后通过SPSS16.0统计和分析收集的数据。结果:1.两组病例的基本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性别、年龄、结石位置及C T值等方面。2.在结石排出有效率情况方面,尿石清合剂组结石排出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尿情况方面,尿石清合剂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情况方面,尿石清合剂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后是否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方面,尿石清合剂组行体外碎石的比例低于对照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研究方面,尿石清合剂组是安全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结论:尿石清合剂是安全有效的,无副作用,能有效促进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结石排出,提高结石排出率,并能减少疼痛及血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任恩华[5](2019)在《利尿化瘀法联合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利尿化瘀法联合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客观的对利尿化瘀法联合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输尿管结石提供一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输尿管结石患者按随机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口服三金通瘀排石颗粒治疗,并配合每天针刺治疗一次,对照组口服三金通瘀排石颗粒,均治疗2周。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结石排出率、结石排出时间、肾积水缓解程度、中医证候积分、症状缓解、尿白细胞、尿红细胞(隐血)等,评价利尿化瘀法联合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是90.32%,对照组的有效率是71.86%,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效(P=0.007<0.01);治疗组的结石排出率是80.64%,对照组的结石排出率是46.88%,结石排出率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08<0.01);结石排出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6<0.01)。2.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00<0.01),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明显(P=0.012<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对照组常见症状均明显减轻(所有P=0.000<0.01);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症状减缓更加显着(所有P<0.05)。3.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尿常规中白细胞数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相与对照组相比尿常规中白细胞数无差异性(P=0.304>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尿中红细胞(隐血)均较前有明显下降(P=0.000<0.01),且治疗后治疗组尿中红细胞(隐血)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04<0.01)。4.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肾积水程度均较明显下降(P=0.000<0.01),治疗后治疗组肾积水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6<0.01);治疗组和对照组肾功指标(BUN、Scr)均低于治疗前(P=0.00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肾功指标(BUN、Scr)相比无明显变化(P=0.084>0.05、P=0.281>0.05)。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未见异常变化,治疗中两组患者也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利尿化瘀法联合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可有效促进结石的下行或排出,缩短结石排出时间、缓解临床症状、明显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结石排出率及有效率;临床应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能为临床提供一些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曹军[6](2010)在《金苇胶囊联合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湿热蕴结)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金苇胶囊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湿热蕴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72例湿热蕴结型输尿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试验组(金苇胶囊联合ESWL术)和对照组(安慰剂联合ESWL术),每组36例,试验组采用金苇胶囊联合ESWL术,对照组用安慰剂联合ESWL术,经过1个疗程(3周)治疗后,观察各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泌尿系B超检查。