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频调速液压系统的流量脉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郝思琪[1](2021)在《定排量电液动力源压力流量控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液动力源是为液压系统提供动力的装置,由电动机和液压泵组成。液压泵分为柱塞泵、齿轮泵和叶片泵。柱塞泵相比其它两种泵效率高、寿命长且控制方便,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电液动力源系统。电液动力源的功能一般包括:流量控制、压力控制以及功率控制。在实现电液动力源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其能效是降低能耗、实现绿色、高效运行的有效途径。电动机的作用是驱动液压泵转动,变转速驱动可以大幅提升液压动力源能效,但采用变转速电机驱动定量泵时,通过控制转速实现压力控制,难以适应流量快速大范围变化的工况。此外,在电机控制中仍然是通过转速外环转矩内环方法控制电动机转速,控制流程长。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在压力控制时,采用电机转矩控制液压泵输出压力,从而实现动力源与流量无关的压力控制。与变转速控制相比,电机转矩属于控制内环,动态响应速度快;另外,在动力源运行中,液压泵输出压力与其排量的乘积基本等于电机的输出转矩,控制更为直接,无需考虑泵输出流量和负载流量的差异。考虑到液压泵输出压力与电机输出转矩两者对应关系受电机和液压泵效率的影响,在前馈控制的基础上,引入压力偏差反馈,实现压力的高精度控制。在流量控制时,采用电机转速控制液压泵输出流量,引入流量反馈提高流量控制的精确度。具体研究工作如下:第1章从电液动力源的应用领域和工作时的能耗分析说明了对电液动力源节能和提高其控制精度的重要性。总结了国内外电液动力源中电机转速的控制方法研究现状和方法;总结了电液动力源在一些工程设备上的应用;对变转速电液动力源的四种组合方式进行了分析,并对他们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第2章分析了注塑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中关键参数的影响。对注塑机的几种驱动方式进行分析,确定了注塑机采用伺服电机驱动定量泵系统可以大大降低能耗。分析了注塑机在完成注射成型工艺时不同阶段的需求。确定了注塑机动力源工作过程的系统控制策略,以及流量压力控制方法。为后续的研究做好理论储备。第3章分析了交流伺服电机的不同控制方法,确定了直接转矩控制方式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分析了伺服电机定子轴系的数学模型,在Simulink软件中建立交流伺服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模型,分析其转速控制性能;同时在电机转矩控制模式下,采用外部输入信号控制电机转矩,分析其转矩控制性能。第4章分析了伺服电机定量泵系统,压力和流量分别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分析了液压泵输出流量与电机转速的关系,液压泵输出压力与电机转矩的关系。若不考虑电机和泵的效率,则控制电机转速即可实现对泵流量的控制,控制电机转矩即可实现对泵压力的控制。但在实际应用中,电机的效率和泵效率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引入流量反馈和压力反馈,采用闭环控制提高控制精度。在仿真软件Simulink中建立伺服电机定量泵的流量控制和压力控制系统。通过仿真分析压力和流量控制的动静态性能。验证所提出的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在仿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所提出的工作原理搭建试验平台,通过试验验证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第5章将第4章中的电液动力源压力流量控制方法应用在注塑机系统,通过对注塑机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结合压力流量控制方法,在Simulink软件中搭建仿真模型。通过分析注塑机在工作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压力流量需求不同,因此分别对其各阶段的压力流量控制特性进行分析。最后对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进行仿真分析,在流量切换和压力切换时,系统响应迅速,且能快速达到稳态。第6章总结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不足之处,同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
陈健[2](2020)在《闭式油路节能型液压电梯及其速度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液压电梯是垂直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升降设备。近年来,随着旧房改造增设电梯工程与家用住宅电梯的兴起,液压电梯的装机率和市场需求与日俱增。本文针对液压电梯系统能耗高、速度控制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闭式油路节能型的液压电梯,并结合理论设计、仿真分析、实验研究等方法,对系统的节能特性与速度控制策略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传统液压电梯存在着装机功率大、系统能耗高等不足,本文融合了变频调速、活塞拉缸与液压配重技术,提出了一种闭式油路节能型的液压电梯系统,并对其机械升降系统、液压系统与电气系统进行了设计。理论与仿真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用油量少、能耗低的优势,且在同等工况下,本系统的装机功率比传统阀控调速液压电梯的装机功率少,基本达到了曳引电梯水平。(2)搭建了闭环速度控制框图,建立了系统各主要环节的数学模型,并推导了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结果表明:本系统是一个四阶零型系统,在单位闭环反馈状态性不能保持稳定;通过根轨迹法判定:只有减少开环增益的值,方能取得稳定的相位及幅值裕量,但是不管增益如何变化,系统闭环状态时的稳态误差都较大。(3)采用积分校正的方法使得原系统由零型系统变为Ⅰ型系统,但是系统出现严重的滞后,证明积分校正的方法不再适用于本系统;分析了小闭环反馈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闭环反馈对提高系统稳定程度的作用高于大闭环反馈,且系统阻尼越大,作用越明显。(4)融合了PD控制与前馈-反馈控制,提出了一种前馈-反馈PD控制策略;借鉴模糊控制与专家系统的相关理论,实现了控制参数的在线调整;搭建了基于三种控制策略的液压电梯系统仿真模型,并对三种控制器的控制效果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前馈-反馈模糊PD控制与基于专家系统的前馈-反馈模糊PD控制的精度均优于前馈-反馈PD控制,且相比前馈-反馈模糊PD控制,基于专家系统的前馈-反馈模糊PD控制的精度更高。
