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限电监管中的五个问题

我国限电监管中的五个问题

一、我国权力制约与监督的五大难题(论文文献综述)

吴自勇[1](2019)在《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时至2017年7月,试点两年的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正式制度化,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确定了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和行政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检察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就是对违反环境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裁,其性质本质是民事诉讼,目的在于维护环境公益。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是彰显检察机关是公共利益代表职能的体现,是破解环境公益诉讼实践困境的重要制度创新,同时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检察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还存在案件管辖权难以确定,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权性质与检察机关是否享有和解调解权等仍不明确,诉前督促程序难以落实,诉讼成本过高及检察机关激励不足等问题,从而制约到检察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功能发挥。为此,我国立足于实践与生态环境保护趋势,以适度原则、实质公益原则以及补充性原则为指导,通过确定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案件范围,加强检察权和环境行政监管权的沟通衔接,优化检察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的职权配置,完善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实施机制,健全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人员、经费、激励保障机制等对策完善检察机关环境提起公益诉讼机制。

梁莉[2](2016)在《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刑罚执行是刑事诉讼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又是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刑罚功能和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刑罚执行的效果。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权作为检察机关依法监督刑罚执行的一项专有权力,是联结刑罚执行权和法律监督权的重要而唯一的纽带。近年来,我国刑罚执行中出现诸多问题,而检察机关刑罚执行监督的不足广受关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立法层面存在规定不全、体系杂乱,权力边界不清晰等明显缺陷;二是刑罚执行监督职权配置和行使状况存在“两张皮”现象;刑罚执行涉及刑罚的判决、交付、执行、终止等各个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监督空白,导致监督效果不佳。同时,刑罚执行监督权欠缺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此,系统梳理研究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权,分析立法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完善立法和改进工作机制的路径,无论是对于深化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制度的理论研究,还是对于完善相关立法和工作机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一论文正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概述部分,在探讨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概念、性质、特征等基础上,分别就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权的来源、范围、原则、手段、方式和运行模式进行论述。笔者认为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权实质就是运用检察权制衡司法权、行政权,它最直接、直观体现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性质。第二章主要探讨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基础理论,包括其目的、功能、价值、结构等。刑罚执行法律监督虽然是我国检察机关成立以来就具有的监督权能之一,但相较于检察机关的其他权能,对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依据、目的、价值、功能和原则是探索我国刑罚执行法律监督路径的基础。第三章主要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沿革历程。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内容、清朝末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检察制度中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内容以及新中国检察制度中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情况等三个历史阶段的内容与发展历程。旨在厘清刑罚执行监督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实践脉络,从而建立起对当前我国刑罚执行监督制度更深层次的认知和启发。第四章从比较视角重点介绍了域外刑罚执行监督。通过对英美法系国家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大陆法系国家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以及俄罗斯和我国台湾地区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比较研究,进而分析指出,世界各国皆规定专门的机关或者机构对刑罚执行进行监督。通过比较考察有三点启示:第一因历史、文化、法律传统、社会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国检察机关在刑罚执行法律监督中的职能上存在一定差异。第二,各国在死刑执行、自由刑执行、财产刑执行监督以及监督刑罚执行场所等方面各有千秋。第三,对我国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有两点借鉴:一是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在执行中更多的权力,包括监督权和执行权;二是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刑罚执行法律监督部门进行定期或者突击检察的权限。第五章探讨了我国刑罚执行监督制度的现状与问题。首先对我国实行的分散型的刑罚执行体制进行了梳理,提出检察机关在其中履行刑罚执行法律监督职责,既不是执行的指挥者,也不是执行的执行者,而是单纯的法律监督者。进而介绍了 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新职能。其次从实务的角度分析当前刑罚执行法律监督中的不足,立法上不科学、不系统、操作性差、保障监督效果的手段缺乏等问题,机制上我国现行检执分离型体制存在的缺陷,实践上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各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尚待解决等。再次论述了 2002年以来,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改革中有关内容,并总结提炼各地已开展的实践探索,最后得出刑罚执行法律监督走向性趋势,提出检察机关如何开展刑罚执行法律监督需要顶层设计,并且与刑罚执行改革一体进行,需要完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并且制定细致、规范、严密的体制机制和程序规范,以达到预期的法律监督效果,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第六章探讨了我国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制度的完善路径。提出我国现有的执行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从根本上追寻原因,主要是整个执行体系的设计不够科学,多年来进行的各类修改、补充、完善,只是进行细节性、局部性、阶段性的修补,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因为各自为政的修订、非顶层设计式的局部改革造成法律、法规之间发生冲突,衔接过程出现新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着眼于法治社会建设大局,从根本上对我国现有刑罚执行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同时对刑罚执行法律监督进行同步设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刑罚执行体系及其监督体系。为此,论文提出了合理配置刑罚执行权及其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权的方案、完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完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制度具体构想等一揽子解决方案。

薛艳萍[3](2016)在《列宁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人类政治生活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每个国家进行政权建设时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问题。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进行政权建设时,就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设: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创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时期,实行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管理体制为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缓解了战争对国家、人民的冲击;经济、政治管理体制的集中,导致了严重的官僚主义,腐蚀着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为此,列宁又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列宁对如何加强权力的制约与监督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有效的预防了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权力的滥用与腐败,尤其重要的是他晚年的“政治遗嘱”中对权力制约的贡献。列宁关于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对正在处于转型期、腐败事件层出不穷的中国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具有重要启示。本文是在立足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分三部分进行的: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列宁权力制约与监督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来源;第二部分阐述了列宁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基本内容;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列宁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对解决当代中国现存问题的启示。

