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摄影技术在结构变形测量中的应用探索

数码摄影技术在结构变形测量中的应用探索

一、数字摄影技术测量结构变形的应用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胡杰[1](2021)在《隧道块状节理岩体破坏前兆规律及块体垮塌监测预警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工程建设规模与数量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铁路、公路工程建设步入高潮,隧道建设规模进一步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隧道建设数量、运营里程最大的国家。隧道围岩结构垮塌灾害是节理硬岩隧道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具备强隐蔽性、强突发性、强破坏性、强致灾性特点,灾变过程涉及节理岩体渐进破坏和危险块体群大规模垮塌,防控难度极大,每年造成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针对隧道节理硬岩破裂及衍生块体垮塌灾害监测预警,重点关注岩桥破断和岩块失稳两个重要的灾变阶段,综合采用案例分析、室内试验、前兆监测、机器学习、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等手段,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应力状态下节理岩体破坏行为及伴生多元前兆演化规律,提出了基于岩体裂纹类型演化的岩桥破断预警判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岩块失稳过程尖点突变模型,提出了静、动荷载条件下,基于岩块固有振动频率演化的块体突变失稳预警判据,为块体垮塌灾害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总结了高、中、低地应力条件下隧道节理硬质围岩常见的破裂、掉块现象,分析了破裂内在驱动要素及力学机制,将块体垮塌灾害概化为岩桥破断和岩块失稳两个主要阶段;针对张拉、拉剪、压剪三种典型应力状态的岩桥破断行为研究,创新研发了“拉-压-剪”新型多功能岩石力学试验系统,满足了不同应力状态下统一尺度立方体岩样直接破坏过程模拟及伴生多参量信息的监测需求,为不同破坏行为及前兆差异性的直观、精确对比提供了设备支撑;重点解决了直接拉伸试验偏心抑制、端部应力集中效应弱化、剪切弯矩效应弱化、小力值拉应力稳定加载、新型加载辅具设计等试验技术难题。(2)基于自主研发的新型试验平台,开展了统一尺寸节理岩样直接拉伸、拉剪、压剪破坏试验,结合声发射仪、光学高速摄像仪、红外热像仪进行破坏过程的同步监测,系统地对比分析不同应力状态下岩桥的破断行为及“声-光-热-力”多参量前兆信息演化机制,揭示了应力大小、节理贯通度对岩样强度及前兆演化的影响规律;试验与监测结果表明:三类试验破坏现象存在显着的差异,拉伸与拉剪试验脆性破坏特征显着,破裂迅速且释能特性强于压剪破坏,而声发射信号响应则明显强于温度与变形参数;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RFPA丰富节理岩样工况,揭示了节理贯通度增加对岩样整体强度和岩桥部位强度不同的影响规律。(3)针对响应较灵敏的声发射监测,从特征参数和波形参数两个方面对不同应力状态下岩桥破断过程的声发射信号进行深入分析,基于计数、能量、幅值、b值、主频、熵值多个声发射监测指标,从破裂数量、破裂尺度、破裂有序性等多个角度对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岩桥破坏过程进行刻画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RA-AF值拉、剪裂纹分类法探索了岩桥破坏过程的破裂类型演化规律,不同破坏试验均呈现早期以拉裂纹为主,临近破坏时刻剪裂纹产生的裂纹演化机制;综合特征参数、波形参数和裂纹判识类型,建立了三种典型应力状态下节理岩体安全状态三色判识方法。(4)针对不同应力状态下的节理岩体破坏,探索基于RA-AF值拉、剪裂纹分类法的普适性预警判据,引入机器学习算法,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MM)的声发射RA-AF值自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建立了拉裂纹与剪裂纹簇的最优分割方法,分析了 GMM-SVM模型在裂纹类型自动判识方面的可靠性,解决了JCMS-ⅢB5706规范中对角分割法存在的人为经验性和不确定性问题;针对工程实际,建立了声发射等数据点、分时段裂纹类型动态判识方法,将单元时段剪裂纹数超过20%且剪裂纹数据点簇呈现靠近RA轴的条带作为普适性岩桥破断预警判据,并进一步建立了基于似然比估计的拉、剪、复合裂纹三分类自动判识方法。(5)针对岩桥破断后可能产生的继发岩块失稳垮塌,重点考虑大型关键块体常见的滞后突变滑动失稳类型,建立了块体简化弹簧质子振动模型,揭示了滑动面剪切刚度对块体固有振动频率的影响机制;创新开展了大尺度岩块失稳过程物理模拟试验,揭示了应力、接触面积对块体固有振动频率的影响规律及滑动失稳过程声发射参数的响应特征,结合3DEC数值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考虑滑动面剪切刚度的简化振动模型的有效性;建立了块体失稳的尖点突变分析模型,提出了静、动荷载条件下岩块突变失稳预警判据,首次通过滑动面剪切刚度搭建起块体固有振动频率与块体稳定性分析间的桥梁。

安丰亮,张安梅,杨明辉,钟华,孙晓臣[2](2021)在《基于数字摄影技术的动态变形数据的卡尔曼滤波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进一步减弱非量测数码相机噪声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提高基于数字摄影技术的工程结构动态变形监测精度,采用标准卡尔曼滤波、方差补偿卡尔曼滤波、极大验后卡尔曼滤波和方差分量卡尔曼滤波分别处理了桥梁弹性大变形数据,研究卡尔曼滤波在处理动态变形数据噪声中的适应性,并进一步量化了方差分量卡尔曼滤波在数据处理中的优势。研究发现,方差分量卡尔曼滤波噪声处理较为稳定,且误差较小。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基于数字摄影技术的动态弹性小变形噪声处理,在处理基于数字摄影技术的桥梁动态弹性大变形噪声时,同样具有较好的效果。室内相似材料模型试验研究表明,经过方差分量卡尔曼滤波进行数据处理后,测量误差小于0.5 mm,能够满足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

刘志鹏[3](2020)在《基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桥梁动态变形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桥梁在其使用过程中受到车辆等外力动荷载的影响而产生瞬间大幅度的动态变形,破坏了桥梁结构的稳定性,最后引发坍塌事故的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桥梁进行动态变形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导师课题组已有的摄影测量动态变形监测系统,以时间基线视差法为解算模型进行了工程动态变形监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监测桥梁的动态变形时,关于桥梁平面与相机光轴不垂直时的桥梁动态变形监测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摄影测量动态变形监测系统为基础,重点研究了基于光轴与控制平面协同变化的时间基线视差法解算方法,推导了变形点像素-真实位移空间转换表达式。该方法在保持光轴与控制平面垂直的情况下,可以在桥梁平面与相机光轴不垂直时,甚至在小锐角的情况下,求得变形点的变形值。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首先在校内进行了多次验证试验,然后进行了实际桥梁动态变形监测的探索实验,并对桥梁变形进行了分析与拟合预测,得到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研究了非量测数码相机进行动态变形监测以及数据处理的理论基础,并进行不同摄影距离的变形实验,利用摄影测量动态变形监测系统解算数据,并分析了相机的测量误差以及测量误差随摄影距离变化的演化规律。(2)建立了基于光轴与控制平面协同变化的时间基线视差法解算模型,通过实验发现,该方法解算的变形值在竖直方向上平均相对误差为1.22%,在水平方向上平均相对误差为1.32%,并且该方法对于动态变形的解算结果与时间基线视差法的解算结果基本一致。(3)进行了多座桥梁的动态变形监测实验,对桥梁变形进行分析及拟合预测,实验验证了利用基于光轴与控制平面协同变化的时间基线视差法在桥梁平面与相机光轴不垂直甚至小锐角情况下监测桥梁动态变形的可行性。本文研究拓展了摄影测量动态变形监测系统的应用范围,进一步丰富了时间基线视差法的解算方法,为其在摄影机光轴与桥梁非垂直状态下的变形监测应用提供了一整套可参考的实验与解算方法。