陈贵全[3](2021)在《伺服直驱式双泵差动压力控制系统特性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伺服直驱泵控液压系统采用伺服电机直接驱动定量泵的动力源形式,具有节能高效、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易于集成和低噪音等诸多优点,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伺服直驱泵控液压系统用于实现压力控制时,主要应用于流量较大的场合,例如电液伺服加载系统、工业注塑机、液压成型机、精密锻压机和变频驱动的液压电梯等。受到定量泵最低转速的限制,采用单一定量泵的伺服直驱泵控液压系统的低速稳定性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伺服直驱泵控液压系统用于压力控制时能够实现的压力调节范围。本文针对伺服直驱式双泵差动压力控制系统特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对系统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具体包括对液压回路和控制系统两大部分的详细分析;根据系统组成元件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对应的数学模型;根据元件的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对应的元件仿真模型,并根据系统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对应的系统仿真模型,利用系统仿真模型对系统压力特性进行详细的仿真分析;对系统单泵工作时的阶跃输入响应以及封闭容腔的压力响应进行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伺服直驱式双泵差动压力控制系统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液压回路和控制系统两大部分,具体针对这两大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以及组成元件的功能作用与性能参数进行了详细分析。(2)分析了建立系统元件数学模型的意义,并根据系统各组成元件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对应的数学模型。具体包括外啮合齿轮泵理论输出流量与内泄漏流量数学模型、节流阀数学模型、蓄能器数学模型、先导式溢流阀数学模型、压力损失数学模型、伺服电机数学模型和封闭容腔的压力公式等。(3)根据各组成元件的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对应的元件仿真模型,并结合系统工作原理搭建了对应的系统仿真模型。根据系统仿真模型,对单泵工作不同转速下系统压力稳定后的脉动情况进行了对比仿真分析;通过仿真分析探究了蓄能器对单泵工作时系统压力脉动的改善情况;针对单泵工作时系统存在的压力脉动,设计了模糊控制器,根据单泵工作时系统压力的误差以及误差变化率动态调整输入转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系统压力脉动情况;对不同特性的流量输入下,先导式溢流阀的压力响应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仿真分析探究了压力和转速对外啮合齿轮泵内泄漏流量的影响情况;对单泵工作和双泵差动工作,封闭容腔的压力响应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为了实现对双泵差动时封闭容腔压力的闭环控制,设计了模糊控制器,根据系统压力的误差动态调整输入转速差,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实现系统压力值的稳定以及连续变化。(4)通过控制器(PLC)实现了对液压实验台的操作控制,基于OPC技术搭建了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单泵工作时不同阶跃转速输入下,系统流量与压力响应曲线。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单泵工作时系统流量随系统压力的变化情况。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单泵不同转速下,封闭容腔的压力响应曲线。
申屠胜男[4](2020)在《电动二维活塞(2D)燃油泵的流量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液压传动技术由于其极限工作参数高、功率密度高等特点,在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动液压系统是现今液压节能技术的研究热点,与传统的阀控系统相比较,具有系统效率高、体积小、元件少等特点,在能效上即达到了电动系统的水平,又兼具液压系统的各种优势。液压泵是电动液压系统的核心元件,其性能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性能。电动液压系统是利用电机直接驱动液压泵,通过电机转速的调节来控制泵的输出流量。电动液压系统的动力元件主要为轴向柱塞泵。然而,轴向柱塞泵由于自身的结构决定了其在性能提高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本学位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维(2D)活塞泵及电动液压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为背景,针对传统轴向柱塞泵自身结构所存在的一些无法避免的限制,提出了电动二维活塞(2D)燃油泵(简称电动2D泵)。文中比较了电动2D泵和传统柱塞泵的结构,说明电动2D泵在结构上的优势,且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电动2D泵的流量特性。为研究电动2D泵的流量特性,本学位论文详细阐述了电动2D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影响流量特性的泄漏模型,并且从解析和数值仿真上进一步分析油液特性对流量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流量的变化机理,最后制作样机进行试验研究,利用试验结果与理论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研究流量特性。此外作为电动2D泵的驱动元件—电机,其性能的稳定性同样影响了泵的流量特性。本文提出一种高速磁阻电机结构,进行了相应地参数化设计和试验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电动2D泵相比较轴向柱塞泵具有容积效率高的特点。根据活塞的运动规律,提出油液在层流状态下的泄漏模型,且结合油液在湍流状态下的泄漏情况完善了泄漏的数学模型,分析比较三个泄漏点之间泄漏流量的变化规律。而且,由于电动2D泵径向力平衡,只需要较小的间隙就可以达到热平衡,间隙可以为3-4μm,泄漏流量可进一步减少,而且间隙减小后,泄漏流量变化规律趋于平稳。为了减少临界位置的泄漏,分析不同开口下的泄漏情况,负开口的配流方式可以进一步减小临界位置处的泄漏流量。综合以上两种优化方法,泄漏流量可以整体上趋于平稳。(2)利用集中参数法,建立活塞腔的压力特性方程,分析腔内压力和出口流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出口流量会发生倒灌现象,且流量的周期性变化也是由于活塞腔内和出口压差引起的。此外,分析配流窗口加入闭死角和阻尼槽后的压力流量变化,表明在高低压切换后用阻尼槽进行节流对油液的倒灌现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不同的阻尼槽角度和宽度可对应不同的流量和压力。(3)利用CFD建立电动2D泵的内部流场模型,加入油液压缩和惯性的影响,分析流量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转速和负载压力下的压力、流量脉动变化结果,将去除流量倒灌后的流量进行对比研究,可知流量脉动的波谷值与倒灌流量有关,波峰则与压力冲击有关。(4)提出一种高速磁阻电机,将油液引入电机转子中进行降温,提高电机工作时间。对提出的电机进行理论和试验研究。并将轴向分相的转子集成一体,提出螺旋式转子结构,有利于减少油液进入转子内产生的阻力矩。搭建试验平台,对其静动态特性进行研究。(5)搭建电动2D双联泵的试验台进行性能测试,对其运动特性、流量特性、压力特性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样机泵具有96%的容积效率,6.3%的流量脉动。此外基于电动2D泵的液压系统,选用直流无刷电机直接驱动,也获得了很好的性能。综上,本文对电动2D泵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利用集中参数法和CFD模型分析流量损失的产生机理,并通过试验与理论进行对比分析。此外,提出一种螺旋式转子的湿式高速磁阻电机,对其进行了结构参数化设计和试验研究。