韩巧燕[4](2015)在《制约与监督:高校行政权力的控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高校是由国家法律授权的特殊行政权力主体,近年来已成为行政管理学重要研究对象。首先,高校隶属于政府,政府又对高校实行行政管理,这使得高校相对于其他行政机关而言更具封闭性,容易造成监督乏力;其次,高校以行政、学术二元权力结构为主,且行政权力主体又具有“管控”与“服务”的双重身份,形成了集中型管理体制,容易导致失衡。实践表明,高校已成为腐败犯罪新的高发区。这无疑与高校行政权力控制机制存在的缺陷有着一定关联,而目前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较少。因此,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研究高校行政权力的控制机制,已成为亟需解决且极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提出了行政权力的两种控制方式: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并从权力主客体关系、权力配置方式、权力运行机制和责任追究形式四个方面比较了两者的差异:权力制约研究权力系统内部的力量,是以分权为前提的一种双向约束和牵制关系,由于所有权力主体都参与到整个权力运行过程,在责任追究上其需共同承担直接责任;而权力监督研究权力主体的外部力量对权力主体的监控和督促,是以授权为前提的单向关系,由于其只覆盖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在责任追究上只需承担间接责任。高校行政权力控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权力控制,具有不同于其他行政权力控制的特点,经过初步考察,文章提出高校行政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具有建设趋于制度化、监督主体多元化、制约运行非制衡性等特点。根据对不同建制主体制定的高校行政控权制度的分析,指出当前高校行政的行政权力制约机制和行政权力监督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剖析了其特点与缺陷。根据对若干高校干部腐败案例的剖析,提出权力的集权式配置造成各权力主体的独立性缺失、各权力主体之间缺乏分权制衡、各权力主体的权责不清和权力外部监督弱化虚化等造成了权力制约监督的缺失和高校行政权力的失范,甚至导致权力腐败。基于上述高校行政权力控制机制的理论与现实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分工合作、权责统一的行政班子内部制约机制,健全校内不同行政权力主体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建构高校、教育部门、检察机关之间的协同监督机制和建立多方参与的全程监督机制等重要对策。

郭耀平[5](2015)在《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指导下的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是一个系统并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权力制约思想、列宁权力制约思想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是为规范行政权力和公共权力的运行而提出的真知灼见,而且也是我国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的财产属于全民所有。研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不仅能够完善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的基本理论,更能为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完善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所称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杰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本文所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权力制约观、列宁权力制约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不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本文以中国商用飞机有些责任公司作为研究我国大型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的样本,其决策机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现代企业决策机制的相关理论。但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民用飞机制造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价值的行业,其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管理制度非常复杂,进而导致民用飞机企业的决策背景、决策文化、决策方式等与一般现代工业企业相比存在显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民用飞机企业的决策背景较为复杂,决策文化鲜明,集体决策,以及决策的首要目标是控制风险等。我国民用飞机企业在性质上多为国有企业,且属于全民所有,加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企业决策机制的构建中,尤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为指导,在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进行合理的决策分工和职权分配,建立科学的层级式决策机制。纵观世界,各国民用飞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及意识形态等差异较大,选择的路径显着不同。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的构建不能照搬西方国家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而应以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为指导。从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已成功应用于指导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大型国有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的构建,初步建立了“权责规范、制度完善、各负其责、有效制衡”的决策机制,有效保障了民用飞机企业的科学决策与风险控制,为民用飞机企业稳定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文章通过对典型国家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的研究,论证了其优点与不足,指出了我国民用飞机决策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在我国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应以我国公司法等规定进行形式上的构建,这与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对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构建的指导并不矛盾,二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文章进而指出,要构建科学的中国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应以中国国情为基础,转变决策理念。既要保护国有企业资产,又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意志。要将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作为基本原则贯彻于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构建的始终。实现民用飞机企业决策运行科学化、决策组织合理化、决策主体选择市场化、决策活动民主化、决策管理制度化、决策监督法律化和决策行为合理化。在构建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总体路径中,要制定清晰的决策发展战略,塑造以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为指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文化,提升民用飞机企业董事会的科学决策能力,构建科学、民主和法制化的决策机制,有效使用决策支持机构,全面实施决策风险管理。在构建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的具体路径上,明确决策机制中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党委(党组)、职工代表大会以及工会等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决策方式以及决策程序等。