吴丽媛[4](2020)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飞机结构瞬间变形监测中的研究》文中指出飞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其主要结构为合金材料。由于飞机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的特殊性,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姿态的多样性,所承受荷载的复杂性,使飞机结构时刻处于变形状态。结构的变形量是否在弹性安全允许范围之内,不仅关系到飞机结构本身的稳定性,更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财产安全,因此及时获得飞机结构的变形信息,对飞机结构进行瞬间动态形变监测是非常有必要的。常规的监测方法只能进行静态的单点监测,以高精度测量机器人为主要监测设备建立的自动监测系统只适用于局部变形监测;物理传感器测量需要与飞机结构直接接触,且监测范围只能是局部变形信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静态监测时精度较高,但在进行瞬间动态变形监测时其敏感度稍差,不能同时抓拍结构整体的瞬间变形信息;各类传感器技术需要将传感器与飞机结构直接接触,接触测量对于环境影响补偿技术、传感器的封装技术、安装要求都比较严格,对飞机健康状态监测的成本投入也比较高,同时难以在整体结构监测中实施。如何在不影响飞机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较低的经济成本内,完成对飞机整体结构的瞬间动态变形监测是本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论文以非量测数码相机为数据采集设备对被监测结构进行连续影像采集,得到被监测对象的瞬间影像数据。将被监测对象的影像序列载入变形监测专用软件系统并对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变形点的瞬间动态位移量。本文以民航飞机为监测对象,对飞机发动机启动但仍停止在停机坪时结构的变形为研究重点。将经过畸变差校正的高清数码相机固定在合适位置,对飞机结构进行影像序列采集,经解算得到被监测点的位移变化曲线,通过充分剖析时间影像序列在荷载状态下同一变形点的变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位置变形点在同一时刻的变形规律,进而对飞机结构的健康状态进行预警,为飞机结构强度设计提供参考数据。本论文共六章:第一章是论文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论文重点内容、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技术路线;第二章介绍飞机的主要结构及受荷载状态下飞机整体构件和机翼的受力情况;第三章是监测的解算模型部分,包括相机的误差检校、图像匹配-时间基线视差法进行变形数据的解算、参考平面和倾斜平面误差改正;第四章是实验方案的实施部分,主要包括实施过程中参考点、变形点、摄影中心位置的选取及需注意事项;第五章主要介绍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流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弹性分析和整体变形分析。论文第六章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充分的剖析和总结并对后期研究进行了建议和展望。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庄端阳[6](2019)在《开挖作用下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的渗流通道识别与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兼具大储量、高安全性、强应急能力、低造价、节约土地资源等优点,是目前国际上石油(气)等能源储存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地下水封石油洞库通过在地下水位以下一定深度开挖大型洞室,采用天然地下水和人工水幕系统的水封作用将油品封存在洞室内,所以洞库围岩渗流和稳定性是其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在强卸荷开挖作用下,洞库围岩易发生地下水渗漏和围岩失稳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质上是呈级序分布的不同尺度破坏相互耦合作用,并在洞库围岩上的串级显现的结果。本文从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围岩变形破坏的多尺度特性出发,集成洞库围岩节理数字摄影测量、RFPA(Rock Failure Process Analysis)数值试验和工程数值仿真的优势,提出一种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多尺度等效力学分析方法。同时,基于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微震监测,研究开挖过程中的洞库围岩微破裂时空分布特征,圈定和识别开挖作用下洞库围岩优势渗流通道,揭示开挖作用下洞库围岩失稳机理及其前兆规律,为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渗漏和失稳灾害的分析预警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主要完成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1)借助数字摄影测量和节理网络模拟技术,确定锦州某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围岩节理产状的分布概型及其概率分布特征参数,建立洞库围岩三维随机节理网络。采用RFPA数值试验方法,反分析洞库围岩细观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上,结合宏观节理网络模型,开展不同尺寸节理岩体数值试验,研究节理岩体力学参数的尺寸效应,获取节理岩体REV及其等效力学参数。基于岩体宏一细观等效原理,考虑岩石细观非均匀和宏观节理随机分布特征,提出了一种洞库围岩多尺度等效力学分析方法,实现对洞库围岩力学响应的多尺度等效数值仿真分析。(2)依托锦州某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工程,采用期望误差估计与主动触发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微震传感器空间阵列。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了国内首套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施工微震监测系统,所构建的微震系统平均定位精度达到7.5 m,实现了对强卸荷开挖作用下的洞库围岩微破裂信息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揭示了开挖过程中洞库围岩微破裂的时空分布规律,建立了围岩微震活动性与开挖施工之间的响应关系,确定了锦州某地下水封洞库储油洞室爆破开挖影响区范围达到120m,与经验公式法确定的爆破影响区范围基本一致。