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斯的明治疗结肠直肠术后肠道动力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亚洲急危重症协会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1](2021)在《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2021版)》文中认为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至关重要, 然而其临床实践仍充满挑战。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9家医院25位专家, 针对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及评估、早期肠内营养实施策略, 以及各种临床实践中的具体方案进行讨论, 并提出18项临床最为关注的问题, 综合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经验, 最终制订该共识, 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及指导, 以期改善病人预后。
袁仪,陆妍,刘志峰[2](2021)在《结肠测压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儿童结肠运动障碍疾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结肠运动障碍性疾病是儿童中一种常见的胃肠动力疾病,主要表现为腹胀和便秘。结肠测压可以实时测量结肠腔内压力及结肠肌肉压力波,从而对结肠运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是目前评估结肠运动最直接的手段。近年来,高分辨率结肠测压技术迅速发展,使临床医师能够更好地了解结肠运动障碍患者结肠收缩活动的病理生理机制。现就其技术发展及其在儿童结肠运动障碍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梁陈佳[3](2021)在《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治疗腰椎骨折术后腹胀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neostigmine)治疗腰椎骨折术后腹胀便秘的临床疗效,与单纯穴位针刺、单纯药物肌肉注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评估其应用价值,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客观依据。方法:自2020年02月至2021年02月,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在福州市第二医院脊柱外科诊治的腰椎骨折术后病人60名,按照就诊的顺序,完全随机的将病人分为3组:治疗组20例:足三里穴位针刺+穴位注射新斯的明;药物对照组20例:肌肉注射新斯的明;穴位对照组20例:针刺双侧足三里。分别记录60名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治疗后的首次自主排气时间及首次自主排便时间等指标。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药物对照组与穴位对照组各1名病人使用了外用通便药而退出研究外,其余病人均按治疗方案顺利完成本次研究。1.基线资料比较:三组患者组间的性别、年龄、伤椎、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开始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首次自主排气时间(T1):治疗组T1显着小于药物对照组及穴位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对照组T1显着小于穴位对照组(P<0.05)。提示穴位注射新斯的明较单纯药物注射或单纯针刺促进排气的效果更优。3.干预后首次自主排便时间(T2):治疗组T2显着小于药物对照组及穴位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对照组以及穴位对照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穴位注射新斯的明较单纯药物注射或单纯针刺促进排便的效果更优。4.腹胀便秘症状积分:三组患者的治疗前症状积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三组的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其中治疗组总体分值分布低于其余两组(P<0.05),药物对照组与穴位对照组治疗后分值总体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认为穴位注射新斯的明缓解症状的效果最优。5.安全性观测: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晕针、针刺部位感染、药物过敏、症状加重等。结论:在穴位针刺行针得气的基础上与新斯的明药物联合运用可明显改善腰椎骨折术后的腹胀便秘症状,促进腰椎骨折术后患者通气排便,治疗效果更优于单纯注射新斯的明或单纯足三里穴位针刺,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吴晓芳[4](2021)在《中药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局部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逐渐趋向老龄化,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癌症发病率明显升高,恶性肿瘤手术率随之也增加,而恶性肿瘤病人手术由于病情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范围大,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AIO)的比率也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健康,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恶性肿瘤术后AIO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难度较大,再次发生肠梗阻的概率升高,故临床多首选保守治疗。西医保守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必要时抗感染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文献研究中发现中医中药治疗AIO效果较好。中医保守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和中医外治,由于肠梗阻患者无法正常进食,应用中药内服汤剂会加重患者胃肠负担,且具有肝肾效应,因此中药外治法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术后AIO更为适合。中医外治方法多样,包括中药灌肠,中药外敷,针灸等,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方便、易于接受、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小、可反复给药等优势。前期在临床中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incomplete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患者,“急则治其标”,采用“温阳散寒,行气通腑”的治疗原则,应用“温阳行气通腑方”进行神阙穴穴位贴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并进行了单组临床研究,有效率达88.9%。但未设立对照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观察,更加科学的评价本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服务。