所有结果均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痊愈率91.18%、有效率5.88%、无效率2.94%,对照组痊愈率71.88%、有效率18.75%、无效率9.37%,两组分级疗效比较及痊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疗效中临床痊愈7例(20.59%),显效21例(61.76%),有效5例(14.70%),无效1例(2.94%),对照组痊愈2例(6.25%),显效11例(34.38%),有效13例(40.63%),无效6例(18.75%),,两组分级证候疗效、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在中医症状评分、碎石次数、结石排净的时间及肉眼血尿持续时间等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金苇胶囊联合ESWL术治疗湿热蕴结型输尿管结石有效,能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疾病的痊愈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杨蕴祥,刘翠荣[7](1973)在《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泌尿系结石病(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结石)为泌尿系统疾病中常见疾病之一,上海曾报告占泌尿科住院病人总数之6.5%;浙江报告为9.65%;山东昌潍地区(本病多发地区之一)报告六年收治泌尿科患者234例中,膀胱结石(经手术证明)有200例,占85.5%。可见,该病的患病率相当高。本病有一定地区性,例如近东、印度西北部、北非、中欧等处结石病较多见。我国广东、山东、江
杨栋,李顺民[8](2001)在《上尿路结石非手术排石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施赛珠[9](1989)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泌尿系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常归于水肿、淋证门,包括现代医学的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乳糜尿等范围。近年来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方面有不少的研究,对传统治疗泌尿系疾病的常用治法进行了机理探讨,对辨证用药和有效验方的研究有新的发展,兹综述如下。一、对泌尿系疾病的常用中医治法的研究1.利水法与温肾利水法:水肿是泌尿系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在利水法
丁景泉[10](2021)在《化石丸联合坦索罗辛对输尿管结石ESWL术后促排石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化石丸联合坦索罗辛辅助输尿管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后排石治疗的方法,观察与分析输尿管结石患者ESWL术后的疗效指标,探讨化石丸联合坦索罗辛对患者ESWL术后输尿管结石的促排作用以及血尿、腰痛等相关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行ESWL治疗的输尿管结石患者6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术后口服坦索罗辛治疗,观察组术后口服化石丸和坦索罗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4d、28d的结石排净情况,NRS评分,以及肾绞痛、血尿等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结石大小等一般资料对比未见明显差异;对照组术后14d、28d结石排净率分别为41.4%、72.4%,观察组术后14d、28d结石排净率分别为69.0%、93.1%,观察组的结石排净率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NRS评分发现,观察组术后NRS平均值为2.83±1.20分,有11例(37.9%)患者术后NRS评分≥4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肾绞痛发生情况,观察组有2例(6.9%)患者发生肾绞痛,对照组3例(10.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血尿发生情况,观察组有13例(44.8%)患者出现血尿,对照组21例(72.4%),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石丸联合坦索罗辛辅助排石治疗,能有效促进ESWL术后结石排出,提高结石排净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减少血尿发生风险,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尿管结石3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尿管结石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排石汤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输尿管结石临床诊疗质控 |
1.2 研究方法 |
1.2.1 分组方法 |
1.2.2 处理措施 |
1.2.3 疗效判定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治疗前后患者尿液成分比较 |
2.3 治疗前不同处理排石效果比较 |
3 讨论 |
(2)头花蓼类中药对草酸钙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一、中医学对尿石症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二、现代医学对尿石症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克淋通胶囊治疗尿石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第二节 诊疗标准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二章 头花蓼对大鼠草酸钙结石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方案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加减“小续命汤”对泌尿系结石术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随机分组设计 |
2.3 治疗方法 |
2.3.1 治疗组 |
2.3.2 对照组 |
2.4 观察指标 |
2.4.1 中医证候积分 |
2.4.2 疼痛积分、血尿等并发症 |
2.4.3 血尿情况 |
2.4.4 下尿路刺激症状 |
2.4.5 OABSS、IPSS 及 QQL 评分 |