谢鑫[5](2019)在《基于变转速控制电动挖掘机正流量系统研究》文中认为传统发动机驱动液压挖掘机存在能耗高、排放差以及噪声大等问题。而随着资源的逐渐匮乏以及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理念的不断发展,使用新能源取代传统发动机成为热门的研究方向。目前,纯电驱动技术在改善汽车排放和能效方面体现出一定的优势,但由于挖掘机的结构和工况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针对挖掘机的电动化需要重新进行设计。现有的电动挖掘机主要是使用动力电机取代发动机,实现了零排放,但是没有发挥出动力电机调速性能好的优势,且液压系统的能量损害依然很大,因此,结合挖掘机系统和工况特点,充分利用动力电机的优势,将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系统操控性,对电动挖掘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电动挖掘机多采用定转速定排量和定转速变排量的节流调速系统,实现对挖掘机执行器的运动控制,其中,定转速定排量系统无法实现液压泵与执行器之间的流量匹配,造成大量溢流损失。而定转速变量泵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改变变量泵的排量实现泵-负载流量的匹配,进而控制执行器的运动。变量泵存在效率低、调速范围小的缺点,尤其是排量低时,变量泵的效率会大大降低。因此,论文针对以上电动挖掘机能耗高的情况,以某1.5吨挖掘机节能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液压挖掘机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变转速的正流量节能控制系统方案。结合该1.5吨挖掘机的相关参数,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对关键元件进行参数设计。论文研究了挖掘机多路阀的流量控制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手柄输出信号的执行器流量预估方法,结合动力电机良好调速性能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变转速的电动挖掘机正流量系统的控制策略。根据对执行器运行所需流量的估算,通过改变动力电机的转速,来改变定量泵的输出流量,进而实现液压泵与执行器之间的流量匹配,以减少溢流损耗带来的能量损失,降低系统能耗。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动力电机超载运行倍数与安全运行时间的关系,利用动力电机超载运行能力强的特点,针对某1.5吨挖掘机运行时负载波动大的工况特点,提出了基于超载恒功率运行策略。在负载突增时,电机在一定的超载功率下恒功率运行,电机转速随着负载增大而降低,输出更大的扭矩来克服负载。通过对超载时间的限制,对恒功率点进行修正,确保系统运行的操控性和安全性。建立基于AMESim仿真模型对恒功率控制策略进行仿真研究,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基于某1.5吨挖掘机,设计并搭建了试验平台,对基于变转速定排量正流量系统的流量匹配模式和恒功率模式进行试验研究,并设置了与传统定转速定排量节流调速控制系统的对比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在该正流量系统运行中,可以实现节能35.2%,在恒功率模式的运行中,可以实现节能33%,验证了方案的操控性和节能性
王楠,杨帆,梁应选,谷立臣[6](2019)在《液压动力系统功率在线监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液压动力系统能耗高、效率低等问题,提出系统功率在线监测方法并给出两种功率监测方案;建立系统功率软测量理论模型,并应用变频电机-齿轮泵驱动方式设计液压动力系统试验台;采用恒转矩与恒功率两种变频调速方式,在试验台上进行系统动态功率监测试验,得到不同工况下的电压、电流、压力、流量与功率曲线,并对系统变频调速特性及压力、流量脉动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理论与试验分析结果,给出系统功率匹配控制策略与压力、流量脉动消减措施。
闫政[7](2017)在《低能耗电液动力源动静态特性分析及其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液动力源由电动机和液压泵组成,是为液压系统提供动力的装置。液压泵是电液动力源的核心部件,主要有柱塞泵、齿轮泵和叶片泵等。轴向柱塞泵与其它液压泵相比较,具有压力高、效率高、寿命长、变量方便易于控制等优点。电动机作为电液动力源的驱动动力源,变转速驱动可以进一步降低系统能耗。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工业的高速发展,对电液动力源节能要求越来越高。电液动力源通过优化轴向柱塞泵结构实现降低脉动、噪声和提高容积效率,通过变转速降低电液动力源能耗。另外,在工程应用中液压系统需要两个独立液压动力源时,根据需求改变柱塞泵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加工,研制两个独立输出流量的轴向柱塞泵,将驱动源变成一个,大大降低了驱动源能耗。本学位论文通过优化轴向柱塞泵配流结构提高容积效率、变转速驱动比例恒压泵降低动力源能耗、设计研制双排量输轴向柱塞泵减少驱动源,降低电液动力源能耗几部分内容展开研究,目的使电液动力源能耗能够进一步降低,同时该学位论文得到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课题(51575374和50775156)的资助。为了降低电液动力源能耗,从建模分析、仿真运算、试验测试三个步骤进行研究。以轴向柱塞泵理论分析为起点,利用MATLAB软件对配流面积进行程序设计,在AMESim软件平台建立柱塞泵仿真模型,通过试验方法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对变转速变排量组合下电液动力源能耗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构造变转速驱动比例恒压泵电液动力源,以理论研究和仿真模型结论为指导,构建试验台。由变频异步电机和伺服电机分别为驱动源驱动比例恒压泵实现压力、流量复合控制,在保压状态、非工作周期压力卸荷状态、恒压状态,通过降低电机转速能耗大大降低。进一步设计独立双排油柱塞泵模型,对其仿真、试制、试验,成功研制双排油柱塞泵,性能可以代替双联泵,减少驱动源,使驱动源能耗降低,液压回路结构简化。本学位论文主要分以下几部分: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立项背景,综述变排量、变转速、变结构三种情况下电液动力源节能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配流结构对轴向柱塞泵脉动的影响,通过改变配流结构使电液动力源能耗进一步降低。第二章以单柱塞模型、变量机构动力学模型、运动副泄漏模型为基础,建立了轴向柱塞泵仿真模型,进行了压力脉动测试,研究表明:输出流量变化一致时,变转速压力脉动变化率小于变排量;变转速和变排量组合控制,高转速小排量泵输出压力脉动小。第三章以变频器、三相交流电机和比例恒压泵构造新的电液动力源,进行仿真和试验,能耗试验表明,在保压状态,电机转速由1500 r/min下降到300 r/min,系统能耗降低3 k W;在非工作周期处于压力卸荷状态,转速由1500 r/min下降到300 r/min系统能耗仅为原来的31%;在恒压模式,变转速和变排量组合下,电机转速由1500 r/min下降到450 r/min,能耗降低3k W。