研究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科学评价“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提供科学依据,以便进一步临床推广,为此类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又操作简便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设计方案,收集2017年11月-2020年12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70例恶性肿瘤术后IAIO患者,根据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记录治疗前1天及治疗1,3,7,10,14天后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中医症状积分,对治疗后14天的立位腹平片进行对比,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并在治疗结束一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1.总体疗效评价:经结果统计分析,治疗组共35例,脱落4例,共完成31例,完全缓解18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8%;对照组共35例,脱落3例,共完成32例,完全缓解9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8.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值=0.0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对纳入统计的两组6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寒凝气滞证肠梗阻中医症状积分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完全缓解18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完全缓解9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0%,两组间,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总有效率比较P=0.0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对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患者中医症状改善疗效更好。3.卡氏评分比较:对纳入统计的两组6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卡氏评分进行统计,组内比较P值=0.00,均小于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值=0.0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联合西医保守治疗或单纯西医保守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均有帮助,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4.肠道功能恢复比较:两组间对比,在恢复排便、肠鸣音、胃液引流量及呕吐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排气方面,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安全性评价: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两例贴敷后用药处皮肤微红,无特殊处理,观察4小时后,红色消退,无瘙痒及水疱。研究顺利,未出现血常规、肝肾功能、离子水平、心电图的异常,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患者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6.随访: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随访的63例病人中治疗组总体疗效评价有效的26例病人中1例病人因饮食不节梗阻复发,复发率为3.8%;无效的5例病人因年龄大,患者拒绝手术,继续“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1月后症状均有所缓解,但仍有不同程度的梗阻,考虑与入组前梗阻病程较长及梗阻程度较重有关。随访对照组总体疗效评价有效的22例病人中有2例病人梗阻复发,复发率为9.1%,均因饮食不节所致,无效的10例病人均转外科治疗,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对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远期疗效较好。研究结论“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肠梗阻症状、体征、立位腹平片情况,尤其在腹痛、腹胀、腹寒、呃逆嗳气症状改善上更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有效,复发率较低,因此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有效方法之一。
李可欣[5](2021)在《中医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文献综述、Meta分析、临床观察三部分来阐述现代医学及中医对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认识,系统评价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疗效,探索揿针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一、文献综述本研究对于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中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阅读研究,总结了现代医学及中医对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认识、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二、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LARS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 CNKI、万方、VIP、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共7个数据库关于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运用RevMan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图形绘制。结果:检索纳入结果:共检索出593篇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5篇,共计病例819例。Meta分析结果:中医药治疗:①临床有效率:RR=1.38(95%CI:1.20,1.59),P<0.00001;②徐忠法五项十分制量表:RR=1.87(95%CI:1.30,2.69),P<0.00001;③LARS复发情况:RR=0.20(95%CI:0.05,0.87),P=0.03。中西医结合治疗:①临床有效率:RR=1.26(95%CI:1.11,1.42),P=0.0003。②徐忠法五项十分制量表总评分:MD=1.91(95%CI:1.29,2.53),P<0.00001。③LARS 量表:MD=-4.46(95%CI:-6.20,-2.72),P<0.00001。