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胸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吕彦[1](2021)在《胸腔镜对比开胸全肺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胸腔镜对比开胸全肺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分析两种术式对全肺切除术患者术后的影响,为临床指导围手术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行胸腔镜及开胸全肺切除术患者共58例,根据纳入标准,最后选取了符合标准的38例患者,其中胸腔镜全肺切除术17例,开胸全肺切除术21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期间及治疗费用。结果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正态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的采用秩和检验。结果:选取了符合标准的38例患者,其中胸腔镜组共17例,开胸组共21例。在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置管时间、术后总引流量、术后地佐辛及杜冷丁镇痛药物使用剂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63.68±24.32)ml、(8.00±4.18)天、(1495.26±532.63)ml、(7.06±19.93)mg、(4.41±3.48)mg、(12.37±4.84)天和(67218.68±15884.43)元,显着低于幵胸组的(157.63±64.71)ml、(10.89±2.28)天、(2236.32±824.36)ml、(34.29±55.55)mg、(8.10±5.36)mg、(15.89±4.23)天和(81402.53±15059.77)元,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胸腔镜组较开胸组具有一定优势,即胸腔镜行全肺切除术的优势在于术中出血量较开胸组少,术后引流更少,拔管时间更早,术后疼痛更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减少,而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和开胸组无明显差异,具有相似的安全性。
卢沛令[2](2021)在《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我院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的围术期处理经验及术后近、远期疗效,探讨可能影响术后早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楚雄州人民医院胸心外科行瓣膜置换术的51例巨大左心室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回顾性研究。结果:1、51例巨大左心室患者行带主动脉瓣人工血管升主动脉替换术2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1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双瓣置换术3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6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动脉导管缝扎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2、术后好转出院49例,平均住院时间(27.71±8.53)天。术后出现并发症者21例,占41.18%,统计发现:LAD≥42.5mm,CPB转流时间≥1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1min是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3、好转出院49例患者术后半年复查彩超均未出现明显瓣周漏、置换瓣膜狭窄/返流情况,LAD、LVEDD呈进行性缩小,LVEF、FS改善明显(P<0.01);4、成功随访3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随访率79.59%,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26人(78.79%),Ⅱ级6人(18.18%),Ⅲ级1人(3.03%),较术前1周心功能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3.92%,主要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对影响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年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显着大于生存组,将“年龄”纳入Logisitic回归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行瓣膜置换术近、远期疗效可靠,术后半年心脏彩超LAD、LVEDD、LVEF、FS较术前明显改善;2.术前心脏彩超LAD≥42.5mm、CPB转流时间≥1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1min是影响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3.术前LVEF值与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SICU住院时间呈负相关,完善的心肺支持及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4.室颤、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导致术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5.积极的术前准备,掌握好手术时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罗继文[3](2021)在《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开胸手术是纵隔、肺和食管等胸外科疾病的常见治疗方式,但开胸手术后常常伴发胸部切口疼痛。术后疼痛不仅可以引起应激反应,还可以严重影响胸廓运动、排痰和咳嗽等动作,使得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受到限制,最终可以导致患者发生术后肺炎和肺不张等并发症。因此开胸手术后良好的镇痛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硬膜外腔麻醉是开胸手术后常见的区域镇痛方式,镇痛效果较好,但容易导致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尿潴留和低血压等并发症。肋间神经阻滞镇痛将麻醉药局部注入肋间神经沟以阻断肋间神经,具有操作简便安全且并发症少的特点,但单纯肋间神经阻滞的镇痛时效较短,且镇痛效果较差。开胸术后通过胸壁置管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是进一步提高肋间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的重要方法。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持续肋间神经阻滞与单纯肋间神经阻滞和持续硬膜外镇痛在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应用效果,为临床上开胸手术后应用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120例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胸外科进行开胸手术的患者,其中男60例、女60例,年龄40~77(58.10±7.00)岁。