(3)突破传统以水位、水量等表观信息为依据进行洞库地下水渗漏分析的思路,着眼于围岩微破裂的连通特性及其扩展趋势,提出了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围岩优势渗流通道三维实时识别方法。采用新生破裂面矩张量分析方法,获取开挖作用下围岩新生微破裂产状,基于图论模型和图的优先遍历方法,根据洞库渗流场数值模拟得到的围岩孔隙水压力的高低设置优势渗流通道的搜索优先级,查明开挖作用下围岩新生微破裂的空间连通性,圈定和识别了研究区域内的5条优势渗流通道,并通过水幕孔供水数据及现场踏勘验证了优势渗流通道方法的有效性。(4)基于岩石破坏过程中的能量耗散原理,讨论了开挖卸荷作用下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围岩能量转化形式及其演化规律,揭示了开挖卸荷作用下洞库围岩的能量积聚、释放和转移现象(3E现象),论证了采用微震能量分析洞库围岩能量演化及其稳定性的可行性。根据微震能量密度的演化特征,追踪开挖过程中围岩的3E现象,圈定洞库围岩的危险区域,并结合基于多尺度等效力学方法的围岩应力和变形分析,探究了洞库围岩的开挖稳定性,指出了累积视体积快速增长且微震能量密度显着增加的现象是洞室围岩失稳的前兆特征,为建立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稳定性的监测预警体系奠定基础。

郭钢[7](2019)在《扩体锚杆承载机理与极限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层中的扩体锚杆能够在传统等直径摩擦型锚杆的基础上通过锚固体局部扩大和增加少量建筑材料获得承载力的有效提升,这一特性使扩体锚杆的技术创新成为岩土工程界的研究热点。然而,扩体锚杆存在破坏模式复杂、承载机理不明、极限承载力难以预测与评价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这项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受到了严重的限制。由于存在这些理论与技术瓶颈,扩体锚杆的工程设计只能依赖基于工程经验的设计方法,进而导致其承载力预测值与实测值差别较大,同时也使工程风险与工程成本增加。为解决上述难题,本文设计了具有应变感测功能的扩体锚杆模型,采用光纤应变测量、数字摄影变形测量、模型和现场试验、有限元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并揭示了扩体锚杆的荷载传递机制、破坏模式及其成因,建立了扩体锚杆承载力的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并提出了预测扩体锚杆承载力的荷载位移双曲线模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设计了具有应变感测功能的扩体锚杆模型,在试验条件下准确测量了扩体锚杆的内力分布情况,揭示了荷载沿杆体的传递机制以及扩体锚杆各承载力分量的发挥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字摄影变形测量方法详细观测了锚周土体变形场,阐明了由地基土控制的两种扩体锚杆破坏模式,通过锚周土体的力学响应规律分析了突变型和缓变型两种破坏模式下扩体锚杆的荷载传递机制及其力学成因。2.采用光纤应变测量技术设计了扩体锚杆的现场试验,通过杆体变形测量获得了扩体锚杆足尺模型的荷载传递情况,明确了扩体锚杆的无粘结锚固段、普通锚固段和扩体锚固段的承载力分布和发展规律。此外,还设计了扩体锚杆与传统摩擦型锚杆的对比试验,定量说明了扩体锚杆在承载力和变形量控制等方面力学性能的优势。3.建立了扩体锚杆受上拔力作用的土-锚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了扩体锚杆的几何尺寸和地基土的力学性质与扩体锚杆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用于定量描述扩体锚杆几何尺寸与承载力关系的承载比概念,为扩体锚杆工程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4.基于实测的地基土变形区形态,提出了扩体锚杆受拉拔力作用的临界状态。在此基础上采用极限平衡方法建立了土体变形区尺寸和锚杆端阻力的计算公式,给出了锚杆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经过试验实测数据的验证发现该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此外,基于工程实测数据提出了表征扩体锚杆荷载位移关系的双曲线模型,基于该模型和部分试验数据能够预测锚杆的承载力,从而解决工程实践中因扩体锚杆难以加载到破坏状态而导致锚杆的承载力水平难以评价的工程技术问题。

张国建,于承新,郭广礼[8](2017)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在监测节制闸动态变形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监测节制闸在闸门升降期间的瞬间变形,及时掌握节制闸结构的整体变形信息,为评估节制闸的运行状态提供数据支持,采用数字摄影技术完成节制闸结构的瞬间变形监测。利用外业数据采集设备非量测数码相机,在闸门升起之前拍摄一张像片作为零像片,在闸门升起过程中拍摄的照片作为后继像片。通过比较后继像片与零像片得到同名点的像素变化值,根据参考点间的基线数据,采用空间时间基线视差法将变形监测点的像素变化值转化成实际位移值,并绘制节制闸的变形走向图。结果表明:采用数字摄影技术的相对测量精度达到3/1000,能够满足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由变形走向图可知,各个变形点的变形走向是一致的,没有局部失稳的现象发生,且洪园节制闸处于弹性变形内,最大变形不超过5.00 mm,节制闸是安全的。本研究对当前水利工程结构无接触实时安全监测做出补充,对未来工程结构的安全监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李煜[9](2017)在《基于无人机与摄影测量的不同尺度地质结构面精细识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体中存在不同尺度的结构面,其发育特征与特性参数是岩体特性识别的关键。完整岩体本身强度高,但其中存在的不同尺度的结构面导致了岩体的力学性能和渗流特性的不连续、非均匀、各向异性。一方面,岩体中的地质结构面是控制地下水迁移的通道;另一方面,围岩质量等级更主要地受结构面发育特征的控制。因此,针对结构面特征参数的研究至关重要。而岩体中不同尺度结构面的识别是获取结构面参数的关键和前提,探索更为精准、快速的节理识别和提取方法对岩体结构面参数的准确获取尤为重要。不同尺度地质结构面具有的工程意义不同,因此需要对结构面进行尺度分级。目前普遍将结构面分为五级,其中Ⅰ、Ⅱ级结构面,可统称为断层,对区域构造起控制作用,区别在于断层长度和宽度的差异;Ⅲ、Ⅳ、Ⅴ级结构面,可统称为节理,规模相对较小,因此主要影响岩体局部稳定性和渗透性能,从尺度上区分同样在于节理延伸长度和张开度的区别。本文针对不同尺度的结构面,采取了无人机航测和数字摄影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之以现场传统方法实测,精准、快速地对不同尺度结构面进行识别和参数提取,得出了系统的多尺度结构面参数识别及提取研究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对于十公里以上断裂带的Ⅰ级结构面,本文以甘肃北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预选区典型的十公里以上的断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低空精细摄影测量,对Ⅰ级断裂带内重点构造和露头参数提取分析,判别Ⅰ级断裂带对岩体完整性的影响范围。