④QLQ-C30 生活质量量表:躯体功能,MD=14.69(95%CI:4.27,25.11),P=0.006;角色功能,MD=12.23(95%CI:7.20,17.26),P<0.00001;情绪功能,MD=11.24(95%CI:6.13,16.35),P<0.0001;认知功能,MD=10.55(95%CI:5.50,15.60),P<0.0001;社会功能,MD=14.79(95%CI:12.66,16.93),P<0.00001;总体健康领域,MD=8.37(95%CI:4.79,11.96),P<0.00001。⑤LARS 复发情况:RR=0.60(95%CI:0.18,2.03),P=0.41。描述性分析结果:中医药治疗:①肛管直肠压力:1篇文献提及,试验组治疗后ARP(10.02 ± 2.33)kPa,对照组 ARP(8.12±2.44)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9<0.05)。②不良反应:1篇文献提及,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5)。中西医结合治疗:①徐忠法五项十分制量表优良率:纳入1篇文献,试验组治疗后优良率85.71%,对照组为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5)。②肛管直肠压力:1篇文献提及,试验组治疗后ARP(34.26±6.41)mmHg,对照组 ARP(31.72±5.8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良反应:3篇文献提及,其中2篇文献中两组均无不良反应,1篇文献中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05)。结论:中药内服或中西医结合治疗LARS可能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肠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结论仍然需要进一步证据支持。三、临床观察目的:观察揿针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揿针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治疗前后及随访时进行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患者的LARS等级、LARS总评分、漏气、排便次数、便后1h再次排便情况、排便急迫感相关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漏便相关评分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各项评分与治疗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揿针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可以降低患者LARS量表得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安全性较高,仅应用1次治疗后远期疗效不佳,无法长期维持治疗效果。
张静静[6](2021)在《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疾病反复发作到最后可发展为结肠癌[1]。近年来,UC的发病率正处于上升期。传统认为UC的高发地区是欧洲和北美,但近年来亚洲UC发病率明显增加,尤其是我国,UC的发病率在10年间增加了 3.08倍[2]。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等,或伴有体重减轻、呕吐等症状[3]。目前,临床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有糖皮质激素类、氨基水杨酸类、中药制剂和免疫抑制剂等[4]。但这些药物效果不尽如人意,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仍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点之一[5]。尽管首次报道UC至今已有160多年,当前的研究报道UC的发生与免疫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遗传、环境等等均密切相关,但其病因和具体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6]。因此探究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寻找新的药物治疗靶点对于UC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山莨菪碱(Anisodamine,ANI)是我国科学家从茄科植物唐古特莨菪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生物碱,是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阻断剂,新斯的明(neostigmine,NEO)是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把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以500:1组成复方,可以一方面通过山莨菪碱阻断M受体,另一方面通过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减少ACh的水解,两方面协同地增加ACh的浓度,进而激活α7nAChR发挥抗炎作用。除此之外,我们在LPS诱导的脓毒症小鼠模型[7]、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8]和大鼠挤压综合征[9]等动物模型上均发现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应用能产生有意义的治疗作用。然而,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应用在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中是否具有作用及机制并不清楚。因此,本课题对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研究,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探究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作用;第二部分中,探究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具体机制。第三部分中,对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靶点进行验证。(一)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具有保护作用(1)山莨菪碱、新斯的明分别单独使用以及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使用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作用研究我们将 C57BL/6 小鼠分成 5 组:CON 组、DSS 组、DSS+ANI(20 mg/kg,i.p.)组、DSS+NEO(40 μg/kg,i.p.)组、DSS+ANI(10 mg/kg,i.p.)+NEO(20 μg/kg,i.p.)组;CON组小鼠正常饮水,其余四组喂3%的DSS水溶液连续7天,制备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模型,分别观察造模过程中动物体重变化和粪便状态、疾病活动指数、造模后地结肠长度变化、结肠壁组织病理变化。实验结果如下:山莨菪碱单独使用以及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使用均能够明显改善DSS引起的体重降低,改善DSS诱导的肠炎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升高(粪便状态和便血程度)、抑制DSS引起的小鼠结肠长度缩短,并且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治疗的效果显着优于山莨菪碱(20 mg/kg、大剂量)单独使用的治疗效果。