应用随机数表产生随机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A组为持续肋间神经阻滞组,术后分组镇痛方案为通过穿刺装置持续泵入0.075%罗哌卡因(3m L/h)以持续阻滞肋间神经;B组为单纯肋间神经阻滞组,术后分组镇痛方案为单次注射罗哌卡因(0.25%,3m L)行单纯肋间神经阻滞;C组为持续硬膜外镇痛组,术后分组镇痛方案为通过常规术前置管持续泵入0.2%罗哌卡因(4-8 m L/h)行硬膜外镇痛。三组患者均接受基础镇痛方案+分组镇痛方案,其中基础镇痛方案为帕瑞昔布钠40mg q12 h i.v.+哌替啶1.5 mg/kg q8 h i.m,且当患者主诉疼痛时主诉疼痛时行追加注射哌替啶镇痛的补救镇痛方案。研究者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疼痛量表联合数字评分量表从术后6 h至术后第4d对患者疼痛进行评分,同时记录每组患者每日追加哌替啶用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各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及追加镇痛药物的剂量,对三种镇痛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第0d,三组方案联合基础镇痛均能有效控制疼痛,且三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分别为A组(2.02±0.39)分、B组(2.13±0.75)分、C组(2.03±0.69)分。A组与C组患者疼痛评分在术后第0-2d和术后第3-4d均无显着性差异[(2.08±0.28)分vs.(1.93±0.53)分,(3.20±0.53)分vs.(3.46±0.47)分,P>0.05]。但各组患者术后第3-4d疼痛评分均显着高于术后第0-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3.20±0.53)分vs.(2.08±0.28)分,B组(3.95±1.07)分vs.(2.42±0.73)分,C组分(3.46±0.47)分vs.(1.93±0.53),P<0.05]。B组患者追加镇痛药物剂量显着高于A组和C组,差有统计意义[(343.33±119.56)mg vs.(220.00±64.08)mg,(343.33±119.56)mg vs.(225.38±78.85)mg,P<0.05]。但A组和C组患者追加镇痛药物剂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00±64.08)mg vs.(225.38±78.85)mg,P>0.05]。三组患者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A组(12.85±8.57)d、B组(15.00±15.14)d、C组(13.95±13.29)d。结论:多模式镇痛是剖胸术后早期控制疼痛的理想方案。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减少补救镇痛的用药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王政[4](2020)在《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分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分级情况及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436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术前基础疾病史、体重指数、是否行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前血红蛋白含量、术前FEV1%、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围术期输血史、病理类型、病理分期、肿瘤最大径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术后30天内是否发生并发症将436例患者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对术后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变量再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应用Clavien-Dindo分级系统对所有并发症进行分级,再对各级并发症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43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术后发生并发症111例(25.5%),并发症发生总次数为150例次,其中I级并发症9例(6.0%),II级并发症105例(70%),III级并发症25例(16.7%),IV级并发症9例(6.0%),V级并发症2例(1.3%)。对患者临床参数中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手术方式、手术时间、FEV1%、肿瘤最大径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对相关临床参数和有无并发症及各级并发症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OR=0.584,95.0%CI 0.3610.944)、FEV1%≤70%(OR=2.982,95.0%CI1.6235.479)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术前FEV1%是Clavien-Dindo I级(OR=7.935,95.0%CI 1.86933.684)、II级(OR=2.026,95.0%CI 1.0763.815)、III级及以上(OR=3.635,95.0%CI 1.5378.598)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及FEV1%小于或等于70%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经过Clavien-Dindo分级后发现,II级并发症在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最为常见;3.术前FEV 1%是Clavien-Dindo I级、II级、III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凯源[5](2020)在《血府逐瘀胶囊干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术后急性胸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由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构成。文献综述:中医综述概述了早期非小细胞胸腔镜术后急性胸痛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候类型及血府逐瘀胶囊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进展。西医综述概述了胸腔镜手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的概况、胸痛的发生机制及现代医学的镇痛方式。临床研究目的:观察血府逐瘀胶囊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肺切除术后急性胸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术后急性胸痛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92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术后急性胸痛患者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疗程为14天,分别于治疗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填写胸痛评分表、咳嗽评分表、生活质量评分表。