针对变速异步电机驱动动态响应慢的问题,提出在主回路增设蓄能器的方法,并将其高压油液分别引入液压泵吸油口和排油口,辅助驱动液压泵加速起动和制动的解决方案。扭矩助力提升,使变速异步电机起动时间由原来的1 s缩短到0.2 s,停止时间由原来的1.2 s缩短到0.7 s。经过仿真和试验研究,该动力源实现压力-流量复合控制、功率控制、响应快、能效高。闭环控制使系统流量在压力负载扰动下,流量精度误差不超过0.5%。第四章以伺服电机和比例恒压泵构造电液动力源,该动力源主要应用在控制精度高、小功率的液压系统中。由于伺服电机转速输出动态响应快、精度高的特点,使系统流量控制精度高、动态响应快。对系统压力进行比例-微分闭环控制,动态响应快,超调小,抗干扰能力强。通过转速补偿流量控制精度误差不超0.2%,利用比例恒压泵和变转速的组合,降低转速能耗较恒定转速电机驱动的动力源下降30%。第五章双泵液压动力源系统复杂,两排油口流量输出实现同步连续变化存在问题,提出在原轴向柱塞泵模型基础上,更改配流结构,将其配流盘腰形槽排油环为内、外环并联腰形槽,吸油环为单腰形槽组成的双排油输出配流盘结构。以仿真模型为基础,优化配流结构,分析了双排油柱塞泵结构的可行性。进一步以A10VSO-45轴向柱塞泵结构为参考,对配流结构、吸排油口结构、端盖等相应部分进行设计,样机试制进行试验,在压力脉动、容积效率、噪声等级几方面优于原参考轴向柱塞泵的性能,作为驱动源,可作为双联泵使用,体积变小,简化了液压系统结构,实现了高效节能的目标。第六章总结全文,指出文中创新点,展望后续研究内容。
卿绿军[8](2015)在《变频电机拖动的变量柱塞泵液压动力系统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变转速容积?调速液压技术具有调速范围大、节能效果好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在注塑机、液压电梯等领域,但其存在低速稳定性差、响应速度慢等不足,限制了变转速容积调速技术的应用范围。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变转速容积调速和变排量容积调速的优点,提出了基于变频异步电动机拖动变量泵的液压动力系统,在研究变频电机转速、变量柱塞泵排量对液压动力系统性能影响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变转速容积调速液压系统低速稳定性差、响应速度慢的原因;再以提高液压系统低速稳定性和响应速度为研究目标,利用AMESim仿真平台,建立变频电机拖动的变量柱塞泵液压动力系统模型,研究在不同负载工况下控制方式对液压动力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给出变频电机拖动的变量柱塞泵液压动力系统控制方案,为改善变转速容积调速液压系统低速稳定性和响应速度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1)根据电机学原理和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了异步电动机机械特性和柱塞泵效率计算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在低转速运行状态下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和变量柱塞泵的效率,阐述了转速、排量对变频电机拖动的变量柱塞泵液压动力系统低速性能的影响规律,为研究液压动力系统特性提供理论基础。(2)采用功率键合图方法,建立了变频电机拖动的变量柱塞泵液压动力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将其仿真结果与理论结论对比分析,证明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为液压动力系统特性研究提供仿真实验支持。(3)以系统低速稳定性和响应速度为目标,采用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控制方式对液压动力系统的特性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给出变频电机拖动的变量柱塞泵液压动力系统的控制方案。
史翔[9](2015)在《飞机地面模拟试验台液压泵驱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飞机地面模拟液压驱动试验是现代大型客机成功研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试验环节,通过模拟试验可验证飞机液压系统的工作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在本论文研究的飞机地面模拟试验台液压驱动系统中,通过用电机代替航空发动机驱动液压泵,为飞机液压用户提供液压能源。本文首先介绍了所研究的飞机地面模拟试验台液压驱动系统的硬件平台和软件设计。系统由工控机操作,以PLC控制变频器驱动变频电机,进而带动液压泵输出液压油。对航空柱塞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讨论了柱塞泵流量脉动的产生机理,为尽可能抑制柱塞泵流量脉动,提出了配流盘的结构优化方案并进行了仿真研究。介绍了电机的矢量控制原理,建立了电机和变频器的数学模型。使用传统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相结合的模糊PI控制方法,在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驱动系统的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研究测试驱动系统的动静态性能。最后,在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铁鸟台架试验现场进行了地面模拟液压试验。分别对系统空载、负载和卸载三种工况进行试验研究,测试不同工况下电机转速稳定性,并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及系统驱动稳定性。
张友根[10](2014)在《注塑机液压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研究及自主创新》文中研究指明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首次创新提出注塑机液压系统实现与人、环境的和谐共存的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理论及其环保准则和先进准则的两项内涵。结合实例研究了注塑机液压动力驱动系统、传动系统的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并提出了重点研发方向;分析了液压系统的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常见的设计缺陷并提出了具体改进的技术措施;介绍了SZ-800注塑机和KH-40000托盘注塑机的液压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自主创新的成果;指出前瞻性把握住液压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努力创新创造应用技术,才能实现领先和超越的可持续发展。
二、变频调速液压系统的流量脉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频调速液压系统的流量脉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定排量电液动力源压力流量控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电机转速控制方法 |
1.3 变转速电液动力源 |
1.3.1 变频电机驱动液压泵 |
1.3.2 伺服电机驱动液压泵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注塑机工作原理及动力源节能方法设计 |
