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论文文献综述)
高露洋[1](2020)在《改革政治的多层想象 ——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是对中国改革历程的生动记录,内在蕴含了民族国家、现代化、改革之丰富语义,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表征符号。思考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创作,有助于审视中国改革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探究改革政治的多重面向,为反思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提供新的视域。首先,工业小说中改革政治的核心内涵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以科学技术为方法,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工业小说始终将国家置于现代化的时间序列上,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现实,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受文化保守主义影响,部分工业小说尝试将儒家文化、家族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核与工业生产、企业家精神相结合,试验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促进现代化的可能性与代价;“工业史”小说则尝试修复国家与工人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叙写工业历史,缓释当下工人群体的身份焦虑。科学技术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手段,在新时期工业小说中继续以“红”与“专”的形式得到呈现。知识分子作为科技的主体成为叙述的中心,工人在生产中处于从属地位,但知识分子的留洋与工人为国分忧,暗示了“红”与“专”的对立。科学管理一方面被视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方法,具有无可争议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工人将科学管理视为压迫自身的方法。工人在失去科技话语权后,只能成为被管理的劳动力。新世纪工业史小说将“红”与“专”统一起来,工人子弟通过接受教育,既保证了工人文化的延续,又掌握了科学技术,完成了新世纪关于“又红又专”的想象。打工小说赋予“南方”以现代化的象征功能,集中呈现了打工者追求现代文明过程中的热望与代价,亦是中国现代化的缩影。南方或是现代文明的等价物,隐含了城与乡、现代与前现代的二元结构;或是检验劳动致富的实践空间;或是封闭的城市,拒绝打工者的闯入;或是生活的寓所,承载了打工者所有的喜怒哀乐。打工小说中的南方具有多样化的价值属性,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表意空间。其次,改革的推进伴随着阶层分化等社会矛盾的出现,使人们对改革产生质疑。工业小说与改革进程相呼应,反思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整合出现分裂的社会认同,修正社会对改革的认知。这突出表现在干部群像的改革实践以及对工人苦难的想象。不同阶段的改革实践赋予了干部形象特殊的政治意图和身份想象:他们或以“开拓者”之姿态表征国家改革的坚定意志;或以自身的失败反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必要性;或被“污名化”处理,成为改革代价的道德镜像;或成为“职业经理人”,探求解决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与资本逻辑矛盾的可能性。总之,干部形象的多种类别充分说明了中国改革的历时性与复杂性。工业小说中的苦难书写不仅仅在于展示苦难,更在于赋予苦难意义,达到阐释苦难的目的。《抉择》将苦难道德化,肯定工人对苦难的承担,通过惩治腐败回报工人对国家的忠诚,修复工人与国家的关系,消解了现实苦难的悲剧意义。《车间主任》认为苦难源于工人缺乏改革意识,苦难的克服有赖于工人自我的蜕变,简化了苦难生成的复杂性。《问苍茫》将苦难归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借助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情怀与马克思主义话语寻找解决现实矛盾的方法,最终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进退失据。《无碑》将苦难视为打工者融入现代文明的必要代价,以个人奋斗的失败反思资本逻辑中的劳动美学。最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书写工业历史,记忆工人文化,想象工人未来,成为工业小说创作的中心。在后工业社会,工人文化的再生产分化成两种不同的路径:一是对工人文化的浪漫怀旧,反思改革对社会道德文化的冲击,抚慰工人群体的精神伤痛,重建工人文化的当代价值;一是消解工人文化的崇高性,突出工人的失败图景,突破工业小说传统的叙述模式。两种路径都存在明显的认知偏见,彰显了后工业社会记忆工人文化的难度。
郭诗群[2](2020)在《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知识分子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识分子理论始终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从中国共产党知识理论史的角度分析探索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时期形成的关于知识分子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关于知识分子的政策实践。全文主要分为四章结构:第一章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回顾国内外学术界该议题的研究现状,并给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是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观。这一部分主要是在梳理“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和中西方理解差异的基础上,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些代表人物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进行分析比较,以凸显马克思主义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基本认识,即将知识分子视为一个生产知识的特殊(即具有知识性和社会性这双重特征)的社会阶层,放在既定的社会关系或历史环境中加以认识和考察。第三章主要是探讨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史。一般来说,中国共产党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认识史(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政策实践史)大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回顾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史,我们可以看到,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观为指导,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时期党领导的事业为中心,将知识分子问题,纳入党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和认识中,纳入党在不同时期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之中,从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关于知识阶层和知识分子的认识史和实践史。第四章主要是阐述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在新时代的经验和启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知识分子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史(以及与此相关的政策史和实践史)对今天的基本经验和启示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政治属性,始终围绕时代主题和党的中心任务制定知识分子政策,遵循知识分子的特点和规律开展知识分子工作等。
丁俊萍,江潮[3](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党对知识分子认识和政策的演进》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从"依靠力量"到"基本力量"再到"根本力量",从"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提升,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日臻完善。考察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和政策的历史演进可以看出,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基础;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是做好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关键;制定并落实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是做好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保障;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任务。
