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胰岛素及其生长因子与局灶性脑缺血的脑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侯坤[1](2021)在《IL-4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受缺血部位微环境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小胶质细胞的不同极化表型对损伤的发展和神经恢复的结局是至关重要的。既往研究发现,人为将M1型小胶质细胞诱导成M2型小胶质细胞细胞,可减轻短暂性脑缺血小鼠模型的梗死面积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小胶质细胞具有不同的极化表型,可以解释小胶质细胞在同一疾病的作用双重性。因此,有目的地抑制小胶质细胞由M2型向M1型极化,或诱导M1型向M2型极化,或降低M1型/M2型的比值,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IL-4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对体内多种免疫细胞均有调节作用。IL-4可刺激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向抗炎表型转化,从而抑制炎症进展,促进组织修复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目前,IL-4已应用于脑出血、脊髓损伤、癫痫、阿尔兹海默病等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本研究拟探讨IL-4在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价值。方法:1、构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 MCAO)模型,分假手术组与模型组,ELISA法检测大鼠外周血TNF-α、IFN-γ、IL-4、TGF-β和BDNF等炎症因子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大鼠小胶质细胞极化表型的变化。取脑梗死患者和健康成人对照的外周血,ELISA法检测上述炎症因子的变化。2、构建大鼠t MCAO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IL-4组和IL-4+AS1517499组。3天后予神经功能评分。取大鼠外周血,检测炎症因子的变化。处死大鼠,TTC染色,计算梗死容积,免疫荧光检测大鼠小胶质细胞极化表型的变化,TUNEL染色检测缺血半暗带组织细胞凋亡,Nissl染色法检测缺血半暗带神经元损伤。3、培养HAPI小胶质细胞系,对小胶质细胞进行氧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处理,分为Control组、OGD组、OGD+IL-4组、OGD+IL-4+AS1517499组。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IL-2,TNF-α,IL-10,TGF-β,BDNF等炎症因子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JAK1、p-JAK1、STAT6、p-STAT6的表达水平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胶质细胞系极化表型的变化。荧光微球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内吞能力的变化。4、培养RN-C神经元细胞系,建立神经元OGD培养模型,与预处理后的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分为Control组,OGD组,IL-4组,IL-4+AS1517499组。流式细胞术评价RN-C的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RN-C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5、统计分析使用Graph Pad Prism9进行。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神经功能评估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多组间比较采取Dunn’s多组比较,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与健康对照相比,脑梗塞患者血液中IFN-γ、TNF-α、TGF-β、BDNF和IL-4均明显升高,其中IFN-γ、TNF-α、BDNF和IL-4梗塞后第一天升高最明显,梗塞后第三天开始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健康对照。2、相较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外周血中IFN-γ、TNF-α和IL-4水平均上升,BDNF水平下降。给予IL-4后,IL-1β,IL-2,TNF-α水平下降,IL-10,TGF-β,BDNF水平上升,联合给予IL-4+AS1517499后,IL-1β,IL-2,TNF-α水平上升,IL-10,TGF-β,BDNF水平下降。3、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缺血半暗带中小胶质细胞活化增加,M1与M2表型均增加。给予IL-4后,M2表型小胶质细胞增多,给予IL-4+AS1517499后,M2表型小胶质细胞减少。4、相较于假手术组,各模型组均出现明显的脑梗死。与模型组相比,给予IL-4后,脑梗死容积减少,联合给予IL-4+AS1517499后,大鼠脑脑梗死容积增加。5、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给予IL-4后,细胞凋亡显着减少,同时给予IL-4+AS1517499后,凋亡明显增加。尼氏染色法检测神经元修复情况,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神经元尼氏小体明显减少,给予IL-4后尼氏小体增加,给予IL-4+AS1517499后,尼氏小体减少。6、与正常组和OGD组相比,给予IL-4后,CD163表达上升,给予IL-4+AS1517499后,CD163表达下降。与正常组和OGD组相比,给予IL-4后,小胶质细胞JAK1磷酸化(p-JAK1)增加、STAT6磷酸化(p-STAT6)增加,给予STAT6磷酸化抑制剂AS1517499后,JAK1磷酸化水平无变化,STAT6磷酸化水平降低。与正常组和OGD组相比,给予IL-4后,IL-1β、IL-2、TNF-α表达显着下调,IL-10,TGF-β,BDNF表达显着上升。给予IL-4+AS1517499后,IL-1β、IL-2、TNF-α表达上升,IL-10,TGF-β,BDNF表达下降。7、与正常组和OGD组相比,给予IL-4后,小胶质细胞的内吞能力增加,给予AS1517499后,内吞作用降低。8、在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模型中,与Control组相比,OGD组RN-C细胞明显增加,IL-4处理后,RN-C的凋亡明显减少,凋亡蛋白表达下调,与IL-4组相比,IL-4+AS1517499组凋亡增加,凋亡蛋白表达增加。结论:1、IL-4通过JAK1-p JAK1-STAT6-p STAT6信号通路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2、IL-4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对缺血性卒中大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3、给予IL-4后,小胶质细胞分泌的促炎因子(IL-1β,IL-2,TNF-α)下降,抗炎因子(IL-10,TGF-β,BDNF)上升,吞噬能力增强,进而减少神经元凋亡与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窦莉[2](2021)在《“加味益神启窍方”治疗脓毒症相关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评估“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脓毒症相关脑病脑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2)构建脓毒症相关脑病动物实验模型,通过观察“加味益神启窍方”对炎症介质和胆碱能系统的影响,探究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入住江苏省中医院EICU符合脓毒症脑病诊断的患者共计40例。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标准治疗,在此基础上,中药组给予“加味益神启窍方”:生石膏30g、黄芪30g、黄芩10g、当归10g、石菖蒲10g、桃仁10g、白芷10g、大黄5g。浓煎至100ml,每日两次;对照组给予等量温开水鼻饲。两组治疗疗程均为5天。入院后第1个24h记作day1,比较两组全身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神经损伤生化标志物(NSE、5100β)、血清细胞因子(IL-6、IL-1B、IL-2、IL-4、IL-5、IL-8、IL-10、IL-12、IL-17、TNF-α、IFN-α、IFN-γ)、胆碱能相关指标(血清 AchE、ChAT)、T细胞亚群计数、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治疗期间进行安全性评价,记录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随访至28天,记录两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病死率。(2)将3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2只。按照分组及给药方案给药一次,除正常组外,剩余动物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脓毒症模型。观察24小时,脓毒症大鼠出现神经行为异常,神经行为学评估:神经反射评分≤6分判定模型成功。①造模成功后三组大鼠继续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按30ml/kg/24小时,每2小时一次。中药组按0.5ml/100g分三次灌胃给药(1h、3h、5h),空白组与模型组在每个时间节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②给药6h后:检测3组大鼠腹静脉血NSE、S100β、TNF-α、IL-6、AchE、ChAT和神经反射评分,并随机处死各组大鼠各6只,取一半脑组织匀浆上清液用于行NSE、S100β、TNF-α、IL-6、AchE、ChAT检测;另一半脑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致密神经元的比例及脑细胞凋亡情况。③给药12h后:检测3组剩余大鼠血清NSE、S100β、TNF-α、IL-6、AchE、ChAT及神经反射评分,处死所有大鼠后用取一半脑组织匀浆上清液检测NSE、S100β、TNF-α、IL-6、AchE、ChAT;另一半脑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致密神经元的比例及脑细胞凋亡情况。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表明:①与day1比较,中药组day5的WBC、NEUT及PCT均显着下降(P<0.05),且经中药治疗,day5中药组PC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与day1相比,中药组IL-5、IL-6及IL-17均显着下降(P<0.05),TNF-α非常显着下降(P<0.01),IL-4和IL-10均显着上升(P<0.05);对照组IL-6、IL-17及TNF-α均显着下降(P<0.05);且中药干预后IL-6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患者day5与day1比较,NSE及S100β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其中中药组NSE水平呈非常显着下降(P<0.01);中药干预后,NSE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但两组S100β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与day1比较,治疗后中药组及对照组AchE含量均有非常显着下降(P<0.05),且中药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AchE含量有显着下降(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ChAT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治疗后与day1相比,两组组患者GCS评分均有显着的提高(P<0.01,P<0.05),且中药干预后GCS评分较对照组有非常显着改善(P<0.01)。