并通过近景摄影测量方法提取Ⅰ级断裂带坑探内节理参数,研究Ⅰ级断裂带坑探内的结构面特性,将坑探内与坑探地表结构面参数对比分析,判别节理受风化影响程度。(2)对于公里级断层的Ⅱ级结构面,本文主要以甘肃北山新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预选区典型的Ⅱ级断层为分析对象,并以Ⅱ级断层下盘典型露头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取其中良好露头表面Ⅲ级结构面节理裂隙研究断层对岩体完整性的影响范围。再以北山新场内重点测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低空精细摄影测量和近景摄影测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无人机低空精细摄影测量和近景摄影测量方法的优劣,形成对Ⅲ级结构面在测量方法的互补。(3)对于十米以下级别的Ⅳ级结构面,以成兰高铁某隧道掌子面节理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成兰高铁某隧道掌子面节理,通过摄影测量和图像处理的方法,提取掌子面节理参数,分析掌子面岩体完整性,并结合现场力学试验,实时动态对掌子面进行监测并对围岩质量等级展开评价。(4)对于米、亚米级别的Ⅴ级结构面,即微节理面,以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预选区典型Ⅰ级断裂带核部的探槽节理为研究对象,进行精细三维节理裂隙测量,提取Ⅰ级断裂带核部裂隙岩结构面参数,分析Ⅰ级断裂带核部裂隙岩的完整性,并为断裂损伤带渗流模型建立提供数据基础。本文在对不同尺度的结构面识别和参数提取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尺度结构面识别和测量方法,为不同尺度结构面模型的建立和岩体力学、渗流特性的研究快速提供精准的结构面参数。

董秀军[10](2015)在《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地质工程中的综合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地质工程调查的主要手段还是以罗盘、皮尺等方式来采集现场数据,这种方法不但工作量大、效率较低,而且得到的数据准确性较差。山高坡陡的地质勘察工作艰苦并且危险,在施工期间,开挖、运渣、支护工作往往同时进行,很难为调查人员提供充裕的时间和安全的空间进行详细的现场地质调查。另外,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十分频繁和严重的国家,及时、准确的获得地质灾害点的基本地质信息,为抢险救灾及地质灾害治理争取宝贵时间。以上这些问题都向传统地质勘测手段提出的挑战与要求。所有这些,都需要在现场地质调查工作中引进快速、高效,且对地形条件有很强适宜性的调查技术。三维空间影像技术是指能够远距离、无接触、高精度、高密度、快速便捷的获取目标物体的三维空间数据,主要包括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可以解决工程地质勘测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但是新技术方法的应用还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完善。本论文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特点研究在地质工程中的综合应用,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1)分别对三维激光扫描、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发展现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详细的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提出了在地质工程应用中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融合方法,充分发挥两种三维空间获取技术的优势、互相补充完善;(2)论述了三维空间影像技术的数据获取流程及数据处理方法,涵盖了大量实际操作经验的总结与归纳;针对三维激光扫描现场数据获取阐述了扫描设备机位点的选择与优化原则、彩色点云数据获取方法及注意事项、点云数据灰度信息的使用、根据扫描目的设定采样间距与时间的关系;在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处理的分析中,讨论了彩色信息配准、系统坐标转换、植被噪音数据剔除等内容;基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从近景摄影测量和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的不同角度对数据获取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与研究,阐述了在相机设置、拍摄方法、无人机航线规划等方面的经验与技巧;(3)、研究了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分析了海量点云数据的抽稀与提取方法,结合传统测量技术要求讨论了点云数据的测点间距,并对地形图绘制方法、等高线与地物匹配、图像分幅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基于三维空间数据的处理探讨了地形三维模型的建立方法;(4)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的岩体结构地质编录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分析了三维点云数据结构面识别方法;在结构面点云识别前提下讨论了结构面的提取方法,提出了平面方程拟合岩体结构面空间发育特征,并针对结构面空间不同的出露特征进行提取进行了研究;推导了平面拟合结构面产状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工程实际需求,在三维点云处理通用软件Polyworks中开发了结构面自动识别与产状计算的插件程序。另外,开发了利用识别的结构面数据生成地质上常用的玫瑰花图插件;(5)阐述了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地质工程中的综合应用,研究包括了危岩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勘察,根据不同的灾害特点分别论述了三维空间影像技术的应用情况及方法,同时也研究了该技术在地下硐室、隧道中的应用;另外,还讨论了该技术在钻孔岩芯的数字化存储、物理模型试验中的应用;探讨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变形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通过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具有很强的工程适用性,将先进的三维空间影像技术与地质工程领域的传统调查方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技术与方法、创新与传统的融合,在工程地质测绘中开展综合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数字摄影技术测量结构变形的应用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摄影技术测量结构变形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隧道块状节理岩体破坏前兆规律及块体垮塌监测预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体结构探查与块体识别方面
        1.2.2 节理岩体结构破坏过程分析方面
        1.2.3 隧道围岩破坏监测预警方法方面
        1.2.4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拉-压-剪”新型多功能岩石力学试验系统研发