刘波[6](2013)在《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评估机构的健康高效运行,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然而,政府集"管办评"于一身的教育管理模式,引发了一些教育评估领域的不良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开启民间组织参与教育评估的政策闸门,彰显出国家实施"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教育改革新思路。然而,处于初生和萌芽状态的民间教育评估机构,在实践中暴露出种种弊病,乃至爆出"交钱买名次"的负面新闻,表明我国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不畅。构建相对独立的民间教育评估机构,对于推进我国教育评估的科学化和专业化,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探究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要素的作用规律,从人为机制视角提出完善我国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的研究目的,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按照如下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剖析民间组织参与教育评估活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从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要素中抽象出核心要素,从理论层面解读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的内涵,从实践层面剖析我国当前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的实然状况;再次,分析核心要素的作用规律,明确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的动因和目标;最后,从机构设置、评估过程、评估制度、运行环境等四个方面,探讨完善我国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的建议,并以开创我国"民间表彰政府教育绩效"先河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连续举办三届的"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为案例,借鉴研究结论给出完善运行机制的建议。整个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尽管新公共服务理论、民间组织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论的概念体系、运用范畴迥异,但均强调多元、共享、协商、共赢,将其运用于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研究具备理论适切性。根据马克斯·韦伯和巴纳德的经典组织理论观点,从权力、主体和环境等三个要素分析组织运行机制是可行的。组织机构的运行机制分为自发机制(应然层面)和人为机制(实然层面)。就应然层面而言,权力、主体和环境等三个要素在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中的作用机理是:获取权力资源是民间教育评估机构权力执行的前提,无形权力资源是核心资源;主体要素是机构运行的核心要素,机构主体把质量作为评估的基本价值取向,通过多元化的评估模式和方法、与教育评估对象协商构建评估指标,可以满足不同教育评估对象的评估需求;环境要素对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约束作用,包括政府对民间组织认识上的偏差,采取以预防制登记原则等六条原则为主的控制型管理,教育评估法律的缺位,制约了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发展。就实然层面而言,通过对我国当前33个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进行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民间教育评估机构具有较强的官学背景,存在"分布不平衡、信息不公开"的特征,其发展情况与地方政府执政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而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显着联系。上海市的民间教育评估机构与学校、政府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评估方法相对灵活,政府购买评估产品为其运行提供了经费保障等,是运行的有利条件;但也存在外部制度抑制和内部制度缺位、政府垄断教育评估市场、学校难以摆脱"俯视型"评估关系等不利因素。通过实然层面与应然层面之间的对比,反映出我国民间教育评估机构在具体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从权力、主体和环境等三个要素作用规律进行分析,明确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从哪里来"(动因)、"到哪里去"(目标),可以明晰设计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的方向。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的动因是: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对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鼓励,为机构介入教育评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主体要素对机构的动力,主要源于机构成员的尊重需求,注重作为专业化的组织和"知识人"特征;作为环境要素,国家宏观政策也为民间组织参与教育评估活动预留了政策空间。随着公民社会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民间教育评估机构在国内开始萌芽,并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这种外在环境的刺激,对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发展壮大起到推动作用。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的目标是:就权力要素而言,通过法律赋予的形式维护权力的正当性,同时保证权力不被滥用。而机构的章程等制度对权力结构、权力范围作出安排,以确保组织运行目标得以实现。通过与政府、学校等签订契约,是保障权力得以实现的具体形式。就主体要素而言,按照由浅至深、由低到高可分三层内涵,即激发成员积极性→形成制度化管理制度→激发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从而把组织成员的自律意识转化为自主发展的动力,促进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主体自律。就环境要素而言,政府尊重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独立地位,通过扩大购买民间教育评估机构产品的层次和范围等方式,与其建立互信关系;民间教育评估机构与社会建立互动关系,重点从发挥以监督为主的社会保障作用、维护良好信誉两方面入手;通过增强学校对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信任度、提升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评估水平,构建学校与民间教育评估机构之间的互助关系,可为组织运行提供良好保障。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的建议:鉴于我国民间教育评估机构在萌芽期,缺乏雄厚的资金和人力资本,现阶段宜采用职能制的组织结构,从而充分运用机构有限的资源。通过成立机构的监事会和机构系统内部的监事会,促进机构自律;教育评估的专业性并不因机构的属性而发生根本改变,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评估程序遵循教育评估活动的一般规律,分为明确评估目的和依据、组建评估专家组、找准评估的重点、制定科学评估指标等八个步骤,也可根据具体评估项目进行灵活调整;在制度方面,通过提高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法律地位,构建专业化价值取向的内部规章制度,完善民间教育评估行业内部自律制度,为机构的健康运行提供保障;在环境方面,通过构建与政府良性互动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政府秉持引导服务的治理手段,积极培育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从而优化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的环境。借鉴以上结论,深入考察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连续开展三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发现专业化的价值取向、广泛的社会信誉、多元化的合作渠道、良好的社会口碑等,为该机构运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树立了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典范,但也存在参评案例总体偏少、获奖案例未能得到推广、与政府建立关系不密切等问题。通过提高机构的自律意识、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机构的组织架构等,以加强机构自身建设;通过政府积极培育、营造社会支持氛围,以改善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外部环境。

邹毅[7](2013)在《我国政党制度条件下的权力制约问题》文中指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完善权力制约结构,构建完善的权力制约监督体制机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实行权力的有效制约与监督,其首要目的在于消除权力腐败,这有助于避免权力对市场的过度干预,防止“金”、“权”的联盟。同时,实行权力的有效制约,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社会,防止社会结构失衡以及公权私有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因此,探讨如何在当代政党制度条件下有效解决权力制约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设计和权力规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该论文从分析权力制约的内涵展开,紧密联系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现实基础,对新时期我国权力制约结构的设计作出了细致的思考和分析,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明了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和功能,进而分析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与优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权力制约与政党制度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权力本质问题的探求和国内外权力制约理论的借鉴,指出权力制约即权力的制衡与约束,它是指通过权力的合理配置(包括权力结构的划分、规模的控制以及领域的开放性和渗透性),在维护权力视域内成员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权力的相互牵制和约束,以防止腐败和危害公益的行为发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权力制约与权力制衡在同一语境中使用。我国政党制度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历史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主要是有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提升政党的组织化程度、激发政党组织的制度创新功能。在阐明权力制约与政党制度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具有内容的同一性与相对稳定性和具有形态的多样性与形式多变性。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我国政党制度条件下权力制约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党政合一与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和分工制约不够以及权力制约结构尚未转型等等问题,这是我们构建科学合理的权力制约机制的前提和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政党制度条件下权力制约所面临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诸方面: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体现为家国一体与宗法制度、儒学独尊和儒家治国;其次是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滞后,表现为帝国遗产和体制的深刻影响,民主竞争机制缺乏完善性以及政治参与渠道流畅性不足;最后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完善和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的偏离所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乏力。分析现实问题的原因是我们构建权力制约体系的动因和保证。第四部分,着重论述构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条件下权力制约结构的基本思路,主要是要创建权力制约的制度体系,确立民主与竞争机制,创设制度化的组织结构,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构建权力制约的顶层设计,发展党内民主和党际民主,并对“深圳模式”做了大致的分析;妥善处理构建新型权力结构需要慎重处理的三大关系,包括政党与政府、政党与社会、执政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最后,在结束语中,提出在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视域中,一定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把马克思主义的权力制约思想与中国的现实条件相结合,借鉴西方权力制约的相关理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权力制约结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具特色与优势。