⑤两组患者day1、day5,GCS评分对SAE患者预后评价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4、0.784,根据约登指数取GCS评分的最佳截断值点为day5中≦8分,敏感度77.78%,特异度68.18%,95%置信区间(0.626,0.898)。两组患者day1、day5,S100β水平对SAE患者预后评价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00.681,根据约登指数取5100β水平的最佳截断值点为day5中>0.37ug/l,敏感度为94.44%,特异度为36.36%,95%置信区间(0.514,0.819)。⑥GCS评分和NSE水平呈负相关(P<0.001);GCS评分和S100β水平呈负相关(P<0.001)。⑦与day1相比,两组患者CD4+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经中药干预后,患者CD8+水平显着下降(P<0.05),且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day5与day1相比,CD4+/CD8+均显着升高(P<0.05),且中药组较对照组治疗后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⑧中药组及对照组经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有非常显着下降(P<0.01),但两组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相比,中药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明显降低(P<0.05)。(2)动物实验表明:①病理学观察,模型组6h和12h的节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中药干预后6h和12h,中药组核固缩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同时,中药干预6h与12h之间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TUNEL结果显示,模型组6h和12h脑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中药治疗后6h和12h,中药组脑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中药治疗6h和12h的细胞凋亡率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ELISA法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和脑匀浆中IL-6、TNF-α、NSE和S100β水平在6h和12h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中药干预后6小时和12小时,中药组血清和脑匀浆中IL-6、TNF-α、NSE和S100β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同时,中药干预6h和12h的测量水平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着(P<0.05)。④IHC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6h和12h脑组织中IL-6和TNF-α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治疗后6h和12h脑组织IL-6和TNF-α蛋白表达明显抑制(P<0.05)。模型脑组织在6小时和12小时的AchE和ChAT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中药干预后,中药组6h和12h脑组织中AchE和ChAT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同时,中药干预6h和12h时AchE和ChAT蛋白的表达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脓毒症脑病是脓毒症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神经—免疫—炎症反应是导致SAE损伤的主要原因。(2)“加味益神启窍方”可以改善SAE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提高抑炎因子水平,减轻失控炎症反应介导的脑损伤。(3)“加味益神启窍方”可以通过调节胆碱能系统发挥抗炎作用。(4)SAE患者存在一定程度免疫抑制,“加味益神启窍方”可以改善患者免疫抑制状态,通过降低抑制性T淋巴细胞及增加辅助性T淋巴细胞发挥作用。(5)“加味益神启窍方”可以改善SAE患者脑功能,缩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但对病死率及28天生存率无改善。(6)SAE患者血清S100β与脑功能严重程度呈负相关,通过检测血清S100β水平诊断及评估SAE具有可行性。(7)脓毒症可诱导大鼠神经炎症反应,“加味益神启窍方”可通过改善脓毒症神经炎症反应达到脑保护作用。胆碱能系统的损伤可导致脓毒症大鼠脑损伤,“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脓毒症所致胆碱能系统损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刘玥欣[3](2021)在《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鹿茸多肽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鹿茸多肽(Velvet antler peptide,VAP)对神经元修复及保护作用,阐释VAP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作用机制,为临床鹿茸防治MCI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利用体内、体外实验,探讨VAP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MCI作用机制。1 VAP鉴定及检测利用双缩脲法鉴定VAP理化性质;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测定VAP分子量;利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Precolumn derivatization-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PD-HPLC)测定VAP不同成分含量。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鹿茸改善MCI的作用机制利用TCMID数据库、Pubchem数据库筛选鹿茸活性成分及靶点;利用OMIM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筛选MCI作用靶点;利用Venny 2.1在线作图工具平台筛选鹿茸-MCI作用靶点;利用STRING 11.0蛋白质互作平台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8.0网络拓扑属性分析软件,基于拓扑分析、聚类分析筛选PPI网络核心靶点;利用Cytoscape 3.8.0网络拓扑属性分析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模型,分析核心成分;利用R语言及Bioconductor生物信息软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以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对共同靶点所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代谢通路等进行归纳。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VAP改善不同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采用腹腔注射东莨菪碱法、单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分别诱导不同MCI大鼠模型。利用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VAP对不同MCI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的影响;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VAP对不同MCI模型大鼠海马区病理学变化的影响;利用ELISA检测VAP对不同MCI模型大鼠血清中SOD、MD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睾酮(Testosterone,T)、皮质醇(Cortisol)含量变化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VAP对不同MCI模型大鼠海马区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4基于代谢组学分析VAP改善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二级质谱联用(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对由腹腔注射东莨菪碱法复制的MCI模型大鼠脑组织、肾脏进行检测,分析各组间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动态变化情况。5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VAP拮抗由冈田酸(Okadaic acid,OA)诱导的受损HT22细胞的作用机制利用OA诱导HT22细胞损伤建立模型,给药后,利用CCK-8法检测HT22细胞活性,WST-1法、可分光光度法检测HT22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或含量变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HT22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 VAP鉴定及检测实验中选用的VAP理化性质为蛋白质,分子量约为3.2k Da,由17种氨基酸组成,其中必须氨基酸共有7种,含量为393.39±1.65g/kg,氨基酸总含量为826.55±10.75g/kg,不同成分含量稳定,可用于本实验研究。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鹿茸改善MCI的作用机制鹿茸中多数活性成分为VAP中的重要构建物质,利用交互网络发现鹿茸活性成分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改善MCI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体内神经信号转导、神经元损伤、氧化应激过程、性激素类作用等途径相关,为本研究探讨VAP对MCI的改善作用提供方法与思路。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VAP改善不同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VAP能够提高不同MCI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海马区固缩现象,增加不同MCI模型大鼠血清中SOD、BDNF、NGF、VEGF、T、Cortisol含量(P<0.05或P<0.01),减少MDA含量(P<0.05或P<0.01),升高Bcl-2、m TOR表达水平(P<0.05或P<0.01),降低Bad、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P<0.05或P<0.01)。4基于代谢组学分析VAP改善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VAP改善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脑内叶酸及脂质代谢、环磷酸腺苷能量循环、氨基酸生物合成,以及肾脏中性激素分泌等多种途径相关。5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VAP拮抗由冈田酸(Okadaic acid,OA)诱导的受损HT22细胞的作用机制VAP能够提高受损HT22细胞存活率(P<0.01),增强受损HT22细胞中SOD、GSH-PX活力(P<0.01),减少MDA含量(P<0.01),降低Bad、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P<0.01),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P<0.01)。结论:VAP可能通过“填精补髓”作用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拮抗由OA诱导的受损HT22细胞,并提高不同MCI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调节肾脏功能、促进神经元细胞生长、增殖与分化,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脑内叶酸及脂质代谢、环磷酸腺苷能量循环、氨基酸生物合成,以及肾脏中性激素分泌等多种途径相关。