2.1 注塑机结构组成 |
2.1.1 注塑机简介 |
2.1.2 注塑机的组成 |
2.2 注塑机的动力源系统 |
2.3 注塑机基本工作原理 |
2.4 工艺参数的影响 |
2.5 注塑机动力源及控制方法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伺服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3.1 伺服电机数学模型 |
3.2 伺服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 |
3.3 伺服电机转速转矩控制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伺服电机定量泵动力源流量压力控制性能分析 |
4.1 伺服电机定量泵系统理论分析 |
4.2 流量控制仿真结果分析 |
4.3 压力控制仿真结果分析 |
4.3.1 开、闭环控制系统动静态特性对比 |
4.3.2 控制器参数对动态特性的影响 |
4.3.3 流量变化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
4.3.4 容腔大小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注塑机的流量压力控制 |
5.1 注塑机动力系统工作原理 |
5.2 注塑机压力流量控制仿真 |
5.2.1 注塑机合模阶段仿真 |
5.2.2 注塑机注射及保压阶段仿真 |
5.2.3 注塑机预塑阶段仿真 |
5.2.4 伺服电机定量泵注塑机一个完整循环的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闭式油路节能型液压电梯及其速度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液压电梯分类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液压电梯节能特性研究现状 |
1.3.2 液压电梯速度控制研究现状 |
1.3.3 液压电梯振噪特性研究现状 |
1.3.4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闭式油路节能型液压电梯的原理与设计 |
2.1 系统结构的设计原则及工作原理 |
2.1.1 系统结构的设计原则 |
2.1.2 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机械升降系统的设计 |
2.3 液压系统的设计 |
2.3.1 液压站的结构设计 |
2.3.2 泵/马达的选型 |
2.3.3 液压控制阀的设计 |
2.3.4 蓄能器工作特性分析及选型 |
2.3.5 补油装置的设计 |
2.4 电气系统的设计 |
2.4.1 变频器的选型 |
2.4.2 电动机功率计算 |
2.5 蓄能器多变指数实验测定 |
2.5.1 实验装置介绍 |
2.5.2 实验方案设计 |
2.5.3 实验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闭式油路节能型液压电梯系统建模及稳定性分析 |
3.1 系统数学建模 |
3.1.1 变频器-电动机环节 |
3.1.2 液压环节 |
3.1.3 机械提升环节 |
3.2 各环节传递函数求解 |
3.2.1 变频器-电动机环节传递函数 |
3.2.2 曳引绳-轿厢环节传递函数 |
3.2.3 泵-轿厢环节转速传递函数 |
3.3 系统频域仿真 |
3.3.1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
3.3.2 系统频域分析 |
3.4 系统稳定性分析 |
3.4.1 系统稳态误差 |
3.4.2 系统校正分析 |
3.4.3 反馈元件位置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闭式油路节能型液压电梯速度控制策略研究 |
4.1 PID控制策略 |
4.2 前馈—反馈PD控制策略 |
4.2.1 前馈—反馈控制原理 |
4.2.2 前馈—反馈PD控制器的设计 |
4.2.3 前馈—反馈PD控制器仿真分析 |
4.3 前馈—反馈模糊PD控制策略 |
4.3.1 模糊控制原理 |
4.3.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3.3 模糊控制仿真分析 |
4.4 基于专家系统的前馈—反馈模糊PD控制策略 |
4.4.1 专家控制的工作原理 |
4.4.2 专家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4.3 专家模糊控制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校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在校期间参与项目及获奖情况 |
(3)伺服直驱式双泵差动压力控制系统特性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压力控制系统概述及特点 |
1.1.2 伺服直驱泵控液压系统特点及应用场合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技术路线安排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伺服直驱式双泵差动压力控制系统组成分析 |
2.1 液压回路组成分析 |
2.1.1 液压回路组成 |
2.1.2 液压回路组成元件性能分析 |
2.2 控制系统组成分析 |
2.2.1 控制系统原理分析 |
2.2.2 控制系统组成元件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伺服直驱式双泵差动压力控制系统元件数学模型 |
3.1 系统元件数学模型建立的意义 |
3.2 外啮合齿轮泵输出流量数学模型 |
3.2.1 外啮合齿轮泵理论输出流量 |
3.2.2 外啮合齿轮泵流量脉动分析 |
3.2.3 外啮合齿轮泵内泄漏流量分析 |
3.3 系统其他元件数学模型 |
3.3.1 节流阀数学模型 |
3.3.2 蓄能器数学模型 |
3.3.3 先导式溢流阀数学模型 |
3.3.4 伺服电机数学模型 |
3.3.5 压力损失数学模型 |
3.4 封闭容腔中的压力公式 |
3.4.1 稳态封闭容腔的压力公式 |
3.4.2 动态封闭容腔的压力公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压力特性仿真研究 |
4.1 单泵工作时系统压力特性开环仿真分析 |
4.1.1 元件仿真模型及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
4.1.2 阶跃输入下系统压力响应仿真 |
4.1.3 蓄能器对系统压力脉动的影响 |
4.2 单泵工作时系统压力特性闭环仿真分析 |
4.2.1 模糊控制概述 |
4.2.2 模糊控制器设计 |
4.2.3 模糊控制下单泵工作系统压力特性仿真 |
4.3 溢流阀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4.4 双泵差动工作时系统压力特性仿真分析 |
4.4.1 齿轮泵内泄漏流量影响因素分析 |
4.4.2 单泵工作时封闭容腔压力特性开环仿真 |
4.4.3 双泵差动工作时封闭容腔压力特性开环仿真 |
4.4.4 双泵差动工作时封闭容腔压力特性闭环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伺服直驱式双泵差动压力控制系统实验研究 |
5.1 实验平台 |
5.1.1 液压实验台 |
5.1.2 控制器 |
5.1.3 液压实验台功能测试 |
5.2 数据采集系统的搭建 |
5.2.1 OPC技术概述 |
5.2.2 S7-200 SMART作为OPC服务器设置 |
5.2.3 MATLAB作为OPC客户端设置 |
5.2.4 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的实现 |
5.3 单泵工作时系统阶跃输入响应实验与分析 |
5.3.1 单泵工作时系统阶跃输入流量响应 |
5.3.2 单泵工作时系统阶跃输入压力响应 |
5.4 封闭容腔压力响应实验与分析 |