此外,HE染色结果显示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治疗也能显着抑制DSS引起的小鼠结肠壁组织结构破坏。(2)不同剂量的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保护作用研究根据上面的实验结果,我们将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简称为新斯莨菪碱)分为低(5 mg/kg)、中(10 mg/kg)、高(20 mg/kg)三个剂量(以山莨菪碱的剂量折算),然后将C57BL/6小鼠分为如下5组:CON组;DSS组;新斯莨菪碱低剂量组(5 mg/kg,i.p.);新斯莨菪碱中剂量组(10 mg/kg,i.p.);新斯莨菪碱高剂量组(20 mg/kg,i.p.);第1组正常饮水,其余四组喂3%的DSS水溶液7天制备溃疡性结急性发作模型,然后观察不同剂量的新斯莨菪碱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保护作用,观察指标包括造模过程中动物的体重变化和粪便状态、疾病活动指数、造模以后地结肠长度变化以及结肠壁组织病理改变。实验结果如下:我们发现,与DSS组小鼠相比,治疗性给予新斯莨菪碱中、高剂量均能显着降低DSS诱导的肠炎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明显改善DSS引起的体重的下降,同时抑制DSS引起的小鼠结肠长度的缩短,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此外,HE染色结果显示中、高剂量新斯莨菪碱均能显着抑制DSS对小鼠结肠壁组织结构的破坏。此外,我们也检测了新斯莨菪碱处理对小鼠肠道组织中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发现DSS造模以后肠道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6、IFN-γ、IL-22的mRNA水平表达升高,而新斯莨菪碱(10 mg/kg)治疗能显着抑制DSS诱导的TNF-α、IL-6、IFN-γ、IL-22mRNA升高;同时,ELISA检测结果发现DSS能诱导肠道组织中TNF-α、IFN-γ水平显着升高,新斯莨宕碱治疗后能显着抑制DSS诱导的TNF-α、IFN-γ水平升高。这些结果表明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治疗能显着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严重程度,且其治疗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山莨菪碱单独使用和山莨菪碱、新斯的明联合使用均能显着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严重程度,而且山莨菪碱、新斯的明联合使用的效果要优于大剂量山莨菪碱单独使用的效果;此外,不同剂量的山莨菪碱、新斯的明联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二)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使用保护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机制探讨(1)观察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时肠道自噬的影响在整体动物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造模前后以及给予新斯莨菪碱治疗后结肠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LC-II/LC3-I、Beclin-1、P62/SQSTM1的表达变化,探究自噬在新斯莨菪碱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结果表明,DSS能显着诱导结肠组织中LC-II/LC3-I、Beclin-1的表达上调,给予新斯莨菪碱治疗后自噬相关蛋白LC-II/LC3-I、Beclin-1表达进一步升高,P62/SQSTM1则进一步降低。这些结果表明自噬可能参与了新斯莨菪碱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保护作用。在细胞水平,我们利用LPS/DSS处理CACO-2细胞建立模型,然后给予新斯莨菪碱治疗,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肠上皮细胞CACO-2造模前后以及给予新斯莨菪碱治疗后自噬相关蛋白LC-II/LC3-I、Beclin-1、P62/SQSTM1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LPS/DSS处理能显着增加CACO-2细胞中LC-II/LC3-I、Beclin-1的表达,利用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预处理后LC-II/LC3-I、Beclin-1表达进一步升高;自噬底物 P62/SQSTM1 的表达则进一步降低。此外,我们还用AdPlus-mCherry-GFP-LC3B腺病毒联合免疫荧光技术来检测LPS/DSS造模前后以及新斯莨菪碱治疗前后CACO-2肠上皮细胞中自噬流的变化。结果发现LPS/DSS处理能显着提高CACO-2细胞的自噬流水平,利用新斯莨菪碱预处理后细胞的自噬流进一步增强,这些结果表明细胞水平的自噬变化趋势与组织水平的变化是一致的。结论:新斯莨菪碱能显着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时的肠道自噬水平。(2)观察新斯莨菪碱增强肠道自噬的作用与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关系首先,我们在体外培养的CACO-2细胞上转染ATG5 siRNA阻断自噬,观察新斯莨菪碱处理前后对LPS/DSS刺激的CACO-2细胞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LPS/DSS刺激后,肠上皮细胞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新斯莨菪碱预处理能显着抑制LPS/DSS刺激诱导的TNF-α、IL-1β、IL-6升高,然而,在转染ATG5 siRNA阻断自噬以后,新斯莨菪碱抑制TNF-α、IL-1β、IL-6表达的作用则被部分取消了,说明自噬可能介导了新斯莨菪碱对LPS/DSS刺激的肠上皮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自噬在新斯莨菪碱保护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中的作用,我们在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上,给予自噬抑制剂3-MA(10 mg/kg,i.p.)预处理,然后观察其对新斯莨菪碱治疗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3-MA能显着抑制新斯莨菪碱的改善小鼠体重下降、降低疾病活动指数、抑制结肠长度缩短、减轻肠道组织结构破坏等作用,此外,3-MA也取消了新斯莨菪碱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6、IFN-γ、IL-22的抑制作用。结论:新斯莨菪碱治疗能通过促进肠道上皮细胞自噬,减轻肠道炎症,抑制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发生,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起到保护作用。(三)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靶点验证我们将 C57BL/6 小鼠分成 5 组:CON 组、DSS 组、DSS+ANI/NEO 组(10 mg/kg,i.p.)、DSS+MLA 组(10 mg/kg,i.p.)、DSS+MLA(10 mg/kg,i.p.)+ANI/NEO(10 mg/kg,i.p.)组。CON组小鼠正常饮水,其余四组喂3%的DSS水溶液连续7天,制备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模型,分别观察造模过程中动物体重变化和粪便状态、疾病活动指数、造模后的结肠长度变化。实验结果如下:单独使用MLA对DSS诱导的结肠炎无影响,而在新斯莨菪碱治疗前给予MLA,则部分取消了新斯莨菪碱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保护作用:改善小鼠体重下降、降低疾病活动指数、抑制结肠长度缩短。结论:MLA的使用初步表明新斯茛菪碱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保护作用可能与α7nAChR有关。