李珺[4](2021)在《低氧胁迫下小鼠海马组织转录组分析及预适应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气及其葡萄糖持续供应是保障大脑活力和功能发挥的基础。低氧引起组织、细胞功能和代谢障碍,也与众多肿瘤发生直接相关。低氧预适应(Hypoxia preconditioning,HPC)是机体为了适应低氧状态,在有限时间内积极调动内源性保护机制,激活氧感受器/信号转导通路,调控下游靶基因转录及表达以提高低氧耐受性的生物应激现象。Pre-m RNA可变剪接与转录紧密偶联,是生物功能复杂性和蛋白质组多样性的重要原因。神经系统中存在大量特异性可变剪接事件,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细胞特异性分化、疾病发生等。低氧胁迫pre-m RNA可变剪接已有相关研究的报道,但大多数工作主要围绕各种肿瘤低氧微环境对机体的损伤。基于二代转录组学数据研究HPC对脑组织的保护机制还很少见。因此,本文基于小鼠低氧预适应(Whole-body hypoxic preconditioning,WHPC)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结合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鉴定若干调控HPC关键基因和差异可变剪接事件,从转录组水平,乃至上游代谢和信号传导通路层面上理解小鼠在低氧胁迫下预适应保护机制,为实体瘤、血管性疾病等相关疾病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有益帮助。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小鼠WHPC动物模型。利用HE染色组织形态学观察、氧化应激指标、HIF-1α和HO-1 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定量评估小鼠WHPC动物模型。研究发现在建模过程中,随着小鼠低氧预处理次数增加,小鼠耐低氧时间也逐渐延长。HE染色显微观察发现,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由散乱稀疏逐渐恢复正常,细胞水肿、空泡样改变呈恢复趋势。低氧预处理一次、两次和三次样本组(H1组、H2组和H3组)SOD活力、MD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低氧预处理四次(H4组)相对于H3组,SOD活力、MDA表达水平降低。HIF-1α和HO-1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在H4组显着升高。综上所述,此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低氧预处理对小鼠海马组织产生了预适应,为后续实验奠定坚实基础。(2)分析低氧预处理小鼠海马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在建立小鼠WHPC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选择H0组(未做低氧预处理的对照组)、H1组和H4组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数据进行质控分析。利用edge R及DESeq2等软件对不同低氧预处理组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筛选,并对筛选的DEGs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q RT-PCR技术对13个关键DEGs进行了实验验证。GO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参与调控应激反应、细胞能量代谢、抗炎症反应、血管生成等方面。KEGG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参与调控胆碱能突触、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TNF、MAPK等多条信号通路。(3)分析低氧预处理小鼠海马组织差异可变剪接事件。采用Hisat2和STAR软件将RNA-Seq测序得到的质控数据与小鼠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使用r MATS软件分析了H0组、H1组和H4组差异可变剪接事件,采用半定量RT-PCR验证了Edrf1、Lrrc45、Rbm41和ptk2差异可变剪接基因(Differential alternative splicing genes,DASGs)。GO富集分析显示,DASGs主要参与调控RNA剪接、RNA聚合酶II转录、组蛋白H3去乙酰化等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DASGs涉及糖代谢、谷氨酰胺代谢、免疫调节、生理节律的调节等相关信号通路。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除Rbm41外显子保留率没有显着差异外,不同低氧预处理促进了Edrf1、Lrrc45和ptk2外显子跳跃。(4)为进一步理解小鼠在低氧胁迫下适应性保护机制,我们建立了HPC小鼠HT22细胞模型。通过细胞存活率、LDH漏出率和氧化应激指标评估了HT22细胞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验证了7个DEGs(Hbb-bt、Nr4a1、Cyr61、Txnip、Dusp、Ddit4、Glut1)表达情况和5个DASGs(TUBD、Ndrg2、PLOD2、Edrf1、Lrrc45)的外显子保留率。结果表明:与H0组相比,H1组HT22细胞系存活率降低,LDH漏出率升高,SOD活力、MDA水平升高;H4组HT22细胞系存活率显着上升,LDH漏出率降低,SOD活力、MDA水平降低。DEGs验证结果显示,H1与H0组间比较,DEGs相对表达量整体趋势明显升高。H4与H1组间比较,Txnip相对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Cyr61、Hbb-bt、Nr4a1、Dusp和Glut1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DASGs验证结果显示,H1与H0组间比较,TUBD和PLOD2外显子保留率没有显着差异,低氧预处理促进Ndrg2、Edrf1和Lrrc45外显子跳跃。H4与H1组间比较,Lrrc45外显子保留率没有显着差异,低氧预处理促进了TUBD、Ndrg2、PLOD2和Edrf1可变外显子的跳跃。
李中康[5](2021)在《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动物实验:观察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损伤大鼠体重、血脂水平、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o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 p65(NF-κBp65)、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保护脑组织的机制。2.临床研究:探究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LR4、NF-κBp65、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激酶1(TAK1)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差异,为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客观依据及辨证思路,为探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1.动物实验: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低剂量组(以下简称低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中剂量组(以下简称中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高剂量组(以下简称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尾静脉取血检测血脂。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后,再次取血检测血脂,用线栓法致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脑梗死损伤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调脂通脉解毒方灌胃,西药组与尼莫地平溶液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评分。灌胃2周后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并取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和NF-κB p65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Lp-PLA2、TNF-α、hs-CRP、IL-6含量。2.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直门医院及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患者170例及健康体检者10例,根据四诊信息填写临床病例观察表进行证候评分确定中医证候,分析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候间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病因分型及血清TLR4、NF-κBp65、TAK1、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的特点。结果1.动物实验1)大鼠血脂检测显示:经高脂饲料喂养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较喂养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后较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TC、TG、LDL-C水平均出现降低(P<0.05),高剂量组HDL-C水平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较其他组TC、TG和LDL-C水平下降幅度更大(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在TC、TG和LDL-C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HDL-C水平上升高(P<0.05)。2)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调脂通脉解毒方各剂量组及西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升高(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评分升高(P<0.05),而高剂量组和西药组较其他各组升高更显着(P<0.05),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大鼠脑组织TTC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均出现脑梗死,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与西药组脑梗死体积均减少(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高剂量组较西药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TLR4水平降低(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和西药组TLR4 水平降低(P<0.05);高剂量组与西药组TLR4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F-κB p65表达水平比较,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p-NF-κB p65水平降低(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水平降低最多(P<0.05)。