    2.1 节理岩体破裂的应力状态分析
    2.2 岩桥破裂-岩块失稳灾变演化过程
    2.3 “拉-压-剪”新型岩石力学试验系统
        2.3.1 系统研制背景与设计思路
        2.3.2 主体框架与新型试验装置
        2.3.3 高精度液压伺服控制模块
        2.3.4 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模块
        2.3.5 试验机主要技术参数指标
    2.4 试验系统可靠性验证分析
        2.4.1 类岩石材料试样制备
        2.4.2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应力状态非贯通节理岩体破坏行为分析
    3.1 试验总体思路与监测方案设计
        3.1.1 试验思路与节理岩样制备
        3.1.2 声-光-热-力多参量监测方案
    3.2 拉伸破坏行为与多参量信息演化特征
        3.2.1 岩桥张拉破裂多参量监测分析
        3.2.2 节理贯通度对抗拉强度影响规律
    3.3 压剪破坏行为与多参量信息演化特征
        3.3.1 岩桥压剪破裂多参量监测分析
        3.3.2 节理贯通度对压剪强度影响规律
    3.4 拉剪破坏行为与多参量信息演化特征
        3.4.1 岩桥拉剪破裂多参量监测分析
        3.4.2 节理贯通度对拉剪强度影响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应力状态岩桥破断过程声发射演化特征分析
    4.1 基于RFPA模拟的岩石破裂类型概述
    4.2 不同破坏模式AE参数特征对比分析
        4.2.1 计数与能量演化特征
        4.2.2 幅值与b值演化特征
    4.3 不同破坏模式AE波形特征对比分析
        4.3.1 频谱分析与主频分布特征
        4.3.2 主频信息熵值演化特征
    4.4 基于RA-AF值的拉、剪裂纹识别方法
        4.4.1 RA-AF值裂纹判别法
        4.4.2 不同破坏模式裂纹演化分析
    4.5 基于AE多参数的岩体安全状态综合判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GMM-SVM裂纹自动识别的岩桥破断预警判据
    5.1 机器学习方法概述
    5.2 GMM-SVM模型介绍
        5.2.1 高斯混合模型(GMM)
        5.2.2 支持向量机(SVM)
        5.2.3 GMM-SVM裂纹识别流程
    5.3 基于RA-AF值的拉、剪裂纹自动识别
        5.3.1 拉、剪裂纹自动识别方法
        5.3.2 岩桥临近破断自动预警判据
    5.4 基于RA-AF值的拉、剪、复合裂纹自动识别
        5.4.1 裂纹直接三分类法
        5.4.2 基于似然比的改进三分类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固有振动频率监测的岩块失稳突变预警判据
    6.1 隧道围岩块体振动模型
        6.1.1 动力特征参数
        6.1.2 块体失稳模式
        6.1.3 块体振动模型
    6.2 块体失稳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6.2.1 试验总体思路与装置介绍
        6.2.2 试验方案与试验过程介绍
        6.2.3 块体失稳固有振动频率演化
        6.2.4 块体滑动摩擦声发射参数演化
    6.3 基于固有频率的块体突变失稳预警方法
        6.3.1 突变基本理论
        6.3.2 尖点突变模型
        6.3.3 静荷载下块体失稳突变预警判据
        6.3.4 动荷载下块体失稳突变预警判据
    6.4 块体垮塌灾变“声-振”监测模式与预警流程
        6.4.1 监测模式与预警流程设计
        6.4.2 监测指标隧道应用可行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撰写的科技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授权的发明专利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荣誉奖励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数字摄影技术的动态变形数据的卡尔曼滤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卡尔曼滤波理论
2 动态变形数据的卡尔曼滤波适应性分析
3 方差分量卡尔曼滤波适用性的精度检定
4 结论

(3)基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桥梁动态变形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桥梁结构的变形研究
    2.1 桥梁的主要结构
    2.2 桥梁变形的原因与监测内容
    2.3 桥梁的荷载与破坏过程
    2.4 本章小结
3 非量测数码相机及其解算模型
    3.1 数码相机简介
    3.2 非量测数码相机解算方法
    3.3 不同摄影距离的变形实验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光轴与控制平面协同变化的时间基线视差法
    4.1 研究来源与控制平面
    4.2 数据解算方法
    4.3 不同倾斜角度变形实验
    4.4 不同摄影方式变形监测实验
    4.5 本章小结
5 桥梁动态变形监测实验
    5.1 凤凰山路桥动态变形监测实验
    5.2 R1线高架桥动态变形监测实验
    5.3 燕山立交桥动态变形监测实验
    5.4 变形值的拟合预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飞机结构瞬间变形监测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飞机结构变形监测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数字摄影测量在变形监测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1.6 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飞机的主要结构及受力分析
    2.1 飞机的主要结构
    2.2 飞机机翼的结构分析
    2.3 飞机受力分析
        2.3.1 飞机整体受力分析
        2.3.2 飞机机翼的受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形监测的解算模型
    3.1 数码相机的检校
        3.1.1 成像原理
        3.1.2 数码相机的误差分析
        3.1.3 相机畸变差校正
    3.2 图像匹配-摄影比例变换法
        3.2.1 监测原理
        3.2.2 摄影比例尺的解算
    3.3 解算模型的应用
        3.3.1 参考面与被监测面不同的变形改正
        3.3.2 参考面与被监测面间的倾斜改正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飞机结构动态变形监测实验
    4.1 实验方案设计
    4.2 实验场地的布设
        4.2.1 相机及参考点位置的选取
        4.2.2 变形点位置的选取
    4.3 影像数据采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数据处理过程及分析
    5.1 数据处理
        5.1.1 影像序列格式转换
        5.1.2 数据解算前对参考点的精度计算
        5.1.3 监测系统软件处理过程
        5.1.4 变形结果
    5.2 飞机结构变形分析