蒋璐剑[7](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王育强[8](2021)在《辰时针法联合中药贴敷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从胃论治运用辰时针刺法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肠道气滞证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66例符合肠道气滞证慢传输型便秘诊断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辰时针刺法联合中药穴位贴敷)33例与对照组(口服普芦卡必利片)33例,治疗组脱失3例,对照组脱失3例,最终两组有效病例各30例。两组的治疗疗程均为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各项便秘症状积分、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结果:1.治疗前评估: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便秘各个症状积分及总积分、便秘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首次自排时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排便间隔、排便持续时间、粪便性状、排便费力感、便意感、腹痛、腹胀、嗳气频作、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的排便间隔及持续时间、大便性状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排便费力、便意感、腹痛、腹胀、嗳气频作、症状总积分的对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治疗组(86.67%)与对照组(80.00%)间的总有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疗程结束1月后,两组复发率对比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P<0.05);并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改善更佳(P<0.05)。结论:从胃论治运用辰时针刺法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肠道气滞证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确切,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在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肖莎莎[9](2021)在《3例难治性便秘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背景:慢性便秘作为一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目前在全球的患病率约为12%~17%[1],调查显示,我国便秘人群的患病率不容小觑,达3%~11%[2]。便秘患者中老年人较普通人群比例更高,达15%~20%[3]。慢性便秘困扰着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难治性便秘临床及机制研究方面的研究虽取得一些新进展,但造成难治性便秘的影响因素颇多、病理机制繁杂,治疗更为困难。至今,医学界关于难治性便秘的流调乃至诊治方面的研究资料甚少,治疗难治性便秘已成为消化病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目的:探究难治性便秘的临床特征及相关诊疗方案、随访等,提高早诊早治率、治疗水平及随访意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难治性便秘患者临床表现及诊疗经过,数据库文献检索进行分析总结。结论:通常将时长超过一年,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便秘称之为难治性便秘,了解难治性便秘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针对性地选择有价值的检查手段,以患者为中心,深入了解患者发病的精神心理因素的,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做出明确诊断,合理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对提高疗效更加重要。
邵慧婷[10](2020)在《电针治疗腹腔镜胃癌及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腹腔镜胃癌及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电针补充治疗腹腔镜胃癌及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提供循证依据,使针灸治疗该病的方法更加科学规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腹腔镜胃癌及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电针组33例,常规治疗组33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普通外科常规治疗;电针组则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电针干预,选穴:足三里、上巨虚、太冲和公孙。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情况,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术后腹胀、腹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等,并总结其临床愈显率。结果:治疗后电针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均比常规治疗组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鸣音恢复情况电针组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腹胀程度均较前明显减轻(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痛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效比较上,电针组总有效率93.75%,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本研究中电针组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无因针刺产生不适而终止治疗者。结论:电针足三里、上巨虚、太冲和公孙治疗腹腔镜胃癌及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安全有效,在缩短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促进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早期进食及改善术后腹胀等方面优于常规治疗,同时临床愈显率也优于常规治疗,在改善术后腹痛方面二者疗效无显着差异。电针足三里、上巨虚、太冲和公孙,可以有效治疗腹腔镜胃癌及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二、新斯的明治疗结肠直肠术后肠道动力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斯的明治疗结肠直肠术后肠道动力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3)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治疗腰椎骨折术后腹胀便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剔除及脱落对象的处理方法 |