5.4.1 系统压力对系统流量的影响 |
5.4.2 单泵工作封闭容腔压力响应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4)电动二维活塞(2D)燃油泵的流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轴向柱塞泵的研究概况 |
1.2.1 流体噪声研究现状 |
1.2.2 主要摩擦副研究现状 |
1.3 电动液压系统的研究概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动2D泵的泄漏特性理论研究 |
2.1 引言 |
2.2 电动2D泵结构原理 |
2.2.1 电动2D泵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2 电动2D双联泵工作原理 |
2.3 泄漏数学模型 |
2.3.1 活塞运动模型 |
2.3.2 泄漏模型 |
2.4 泄漏结果分析 |
2.4.1 泄漏模型改进及三种泄漏比较 |
2.4.2 不同间隙下的泄漏 |
2.4.3 不同开口下的泄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动2D泵流量特性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流量特性数学模型 |
3.2.1 过流面积模型 |
3.2.2 基于油液连续性原理的单个活塞腔流动特性数学建模 |
3.2.3 基于集中参数法的电动2D双联泵流动特性建模 |
3.3 流量脉动机理分析及优化 |
3.4 小结 |
第四章 电动2D泵内部流动特性CFD研究 |
4.1 引言 |
4.2 数值仿真建模 |
4.2.1 数学模型 |
4.2.2 流场模型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4.3.1 压力云图变化分析 |
4.3.2 压力冲击结果分析 |
4.3.3 解析模型与数值仿真模型比较 |
4.3.4 不同工况对流量脉动的影响 |
4.4 优化分析 |
4.4.1 倒灌流量对流量脉动的影响 |
4.4.2 出口管道直径对流量脉动的影响 |
4.4.3 配流口优化对流量脉动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动2D泵用电机设计与研究 |
5.1 引言 |
5.2 湿式高速磁阻电机的设计与研究 |
5.2.1 研究背景 |
5.2.2 湿式高速磁阻电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5.2.3 数学建模及磁路分析 |
5.2.4 参数化设计 |
5.2.5 试验研究 |
5.3 直线电机的设计与研究 |
5.3.1 结构及工作原理 |
5.3.2 数学模型 |
5.3.3 参数化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动2D泵的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电动2D双联泵的试验研究 |
6.2.1 样机 |
6.2.2 试验台 |
6.2.3 流量特性 |
6.3 电动2D泵系统的试验研究 |
6.3.1 流量特性 |
6.3.2 压力特性 |
6.3.3 负载敏感特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介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授权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变转速控制电动挖掘机正流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液压挖掘机动力源节能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混合动力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纯电驱动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挖掘机液压系统节能控制方式研究现状 |
1.3.1 挖掘机系统节能控制方式分类 |
1.3.2 挖掘机系统节能控制方式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提出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正流量系统方案研究与参数设计 |
2.1 电动液压挖掘机总体方案研究 |
2.1.1 电动液压挖掘机系统基本组成 |
2.1.2 电动液压挖掘机总体方案介绍 |
2.1.3 传统电动挖掘机定量系统节流调速能量损耗分析 |
2.1.4 基于变转速正流量控制系统方案分析 |
2.2 关键参数设计 |
2.2.1 挖掘机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
2.2.2 液压泵参数设计 |
2.2.3 动力电机参数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变转速控制的正流量系统控制策略 |
3.1 基于变转速的正流量系统控制策略 |
3.1.1 控制策略总体方案 |
3.1.2 正流量系统控制规则 |
3.2 正流量系统仿真研究 |
3.2.1 建立仿真模型 |
3.2.2 仿真方案设计 |
3.2.3 基于变转速的正流量系统操控性分析 |
3.2.4 基于变转速的正流量系统节能性分析 |
3.3 基于手柄压差信号的节流调速系统流量计算 |
3.3.1 电控手柄控制信号归一化处理 |
3.3.2 先导控制油路分析 |
3.3.3 多路阀的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电机过载运行时间的恒功率模式控制策略 |
4.1 永磁同步电机过载特性分析 |
4.2 恒功率控制策略 |
4.2.1 挖掘机典型工况负载分析 |
4.2.2 恒功率控制策略结构 |
4.2.3 恒功率模式的实现过程 |
4.3 恒功率模式控制仿真研究 |
4.3.1 仿真方案设计 |
4.3.2 恒功率控制模式的操控性分析 |
4.3.3 恒功率控制模式的节能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验研究 |
5.1 正流量系统试验平台搭建 |
5.1.1 试验平台工作原理 |
5.1.2 测控系统设计 |
5.2 基于变转速正流量系统验证试验 |
5.2.1 变转速正流量试验过程设计 |
5.2.2 试验结果分析 |
5.3 基于变转速正流量系统恒功率控制试验研究 |
5.3.1 试验过程设计 |
5.3.2 试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课题创新性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液压动力系统功率在线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功率监测方法 |
2 功率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
3 试验研究 |
3.1 试验台液压回路及试验工况 |
3.2 系统载荷变化与功率监测 |
3.3 变频调速特性分析 |
3.4 压力与流量脉动分析及消减措施 |
4 结论 |
(7)低能耗电液动力源动静态特性分析及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部分常量/变量含义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电液动力源研究工作综述 |
1.2.1 变排量电液动力源 |
1.2.2 变转速电液动力源 |
1.2.3 变结构电液动力源 |
1.3 轴向柱塞泵配流结构研究现状 |
1.3.1 优化配流结构降低流量脉动提高容积效率 |
1.3.2 优化配流结构的方法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轴向柱塞泵建模理论及脉动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柱塞泵运动学模型 |