观察指标:①NRS疼痛评分表②VAS疼痛评分表③咳嗽积分表④VAS咳嗽评分表⑤QLQ-C30生活质量评分表⑥诺氏不良反应评分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分。结果:根据纳排标准,本研究共纳入92例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术后急性胸痛的患者,脱落2例,资料完整的病例数为90例,其中治疗组为46例,对照组为44例。两组患者治疗前资料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疼痛结果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79.55%),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在治疗前后的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从治疗第3天开始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从第7天开始下降明显(P<0.05)。NRS疼痛评分显示,两组间对比从第7天开始有明显差异(P<0.05),而VAS疼痛评分显示,两组间对比从第10天开始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的两种评分分值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止痛药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从治疗第10天起无患者服用止痛西药,对照组治疗结束时仍有2例患者服用西药止痛药,两组患者服用止痛药的数量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结束后,治疗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咳嗽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止咳有效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患者的咳嗽评分在治疗前后都有明显差异(P<0.05),咳嗽积分显示,治疗组从第7天开咳嗽评分下降明显(P<0.05),对照组从第10天开始咳嗽评分下降明显(P<0.05),VAS评分显示,治疗组从第10天开始咳嗽评分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从第7天开始咳嗽评分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的两种咳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咳嗽积分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后有差别(P<0.05),VAS咳嗽评分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后无差别(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服用止咳药的数量无明显差别(P>0.05)。生活质量比较:治疗组干预手段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失眠、腹泻、疲倦、气促、便秘、经济困难等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在研究过程中及研究结束后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两组患者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结论:血府逐瘀胶囊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止痛药服用数量,缩短患者疼痛治疗时间;血府逐瘀胶囊对患者术后咳嗽有一定疗效,但效果不明显;血府逐瘀胶囊能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安全性方面,血府逐瘀胶囊安全性良好。
马鹏隽[6](2019)在《肺叶切除术后应用无创呼吸机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对肺叶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一步分析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由我院胸外科收治并于住院期间行肺叶切除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使用无创呼吸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接受术后常规治疗(吸氧、抗感染、镇痛、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治疗8小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无创通气前(T1)、无创通气1h后(T2)及无创通气8h后(T3)三个时间点的动脉血气分析(Pa O2、Pa CO2)指标,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三个时间点的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肺弥散功能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胸腔引流量、引流时间、KPS评分及住院时间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综合以上多种因素评估患者术后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和常规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PaO2及PaCO2在无创通气1h后(T2)、无创通气8h后(T3)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及DLCO%在术后第1个月时间点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个月时间点的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的Pa O2及Pa CO2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a O2不同时间点与组别交互检验Partial Eta Squared=0.696、F=87.937、P=0.000<0.05,说明不同组别Pa O2随着时间点推进的趋势是有显着差异的,具有统计学意义;Pa CO2不同时间点与组别交互检验Partial Eta Squared=0.943、F=631.268、P=0.000<0.05,说明不同组别Pa CO2随着时间点推进的趋势是有显着差异的,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胸腔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KPS评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无创呼吸机应用于肺切除术后患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及肺换气功能,对于术后的早期恢复有较好的辅助效果;2术后应用NPPV在短期内可以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恢复,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患者的术后康复。图7幅;表10个;参142篇。