        5.2.1 对机翼的弹性分析
        5.2.2 对飞机机翼的整体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6)开挖作用下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的渗流通道识别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岩体多尺度力学研究
        1.2.2 地下水封洞库围岩渗流特性与稳定性研究
        1.2.3 地下洞室微震监测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2 洞库围岩节理测量、统计与模拟
    2.1 引言
    2.2 工程背景
        2.2.1 锦州某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工程概况
        2.2.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2.3 基于数字摄影测量的洞库围岩节理信息统计
        2.3.1 数字摄影测量系统
        2.3.2 洞库围岩节理测量和分组
        2.3.3 洞库围岩节理参数概率分布规律
    2.4 洞库围岩节理网络模拟
        2.4.1 统计均质区划分及模拟区域
        2.4.2 节理网络模拟参数
        2.4.3 节理网络生成
        2.4.4 节理网络模拟效果检验
    2.5 本章小结
3 洞库围岩表征单元体及多尺度等效力学分析方法
    3.1 引言
    3.2 围岩细观力学参数反分析
        3.2.1 RFPA基本原理
        3.2.2 细观力学参数
    3.3 洞库围岩尺寸效应及表征单元体
        3.3.1 数值分析模型
        3.3.2 尺寸效应分析
        3.3.3 REV及其等效力学参数
        3.3.4 等效力学参数的验证
    3.4 洞库围岩多尺度等效力学分析方法
        3.4.1 多尺度等效力学分析方法
        3.4.2 案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开挖过程微震活动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洞库施工概况
    4.3 洞库微震监测系统构建与测试
        4.3.1 微震监测原理
        4.3.2 微震监测系统构建
        4.3.3 定位精度测试与波速优化
        4.3.4 波形识别和噪声滤除
    4.4 储油洞室开挖过程微震活动特征
        4.4.1 定量微震学理论
        4.4.2 微震时空分布规律
        4.4.3 微震活动特征与开挖施工的响应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开挖过程中的围岩优势渗流通道识别研究
    5.1 引言
    5.2 洞库施工期的围岩渗流规律
        5.2.1 RFPA~(2D)-flow基本原理
        5.2.2 典型洞库结构渗流规律分析
        5.2.3 岩脉影响区渗流规律分析
    5.3 新生微破裂的矩张量分析方法
        5.3.1 矩张量理论
        5.3.2 矩张量分析方法
        5.3.3 计算案例
    5.4 洞库围岩优势渗流通道识别
        5.4.1 洞库围岩新生微破裂的空间分布
        5.4.2 洞库围岩新生微破裂的连通性
        5.4.3 围岩优势渗流通道识别
    5.5 本章小结
6 开挖卸荷作用下洞库围岩能量演化规律与稳定性研究
    6.1 引言
    6.2 开挖卸荷作用下的洞库围岩能量演化规律
        6.2.1 开挖卸荷作用下岩体能量种类
        6.2.2 开挖卸荷作用下的岩体能量转化和3E现象
        6.2.3 开挖过程中洞库围岩能量演化特征
    6.3 基于多尺度等效力学分析的围岩稳定性
    6.4 洞库围岩失稳的微震前兆
        6.4.1 围岩失稳前兆分析方法
        6.4.2 围岩失稳的微震前兆特征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2章中K-S单样本检验量临界值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扩体锚杆承载机理与极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土层锚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土层锚杆锚固机理与荷载传递规律
        1.2.2 岩土锚杆试验技术发展现状
        1.2.3 岩土锚固技术发展趋势
    1.3 扩体锚固技术研究现状
        1.3.1 扩体锚杆研究现状
        1.3.2 桩端阻力与抗拔桩研究方法
    1.4 囊式扩体锚杆构造与施工工艺
        1.4.1 囊式扩体锚杆结构设计
        1.4.2 囊式扩体锚杆施工工艺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扩体锚杆模型承载机理试验
    2.1 引言
    2.2 扩体锚杆荷载传递机理模型试验
        2.2.1 光纤光栅应变测量技术
        2.2.2 模型试验准备
        2.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锚周土体力学响应模型试验
        2.3.1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2.3.2 模型试验准备
        2.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扩体锚杆承载性能现场试验
    3.1 引言
    3.2 扩体锚杆与等直径摩擦型锚杆现场对比试验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场地概况
        3.2.3 试验方案
        3.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扩体锚杆传力机制现场试验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场地概况
        3.3.3 试验方案
        3.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扩体锚杆承载机制数值分析
    4.1 引言
    4.2 数值模型
        4.2.1 基本问题
        4.2.2 数值模型建立基本假定
        4.2.3 数值模型的建立
    4.3 黏性土中扩体锚杆承载性能分析
        4.3.1 黏性土中扩体锚杆荷载传递机制
        4.3.2 锚周土体塑性变形区分析
    4.4 扩体锚杆承载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4.1 扩体锚固段直径影响
        4.4.2 扩体锚固段长度影响
        4.4.3 扩体锚杆埋深影响
        4.4.4 扩体锚杆承载比
        4.4.5 地基土抗剪强度指标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扩体锚杆极限承载力预测方法
    5.1 引言
    5.2 扩体锚杆极限抗拔力计算方法
        5.2.1 锚杆端阻力计算公式建立
        5.2.2 锚周土体破坏范围计算
        5.2.3 关于锚周土体破坏准则探讨
        5.2.4 扩体锚杆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5.3 基于双曲线模型的承载力预测方法
        5.3.1 荷载-位移关系双曲线模型