1.7 伦理要求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意外和特殊情况的处理 |
2.4 临床观测指标 |
2.5 安全性观测 |
2.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干预后首次排气时间T1 |
2.2 干预后首次排便时间T2 |
2.3 腹胀便秘症状积分 |
3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骨折及术后腹胀、便秘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骨折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腰椎骨折的认识及治疗 |
1.3 祖国医学对骨折后腹胀、便秘的解释 |
2 现代医学对于腰椎骨折及其术后腹胀、便秘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腰椎骨折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脊柱骨折及术后腹胀、便秘的解释 |
2.3 现代医学对骨折术后便秘、腹胀的治疗 |
3 现代中医学对术后腹胀、便秘的治疗拾萃 |
4 关于足三里与新斯的明 |
5 腹部按摩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
6 结果分析 |
6.1 干预后首次排气时间T1 比较 |
6.2 干预后首次排便时间T2 比较 |
6.3 腹胀便秘症状积分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胸腰椎骨折术后腹胀便秘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中药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局部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现代研究 |
1.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流行病学研究 |
2.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
4.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西医治疗进展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术后AIO的认识 |
2. 术后AIO的病因病机 |
3. 恶性肿术后AIO的中医治疗进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临床研究方法 |
临床研究结果 |
1.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分析 |
2. 疗效统计分析 |
小结 |
讨论 |
1. 本研究入组患者基线情况探讨 |
2. 本研究结果探讨 |
3.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西医研究现状分析 |
4. “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理论依据 |
结语 |
结论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5)中医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1 LARS的研究概况 |
1.1 定义与分类 |
1.2 评估工具 |
2 LARS的病因病机 |
2.1 现代病因病机 |
2.2 中医病因病机 |
3 LARS的治疗方法 |
3.1 西医药物治疗 |
3.2 西医非药物治疗 |
3.3 中医治疗 |
4 总结 |
第二部分 Meta分析 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Meta分析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 |
1.4 数据提取 |
1.5 质量评估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中医药治疗LARS的Meta分析 |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LARS的Meta分析 |
3 结论 |
3.1 结果分析 |
3.2 研究的优点与局限 |
3.3 总结与展望 |
第三部分 临床观察 揿针治疗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和处理 |
1.7 终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合并用药及治疗规定 |
2.3 临床数据收集 |
2.4 不良事件的观察处理及分级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结局指标分析 |
3.3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第一部分 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作用研究 |
一、实验结果 |
二、分析与讨论 |
第二部分 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机制探究 |
一、实验结果 |
二、分析与讨论 |
第三部分 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靶点验证 |
一、实验结果 |
二、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Ferroptosis: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in diaeases |
Reference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7)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
一、古代中医认识 |
二、当代医家认识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
一、概述 |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
三、诊断及分级 |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检索策略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 质量评价 |
5. 资料提取 |
6. 统计方法 |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分析 |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
第三节 讨论 |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
前言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模型验证 |
2. 模型简化 |
第三节 讨论 |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治疗方案 |
4. 数据收集 |