2.2.1 柱塞和滑靴动力学模型 |
2.3 柱塞泵动力学模型 |
2.3.1 斜盘受力分析 |
2.3.2 斜盘力矩理论分析 |
2.4 摩擦副泄漏特性计算模型 |
2.5 压力、流量复合控制变量泵建模及其试验方案 |
2.5.1 仿真模型建立 |
2.5.2 试验测试原理 |
2.6 脉动和噪声特性研究 |
2.6.1 压力脉动仿真研究及验证 |
2.6.2 试验测试结果的分析 |
2.6.3 仿真模型分析 |
2.6.4 噪声试验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速异步电机控制低能耗电液动力源 |
3.1 引言 |
3.2 变转速电液动力源理论分析、建模及试验 |
3.2.1 变转速电液动力源理论分析 |
3.2.2 变转速电液动力源建模 |
3.2.3 比例恒压动态特性试验测试 |
3.2.4 变转速电液动力源仿真分析 |
3.3 压力流量复合控制特性的试验研究 |
3.3.1 压力控制特性 |
3.3.2 恒流量控制特性 |
3.3.3 恒功率控制特性 |
3.4 基于扭矩助力的动态响应特性 |
3.4.1 起动特性分析对比 |
3.4.2 扭矩助力异步电机起动特性研究 |
3.4.3 非工作周期能耗特性研究 |
3.5 结论 |
第四章 伺服电机驱动低空转能耗电液动力源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电液比例P-Q变量泵动态特性研究 |
4.2.1 电液比例变量泵工作原理与仿真模型 |
4.2.2 电子比例变量泵动态特性试验测试 |
4.2.3 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4.3 伺服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研究 |
4.3.1 伺服电机数学建模和矢量解耦控制 |
4.3.2 伺服电机调速系统建模、仿真与试验测试 |
4.4 伺服电机控制的P-Q电液动力源建模 |
4.4.1 恒压控制仿真特性研究 |
4.4.2 恒流量控制 |
4.5 伺服电机控制的P-Q电液动力源动态特性试验测试研究 |
4.5.1 压力控制动静态特性研究 |
4.5.2 流量控制 |
4.5.3 恒功率控制动静态特性试验 |
4.5.4 非工作周期能耗特性研究 |
4.6 结论 |
第五章 双排油轴向柱塞泵动力源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双排油口柱塞泵配流脉动特性理论研究 |
5.2.1 配流面积计算原理 |
5.2.2 双排油柱塞泵仿真模型分析 |
5.2.3 配流结构分析及优化 |
5.3 双输出特性的试验测试 |
5.3.1 压力脉动试验测试 |
5.3.2 容积效率试验测试 |
5.3.3 噪声特性的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1.1 工作总结 |
6.1.2 论文创新点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变频电机拖动的变量柱塞泵液压动力系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变频液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复合液压调速技术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变频电机拖动的变量泵液压系统性能理论研究 |
2.1 变频电机拖动的变量柱塞泵液压系统的简介 |
2.2 普通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2.2.1 普通三相异步电动机等效电路 |
2.2.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方程 |
2.3 恒压频比调速模型 |
2.3.1 恒压频比调速原理 |
2.3.2 恒压频比调速特性 |
2.4 变量柱塞泵的性能分析 |
2.4.1 变量柱塞泵运动学及流量分析 |
2.4.2 变量柱塞泵动力学分析 |
2.4.3 变量柱塞泵效率计算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变频电机拖动的变量泵液压动力系统建模与仿真 |
3.1 AMESim仿真软件介绍 |
3.2 变频电机拖动的变量柱塞泵液压动力系统AMESim建模 |
3.2.1 变频异步电机建模 |
3.2.2 轴向变量柱塞泵的AMESim建模 |
3.3 液压动力系统各模块仿真分析 |
3.3.1 轴向柱塞泵的变量机构 |
3.3.2 变量柱塞泵本体模型 |
3.3.3 变频异步电动机模型 |
3.4 变频电机拖动的变量泵液压动力系统性能仿真研究 |
3.4.1 变频异步电动机机械特性仿真研究 |
3.4.2 转速参数对液压动力系统性能的影响 |
3.4.3 排量参数对液压动力系统性能的影响 |
3.5 变量柱塞泵的效率分析 |
3.5.1 转速参数对变量柱塞泵效率的影响 |
3.5.2 排量参数对变量柱塞泵效率的影响 |
3.6 调速方式对液压动力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4 控制方式对液压动力系统特性的影响规律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变转速调速与变排量调速结合的复合控制系统 |
4.3 恒速工况下控制方式对液压动力系统特性的影响 |
4.3.1 普通恒速工况下控制方式对液压动力系统特性的影响 |
4.3.2 低速恒速工况下控制方式对液压动力系统特性的影响 |
4.4 恒压工况下控制方式对液压动力系统特性的影响 |
4.4.1 普通恒压工况下控制方式对液压动力系统特性的影响 |
4.4.2 低速恒压工况下控制方式对液压动力系统特性的影响 |
4.5 实验验证 |
4.5.1 实验台简介 |
4.5.2 电机转速对柱塞泵效率的影响分析 |
4.5.3 调速方式对液压动力系统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9)飞机地面模拟试验台液压泵驱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型客机液压能源系统 |
1.2 发动机驱动泵地面模拟系统 |
1.2.1 飞控液压系统地面模拟试验 |
1.2.2 发动机驱动泵地面模拟系统国内外发展情况 |
1.3 变频驱动液压技术概述 |
1.3.1 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 |
1.3.2 变频驱动液压技术的发展 |
1.3.3 变频驱动液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工作概况 |
1.4.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试验台驱动系统硬件平台搭建和软件设计 |
2.1 系统总体结构方案 |
2.2 硬件平台搭建 |
2.2.1 机械结构硬件搭建 |
2.2.2 电气系统硬件搭建 |
2.3 控制软件设计 |
2.3.1 工控机软件设计 |
2.3.2 触摸屏软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液压泵结构优化分析及流量脉动仿真 |
3.1 液压泵工作特点分析 |
3.1.1 液压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3.1.2 液压泵运动学分析 |
3.2 液压泵流量脉动原理分析 |
3.2.1 吸、排油过程分析 |
3.2.2 几何脉动 |
3.2.3 回冲脉动 |
3.3 配流盘结构优化分析 |
3.3.1 配流盘结构 |
3.3.2 配流盘优化方案 |
3.4 流量脉动仿真 |
3.4.1 流量脉动数学模型 |
3.4.2 流量脉动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驱动系统建模和仿真及电机转速稳定性分析 |
4.1 驱动系统数学模型 |
4.1.1 电机的数学模型 |
4.1.2 变频器的数学模型 |
4.2 模糊自整定PI控制 |
4.2.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4.2.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3 驱动系统仿真研究 |