2.4.6 安全性指标 |
2.5 疗效判定 |
2.6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2.7 研究技术路线图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中医证候积分 |
3.2.1 两组术后第一天证候积分比较 |
3.2.2 两组术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对比 |
3.2.3 两组中医证候症状归纳情况 |
3.3 疼痛积分 |
3.3.1 术后疼痛积分比较 |
3.3.2 术后第5天两组疼痛改善情况比较 |
3.3.3 术后1月后两组疼痛积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血尿情况比较 |
3.4.1 两组患者持续血尿时间 |
3.4.2 两组患者术后30天内肉眼血尿次数 |
3.5 两组下尿路症状比较 |
3.5.1 两组术后OABSS评分、IPSS评分及QQL评分比较 |
3.5.2 两组OAB发生率及IPSS评分严重程度比较 |
3.6 两组残石排除疗效比较 |
3.7 两组其他并发症比较 |
4.讨论 |
4.1 流行病学研究 |
4.2 西医研究进展 |
4.3 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4.4 结果分析与结论 |
5.结论 |
6.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专业课文章(已发表) |
(4)尿石清合剂联合ESWL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学对尿石症的认识 |
1、西医病因 |
2、临床表现 |
3、体征 |
4、泌尿系结石分型 |
5、西医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学对石淋的认识 |
1、中医病因病机 |
2、中医辨证分型 |
3、中医治疗方法 |
第三节 文献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病例脱落标准 |
6、观察指标 |
7、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8、治疗方法 |
9、观察方法 |
10、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二节 观察结果及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尿石清合剂联合ESWL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立法基础 |
2、尿石清合剂联合ESWL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选方基础 |
3、尿石清合剂联合ESWL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机理探讨 |
4、尿石清合剂的临床应用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利尿化瘀法联合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输尿管结石西医诊断标准 |
1.2.2 石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1.6 临床试验终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及治疗 |
2.2 常规治疗 |
2.3 治疗药物及方法 |
2.3.1 治疗药物 |
2.3.2 治疗组治疗方法 |
2.3.3 对照组治疗方法 |
2.4 临床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2.4.1 安全性观察指标 |
2.4.2 检查及检验指标 |
2.4.3 疗效指标 |
2.4.4 疗效评定标准 |
2.4.5 安全性评价 |
2.5 统计学处理 |
3.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两组患者病情比较 |
3.1.1 治疗前两组性别比较 |
3.1.2 治疗前两组年龄比较 |
3.1.3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1.4 治疗前两组常见症状比较 |
3.1.5 治疗前两组尿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比较 |
3.1.6 治疗前两组尿常规中红细胞(隐血)比较 |
3.1.7 治疗前两组结石直径比较 |
3.1.8 治疗前两组结石位置比较 |
3.1.9 治疗前两组肾积水程度比较 |
3.1.10 治疗前两组肾功指标(BUN、Scr)比较 |
3.2 治疗后两组比较 |
3.2.1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
3.2.2 治疗后两组结石排出率比较 |
3.2.3 治疗后两组患者结石排出时间比较 |
3.2.4 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2.5 治疗前与治疗后常见症状比较 |
3.2.6 治疗前后尿常规中白细胞计数的比较 |
3.2.7 治疗前后尿常规中红细胞(隐血)比较 |
3.2.8 治疗前与治疗后肾积水程度比较 |
3.2.9 治疗前与治疗后肾功指标比较 |
3.3 治疗前后两组肝功均正常,均未见不良反应 |
4.讨论 |
4.1 中医学对石淋的认识及研究 |
4.1.1 石淋病名的提出 |
4.1.2 中医对石淋病因的认识 |
4.1.3 中医对石淋病机的认识 |
4.1.4 石淋的治则治法 |
4.2 西医对输尿管结石的认识 |
4.2.1 病因的研究 |
4.2.2 治疗 |
4.3 三金通瘀排石汤的立方依据、药理作用及疗效分析 |
4.3.1 立方依据 |
4.3.2 现代药理作用 |
4.3.3 疗效分析 |
4.4 针刺选穴理论依据 |
4.5 针药联合运用的依据及现实意义 |
4.6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分析及探讨 |
4.6.1 临床疗效分析 |
4.6.2 结石排出分析 |
4.6.3 中医证候积分及常见症状分析 |
4.6.4 尿常规白细胞计数及红细胞(隐血)分析 |
4.6.5 肾积水程度分析 |
4.6.6 肾功指标(BUN、Scr)的分析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金苇胶囊联合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湿热蕴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试验目的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1.1 样本含量 |
2.1.2 采取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 |