        5.3.2 利用双曲线模型预测锚杆承载力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在监测节制闸动态变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方法
    1.1 数字摄影技术
    1.2 格网法校正数码相机畸变差
    1.3 三维时间基线视差法
2 节制闸结构变形测量试验过程
    2.1 简介
    2.2 受力分析
    2.3 现场试验
    2.4 试验成果及数据分析
3 结论

(9)基于无人机与摄影测量的不同尺度地质结构面精细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字摄影测量研究现状
        1.2.2 无人机航测研究现状
        1.2.3 不同尺度结构面信息采集方法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及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Ⅰ级结构面-区域断裂精细量测研究
    2.1 断裂带区域条件概况
    2.2 Ⅰ级断裂带大尺度无人机航测
        2.2.1 低空无人机航测理论
        2.2.2 无人机现场工作
        2.2.3 无人机航片后处理
        2.2.4 Ⅰ级断裂带识别分析
        2.2.5 基于Ⅰ级断裂带航测数据的节理统计分析
    2.3 坑探近景摄影测量
        2.3.1 现场摄影测量流程
        2.3.2 节理类型特征分析
        2.3.3 坑探三维模型建立
        2.3.4 地下坑探节理参数提取
        2.3.5 坑探地表节理识别和测量
        2.3.6 坑探和地表的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Ⅱ级结构面-北山典型断层及重点露头Ⅲ级节理研究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新场大尺度航测
        3.2.1 区域航测及模型建立
        3.2.2 节理提取及统计分析
    3.3 近景摄影测量和无人机航测结合的新场重点露头分析
        3.3.1 重点露头三维建模
        3.3.2 节理迹线识别和提取
        3.3.3 近景摄影测量和无人机航测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Ⅳ级结构面-隧道掌子面节理识别
    4.1 隧道掌子面研究
    4.2 隧道工程概况
    4.3 围岩质量等级评价方法
        4.3.1 岩石坚硬程度
        4.3.2 岩体完整程度
        4.3.3 岩体基本质量分级
    4.4 隧道现场掌子面近景摄影测量
        4.4.1 研究方法和思路
        4.4.2 现场具体工作
        4.4.3 掌子面模型建立
    4.5 掌子面岩体完整性分析
        4.5.1 节理迹线提取
        4.5.2 节理迹长分析
        4.5.3 节理产状解译
        4.5.4 掌子面完整性分析
    4.6 隧道掌子面围岩质量等级评价
        4.6.1 现场力学试验
        4.6.2 掌子面围岩分级质量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Ⅴ级结构面-典型断裂内在结构面探槽精细识别
    5.1 典型断裂带探槽概况
    5.2 探槽摄影测量
    5.3 探槽裂隙岩完整性分析
        5.3.1 探槽节理产状提取
        5.3.2 探槽节理迹线提取
        5.3.3 探槽节理迹长统计分析
        5.3.4 探槽Ⅴ级结构面体密度及块体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和课题研究
致谢

(10)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地质工程中的综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1.2.2 数字摄影测量学研究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概述
    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概述
        2.1.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2.1.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
        2.1.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分类
        2.1.4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基本技术指标
        2.1.5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传统空间测量技术的对比分析
        2.1.6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误差分析
    2.2 摄影测量技术概述
        2.2.1 摄影测量的发展历史
        2.2.2 数字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
        2.2.3 摄影测量技术的分类
        2.2.4 摄影测量技术的基本技术指标
        2.2.5 摄影测量技术误差分析
    2.3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数据成果形式
        2.3.1 三维点云数据
        2.3.2 三维数字模型
    2.4 三维激光扫描与摄影测量技术融合方法研究
        2.4.1 三维空间坐标校准融合
        2.4.2 三维点云数据匹配融合
第3章 三维空间影像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研究
    3.1 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获取方法研究
        3.1.1 三维点云数据现场获取工作流程
        3.1.2 三维激光扫描机位点的选择与优化
        3.1.3 三维点云数据彩色信息与灰度值
        3.1.4 三维点云数据的采样间距与扫描时间
    3.2 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3.2.1 三维点云数据拼接
        3.2.2 三维点云数据彩色信息配准
        3.2.3 三维点云数据的坐标校准
        3.2.4 三维点云数据中的植被剔除方法
    3.3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数据获取方法研究
        3.3.1 现场工作流程
        3.3.2 相机拍照的技术方法
    3.4 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数据获取方法研究
        3.4.1 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平台概述
        3.4.2 无人机航线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3.4.3 数码相机的基本设置
        3.4.4 地面坐标控制点的设置方法
第4章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4.1 传统地形测绘方法概述
        4.1.1 有棱镜测量
        4.1.2 免棱镜测量
    4.2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地形海量点云数据的处理方法