张辉[7](2019)在《14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制定相关抢救目标,以提高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14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结局分为死亡组(42例)及存活组(107例)。回顾性通过病案查阅,电话回访,收集所有患者相关临床病例资料及预后结果。包括患者术前情况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发病情况、既往病史等,手术相关资料:体外循环时间、辅助时间、输血量等,术后相关指标:术后检验指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评分)、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二次手术原因等可能相关危险因素。根据两组患者对比分析结果,选择两组间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患者存在潜在危险因子。根据差异具体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149例,死亡42例,死亡率为28.18%。1、本研究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一般情况相关指标:超重即体质指数(BMI)≥25(P=0.002)为术后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但未能得到年龄(P=0.304)、性别(P=0.734)、既往疾病等因素对增加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死亡风险的结论。患者术中相关因素:手术时间(P<0.001)、体外循环时间(P<0.001)、体外循环辅助时间(P<0.001)、术中输注红细胞总量(P=0.016)等与患者术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手术方式选择与患者不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患者术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P<0.001),术后出现低心排(P<0.001)、急性肾损伤(AKI)(P<0.001)、术后低氧血症(P=0.009)、术后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P<0.001)、肝功能衰竭(P<0.001)等相关并发症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术后ICU时间(P<0.0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生存组与死亡组单因素分析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超重(OR:7.520,P=0.020)、SOFA评分>8分(OR:12.795,P<0.001),手术体外循环辅助时间>70分钟(OR:5.779,P=0.012),患者术后存在低心排(OR:4.972,P=0.014),术后患者出现DIC(OR:9.989,P=0.021)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中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超重、SOFA评分>8分,停循环辅助时间大于70分钟,术后低心排,术后DIC。患者术中输血量、术后肝功能衰竭、AKI等与患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但并非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孙文强[8](2019)在《胃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附16425例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中采取个体化防范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减少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1965年0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行胃癌手术的16425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的临床诊断:(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超过11x109/L或出现发热症状,包括体温大于38℃并持续1天以上;(2)发生下列症状之一的:在除外心脏方面因素的前提下,呼吸短促(呼吸频率超过25次/min,持续时间超过1天);咳嗽且咳痰量较多、出现痰液颜色变化,(3)发生如下肺特异性指标之一的:有新近发生的肺部干湿性哆音、管状呼吸音或呼吸音减弱等肺部体征,出现低氧血症(SPO2≤92%,持续超过1天),除外心脏方面因素的前提下;(4)出现下列X线胸片或者实验室结果之一的:在痰液培养中可找到致病菌或在X线胸片中可发现新近出现的肺不张,包括肺实变或者肺部浸润等影像学变化。当上述(1)、(2)、(3)3项同时出现,或者(1)、(2)、(3)最少出现1个并且合并有(4)时则可确诊为PPC。该诊断包括感染性肺部并发症以及临床上常见的肺不张[1]。本次研究的PPC包括术后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肺不张、肺栓塞、气胸、液气胸、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依据术后有无PPC的情况,将术后发生PPC的患者设为观察组,术后未发生PPC的患者设为对照组,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有243例和对照组有16182例。将涉及的临床相关因素分为术前一般情况、肿瘤相关因素、手术因素3个方面。术前一般情况有12个指标,包括性别、年龄、饮酒史、低蛋白血症、吸烟史、高血压、肺基础疾病、术前降期治疗、腹部手术史、糖尿病、心脏病、术前贫血;肿瘤相关因素有5个: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浸润深度、肿瘤大小、TNM分期(胃癌AJCC第7版);手术因素包括手术性质、手术方式、根治度、开放与腔镜、开胸与开腹、吻合方式、联合脏器切除共7个指标。应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认为Ρ<0.05有统计学意义。首先将上述各因素行单因素分析,之后选取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在本研究中,统计共16425例胃癌手术患者,发生PPC的观察组有243例,发病率为1.48%。统计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32例,胸腔积液的患者144例,肺不张者1例,肺栓塞者4例,液气胸者6例,气胸者3例,呼吸衰竭者2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者7例,部分患者同时存有两种及以上病理类型者有26例。2.相关危险因素与PPC的关系单因素统计分析发现年龄、肿瘤浸润深度、肺基础疾病、吻合方式、术前贫血、肿瘤部位、TNM分期、手术方式、联合脏器切除、淋巴结转移、开胸与开腹、肿瘤大小均为可能导致发生PPC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联合脏器切除、吻合方式、肿瘤大小是发生PP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以10年为一阶段,发现随着时间段的变化,胃癌患者术后发生PPC的发生率的变化呈现先逐渐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2.胃癌术后发生PPC受许多临床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统计发现我院胃癌患者的8个独立因素与发生PPC有关,依次是年龄、联合脏器切除、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吻合方式、TNM分期、手术方式、肿瘤部位。对于胃癌术后可能会发生PPC的高危因素患者,术前应积极评估围手术期风险,严格遵循手术适应征,术前积极治疗肺部基础疾病,术中轻柔操作,尽量减少副损伤。