2.2 治疗方案 |
2.2.1 药物剂型、剂量、用法和来源 |
2.2.1.1 金苇胶囊 |
2.2.1.2 安慰剂 |
2.2.2 药品准备 |
2.2.3 药品分发、清点和回收 |
2.2.4 研究方法 |
2.2.4.1 一般治疗 |
2.2.4.2 分组治疗 |
2.2.4.3 疗程 |
2.2.4.4 合并用药 |
3.研究对象 |
3.1 诊断标准 |
3.1.1 西医诊断标准 |
3.1.2 中医诊断标准(湿热蕴结型) |
3.1.3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3.1.3.1 湿热蕴结主证 |
3.1.3.2 湿热蕴结次症 |
3.2 试验病例标准 |
3.2.1 纳入病例标准 |
3.2.2 排除病例标准 |
3.2.3 剔除标准 |
3.2.4 中止试验标准 |
3.2.5 脱落标准 |
4 观察指标 |
4.1 疗效评价指标与方法 |
4.1.1 疗效评价指标 |
4.1.2 疗效判定标准 |
4.1.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5 安全性评价与不良反应观察 |
5.1 安全性评价 |
5.2 不良反应观察 |
5.2.1 不良反应临床分度 |
5.2.2 不良事件的观察标准 |
6 质量控制与保证 |
7 统计分析 |
7.1 统计分析内容 |
7.2 统计分析方法 |
8 试验结果分析 |
8.1 受试人群分析 |
8.1.1 受试者入选情况 |
8.1.2 两组可比性分析 |
8.2 实验结果分析 |
8.2.1 西医疗效 |
8.2.2 中医证候疗效 |
8.2.2.1 湿热蕴结证证候疗效 |
8.2.2.2 湿热蕴结证证候积分 |
8.2.2.3 湿热蕴结证症状疗效 |
8.2.3 体外冲击波碎石次数比较 |
8.2.4 两组痊愈病例结石排尽时间比较 |
8.2.5 两组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比较 |
8.2.5.1 治疗后平均肉眼血尿持续时间 |
8.2.5.2 其它并发症情况 |
8.3 不良反应的观察 |
9 随访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输尿管结石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输尿管结石的认识 |
2.1 病名衍革 |
2.2 病因病机 |
3 选方依据 |
4 方药分析 |
5 选择指标依据 |
5.1 超声波检查 |
5.2 中医症状评分 |
6 金苇胶囊的疗效分析及可能机理探讨 |
6.1 金苇胶囊的疗效分析 |
6.2 金苇胶囊的可能机理探讨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 随机化设计方案 |
附件三 症状积分表 |
附件四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化石丸联合坦索罗辛对输尿管结石ESWL术后促排石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泌尿系结石的研究进展 |
1.1 流行病学 |
1.2 发病机制 |
1.3 病因 |
1.4 治疗 |
2、中医药对泌尿系结石的研究进展 |
2.1 中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药治疗 |
2.4 针灸治疗 |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化石丸(利胆化石丸)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资料收集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出标准 |
3、研究方法 |
4、观察指标 |
5、统计学方法 |
6、研究结果 |
6.1 一般资料对比 |
6.2 患者术后14d、28d结石排净率比较 |
6.3 患者术后NRS评分比较 |
6.4 患者术后并发症肾绞痛、血尿发生情况比较 |
6.5 安全性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研究思路来源 |
2、研究讨论 |
3、临床疗效分析 |
4、结论 |
5、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中英文缩略表 |
2、疼痛数字评分表(NRS)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尿管结石3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排石汤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分析[J]. 张益萍,吴叶晨,胡锦新,曹廷虎. 上海预防医学, 2021(07)
- [2]头花蓼类中药对草酸钙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D]. 于文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加减“小续命汤”对泌尿系结石术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疗效研究[D]. 盛东亚.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尿石清合剂联合ESWL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观察[D]. 周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利尿化瘀法联合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任恩华.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6]金苇胶囊联合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湿热蕴结)的临床研究[D]. 曹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3)
- [7]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病[J]. 杨蕴祥,刘翠荣. 新医学, 1973(01)
- [8]上尿路结石非手术排石治疗研究进展[J]. 杨栋,李顺民.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01)
- [9]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 施赛珠.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09)
- [10]化石丸联合坦索罗辛对输尿管结石ESWL术后促排石作用的临床研究[D]. 丁景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