赵秀忠[4](2016)在《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文中提出知识分子是生产力的开拓者、文化的创造者、知识的传播者。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方面,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当前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要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团结力度、坚持工作方针、丰富工作载体、抓好队伍建设,把党外知识分子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谢三妹[5](2014)在《江泽民论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实践证明,知识分子问题事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总结了党在知识分子工作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及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坚定的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江泽民对知识分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论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两个方面来强调知识分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次知识分子在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科技事业以及创造和弘扬先进文化上负有重要责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再次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知识分子在推进政治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社会主义民主意识上起着生力军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推动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未来的世界必将会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江泽民对知识分子地位和作用的重视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之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知识分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要牢记历史使命努力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走与实践、工农相结合的正确的成长道路,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继续秉承党的“四个尊重”的知识分子政策,引导好知识分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发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王东[6](2010)在《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对当时的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地位与作用和具体措施等问题花费了大量笔墨来加以研究。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知识分子是个历史的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知识分子内容的着作中,他们从唯物主义的视角,以生活来源、经济地位这把尺子作为划分阶级属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划分阶级的依据,只能是人们的经济地位,即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剥削关系,这是唯一合乎科学的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用这种阶级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是非常符合实际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科学知识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科学技术知识是生产力,而生产力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是依靠和发展掌握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因此说,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是巨大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问题提出以后,更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应用,指出在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和未来共和国的建设中必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队伍。坚决克服排斥知识分子的倾向,坚决反对把他们拒之门外。而要对他们进行客观的实际的分析,不看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是否复杂,更看重自己的现实表现。对转过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知识分子要采取团结教育政策加“盐酸”溶化他们。万不得已情况下,采取收买旧社会知识分子身份和威慑办法来为我方服务。这些方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是符合辩证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对于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及作用方面,列宁更是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留给后世的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知识分子的作用。他认为,没有进步的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就不会产生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也就不能组成先进的政党,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也就不能调动工人阶级的积极性,提高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科学与技术,劳动者只有掌握了最新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发展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承担者,才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在无产阶级政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上,列宁的知识分子理论是形成初步体系的,是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的。但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列宁的知识分子政策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混淆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归属问题,把他们确定为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给他们以不应有的政治待遇,伤害了一部分参加革命知识分子的心。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然后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再然后是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认识变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很重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也经历了曲折和失误,留下了深刻教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从来没说过的话。改革开放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中国已经形成了普遍风气。江泽民全面贯彻邓小平的知识分子理论,提出了“四个尊重”。并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胡锦涛提出创新型人才理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做好当代的知识分子工作,推动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促使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聪明和才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已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
陈平其[7](2007)在《论中共三代领导人在知识分子社会作用问题上的理论贡献》文中研究说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我党三代领导人对于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作用问题作了许多深入的理论探讨,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为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提供了最直接、最有价值的理论指南。
张桂华[8](2006)在《知识分子的地位与党的先进性》文中指出现代科技革命使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空前的增强,也赋予了党的先进性的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党要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必须高度重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龚彬[9](2006)在《江泽民对知识分子认识的理论创新》文中研究指明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江泽民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际,在对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认识、对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要求与期望、对知识分子政策强调的重点三方面,进行了新的概括和总结,把我党有关知识分子的理论和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向一个更高的理论境界,从总体上实现了其知识分子思想的创新。
巨乃岐,邢润川[10](2005)在《关于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主体地位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重大理论与实践任务,它不仅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和“先进生产力”思想的理论必然,而且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前提和实践需要。