郭玉华[8](2013)在《新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腐败具有历史性、世界性和顽固性,是政治发展之癌。世界各国腐败与反腐败的理论和经验表明,执掌公权力是腐败滋生的必要条件,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关键。当前,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突出面临着“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的严峻形势,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①后,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理论逐步推进,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打造“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近期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部署,也是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那么,经过建国六十多年的探索,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供借鉴?当前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现状怎样?哪些地方亟待改进?这是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必须回答的问题。论文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政党学说出发,以权力结构、权力配置、权力运行和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为关注点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理论、历史、现状及经验教训展开研究,并对当前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的科学发展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导论简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空间,界定了论文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和相关范畴,并对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做了说明。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分别对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思想、历史、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研究。第一章是思想源流分析。主要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古代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和西方分权制衡理论的进步性、历史局限性及对新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借鉴价值做了分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论文认为,从防治权力异化的主旨出发,积极构建“监督下有制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的共同特点。从权力制约的一般原理看,权力彼此分开是权力制约的前提,合理配置权力是建设的重点,规范权力运行是建设的关键。第二章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历史做了考察。论文认为,改革开放前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贡献是:建立了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基本组织机构和制度体系,探索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的权力结构,探索了群众监督形式,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借鉴。第三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历史做了考察。论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并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命题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主要贡献是: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党内规章,中国共产党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体系逐步完善;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等法规,国家机关之间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法制化水平逐步提高:确立了审计监督制度、成立了国家预防腐败局、在人民检察院内设立了反贪污贿赂局等组织机构,中国国家廉政体系更加完善;初步探索了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第四章以前三章研究结论为基础,对新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成就、特点和经验做了分析。论文认为,经过建国六十多年的探索,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模式,探索建立了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执政党主导型、发展的阶段性、结构的层次性是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主要特点;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以权力监督为保障,以权力制约为关键,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是新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第五章是对策建议。论文着眼于建设廉洁政治的最终目标和当前中国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任务,对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的最终目标、近期目标和当前目标做了分析,对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战略、策略和方法提出了建议。论文认为,在战略上,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应将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有机统一,将权力监督与民主法制建设有机统一,将权力制约与技术创新有机统一,将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方式有机统一。在策略上,为了提高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实效,不断取得反腐倡廉建设阶段性成果,当前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应继续坚持高压惩处态势,实行腐败零容忍政策,继续推进体制改革,降低权力寻租机会,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约束权力。在具体方法上,着眼于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体制情况和腐败发展趋势,应该以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为指导,以推进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健全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为突破口,理顺党内权力结构、加强对党政“一把手”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探索权力分解机制,推进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司法机关联系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制约和监督,防治腐败。结语主要通过对如何正确判断当前中国政体下权力制约的生存空间,理性分析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有效性,科学评价权力制约和监督在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个问题的回答,对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和西方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制衡的区别做了分析,对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基本思路做了简要总结,表达了对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希望和信心。

张树剑[9](2011)在《中国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省级以下地方政府尽管承担了更多的财政支出责任,但同时获得了更大的预算自主权,并且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的预算权力越来越大,并且资金分散程度很高,预算外资金的规模不断增大,政府债务规模也逐渐扩大,财政监督的紧迫性在增加,省级预算监督的问题便成为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地方治理的重大政治问题。省级政权是中国政治承上启下的中枢,具有地方立法权,这是省级人大可以开展预算监督法制改革的基础。随着财政支出比重上升,省级政府一方面要为了发展民生而筹集大量的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又要切实改革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透明度,这确实给省级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的完善将促使地方政府的法制化建设和预算民主建设,使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得以进一步保障,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真正建成宪法规定的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文从研究预算民主切入宪政民主问题的研究,试图丰富宪法学科对于民主问题的学术探索;从实体和程序上对中国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进行了评价,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实现实质性预算监督目标需要解决的民主架构和制度问题进行了探索;同时立足个案,从预算监督制度在实践层面的表现,为当代中国预算民主和法治化的推进提供了可行性、经验性的知识论述。论文分为导论和六章正文。导论。主要提出论题研究的背景和价值,进而阐述论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进行展望;从各个相关学科的角度出发,对于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概括和评价,最后对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人大预算监督的一般理论。第一节展开预算监督的理论分析,首先是预算监督的理论基础和宪政功能。在对多学科的原则、理论进行分析后,需总结宪法学范畴下的预算监督权的内涵、性质和特点。第二节探讨预算监督制度的宪政意义。主要的出发点依然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与预算监督之间的宪政逻辑为基础,并对地方参与民主理论和制度实践进行讨论。第三节主要阐述预算监督的基本原则问题。第二章,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概况。第一节概括了省级人大预算监督权力成长和规范以及预算监督制度的变迁以及制度建设的法制基础。第二节介绍了整体监督制度的渊源。中国省级虽然具有立法权,但是,地方立法的基本指导性法律还是在中央层面制定的法律法规,从宪法到地方的有关预算监督的法律制度本身是一个严密的体制。第三节介绍了监督的主要内容和程序。第三章,省级人大预算监督过程中的问题。省级人大预算监督的最大问题就是无法形成实质性监督。第一节首先分析了预算监督权的制度缺陷。第二节讨论了预算信息缺乏透明度的问题。第三节主要指出预算监督程序不健全的问题。最后一节对上海、广东、甘肃等省的制度进行了个案分析。第四章,预算监督权之合理配置。预算监督是一个政治过程,各种参与预算的权力之间的平衡和合理配置,是预算监督制度完善的必要条件。第一节讨论了预算决策过程中的监督权的合理配置问题。第二节分析了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监督权问题,重点讨论了预算草案进行修正监督的问题。第三节探讨了对人大预算监督权的良性限制问题。第五章,预算信息公开之加强。第一节从法制保障、具体要求和若干制度设计等方面探讨解决预算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问题。第二节研究了公民预算信息知情权的制度建设和法制保障途径。第六章,预算监督程序之改进。第一节提出了对于加强全过程监督的制度建议。第二节探讨了预算编制阶段的程序改进和规范问题。第三节研究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完善问题,从做实审计监督和加强实时监控的角度避免执行过程监督的真空状态。文章最后在结语部分总结了试图解决省级人大预算监督过程中的问题的途径,同时也指出了文章未能充分展开论述的地方,以便今后展开继续研究。

刘广浩[10](2011)在《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权力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郡县治,则天下安。地方政府对于保持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利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地方政府的权力进行科学、有效的制约,是保证地方长治久安的关键。现实生活中,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权力的制约存在“上级监督远、同级监督弱、下级监督难”的问题,成为整个权力制约机制的薄弱环节。本文即以狭义地方政府权力即地方行政权力为研究对象。本文所指地方政府是指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的普通意义上的地方政府,不含民族自治区以及特别行政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地方政府的具体实践,从制约主体、制约对象、制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当前地方政府权力制约机制存在的问题,并从政治体制、传统文化、民主程度等方面分析了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探讨了完善地方政府权力制约机制的对策。笔者认为应该从加强党的领导、完善人大制度、提高司法制约能力、引导公民社会发展、提高政府内部制约能力等方面着手。