5)Elisa检测结果显示:Lp-PLA2、TNF-α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5),且高剂量组降低最多(P<0.05)。hs-CRP、IL-6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hs-CRP、IL-6水平降低最多(P<0.05),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1)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34.70%),气虚血瘀证其次(21.76%),其余各证候分布较少,分别为风痰阻络证(17.65%)、肝阳上亢证(14.12%)、痰热腑实证(11.76%)。2)性别、年龄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67.1±10.8岁。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其中65~80岁的患者占到48.2%,65岁以下患者占35.9%。40~65岁患者风痰阻络证居多(31.15%),65~80岁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53.66%),80~90岁年龄段的患者气虚血瘀证居多(59.26%)。3)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特点:TOAST分型在各中医证候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多表现为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而气虚血瘀证多表现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其余各证候间脑卒中分型无明显差异。4)各证候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正常组相比,各证候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TLR4、TAK1、NF-κBp65表达量最高(P<0.05),气虚血瘀证其次(P<0.05)。肝阳上亢证和痰热腑实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间IL-6水平比较,气虚血瘀证表达量最高(P<0.05),痰瘀互结证其次,与风痰阻络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调脂通脉解毒方可以调节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并能够减少脑组织中的NF-κB p65和TLR4蛋白的表达,降低Lp-PLA2、TNF-α hs-CRP、IL-6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性损伤,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抑制TLR4/NF-κB通路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发挥保护作用。2.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为主,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存在差异,TLR4、TAK1、NF-κB p65、IL-6等炎症因子在不同中医证候中有不同的水平特点,与中医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相符,可作为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型的客观依据。
杜欣[6](2021)在《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阐明牛黄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内在生物学机制。方法:1.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模型的建立以及缺氧/复氧模型的建立(1)利用体外原代细胞培养技术,提取大脑皮质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细胞鉴定;(2)利用transwell板将三种细胞共培养,构建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的模型,利用TEER值,判定模型是否成功;(3)采用缺氧1h,复氧24h,构建OGD/R模型,利用TEER值、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判定模型是否成功。2.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三种细胞的毒性利用不同浓度的牛黄(Bezoar)、牛磺酸(Taurine)、牛黄熊去氧胆酸(TUDCA)和熊去氧胆酸(UDCA),作用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分别干预24h和48 h,利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检测每种不同浓度的药物对细胞的毒性。3.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通过OGD/R模型,检测牛黄、牛磺酸、TUDCA和UDCA的不同剂量对细胞的作用,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每种药物的最佳剂量;(2)利用药物的最佳剂量进行干预,通过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TEER值、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和γ-GT;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氧化应激指标SOD、NO、MDA以及神经元凋亡率。(3)牛黄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机制研究加入抑制剂LY294002,检测牛黄对细胞的干预是通过PI3K/AKT通路实现的;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金属蛋白酶MMP2、MMP9,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5 以及 HIF-1α、VEGF、PI3K、AKT、p-AKT。4.不同配伍组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利用OGD/R模型,筛选牛磺酸+牛磺熊去氧胆酸(T+T),牛磺酸+熊去氧胆酸(T+U)的最佳剂量;(2)利用药物的最佳剂量进行干预,通过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TEER值、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和γ-GT;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氧化应激指标SOD、NO、MDA以及神经元凋亡率。5.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利用T+U的最佳剂量,进行OGD/R的造模,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金属蛋白酶 MMP2、MMP9,紧密连接蛋白 ZO-1、Occludin、Claudin-5 以及 NF-κBp65,p-P65,IKBα,p-IKBα 蛋白表达。6.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利用T+T的最佳剂量,进行OGD/R的造模,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金属蛋白酶MMP2、MMP9,紧密连接蛋白 ZO-1、Occludin、Claudin-5,CA43、AQP4以及 P38MAPK,P-P38MAPK。结果1.获得了纯度较高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1)神经元培养7d后成熟,经MAP2免疫荧光鉴定,纯度大于95%;(2)星形胶质细胞培养7d后成熟,经GFAP免疫荧光鉴定,纯度大于95%;(3)内皮细胞培养7d后成熟,经Ⅷ因子免疫荧光鉴定,纯度大于95%。2.利用transwell,建立了脑神经血管单元的模型(1)该模型的电阻值在3-5天趋于平稳;(2)三细胞共培养,三种细胞的状态和单细胞相比,更佳。3.成功复制OGD/R模型利用缺氧1h,复氧24h,能够成功复制OGD/R模型,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电阻值降低,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升高,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实验研究。4.筛选药物毒性利用不用浓度的牛黄、牛磺酸、牛磺熊去氧胆酸和熊去氧胆酸分别干预24h和48h,筛选药物的毒性。5.筛选药物的保护剂量利用无毒性的各种药物浓度,通过OGD/R造模方法,检测细胞活力,筛选出保护作用的最佳剂量。6.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牛黄及其有效成分降低LDH,升高γ-GT,提高TEER值和降低荧光素钠渗透系数;(2)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减少炎症因子TNF-α、IL-6、IL-1 β的水平;(3)牛黄及其有效成分降低NO、MDA的水平,升高SOD的水平;(3)牛黄及其有效成分抑制神经元的凋亡;(4)牛黄降低MMP2、MMP9的蛋白表达;(5)牛黄能升高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提高ZO-1、Occludin、Claudin-5的蛋白表达;(6)牛黄通过HIF-α/VEGF,PI3K/AKT通路,发挥保护NVU的作用,牛黄降低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I3K、AKT的蛋白表达水平。7.不同配伍组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筛选了配伍组分的最佳剂量,T+T的最佳剂量1mM Taurine和1μM TUDCA,T+U的最佳剂量1mM Taurine和1μM UDCA;(2)T+T、T+U有效保护血脑屏障,降低TEER值,降低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升高γ-GT;(3)T+T、T+U有效减轻细胞损伤,降低LDH的水平;(4)T+T、T+U有效减轻炎症反正,降低TNF-α、IL-6、IL-1β的值;(5)T+T、T+U有效抑制氧化反应,降低NO、MDA的水平,升高SOD的活力;(6)T+T、T+U抑制神经元的凋亡率。8.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1)T+U抑制神经元的凋亡率;(2)T+U 提高 ZO-1、Occludin、Claudin-5 的蛋白表达;(3)T+U降低MMP2、MMP9的蛋白表达;(4)T+U降低Bax、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5)T+U降低MyD88、P-P65、P-IKB α的蛋白表达,通过MyD88/NF-κB信号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9.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牛黄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1)T+T抑制神经元的凋亡率;(2)T+T 提高 ZO-1、Occludin、Claudin-5 的蛋白表达;(3)T+T降低MMP2、MMP9的蛋白表达;(4)T+T降低Bax、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5)T+U降低AQP4、P38MAPK,升高CX43的蛋白表达。结论(1)牛黄、牛磺酸、TUDCA和UDCA能够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的水平,抑制神经元的凋亡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2)牛黄通过HIF-1α/VEGF和PI3K/AKT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3)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配伍,发挥协同作用,比单独使用牛磺酸药效更好;(4)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1000:1的配伍能够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的水平,保护血脑屏障,抑制神经元的凋亡,能够抑制通路MyD88/NF-κB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5)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1000:1的配伍能够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保护血脑屏障,能够抑制P38MAPK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