5.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评价 |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
4. 安全性分析 |
5. 随访 |
第三节 讨论 |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
参考文献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
个人简介 |
(8)辰时针法联合中药贴敷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与分组 |
1.3 一般资料分析 |
1.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便秘症状及总积分比较 |
1.5 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1.6 两组患者治疗前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
2 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剔除脱落标准 |
2.3 治疗方法 |
2.4 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处理 |
2.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2.6 治疗结束后随访 |
2.7 统计学处理 |
二、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者治疗后首次自排的时间比较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便秘症状及总积分比较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
5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总有效率与复发率比较 |
三、讨论 |
1 西医对慢传输型便秘的认识 |
2 中医对慢传输型便秘的认识 |
3 理论依据 |
3.1 从胃论治探讨 |
3.2 辰时择时针刺依据 |
3.3 选穴研究及组穴分析 |
3.4 中药穴位贴敷机制分析 |
3.5 贴敷药物研究及组方分析 |
4 针刺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现代研究 |
5 对照组药物选择依据 |
6 结果分析 |
6.1 治疗后两组首次自排时间情况比较 |
6.2 两种疗法治疗后便秘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比较 |
6.3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析 |
6.4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结果分析 |
6.5 有效率、复发率及安全性分析 |
7 本课题的创新点 |
8 问题与展望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9)3例难治性便秘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病例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综述 难治性便秘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电针治疗腹腔镜胃癌及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2.5 观察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异常情况的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治疗结果与分析 |
3.2.1 术后首次排气、排便及恢复进食时间 |
3.2.2 腹胀评分 |
3.2.3 腹痛评分 |
3.2.4 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情况对比 |
3.2.5 疗效评价 |
3.2.6 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1 临床研究思路 |
2 针刺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理论探讨 |
3 针刺选穴组方的探讨 |
3.1 经络选择依据 |
3.2 选穴组方依据 |
4 针刺治疗方式的探讨 |
4.1 针刺治疗方式选择的探讨 |
4.2 电针的探讨 |
4.2.1 电针治疗本病的机理探讨 |
4.2.2 电极的连接 |
4.2.3 波形及电针刺激参数的探讨 |
5 针刺介入时间的探讨 |
6 留针时间的探讨 |
7 结果探讨 |
7.1 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 |
7.2 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 |
7.3 术后首次进食时间 |
7.4 腹胀情况 |
7.5 腹痛情况 |
7.6 肠鸣音恢复情况 |
7.7 不良反应 |
8 课题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近 20 年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四、新斯的明治疗结肠直肠术后肠道动力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2021版)[J]. 亚洲急危重症协会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11)
- [2]结肠测压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儿童结肠运动障碍疾病中的应用[J]. 袁仪,陆妍,刘志峰.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19)
- [3]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治疗腰椎骨折术后腹胀便秘的临床研究[D]. 梁陈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中药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局部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D]. 吴晓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中医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临床观察[D]. 李可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静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7]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辰时针法联合中药贴敷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育强.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3例难治性便秘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D]. 肖莎莎.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10]电针治疗腹腔镜胃癌及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邵慧婷.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新斯的明论文; 山莨菪碱论文; 对照组论文;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肠道疾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