二、我国权力制约与监督的五大难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权力制约与监督的五大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1)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公益诉讼
        二、环境公益诉讼
        三、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第二节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特征
        一、提起原告为检察机关
        二、性质为民事诉讼
        三、目的在于维护环境公益
    第三节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意义
        一、彰显检察机关公共利益代表的需要
        二、破解环境公益诉讼实践困境的需要
        三、推进检察制度创新的要求
第二章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现状
        一、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机制变迁
        二、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机制的法律依据
    第二节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成效分析
        一、涌现了一些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二、检察机关解决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五大难题
        三、保障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功能日益优化
    第三节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存在的问题
        一、检察机关职权定位不明确
        二、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请求类型难以确定
        三、跨区域环境污染难以确定案件管辖主体
        四、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权性质不明
        五、检察机关是否享有和解、调解权不明确
        六、诉讼成本过高
第三章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问题破解对策
    第一节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基本原则的确立
        一、适度控制原则
        二、实质公益原则
        三、典型性原则
        四、补充性原则
    第二节 完善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依据
        一、明确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案件范围
        二、构建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控诉讼责任制度
    第三节 优化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职权保障
        一、加强检察权和环境行政监管权的沟通衔接
        二、优化检察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的职权配置
    第四节 完善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实施机制
        一、明确举证责任规则
        二、构建反诉制度
        三、完善诉前公告程序
    第五节 健全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保障机制
        一、优化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人员保障机制
        二、加强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经费保障机制
        三、建立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激励保障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概述
    1.1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概念及特征
        1.1.1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概念
        1.1.2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特征
    1.2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权
        1.2.1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权的辨析
        1.2.2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权的来源
        1.2.3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权的适用范围
    1.3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原则
        1.3.1 法律监督的原则
        1.3.2 刑事诉讼法律监督的原则
        1.3.3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原则
    1.4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内容
        1.4.1 对刑罚执行内容的法律监督
        1.4.2 对执行主体行刑权活动的法律监督
        1.4.3 对被执行人基本权利保障的法律监督
    1.5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手段和方式
        1.5.1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手段
        1.5.2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方式
    1.6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运行模式
        1.6.1 事后监督模式的评析
        1.6.2 同步监督模式的评析
2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基础理论
    2.1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理论依据
        2.1.1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权的共有理论依据
        2.1.2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权的特有理论依据
    2.2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目的
        2.2.1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直接目的
        2.2.2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终极目的
    2.3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功能
        2.3.1 理论功能
        2.3.2 实践功能
    2.4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价值
        2.4.1 法律监督的价值
        2.4.2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直接价值目标
        2.4.3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最终价值目标
    2.5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结构
        2.5.1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结构
        2.5.2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行使主体
        2.5.3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对象和客体
    2.6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形态和类型
        2.6.1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形态
        2.6.2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类型
3 我国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发展沿革
    3.1 我国古代时期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
        3.1.1 古代文献中的“检”与“察”
        3.1.2 御史制度
        3.1.3 我国古代监管场所及其监督
    3.2 中国近现代时期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
        3.2.1 清朝末年司法改制期间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
        3.2.2 国民政府时期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
        3.2.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
    3.3 新中国时期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
        3.3.1 曲折工作阶段(1949年—1977年):改革开放以前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
        3.3.2 正常发展阶段(1978年—2012年):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以来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
        3.3.3 改革创新阶段(2012年—至今):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
4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域外考察
    4.1 英美法系国家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
        4.1.1 英国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理论与实践
        4.1.2 美国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理论与实践
    4.2 大陆法系国家及其地区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
        4.2.1 法国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理论与实践
        4.2.2 德国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理论与实践
        4.2.3 日本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理论与实践
        4.2.4 俄罗斯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
        4.2.5 我国台湾地区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
    4.3 域外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几点启示
        4.3.1 检察机关作用之比较
        4.3.2 监督刑罚执行及监管场所之比较
        4.3.3 我国刑罚执行及监管场所法律监督之学习借鉴
5 我国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5.1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现状
        5.1.1 我国现行执行体系及其监督体系的现状
        5.1.2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关于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新规定
    5.2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
        5.2.1 立法方面的问题
        5.2.2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5.2.3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司法实践问题
    5.3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改革探索
        5.3.1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改革的概况
        5.3.2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改革的评析
    5.4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走向
        5.4.1 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走向性趋势
        5.4.2 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法律监督的发展趋势
6 我国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制度的完善
    6.1 完善我国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制度的总体思路
        6.1.1 合理配置刑罚执行权及其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权
        6.1.2 科学设置刑罚执行权及其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权的方案
        6.1.3 改造现有执行体系及其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方案
    6.2 完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制度的基本框架
        6.2.1 完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制度的实体内容
        6.2.2 完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制度的程序规范
    6.3 完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制度的具体构想
        6.3.1 完善对各刑种执行的法律监督制度
        6.3.2 完善对各执行环节的法律监督制度
        6.3.3 完善对各执行主体的法律监督制度
        6.3.4 完善检察机关实行法律监督的手段和方式
        6.3.5 赋予检察机关若干特殊的法律监督权限
        6.3.6 完善被监督对象的相关制度和规定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3)列宁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列宁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
    第一节 列宁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国际环境的影响
        二、国内局势的严峻
        三、历史传统的影响
    第二节 列宁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资产阶级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列宁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人民的监督:权力制约监督的主体
        一、不断提高人民的素质
        二、不断扩大人民监督的范围
        三、不断完善人民监督的方式
    第二节 党内的监督: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关键
        一、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
        二、营造党内民主的氛围
        三、对列宁党内监督思想的评析
    第三节 法律的监督:权力制约与监督的保障
        一、建立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
        二、实行自上而下的中央垂直领导
        三、增强苏维埃法律的权威性
    第四节 舆论的监督: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具体途径
        一、充分发挥报刊的作用
        二、提出舆论监督的三项基本原则
        三、正确评价列宁的舆论监督思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列宁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对当代中国启示
    第一节 充分发挥人民的监督主体作用
        一、完善人民群众的监督途径
        二、提高监督主体的素质
    第二节 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实现党内外监督的互动
        一、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二、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在监督中的作用
        三、实现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的统一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强化法律监督
        一、全面依法治国
        二、强化监督主体法律监督的意识
    第四节 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强化监督者的社会责任
        一、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
        二、强化舆论媒体的社会责任
    本章小结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制约与监督:高校行政权力的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高校是法律授权的行政主体
        二、高校是特殊的行政权力主体
        三、高校是近年权力腐败高发区
    第二节 核心概念阐释
        一、高校行政权力
        二、控权机制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权力控制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权力控制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评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行政权力的主要控制方式
    第一节 两种控权方式: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
        一、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的含义
        二、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行政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的差异
        一、内部与外部:权力主客体关系的差异
        二、分权与授权:权力配置方式的差异
        三、双向与单向:权力运行机制的差异
        四、直接与间接:责任追究形式的差异
第三章 当前高校行政控权机制的实践
    第一节 高校行政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的特殊性
    第二节 当前高校行政控权的重要机制
        一、高校行政权力制约机制
        二、高校行政权力监督机制
    第三节 现行高校行政控权机制的特点
第四章 当前高校行政控权机制的缺陷与权力腐败
    第一节 当前高校行政权力制约与监督的缺失
        一、权力的集权式配置造成各权力主体的独立性缺失
        二、各权力主体之间缺乏分权制衡
        三、各权力主体的权责不清
        四、权力外部监督弱化、虚化
    第二节 当前高校行政权力的失范与腐败
        一、高校行政权力失范导致权力腐败
        二、高校权力腐败带来社会危害
第五章 完善高校行政权力控制机制的对策
    第一节 完善分工合作、权责统一的行政班子内部制约机制
        一、建立分工合作的行政班子职权制约机制
        二、建立权责统一的行政班子职权制约机制
    第二节 健全校内不同行政权力主体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
        一、构建校、院、系制衡的纵向权力结构
        二、构建并列行政职能部门制衡的横向权力结构
    第三节 建构高校、教育部门、检察机关之间的协同监督机制
        一、建立稳定的线索移交反馈机制
        二、建立有效的长期沟通机制
        三、建立同步的快速响应机制
    第四节 建立多方参与的全程监督机制
        一、完善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
        二、健全全程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浙江省委教育工委、浙江省教育厅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制度汇编
作者简历和个人成果