刁多杰措[7](2021)在《西宁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及预后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及预后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相关性;分析不同程度代谢紊乱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青海省人民医院2019年11月份至2020年7月份神经内科收住的缺血性脑卒中且首次发病的患者做为研究对象,经严格的纳排标准筛选出符合本研究的患者161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血糖、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指数(BMI)等临床资料,分为MS组(n=58例),无MS组(n=103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情况,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1.MS组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明显高于无MS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与MS(rs=0.319)、代谢紊乱程度(rs=0.390)、高血压(rs=0.191)、高血糖(rs=0.293)、BMI≥25kg/m2(rs=0.241)、高TG(rs=0.167)、低HDL-C(rs=0.167)均呈正相关;4.MS组的患者较无MS组的患者更易出现不良预后结局(P<0.05);5.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卒中后其预后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患者预后与MS(rs=0.369)、代谢紊乱程度(rs=0.427)、高血压(rs=0.214)、高血糖(rs=0.256)、BMI≥25kg/m2(rs=0.349)、高TG(rs=0.260)均呈正相关。结论:1.西宁地区合并MS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障碍较无MS的患者重;2.西宁地区合并MS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较无MS的患者差;3.代谢紊乱程度越重,患者发病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越重,越易出现不良预后结局。
赫玉香[8](2021)在《杜鹃花总黄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阶段STIM-Orai调控的SOCE通路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杜鹃花总黄酮(Total flavones of Rhododendra simsii Planch,TFR)通过基质相互作用分子(Stromal interaction molecule,STIM)/钙释放激活钙通道调节分子(Calcium release-activated calcium channel modulator,Orai)调控的钙库操作性钙内流(Store-operated calcium entry,SOCE)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不同阶段脑组织的影响。方法:1.在体实验:运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构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13组,分别是假手术组(Sham)、MCAO组(1 d、3 d、14 d)、TFR组(1 d、3 d、14 d)、TFR+SOCE抑制剂2-氨基乙基联苯基硼酸酯(2-Aminoethoxydiphenyl borate,2APB)组(1 d、3 d、14 d)、2APB组(1 d、3 d、14 d),每组各8只。除Sham组,其余各组建立MCAO模型。除Sham、MCAO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外,1 d组TFR(100 mg/kg)采用尾静脉注射给药,3 d、14 d组均灌胃给予TFR(60 mg/kg)直至取材,SOCE通道抑制剂组术后腹腔注射2APB(2.5mg/kg)。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1、IL-6、TNF-α的活性;HE染色检测大鼠缺血脑组织的病理变化;TTC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梗死的情况;Western blot和RT-q PCR分别检测各时段脑组织STIM1、STIM2、Orai1、Caspase-3、PKB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慢性恢复期14 d时各组大鼠脑神经元的生长情况。2.离体实验:体外培养PC12细胞,检测急性期细胞水平变化,随机分为5组,分为正常组(Normal)、缺氧复氧组(Model)、TFR组(0.3 mg/m L)、TFR+2APB组(0.3 mg/m L+22.51 mg/m L)、2APB组(22.51 mg/m L)。采用CCK-8检测TFR不同浓度下的细胞活力;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TFR及SOCE信号通路阻断剂对缺氧复氧PC12细胞Ca2+浓度的变化;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FR及SOCE信号通路抑制剂对缺氧复氧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在体实验:(1)与Sham组相比,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在各个时段的评分均显着增加(P<0.01);与同时段MCAO组相比,TFR能够明显降低各个时间段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P<0.05),1 d、3 d加入阻断剂2APB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进一步降低(P<0.01)。而14 d时,TFR+2APB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TFR组(P<0.05)。(2)ELISA检测法结果显示,各时间点的MCAO大鼠血清中的IL-1、IL-6、TNF-α含量均显着高于Sham组(P<0.01);与同时段MCAO组相比,各时间段TFR组IL-1、IL-6、TNF-α含量均显着下降(P<0.05,P<0.01);与同时段TFR组相比,1 d、3 d TFR+2APB组IL-1、IL-6、TNF-α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而14 d组以上指标均显着高于TFR组(P<0.05);与同时段2APB组比较,各时间段TFR+2APB组IL-1、IL-6、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3)HE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细胞排列规则,核仁清晰,而不同时段的MCAO组形态均不规则,表现为细胞结构紊乱、空泡形成、细胞坏死。与同时段MCAO组相比,各时间点TFR组大鼠梗死侧脑组织细胞坏死明显减少,加入抑制剂2APB后,1 d、3 d脑损伤程度进一步显着降低,但14 d组脑损伤加重。TTC染色法结果显示,各时间段MCAO组出现明显脑梗死灶。与同时段MCAO组相比,各时间点TFR组大鼠脑梗死灶明显减少,脑梗死率明显降低(P<0.01),尤其是14 d TFR组效果最明显;与同时段TFR组相比,1 d、3 d TFR+2APB组脑梗死面积显着减少,脑梗死率显着降低(P<0.01),而14 d组则明显增大(P<0.01);与同时段2APB组相比,各时间段TFR+2APB组脑梗死率均显着降低(P<0.05)。(4)Western blot和RT-q 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1 d、3 d MCAO大鼠脑组织中STIM1、STIM2、Orai1、Caspase-3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KB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而14 d MCAO组STIM1、STIM2、Orai1、PKB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Caspase-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同时段MCAO组相比,1 d、3 d TFR组大鼠脑组织中STIM1、STIM2、Orai1、Caspase-3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PKB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5)。而连续用药TFR 14 d后,相较于MCAO组,TFR组STIM1、STIM2、Orai1、PKB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5),Caspase-3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同时段TFR组或2APB组相比,1 d、3 d TFR+2APB组STIM1、STIM2、Orai1、Caspase-3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PKB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5);14 d时,TFR+2APB组STIM1、STIM2、Orai1、PKB的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低于TFR组,但高于2APB组(P<0.05),Caspase-3蛋白及mRNA表达高于TFR组(P<0.05),低于2APB组(P<0.05)。(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14 d Sham组、MCAO组与2APB组并未见Brdu/MAP-2双标阳性细胞,14 d TFR组可见少量Brdu/MAP-2双标阳性细胞表达,而加入SOCE信号通路阻断剂2APB后Brdu/MAP-2双标阳性细胞表达减少。2.离体实验:(6)CCK-8结果显示,当TFR浓度大于1.05 mg/m L时,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P<0.01);(7)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PC12细胞经缺氧复氧处理后其Ca2+荧光强度较Normal组明显增高(P<0.01);用药TFR后,Ca2+荧光强度较Model组明显降低(P<0.05);与TFR组或2APB组相比,TFR+2APB组Ca2+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1)。