        4.2.1 基于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点云数据的抽稀与提取
        4.2.2 不同比尺地形图的测点间距选择
        4.2.3 基于地形三维空间点云数据的地形图绘制
        4.2.4 地形图等高线及地物匹配
        4.2.5 地形图分幅
    4.3 地形三维模型的建立
        4.3.1 传统地形图三维模型化方法
        4.3.2 基于三维点云数据的地形模型化方法
    4.4 应用案例分析
        4.4.1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的地形图测量
        4.4.2 基于无人机航拍的地形图测量
第5章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岩体结构地质编录中的应用研究
    5.1 岩体结构面三维点云数据的识别方法
        5.1.1 基于三维点云数据中的结构面几何形态判识
        5.1.2 基于三维点云数据中的结构面色彩信息判识
    5.2 岩体结构面三维点云数据的提取方法
        5.2.1 结构面空间形态提取方法研究
        5.2.2 结构面空间出露迹线提取方法研究
    5.3 岩体结构面产状的计算方法
        5.3.1 结构面产状的计算原理
        5.3.2 结构面产状计算的计算机编程
        5.3.3 结构面产状自动统计分析编程
    5.4 岩体结构快速辅助地质编录方法
        5.4.1 快速地质编录
        5.4.2 现场复核及补充地质调查
第6章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地质测绘中的应用研究
    6.1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危岩体调查方法研究
        6.1.1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危岩体的识别与提取
        6.1.2 危岩体几何尺寸的量测
        6.1.3 危岩体裂缝调查
        6.1.4 危岩体结构组合特征调查
        6.1.5 危岩体不利结构面产状量测
        6.1.6 危岩体勘察图件的生成
    6.2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滑坡调查方法研究
        6.2.1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数据滑坡调查的基本内容
        6.2.2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滑坡应急抢险中的应用
        6.2.3 滑坡多期三维空间影像技术的对比分析
    6.3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泥石流调查方法研究
        6.3.1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泥石流调查
        6.3.2 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的泥石流调查
    6.4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的隧道、地下硐室测量方法研究
        6.4.1 地下空间三维点云数据获取
        6.4.2 地下三维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6.4.3 地下隧道、硐室岩体结构调查
    6.5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钻孔岩芯存储方法研究
        6.5.1 钻孔岩芯的保存意义
        6.5.2 钻孔岩芯三维空间影像数据的存储
    6.6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物理模型测量方法研究
        6.6.1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物理模型试验中的意义
        6.6.2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离心机模型试验中的应用
        6.6.3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泥石流冲刷模型试验中的应用
    6.7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变形监测方法研究
        6.7.1 基于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变形监测原理
        6.7.2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滑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6.7.3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危岩体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6.7.4 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地面沉陷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数字摄影技术测量结构变形的应用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隧道块状节理岩体破坏前兆规律及块体垮塌监测预警方法[D]. 胡杰. 山东大学, 2021(10)
  • [2]基于数字摄影技术的动态变形数据的卡尔曼滤波分析[J]. 安丰亮,张安梅,杨明辉,钟华,孙晓臣. 山东科学, 2021(04)
  • [3]基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桥梁动态变形监测研究[D]. 刘志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1)
  • [4]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飞机结构瞬间变形监测中的研究[D]. 吴丽媛.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开挖作用下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的渗流通道识别与稳定性研究[D]. 庄端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7]扩体锚杆承载机理与极限承载力研究[D]. 郭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8]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在监测节制闸动态变形中的应用[J]. 张国建,于承新,郭广礼.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7(06)
  • [9]基于无人机与摄影测量的不同尺度地质结构面精细识别[D]. 李煜. 南京大学, 2017
  • [10]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地质工程中的综合应用研究[D]. 董秀军.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标签:;  ;  ;  

数码摄影技术在结构变形测量中的应用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