(5)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指导下的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
    1.2 相关概念和范围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价值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价值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的主要内容
    2.1 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的基本内容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权力制约观
        2.1.2 列宁的权力制约观
        2.1.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对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构建的当代指导意义
    3.1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含义
        3.1.1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及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的含义
        3.1.2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的规定性
        3.1.3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的构成
    3.2 现代企业决策机制与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
        3.2.1 现代企业决策机制
        3.2.2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与一般工业企业决策机制的差异
    3.3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的构建需要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的指导
        3.3.1 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与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构建的关系
        3.3.2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的构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的指导
        3.3.3 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适合我国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的指导
    3.4 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在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构建中的实践
        3.4.1 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贯穿于我国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的发展历程
        3.4.2 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决策机制构建中的实践
第四章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权力制约国内外比较
    4.1 典型国家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的权力制约
        4.1.1 美国波音公司决策机制的权力制约
        4.1.2 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决策机制的权力制约
        4.1.3 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决策机制的权力制约
    4.2 国外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权力制约设计对我国的启示
    4.3 我国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部分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形似而神不至”
        4.3.2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理念有待深化
        4.3.3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体系市场化程度不高
        4.3.4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文化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五章 构建中国特色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5.1 构建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的指导思想
    5.2 构建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的目标
        5.2.1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运行科学化和民主化
        5.2.2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组织合理化
        5.2.3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主体选择逐步市场化
        5.2.4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管理制度化
        5.2.5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监督法制化
        5.2.6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行为合理化
    5.3 构建中国特色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的总体路径
        5.3.1 制定清晰的民用飞机企业决策发展战略
        5.3.2 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文化
        5.3.3 提升民用飞机企业董事会的科学决策能力
        5.3.4 构建民用飞机企业科学、民主和法制化的决策机制
    5.4 构建中国特色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的实施路径
        5.4.1 构建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的决策主体
        5.4.2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
        5.4.3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主体的决策方式
        5.4.4 民用飞机企业决策主体的决策程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缘起
    (二)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三) 核心概念
        1. 教育评估及相关概念
        2.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
        3. 机制与运行机制
    (四) 文献综述
        1.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研究综述
        2. 研究现状评述
    (五)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总体思路
        2. 研究方法
一、民间组织参与教育评估的学理基础
    (一) 新公共服务理论
        1.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
        2.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观点
        3. 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野中的民间教育评估机构
    (二) 民间组织理论
        1. 民间组织理论的产生
        2. 民间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
        3. 民间组织理论视野中的民间教育评估机构
    (三) 第四代评估理论
        1. 第四代评估理论的产生
        2. 第四代评估理论的主要观点
        3. 第四代评估理论视野中的民间教育评估机构
    (四)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论
        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
        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观点
        3.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论视野中的民间教育评估机构
二、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解读
    (一)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的内涵
        1.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的含义
        2.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的特点
        3.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的功能
    (二)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的要素
        1.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权力要素探析
        2.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主体要素审视
        3.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环境要素省思
        4.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运行要素关系
    (三)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理分析
        1.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权力执行
        2.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主体实施
        3.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环境约束
三、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的实践分析
    (一)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分布概况
    (二)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要素的实然分析
        1. 法律地位不高,权力处于抑制状态
        2. 内部制度欠缺,机构之间缺乏竞争
        3. 环境对机构的抑制作用占主导地位
    (三)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评估过程
        1. 工作依据
        2. 工作目的和指导思想
        3. 受理范围和期限
        4. 工作形式和方法
        5. 评估标准
        6. 专家遴选
        7. 成果形式及反馈
        8. 工作流程
    (四) 对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实践的反思
        1.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优势
        2.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存在的问题
四、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的动因分析
    (一)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的权力驱动
        1. 法人身份是权力生成的条件
        2. 专业知识保障权力持续
        3. 权力相互制衡可修复权力
    (二)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的主体需求
        1. 志愿精神激发主体需求
        2. 主体需求的层次为尊重需要
        3. 主体需求秉持责任意识
    (三)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的环境激励
        1. 国家鼓励民间教育评估机构发展
        2. 民间参与教育评估氛围浓厚
        3. 社会吁求民众的受教育权
五、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的目标分析
    (一)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的权力赋予
        1. 建立制度使机构获得法定权力
        2. 政府委托保障权力有效执行
        3. 签订契约约束权力不被滥用
    (二)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的主体自律
        1. 激发机构成员的积极性
        2. 构建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
        3. 提炼核心价值强化成员团结
    (三)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的环境优化
        1. 政府尊重机构的独立运行
        2. 提高制度的适宜性
        3. 与社会构建互动关系
        4. 与学校构建互助关系
六、完善我国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的建议
    (一) 构建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模型
        1.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运行模型构建原则
        2.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模型及特点
    (二) 合理设置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组织结构
        1. 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
        2.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组织结构
        3.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组织设计的特点
    (三) 规范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评估程序
        1. 明确评估目的和依据
        2. 组建评估专家组
        3. 找准评估的重点
        4. 制定科学评估指标
        5. 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
        6. 处理并分析评估数据
        7. 撰写评估报告
        8. 认定评估结果并完善资料
    (四) 完善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评估制度
        1. 提高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法律地位
        2. 构建专业化价值取向的机构内部规章制度
        3. 完善民间教育评估行业内部自律制度
    (五) 优化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的环境
        1. 构建与政府良性互动关系