(8)Model组与Normal组相比,PC12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增高(P<0.01);与Model组相比,TFR组PC12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与TFR组或2APB组相比,TFR+2APB组PC12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P<0.05)。结论:TFR具有改善MCAO大鼠脑组织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控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期的SOCE通路活性有关。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时,急性期TFR可能通过抑制SOCE通路活化,减少炎症因子表达,保护受损的脑组织损伤;后期TFR可能通过促进SOCE通道基因表达,上调其活性,促进缺血区周边的神经发生,减少神经元凋亡,从而发挥改善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王亚玲[9](2021)在《电针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屏障损伤的效应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大脑中动脉栓塞手术(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观察针刺对中风后肠道Treg/γ δ T细胞表达和紧密连接功能的影响,探讨电针对中风后大鼠肠道屏障损伤的改善作用,从肠脑轴角度探究电针抗缺血性中风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实验选用250-300g雄性SPF级别的Sprague-Dawley(SD)大鼠65只,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CAO)和电针组(MCAO+电针,mEA)。构建大脑中动脉栓塞所致的脑缺血模型,手术成功后,即进行电针“百会”干预,电针参数为2/15Hz,1-1.2mA,20Min/次,每天一次直至大鼠处死。利用Longa神经功能评分和TTC染色评价模型是否成功。2.采用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测量实验组大鼠血清IL-1β、IL-10水平及缺血侧大脑中TNFα、IL-1β、CXCL1和CXCL2表达水平,观察电针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采用ELISA和RT-qPCR法测量实验组大鼠小肠细胞因子TNFα、IL-1δ、IL-10、CXCL1和CXCL2的表达水平,评价电针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炎症因子的调节;采用ELISA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D-LAC)水平,评价电针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机械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3.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小肠粘膜固有层中γ δT细胞(CD45+CD4-TCRγ δ+)和Treg细胞(CD45+CD4+Foxp3+T)表达差异,评价电针对小肠Treg和γδT细胞的调节作用。4.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技术检测小肠Z01、Occludin和Claudin1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情况,评价电针对肠道紧密连接结构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1.电针能有效降低脑缺血大鼠的梗死面积和行为学评分;电针显着抑制损伤脑区的促炎因子水平(IL-1β、TNFα、CXCL1和CXCL2)和血清IL-1β的表达水平,同时还能促进缺血损伤后大鼠血清中的IL-10表达水平。2.模型组大鼠小肠中促炎因子IL-1β、TNF α、CXCL1和CXCL2水平显着上调,抑炎因子水平IL-10明显下调;而电针有效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促炎因子表达,同时,上调IL-10表达水平,表明电针能良性调节缺血损伤大鼠肠道炎症因子水平。3.模型组大鼠肠粘膜固有层中γ δ T细胞表达显着增高,Treg细胞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而电针能显着上调Treg细胞表达,同时,抑制γ δT细胞表达。4.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D-LAC和DAO水平显着上调,电针干预后能有效降低血清中的D-LAC和DAO表达。5.模型组大鼠肠道Z01、Occludin和Claudinl蛋白表达明显下调,而电针治疗能显着提高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结论电针能通过调节肠Treg/γ δ T细胞免疫平衡和修复肠道机械屏障功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肠道损伤,这可能是电针通过肠脑轴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陈静[10](2021)在《纳米脂质体靶向递送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制备纳米脂质体靶向递送依达拉奉用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依达拉奉脂质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光散射仪(DLS)等对其形貌、粒径和电势进行表征;建立体外缺糖缺氧/再灌注(OGD/R)损伤的小鼠来源神经瘤母细胞(N2a)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依达拉奉脂质体对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凋亡等的影响;采用中脑动脉栓塞法建立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大鼠模型,尾静脉注射带荧光标签的脂质体,取心、肝、脾、肺和肾脏等主要器官通过小动物成像仪观察脂质体在MCAO大鼠的体内分布和代谢情况,同时经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变化;将MCAO大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组(PBS)、尾静脉注射脂质体组(LIP)、尾静脉注射依达拉奉组(EDV)和尾静脉注射依达拉奉脂质体组(EDV-LIP),通过记录大鼠的体重、神经功能评分、转棒上停留时间、脑含水量及脑梗死体积的变化,评价依达拉奉脂质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治疗效果。结果:本文制备的依达拉奉脂质体具有均一的类球形形貌,分散性较好,粒径在100 nm左右;体内和体外毒性实验表明脂质体对细胞和动物均无明显毒性;将荧光标记的脂质体尾静脉注射至MCAO大鼠,分别于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进行荧光成像,结果显示其在注射后能到达MCAO大鼠脑内并在缺血部位富集,且随着时间的增加浓度增强。神经功能评分和转棒实验结果表明依达拉奉脂质体相对于PBS组大鼠行为学明显改善;TTC染色结果表明EDV-LIP组在注射药物后第1天及第3天与PBS组相比大鼠脑梗死体积有效减少;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依达拉奉脂质体能够显着改善神经元细胞大小的变化,减少神经元丢失。结论:本文制备的纳米脂质体具有适宜的尺寸、较好的分散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尾静脉注射后能富集在MCAO大鼠脑内缺血损伤病灶部分;尾静脉注射至MCAO大鼠体内能改善大鼠行为学体征、减轻脑水肿,有效减少脑缺血梗死体积和神经元细胞丢失。以上结果表明该类纳米脂质体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领域极具潜力。
二、胰岛素及其生长因子与局灶性脑缺血的脑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岛素及其生长因子与局灶性脑缺血的脑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IL-4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与临床治疗现状 |
1.2 缺血性脑卒中的损伤机制 |
1.2.1 细胞兴奋毒性 |
1.2.2 氧化应激和硝化应激损伤 |
1.2.3 炎症反应 |
1.2.4 细胞凋亡 |
1.2.5 细胞自噬 |
1.3 小胶质细胞广泛参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 |
1.3.1 阿尔兹海默病 |
1.3.2 帕金森病 |
1.3.3 癫痫 |
1.3.4 脊髓损伤 |
1.4 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现状 |
1.4.1 缺血性卒中时小胶质细胞上表达的受体和通道蛋白 |
1.4.2 缺血性卒中后与小胶质细胞相关性神经损伤的酶类 |
1.4.3 靶向小胶质细胞的疗法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
1.4.4 小胶质细胞活动的在体实时呈像 |
1.5 IL-4/STAT6信号通路对小胶质细胞的作用 |
1.5.1 JAK/STAT信号通路 |
1.5.2 小胶质细胞中的IL-4/STAT6信号通路介导神经功能恢复 |
第2章 脑梗塞可导致小胶质细胞极化表型和炎症因子的改变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统计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中小胶质细胞相关炎症因子变化 |
2.3.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液中小胶质细胞相关炎症因子变化 |
2.3.3 免疫荧光检测缺血半暗带小胶质细胞极化情况 |
2.4 小结 |
第3章 IL-4对急性脑梗塞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IL-4对大鼠tMCAO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
3.3.2 IL-4对大鼠脑梗死容积的影响 |
3.3.3 IL-4对大鼠血液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
3.3.4 IL-4对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小胶质细胞极化表型的影响 |
3.3.5 IL-4对大鼠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6 IL-4对大鼠缺血半暗带区皮层神经元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IL-4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IL-4对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
4.3.2 IL-4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的分子通路 |
4.3.3 IL-4对小胶质细胞极化表型的影响 |
4.3.4 IL-4对小胶质细胞内吞能力的影响 |
4.3.5 IL-4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对OGD处理的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
4.3.6 IL-4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对OGD处理的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4.3.7 IL-4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对OGD处理的神经元调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加味益神启窍方”治疗脓毒症相关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1.1 脓毒症相关脑病的概念 |