4.3.1 三相异步电机和变频器仿真模型 |
4.3.2 液压泵及管路仿真模型 |
4.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台地面模拟液压试验及结果分析 |
5.1 试验现场简介 |
5.2 试验方案 |
5.2.1 试验目的 |
5.2.2 试验设计 |
5.2.3 激励信号 |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1 正常工况试验 |
5.3.2 动态特性试验 |
5.3.3 流量脉动试验 |
5.3.4 模拟飞行剖面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注塑机液压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研究及自主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注塑机液压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 |
1.1 注塑机液压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内涵 |
1.1.1 环保准则 |
1.1.1. 1 环保准则属性 |
1.1.2 先进准则 |
1.1.2. 1 先进准则属性 |
1.2 液压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设计模式 |
1.3 液压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评价指标体系 |
2 注塑机液压动力驱动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研究 |
2.1 V 4比例泵的液压动力驱动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研究[2] |
2.1.1 应用技术科学发展原则重点研发方向 |
2.2 电液比例恒压变量柱塞泵的液压动力驱动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研究 |
2.2.1 应用技术科学发展原则重点研发方向 |
2.3 变频调速的液压动力驱动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研究 |
2.3.1 应用技术科学发展原则重点研发方向 |
2.4 交流伺服电机驱动液压定量泵的液压动力驱动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研究[3] |
2.4.1 应用技术科学发展原则重点研发方向 |
2.5 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双排量变量柱塞泵的液压动力驱动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研究 |
2.5.1 应用技术科学发展原则重点研发方向 |
2.6 油电复合动力驱动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研究 |
2.6.1 应用技术科学发展原则重点研发方向 |
3 注塑机液压传动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研究 |
3.1 液压传动系统动态性能分析及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研究 |
3.1.1 泵控传动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的分析及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研究 |
3.1.1. 1 泵控传动系统的性能与系统设计的应用技术科学发展原则重点研发方向 |
3.1.2 阀控传动系统动态响应性能的分析及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研究 |
3.1.2. 1 电液伺服比例阀性能的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研究[4] |
3.1.3 泵阀复合控制液压系统性能的分析和应用研究[5, 6] |
3.1.4 应用技术科学发展原则重点研发方向 |
3.1.4. 1 加强伺服系统的应用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
3.1.4. 2 伺服控制软件的应用技术开发 |
3.2 插装阀液压传动系统的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研究 |
3.2.1 M I N I S O C V紧凑型二通插装阀推动注塑机液压系统科学发展 |
3.2.2 科学发展原则重点研发方向 |
3.3 P/Q阀液压传动系统的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研究 |
3.3.1 P/Q阀液压传动系统应用技术的创新 |
4 注塑机液压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常见设计缺陷分析及科学发展方向 |
4.1 模具保护动态性能的设计 |
4.2 液压缓冲性能的设计 |
4.3 合模液压安全性能的设计 |
4.4 蓄能器应用技术的设计 |
4.5 液压油清洁化的设计 |
4.6 液压传动系统环境污染治理的设计 |
4.6.1 宏观污染治理设计 |
4.6.2 微观污染的治理设计 |
4.6.3 应用技术的科学原则的重点研发方向 |
4.7 液压传动噪声“治本”的设计 |
4.7.1 应用技术的科学原则的重点研发方向[8] |
4.8 液压缸活塞杆密封清洁化的设计 |
4.8.1 应用技术的科学原则的重点研发方向 |
4.9 液压油温的智能化控制设计 |
5 K H-4 0 0 0 0托盘注塑机液压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创新 |
5.1 回油充液能源再生利用及蓄能器辅佐动力的复合立式节能合模油缸 |
5.2 减少溢流损失提高能源效率的蓄能器辅佐动力的单作用注射油缸 |
5.3 液压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创新成果 |
6 结语 |
四、变频调速液压系统的流量脉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定排量电液动力源压力流量控制及应用[D]. 郝思琪.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闭式油路节能型液压电梯及其速度控制策略研究[D]. 陈健. 江苏大学, 2020(02)
- [3]伺服直驱式双泵差动压力控制系统特性分析与研究[D]. 陈贵全. 四川大学, 2021(02)
- [4]电动二维活塞(2D)燃油泵的流量特性研究[D]. 申屠胜男.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5]基于变转速控制电动挖掘机正流量系统研究[D]. 谢鑫. 华侨大学, 2019(01)
- [6]液压动力系统功率在线监测方法研究[J]. 王楠,杨帆,梁应选,谷立臣. 机床与液压, 2019(08)
- [7]低能耗电液动力源动静态特性分析及其试验研究[D]. 闫政. 太原理工大学, 2017(11)
- [8]变频电机拖动的变量柱塞泵液压动力系统特性研究[D]. 卿绿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7)
- [9]飞机地面模拟试验台液压泵驱动性能研究[D]. 史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12)
- [10]注塑机液压系统应用技术的科学发展原则的研究及自主创新[J]. 张友根.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