        2.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3. 坚持引导服务的治理手段
        4. 培育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
七、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的案例分析
    (一)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评选
        1.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发展及运行特点
        2. 三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评选
    (二) 地方教育制度创新评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 存在问题
        2. 解决方案
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参加访谈人员基本情况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7)我国政党制度条件下的权力制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 论文的结构框架和创新点
    (四)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五) 研究方法
一、 中国政党制度条件下的权力制约理论概述
    (一) 权力制约的内涵与功能
        1. 权力制约的内涵
        2. 权力制约的功能
    (二) 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与优势
        1. 有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2. 提升政党的组织化程度
        3. 激发政党组织的制度创新功能
    (三) 政党制度与权力制约的关系
        1. 政党制度与权力制约具有内容的同一性与相对稳定性
        2. 政党制度与权力制约具有形态的多样性和形式多变性
二、 中国政党制度条件下权力制约面临的问题
    (一) 党政合一与以党代政
    (二) 权力过分集中和分工制约不够
        1. 个人权力的过分集中
        2. 组织权力的过分集中
    (三) 权力制约结构尚未转型
        1. 由集权到分权制约的转型
        2. 由封建专制到民主宪政的转型
        3. 由人治思维到法治轨道的转型
三、 中国政党制度条件下权力制约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1. 家国一体与宗法制度
        2. 儒学独尊与儒家治国
    (二) 政治民主化进程滞后
        1. 传统帝制的影响延宕日久
        2. 体制继承带来的惯性势能
        3. 民主竞争机制缺乏完善性
        4. 政治参与渠道流畅性不足
    (三) 思想政治教育乏力
        1.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完善
        2. 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的偏离
四、 构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条件下权力制约结构的基本思路
    (一) 构建权力制约的顶层设计
        1. 加强党内民主
        2. 重视党际监督
        3. 对“深圳模式”的思考
    (二) 创建权力制约的制度体系
        1. 民主与竞争机制的确立
        2. 创设制度化的组织结构
        3. 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三) 构建新型权力结构需要慎重处理三大关系
        1. 政党与政府的关系
        2. 政党与社会的关系
        3. 执政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五、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新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范畴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 腐败与反腐败
        (二) 权力制约和监督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思想源流和理论基础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
        (一) 中国古代思想家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的主要观点
        (二) 中国古代思想家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的特点及借鉴意义
    二、西方思想家的分权制衡理论
        (一) 西方思想家分权制衡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 西方思想家分权制衡理论的一般原理及启示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
        (二) 列宁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
    四、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
        (一) 毛泽东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
        (二) 邓小平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
        (三) 江泽民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
        (四) 胡锦涛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1949-1978)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
        (一)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形势和任务
        (二) 党和国家机构设计中体现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路
        (三) 反腐败之群众监督的实践探索
    二、过渡时期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
        (一)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形势和任务
        (二) “1954宪法”等法规对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框架的设计
        (三) 党和国家监察体制的发展
        (四) 群众监督制度逐步发展
    三、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
        (一)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背景
        (二) 党的八大关于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思想
        (三)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实践对八大思想的背离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
        (一) 党对发动“文化大革命”与反腐倡廉建设关联的分析
        (二) 主要运用群众运动方式“反修防修”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教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1978-今)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
        (一)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形势和任务
        (二) 党和国家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的恢复发展
        (三) 制度化反腐趋向初现
    二、开始全面改革开放时期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
        (一)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形势和任务
        (二) 党和国家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框架初步形成
        (三) 群众监督的规范化发展
    三、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
        (一)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形势和任务
        (二)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三)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与体制改革结合
        (四) 突出强调重点组织机构和制度的反腐倡廉职能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
        (一) 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新形势
        (二) 探索建立党和国家机关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三) 提高法制化水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成就、特点和经验
    一、新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成就
        (一)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模式
        (二) 探索建立了中国特色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三) 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
    二、新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特点
        (一) 执政党主导型
        (二) 发展的阶段性
        (三) 结构具有层次性
    三、新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党的正确领导是前提
        (二) 权力监督是保障
        (三) 权力制约是关键
        (四) 制度建设是根本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形势下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健全的目标、挑战及对策
    一、当前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当前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的体制环境
        (二) 当前中国腐败趋势
        (三) 影响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运行的原因
    二、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目标
        (一) 最终目标:建设廉洁政治
        (二) 近期目标:健全惩防体系
        (三) 当前目标:健全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三、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 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战略建议
        (二) 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策略选择
        (三) 当前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9)中国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论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一、论题提出的背景
        二、选题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三、论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综述及评价
        一、从宪政原理和预算监督权分析角度研究
        二、从省级公共预算、预算改革的民主化和理性化角度研究
        三、从财政信息公开角度研究
        四、从省级人大实际运作及制度困境角度研究
        五、从国家法制发展与地方财政的关系角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一章 人大预算监督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预算监督的理论分析
        一、预算监督的理论基础
        二、预算监督的广义内涵
        三、预算监督权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 预算监督的宪政意义
        一、预算民主化与政府权力的监督
        二、预算法治化与公民权利的实现
    第三节 预算监督的原则
        一、民主监督原则
        二、依法监督原则
        三、政策导向原则
第二章 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概况
    第一节 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变迁
        一、制度变迁的背景
        二、基本法制框架的形成
        三、制度建设的基础
    第二节 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渊源
        一、宪法、法律
        二、行政法规
        三、地方性法规
        四、部门规章
    第三节 省级人大预算监督的主要内容和程序
        一、预算编制协调阶段的监督
        二、日常预算执行中的监督
        三、对预算调整的监督
第三章 省级人大预算监督过程中的问题
    第一节 预算监督权的制度缺陷
        一、监督权的宪法地位不高
        二、制度空间狭隘
        三、人大组织制度不健全
    第二节 预算信息缺乏透明度
        一、具体表现及成因
        二、后果与影响
    第三节 预算监督程序不健全
        一、程序设计不合理
        二、程序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第四节 个案分析:以上海、甘肃、广东等省为例
        一、预算草案审议过程的简单化
        二、具体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无法否决
        三、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真空"
第四章 制度改进一:预算监督权之合理配置
    第一节 预算决策过程中的监督权
        一、预算决策权力之间的平衡
        二、预算决策权力的规范化
        三、人大与党委、政府关系的合理协调
    第二节 预算制定过程中的监督权
        一、对预算草案的修正监督
        二、初审阶段预算草案修正权的强化
    第三节 对人大预算监督权的良性限制
        一、避免人大预算监督权的机会主义倾向
        二、宪政框架下人大预算监督权的合理配置
第五章 制度改进二:预算信息公开之加强
    第一节 预算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
        一、预算信息公开的法制保障
        二、预算信息公开的要求
        三、预算信息公开的若干制度设计
    第二节 公民预算信息知情权保障的制度建设
        一、公民预算信息知情权的法定化
        二、公民预算信息知情权的保障途径
第六章 制度改进三:预算监督程序之完善
    第一节 加强全过程监督的制度建议
        一、加强人大介入预算过程监督的立法
        二、预算过程中绩效监督程序的完善
        三、推进公民参与监督制度
    第二节 预算编制阶段监督程序的完善
        一、加强对省级预算决策过程的监督
        二、加强预算权的统一
        三、预算编制阶段程序设置的规范化和细致化
    第三节 克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真空
        一、做实审计监督
        二、完善实时监控
结语
参考文献