1.2 脓毒症相关脑病的诊断 |
1.2.1 临床评估量表 |
1.2.2 影像及超声技术 |
1.2.3 神经电生理技术 |
1.2.4 生物标志物 |
1.3 脓毒症相关脑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
1.3.1 炎症介质过度激活和细胞凋亡 |
1.3.2 氨基酸、神经递质的改变及大脑信号传递异常 |
1.3.3 脑灌注异常及脑微循环障碍 |
1.3.4 线粒体功能障碍 |
1.3.5 血脑屏障损伤 |
1.4 胆碱能抗炎通路(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CAP) |
1.4.1 CAP概述 |
1.4.2 CAP在SAE中的作用机制 |
1.5 中医对脓毒症相关脑病的理论认知 |
1.5.1 脓毒症相关脑病与六经辨证 |
1.5.2 脓毒症相关脑病与卫气营血辨证 |
1.5.3 脓毒症相关脑病与三焦辨证 |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相关脑病的进展 |
1.6.1 脓毒症的治疗进展 |
1.6.2 脓毒症相关脑病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脓毒症脑病患者脑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病例选择 |
2.3 研究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全身炎症指标 |
3.3 神经损伤生化标志物 |
3.4 细胞因子指标 |
3.5 胆碱能指标 |
3.6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比较 |
3.7 意识状况评价 |
3.8 临床疗效评价 |
3.9 预后相关指标 |
3.10 安全性相关指标 |
4 讨论 |
4.1 概述 |
4.2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 |
4.3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脑功能的影响 |
4.4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
4.5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4.6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预后的影响 |
第三部分 “加味益神启窍方”改善脓毒症脑病大鼠脑功能的机制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实验试剂 |
2.3 中药 |
2.4 主要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动物模型制作 |
3.2 实验步骤 |
3.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3.4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脓毒症脑损伤的影响 |
4.2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
4.3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IL-6、TNF-α、NSE和S100β的影响 |
4.4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大鼠脑组织IL-6和TNF-α蛋白的影响 |
4.5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大鼠脑组织AchE和ChAT蛋白的影响 |
5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CAM-ICU谵妄评估 |
附录二 GSC评分 |
附录三 危重病人APACHE Ⅱ评分表 |
附录四 SOFA评分 |
附录五 中英文缩略语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鹿茸多肽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VAP鉴定及检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网路药理学探讨鹿茸改善MCI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VAP改善不同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VAP改善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VAP拮抗由OA诱导的受损HT22细胞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低氧胁迫下小鼠海马组织转录组分析及预适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低氧预适应 |
1.2.1 低氧预适应概念 |
1.2.2 低氧预适应响应机制 |
1.3 低氧预适应下pre-mRNA可变剪接 |
1.3.1 可变剪接基本概念 |
1.3.2 可变剪接基本机制 |
1.3.3 可变剪接与低氧预适应 |
1.4 低氧胁迫条件下转录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2 小鼠WbHPC动物模型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低氧预适应动物模型建立 |
2.1.2 低氧预处理对小鼠海马CA1区椎体细胞的影响 |
2.1.3 SOD、MDA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 |
2.1.4 小鼠海马组织中HIF-1α和HO-1 mRNA表达水平测定 |
2.1.5 小鼠海马组织中HIF-1α和HO-1蛋白含量测定 |
2.1.6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低氧WbHPC动物模型建立 |
2.2.2 低氧预处理对小鼠海马CA1区椎体细胞的影响 |
2.2.3 SOD、MDA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 |
2.2.4 小鼠海马组织中HIF-1α和HO-1 mRNA及蛋白质水平测定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低氧预处理小鼠海马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1 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分析网站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RNA-Seq测序 |
3.2.2 RNA-Seq测序数据处理及分析 |
3.2.3 基因表达水平定量分析 |
3.2.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RNA-Seq测序 |
3.3.2 RNA-Seq数据分析 |
3.3.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3.3.4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低氧预处理小鼠海马组织可变剪接事件的鉴定及差异可变剪接事件分析 |
4.1 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分析网站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序列比对 |
4.2.2 差异可变剪接事件分析 |
4.2.3 差异可变剪接基因功能分析 |
4.2.4 差异剪接基因半定量RT-PCR验证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可变剪接事件统计 |
4.3.2 差异可变剪接事件分析 |
4.3.3 差异可变剪接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4.3.4 差异剪接基因半定量RT-PCR实验验证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低氧预处理对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系的保护机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系培养 |
5.1.2 构建HT22细胞系低氧预适应模型 |
5.1.3 不同低氧处理组HT22细胞系形态学观察 |
5.1.4 不同低氧处理组HT22细胞系存活率测定 |
5.1.5 不同低氧处理组HT22细胞系LDH漏出率测定 |
5.1.6 不同低氧处理组HT22细胞系氧化应激指标测定 |
5.1.7 不同低氧处理组HT22细胞系差异表达基因检测 |
5.1.8 不同低氧处理组HT22细胞系差异可变剪接事件检测 |
5.1.9 统计学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低氧处理组HT22细胞系形态学观察 |
5.2.2 不同低氧处理组HT22细胞系存活率检测 |
5.2.3 不同低氧处理组HT22细胞系LDH漏出率测定 |
5.2.4 不同低氧处理组SOD、MDA氧化应激指标测定 |
5.2.5 不同低氧处理组HT22细胞系差异表达基因检测 |
5.2.6 不同低氧处理组HT22细胞系差异可变剪接事件检测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
1 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
2 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
3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关系密切 |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调脂治疗 |
5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
6 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 |
7 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 |
8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
3 中医药在现代研究中发现的新作用 |
4 中医药针对疾病治疗难点发挥的作用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药物与试剂 |
3 主要仪器 |
4 实验器械 |
5 动物饲养 |
6 实验方法 |
7 取材 |
8 观察与检测指标 |
9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体重的影响 |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5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p-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
6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 |
7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Lp-PLA2、TNF-α水平的影响 |
8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hs-CRP、IL-6水平的影响 |
讨论 |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及炎症因子水平特点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 |
2 各中医证候患者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 |
3 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炎症因子差异比较 |
4 不同中医证候积分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临床研究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6)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上篇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背景下的神经血管单元 |