二、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政治的多层想象 ——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
二、工业小说范畴的厘定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一章 改革主体:新时期民族国家想象的建构 |
第一节 民族国家神话与现代性反思的阙如 |
第二节 文化保守主义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构 |
第三节 “工业史”书写与缓释身份焦虑 |
第二章 改革路径:科技霸权与工人的失落 |
第一节 科技主体:工人主体地位的消解 |
第二节 科学管理:效率与公平矛盾的凸显 |
第三节 科学信仰:工人与科技再结合的可能性 |
第三章 改革前沿:“南方”的现代化想象 |
第一节 文明之地:无悔的现代性追求 |
第二节 财富之所:虚幻的奋斗传奇 |
第三节 封闭之城:永远的都市异乡人 |
第四节 生存之寓:被忍受的现实痛楚 |
第四章 改革干部:公平与效率的困境 |
第一节 “开拓者”型:官僚体制与卡理斯玛支配的失败 |
第二节 “无力回天”型:“好人”没用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吁求 |
第三节 企业家型:改革正义与干部形象的污名化 |
第四节 职业经理人型:身份焦虑与社会主义价值诉求 |
第五章 改革阵痛:工人苦难与认同政治的重整 |
第一节 《抉择》:主流话语与苦难的道德化 |
第二节 《车间主任》:改革神话与苦难的内在化 |
第三节 《问苍茫》:诗性正义与苦难的本质化 |
第四节 《无碑》:资本逻辑与苦难的价值化 |
第六章 怀旧与消解:后工业社会工人文化的再生产 |
第一节 怀旧:工人文化的浪漫想象 |
第二节 消解:工人文化的否定性书写 |
第三节 工人文化再生产的可能性与限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1.1 选题的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该选题研究的意义 |
1.3.1 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思想中国化的意义 |
1.3.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意义 |
1.3.3 对在新时代推动中国社会创新发展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基本思想 |
2.1 知识分子的一般定义 |
2.1.1 中国古代关于“士”或知识分子的认识和界定 |
2.1.2 现代西方关于知识分子的认识和界定 |
2.1.3 苏联东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和界定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2.2.2 列宁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2.2.3 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2.3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 |
2.3.1 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 |
2.3.2 霍克海默的“批判知识分子”理论 |
2.3.3 哈贝马斯的“公共知识分子”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的发展历程 |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 |
3.1.1 中国共产党早期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理论和政策摇摆 |
3.1.2 中国共产党早期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形成的一系列认识和判断 |
3.1.3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成熟 |
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 |
3.2.1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思想改造” |
3.2.2 “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与“又红又专” |
3.2.3 团结、教育、改造: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徘徊和调整 |
3.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 |
3.3.1 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
3.3.2 知识分子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
3.3.3 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
3.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 |
3.4.1 新时代知识分子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地位和作用 |
3.4.2 新时代党对知识分子的期望和要求 |
3.4.3 新时代党关于知识分子的工作指针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的经验与启示 |
4.1 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的基本经验 |
4.1.1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 |
4.1.2 始终围绕时代主题和中心任务认识知识分子问题 |
4.1.3 始终遵循知识分子的特点和规律开展知识分子工作 |
4.2 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的基本启示 |
4.2.1 要科学判断新时代的时代主题 |
4.2.2 要充分肯定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 |
4.2.3 要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属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知识分子是生产力的开拓者、文化的创造者、知识的传播者 |
(一) 知识分子是生产力的开拓者 |
(二) 知识分子是文化的创造者 |
(三) 知识分子是知识的传播者 |
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
(一)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之所以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是因为党外知识分子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主体 |
(二)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之所以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是因为党外知识分子是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对象 |
(三)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之所以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是因为当前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面临新的情况 |
三、抓住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重点, 坚持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方针 |
(一) 加大对党外知识分子的团结力度 |
(二) 坚持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有效机制 |
(三) 丰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载体, 抓好队伍建设 |
(5)江泽民论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江泽民重视知识分子地位与作用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知识分子理论 |
二、毛泽东革命知识分子理论 |
三、邓小平知识分子理论 |
第二节 实践基础 |
一、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基本经验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 |
第二章 江泽民知识分子地位与作用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知识分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
一、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
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
第二节 知识分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 |
一、知识分子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负有重要责任 |
二、知识分子是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 |
三、知识分子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弘扬者 |
第三节 知识分子是政治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
一、知识分子是推进政治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智囊团 |
二、知识分子是提高全民族社会主义民主意识的智力库 |
第三章 江泽民知识分子地位与作用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
第一节 知识分子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 |
一、知识分子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环节 |
二、知识分子是推进自主创新和国家创新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
三、知识分子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环节 |