刘志玥[9](2018)在《无创呼吸机在肺癌术后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无创呼吸机在肺癌术后保护性应用的效果。2进一步分析吸烟因素、不同术式、手术切除范围无创呼吸机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因肺部疾病收治入院,需行手术治疗,术中快速病理诊断为肺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共80例,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42岁71岁(55.92±6.45)。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无创呼吸机组(B组)。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方案为术后患者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抗感染、氧气吸入、祛痰、雾化、营养支持治疗等措施。无创呼吸机组治疗方案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24小时。完善实验研究分组,按照预先设计的实验思路进行数据的采集。对于手术患者,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完善术前检查,统计术前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胸部CT等。设定实验观察时间点,以术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为观察点,采取动脉全血,检测动脉血气分析Pa02/PaC02值,比较两组患者相同时间段Pa02/PaC02值。以术后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为观察点,采取静脉全血,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炎性因子的变化曲线。复查胸部DR,了解术后患者肺部恢复情况,有无炎性渗出以及肺组织膨胀情况。结果1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无创呼吸机组术后Pa02、Hs-CRP、PCT、ESR,不同时间观察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CO2值在12h、24h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48h时间点,P>0.05,无统计学意义。2按吸烟分层,重复测量Pa02/PaCO2、Hs-CRP、PCT、ESR值,各观察指标不同时间点均有统计学意义,吸烟患者PaO2组间无差异,P=0.055>0.05,无统计学意义;PaCO2、Hs-CRP、PCT、ESR组间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aO2不同时间点与组别交互作用检验F=1.085,P=0.359>0.05,认为未发现吸烟与无创呼吸机在观察时间点对PaO2存在交互作用。3按手术方式分层,重复测量Pa02/PaCO2、Hs-CRP、PCT、ESR值,各观察指标不同时间点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手术方式PaO2不同时间点与组别交互作用检验(胸腔镜手术F=1.601,P=0.202>0.05)、(开放式手术F=1.992,P=0.128>0.05),认为未发现不同手术方式与无创呼吸机在观察时间点对PaO2存在交互作用。4按手术切除范围分层,重复测量Pa02/PaCO2、Hs-CRP、PCT、ESR值,各观察指标不同时间点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手术切除范围PaO2不同时间点与组别交互作用检验(肺叶手术F=2.231,P=0.099>0.05)、(开放式手术F=1.039,P=0.367>0.05),认为未发现不同手术切除范围与无创呼吸机在观察时间点对PaO2存在交互作用。结论1对于肺癌手术患者,术后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通气量,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恢复。2对于吸烟史患者,术后短期应用无创呼吸机效果不明显;无论胸腔镜手术还是开胸手术应用无创呼吸机均有效果;对于不同的切除范围也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张红岩[10](2010)在《20例开胸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成因探究及护理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开胸手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4月~2006年10月20例开胸术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发病情况及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加强对呼吸功能的维护,做到熟练掌握引发术后呼吸衰竭的原因,密切观察其临床表现,早期发现呼吸衰竭的症状,及时治疗,采取翻身、拍背、鼓励、吸痰、雾化、保持有效呼吸和吸氧。防止呼吸衰竭的发生,保证术后患者肺通气或换气功能的有效能。结果本组20例患者除5例患者动脉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在80%~85%之间外,其余15例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理想。结论准确的肺功能评价,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减轻手术损伤,预防和正确处理术后并发症是防止呼吸衰竭的关键。及早确诊并进行有效的机械通气是抢救成功的有效手段。
二、开胸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胸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胸腔镜对比开胸全肺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处理策略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标准 |
1.2 临床资料的收集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2章 结果 |
2.1 术前资料 |
2.2 术中资料 |
2.3 术后资料 |
2.4 远期疗效 |
第3章 讨论 |
3.1 临床特点 |
3.2 术前准备 |
3.3 手术时机的选择 |
3.4 术中处理 |
3.5 术后处理 |
3.6 并发症防治 |
3.7 术后疗效及随访分析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巨大左心室并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术期的治疗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开胸术后疼痛研究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分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B:个人简历 |