1. 缺血性中风的研究现状 |
2. 神经血管单元的组成 |
3. 在正常和低氧条件下的生理学 |
4. 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模型 |
5. 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的治疗策略 |
6.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一. 植物药 |
1.1 人参 |
1.2 栀子 |
1.3 姜黄 |
1.4 丹参 |
1.5 黄芪 |
1.6 川芎 |
1.7 地黄 |
1.8 黄连 |
二. 动物药 |
2.1 牛黄 |
2.2 麝香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下篇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神经血管单元”体外模型的建立以及缺氧/复氧模型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实验二 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单独培养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不同配伍组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 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西宁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及预后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基本资料 |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主要仪器 |
2.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4.1 资料收集 |
2.4.2 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
2.4.3 代谢综合征(MS)的诊断标准 |
2.4.4 NIHSS评分表 |
2.4.5 mRS评分表 |
2.5 技术路线图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3.2 IS患者中合并MS与否和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 |
3.2.1 IS患者中合并MS与否和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 |
3.2.2 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MS各组分的关系 |
3.2.3 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不同程度代谢紊乱的关系 |
3.2.4 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MS的相关性 |
3.3 IS患者合并MS与否和预后的关系 |
3.3.1 IS患者合并MS与否和预后的关系 |
3.3.2 IS患者预后和MS各组分的关系 |
3.3.3 IS患者预后和不同程度代谢紊乱的关系 |
3.3.4 IS患者预后和MS的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IS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
4.2 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及预后和MS的关系 |
4.3 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及预后与MS各组分的关系 |
4.3.1 高血压 |
4.3.2 血糖代谢异常 |
4.3.3 血脂代谢异常 |
4.3.4 肥胖 |
4.4 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及预后和MS各组分聚集程度的关系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综述 代谢综合征及组分对脑卒中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8)杜鹃花总黄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阶段STIM-Orai调控的SOCE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实验试剂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自配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实验内容 |
2.1 体内实验 |
2.2 体外实验 |
3.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SOCE与线粒体钙调节用于药物的设计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9)电针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屏障损伤的效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风的中医及现代医学认识 |
1.1 中风的中医认识 |
1.2 中风的现代医学认识 |
1.3 脑病及肠的理论与探讨 |
2. 针刺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 |
2.1 针刺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 |
2.2 针刺治疗中风的机制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模型制作 |
2.2 行为学评分的记录 |
2.3 模型评价指标 |
2.4 干预方法 |
2.5 样本采集 |
2.6 ELISA检测 |
2.7 TTC染色 |
2.8 RT-qPCR检测 |
2.9 WB检测 |
2.10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
2.11 流式细胞术检测 |
2.12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电针抑制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区炎症反应 |
3.2 电针调节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小肠的炎症反应 |
3.3 电针促进缺血再灌注大鼠肠粘膜固有层Treg和γδT细胞平衡 |
3.4 电针保护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肠道屏障功能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脑缺血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2. 穴位选择 |
3. 电针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血清和损伤侧脑半球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
4. 电针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肠道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
5. 电针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肠道屏障功能保护作用 |
第四部分 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就 |
致谢 |
(10)纳米脂质体靶向递送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 |
2.1.2 实验动物 |
2.1.3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脂质体和载药脂质体的制备 |
2.2.2 脂质体和载药脂质体的表征 |
2.2.3 脂质体对细胞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
2.2.4 依达拉奉脂质体对OGD/R损伤N2a细胞模型的疗效评价 |
2.2.5 脂质体对MCAO大鼠的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 |
2.2.6 脂质体在MCAO大鼠的体内分布 |
2.2.7 脂质体在MCAO大鼠的体内代谢 |
2.2.8 依达拉奉脂质体对MCAO大鼠的疗效评价 |
3 实验结果 |
3.1 脂质体及载药脂质体的制备和表征 |
3.1.1 脂质体及载药脂质体的制备 |
3.1.2 脂质体及载药脂质体的粒径和电势表征 |
3.1.3 脂质体及载药脂质体的形貌表征 |
3.1.4 依达拉奉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
3.2 脂质体包载依达拉奉减轻N2a细胞OGD损伤 |
3.2.1 体外缺糖缺氧/再灌注(OGD/R)模型的建立 |
3.2.2 空白脂质体的细胞毒性评价 |
3.2.3 依达拉奉脂质体对 OGD/R 模型 N2a 细胞增殖活性损伤的影响 |
3.3 载药脂质体减轻MCAO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 |
3.3.1 大鼠脑缺血模型(MCAO)的建立 |
3.3.2 依达拉奉脂质体的体内毒性评价 |
3.3.3 脂质体在MCAO大鼠的体内分布和代谢 |
3.3.4 依达拉奉脂质体减轻MCAO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 |
4 讨论 |
5 结论 |
6 本实验研究的创新点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纳米脂质体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胰岛素及其生长因子与局灶性脑缺血的脑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IL-4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侯坤. 吉林大学, 2021(01)
- [2]“加味益神启窍方”治疗脓毒症相关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窦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鹿茸多肽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玥欣.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低氧胁迫下小鼠海马组织转录组分析及预适应机制研究[D]. 李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5]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D]. 李中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研究[D]. 杜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7]西宁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及预后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D]. 刁多杰措. 青海大学, 2021(01)
- [8]杜鹃花总黄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阶段STIM-Orai调控的SOCE通路的影响[D]. 赫玉香. 皖南医学院, 2021
- [9]电针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屏障损伤的效应及机制研究[D]. 王亚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10]纳米脂质体靶向递送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D]. 陈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