第二节 知识分子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 |
一、知识分子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 |
二、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 |
三、党管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原则 |
第三节 知识分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 |
一、知识分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 |
二、知识分子要牢记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素质 |
三、知识分子要走正确的成长道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 |
二、选择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内容框架,方法与创新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知识分子理论 |
一、知识分子的本质特性及其阶级属性 |
(一) 马克思所理解知识分子定义及本质特性 |
(二) 大部分脑力劳动者是雇佣劳动者 |
二、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及地位 |
(一) 科学是生产力,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
(二)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需要大量知识与知识分子 |
三、恩格斯对夺取政权后关于知识分子政策的设想 |
(一) 知识分子要克服身上的弱点,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
(二) 夺权过程前后建立一支脑力劳动无产阶级队伍 |
四、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知识分子理论的评价的问题 |
第三章 列宁的知识分子理论 |
一、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与地位 |
(一) 无产阶级政党是由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和先进工人建立起来的 |
(二) 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科学技术 |
(三) 不利用资产阶级知识和知识分子是建不成社会主义 |
二、列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对知识分子采取了具体的措施 |
(一) 在政治思想上引导、争取、利用、教育、改造知识分子 |
(二) 在工作上重视、信任知识分子 |
(三) 在生活上关心爱护知识分子 |
三、十月革命时期,部分知识分子反对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原因 |
(一) 政治上的分歧把我们分开了 |
(二) 苏维埃政权行为粗暴 |
(三) 苏维埃政权使知识分子处境恶化 |
(四) 《布列斯特条约》的签订成为直接导火索 |
(五) 苏俄民众的反文化倾向把知识分子推到革命的对立面 |
四、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
(一) 阶级属性的认识由雇佣劳动者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
(二) 用思想观点及世界观作为划分阶级属性的标准 |
五、关于列宁的知识分子理论的评价问题 |
(一)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知识分子理论 |
(二) 列宁的知识分子理论的历史局限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 |
一、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工人阶级 |
(一)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
(二)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 |
(三)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二、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与地位 |
(一) 没有知识分子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
(二) 没有知识分子参加,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更是不可能的 |
(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三、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采取的具体措施 |
(一) 在政治思想上争取、吸收、团结、教育、改造、依靠知识分子 |
(二) 在工作中信任,大胆使用,在生活上关心照顾知识分子 |
(三) 在社会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四、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的评价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论中共三代领导人在知识分子社会作用问题上的理论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毛泽东: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 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
二、邓小平: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三、江泽民: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
(8)知识分子的地位与党的先进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 |
第一, 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
第二, 知识分子将逐步成为创造生产力的主体。 |
第三, 知识分子人数越来越多, 将逐步成为整个人类的多数。 |
二、现代科技革命赋予党的先进性时代内涵 |
三、党的先进性与知识分子的地位休戚相关 |
四、党要高度重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 |
第一, 要十分重视知识分子的建党工作。 |
第二, 要充分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尤其要切实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 |
第三, 加大对科学教育文化的投入, 加快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伐。 |
第四, 要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 |
(9)江泽民对知识分子认识的理论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认识上进一步突破 |
二、对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要求和期望更为具体明确 |
三、对知识分子政策强调的重点发生了变化 |
(10)关于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主体地位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切实优先发展科技与教育,科学界定科技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阶级属性, 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树立并强化优先意识、主体意识和人才意识 |
二、全社会都要关心和爱护科技知识分子,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树立并强化第一意识和尊重意识 |
三、科技知识分子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勇攀科学高峰, 不辱历史使命, 树立并强化主体意识、市场意识、面向意识、社会批判意识、创新意识和攀登意识, 做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合格主体和模范 |
四、全社会都要掀起学科技、用科技、重教育、兴教育的高潮, 弘扬科学精神, 崇尚科学理性, 切实提高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实现工人、农民的知识化, 树立科学意识、知识意识 |
四、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政治的多层想象 ——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研究[D]. 高露洋. 河北大学, 2020(02)
- [2]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研究[D]. 郭诗群.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3]改革开放四十年党对知识分子认识和政策的演进[J]. 丁俊萍,江潮.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04)
- [4]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J]. 赵秀忠.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04)
- [5]江泽民论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D]. 谢三妹.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6]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 王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07)
- [7]论中共三代领导人在知识分子社会作用问题上的理论贡献[J]. 陈平其.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01)
- [8]知识分子的地位与党的先进性[J]. 张桂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5)
- [9]江泽民对知识分子认识的理论创新[J]. 龚彬.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6(03)
- [10]关于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主体地位的思考[J]. 巨乃岐,邢润川.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