附录C:综述 |
参考文献 |
(5)血府逐瘀胶囊干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术后急性胸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术后胸痛及血府逐瘀方的中医研究概况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血府逐瘀方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胸腔镜在早期肺癌中的应用及术后胸痛的西医研究概况 |
1 电视胸腔镜手术在肺部肿瘤中的应用 |
2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 |
3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排标准 |
4 样本量计算 |
5 干预方法 |
6 数据分析 |
7 受试者保护 |
8 研究管理 |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 |
2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研究结果分析 |
2 术后疼痛病机讨论 |
3 血府逐瘀胶囊方解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肺叶切除术后应用无创呼吸机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1 病例选择 |
1.1.2 病例分组 |
1.1.3 研究方法 |
1.1.4 研究相关数据 |
1.1.5 统计方法 |
1.2 研究结果 |
1.2.1 术前病例资料 |
1.2.2 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各研究数据的对比 |
1.3 讨论 |
1.3.1 肺切除术的影响 |
1.3.2 NPPV存在的问题 |
1.3.3 研究展望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肺切除术与无创呼吸机的现况及研究进展 |
2.1 肺切除术的发展及相关术后并发症 |
2.1.1 肺切除术的发展 |
2.1.2 肺切除术后相关并发症 |
2.2 无创呼吸机的现况及应用研究 |
2.2.1 无创呼吸机及NPPV的发展 |
2.2.2 无创呼吸机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
2.2.3 无创呼吸机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A Karnofsky(KPS)功能状态评分标准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14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主动脉夹层体外循环术后肝功能损伤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胃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附16425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无创呼吸机在肺癌术后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研究仪器和材料 |
1.1.3 实验研究分组 |
1.1.4 实验研究观察指标及参数 |
1.1.5 统计方法 |
1.2 研究结果 |
1.2.1 基本资料 |
1.2.2 PaO_2/PaCO_2、Hs-CRP、PCT、ESR值 |
1.2.3 按吸烟PaO_2/PaCO_2、Hs-CRP、PCT、ESR值 |
1.2.4 按术式PaO_2/PaCO_2、Hs-CRP、PCT、ESR值 |
1.2.5 按切除范围PaO_2/PaCO_2、Hs-CRP、PCT、ESR值 |
1.3 讨论 |
1.3.1 胸部手术术后的治疗 |
1.3.2 无创呼吸机对吸烟史患者的疗效 |
1.3.3 无创呼吸机对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 |
1.3.4 无创呼吸机对不同手术切除范围的疗效 |
1.3.5 无创呼吸机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1.3.6 实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综述肺癌手术及无创呼吸机临床现况研究 |
3.1 肺癌手术的发展与并发症的预防 |
3.1.1 肺癌手术的发展 |
3.1.2 肺癌手术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
3.2 无创呼吸机的临床应用现况 |
3.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 |
3.2.2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的应用 |
3.2.3 治疗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
3.2.4 手术创伤中的应用 |
3.2.5 拔管撤机中的应用 |
3.3 无创呼吸机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
3.4 无创呼吸机临床应用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开胸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胸腔镜对比开胸全肺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D]. 吕彦.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D]. 卢沛令. 大理大学, 2021(09)
- [3]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罗继文.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4]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分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 王政.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5]血府逐瘀胶囊干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术后急性胸痛的临床研究[D]. 王凯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肺叶切除术后应用无创呼吸机的临床效果分析[D]. 马鹏隽.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7]14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 张辉.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胃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附16425例病例分析)[D]. 孙文强.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9]无创呼吸机在肺癌术后的临床应用[D]. 刘志玥.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10]20例开胸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成因探究及护理对策[J]. 张红岩. 中国医学创新, 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