(10)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权力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该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
    四、本文框架
第一章 地方政府权力制约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地方政府权力的内涵特征和来源
        一、地方政府权力的内涵
        二、地方政府权力的特征
        三、地方政府权力来源
    第二节 地方政府权力制约的原则和功能
        一、地方政府权力制约的原则
        二、地方政府权力制约的功能
    第三节 健全地方政府权力制约机制的必要性
        一、发展地方民主政治的需要
        二、防治地方腐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的需要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第二章 地方政府权力制约机制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建国以来地方政府权力制约机制的演进历程
        一、初步形成时期(1949—1954)
        二、逐步调整时期(1954—1966)
        三、遭受破坏时期(1966—1976)
        四、恢复发展时期(1978—今)
    第二节 现行我国地方政府权力制约机制
        一、外部制约机制
        二、内部制约机制
第三章 地方政府权力制约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第一节 地方政府权力制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制约主体权威性低
        二、制约对象不够明确
        三、制约规则不够完备
        四、制约程序不够规范
        五、社会监督渠道不顺畅
    第二节 地方政府权力制约机制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现行政治体制不完善
        二、封建官本位文化影响
        三、法制化程度不高
        四、民主发展水平低
        五、人民参政能力不强
第四章 完善地方政府权力制约机制的对策
    第一节 完善地方政府权力制约机制的基本途径
        一、构建合理的分权制衡制度
        二、建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三、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四、加强政府人员的道德教育
    第二节 完善地方政府权力制约机制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党对地方政府的领导和监督
        二、完善人大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制约
        三、进一步提高司法制约的威慑力
        四、积极引导公民社会的发展
        五、提升地方政府内部制约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我国权力制约与监督的五大难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问题与对策研究[D]. 吴自勇. 吉首大学, 2019(02)
  • [2]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研究[D]. 梁莉. 武汉大学, 2016(01)
  • [3]列宁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 薛艳萍.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6(02)
  • [4]制约与监督:高校行政权力的控制机制研究[D]. 韩巧燕. 杭州师范大学, 2015(07)
  • [5]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指导下的民用飞机企业决策机制研究[D]. 郭耀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12)
  • [6]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研究[D]. 刘波. 西南大学, 2013(06)
  • [7]我国政党制度条件下的权力制约问题[D]. 邹毅.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2)
  • [8]新中国反腐败之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研究[D]. 郭玉华. 武汉大学, 2013(07)
  • [9]中国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研究[D]. 张树剑. 复旦大学, 2011(12)
  • [10]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权力制约机制研究[D]. 刘广浩.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我国限电监管中的五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