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能力是培养研究生的根本(论文文献综述)
李亮,李慧,程建华[1](2021)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政教育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其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思政教育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以课程思政与科研思政为思政教育的落脚点,重点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课程教授与科研实践等过程,系统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基本途径,并以卫星联合增强导航技术团队在导航专业课程建设以及科研项目研究实践为例,重点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政教育具体实现途径。
王晓微[2](2021)在《成就·经验·反思·构建:中国体育学若干重要议题探骊——黄汉升教授学术访谈》文中研究表明黄汉升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学科评审组专家。曾任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第五届、六届、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评审专家组成员、教育学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首席专家。其科研成果荣获中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一等奖和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胡斌武,杨卓君,吴杰[3](2021)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微》文中研究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保证。然而,个体"脉冲式"学习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矮化,导师"远程式"教育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窄化,培养单位"放任式"管理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淡化。据此,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大德",提升方向性;完成"大学",提升系统性;培养"大问",提升针对性;实践"大行",提升实践性。
廖凯,李立君,柳建安[4](2021)在《科研思政在研究生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中的协同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强化科研思政在农林院校机械工程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责任担当和职业规划有着重要作用。文章以林业机械类研究生培养为例,从科研思政、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三个环节出发,提出"以科研思政为引领,研究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强化研究生知农爱农意识,夯实强农兴农本领"的新思路。师生协同夯实研究生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为打造一支强农兴农的技术队伍做好人才储
何成刚,李鹏,刘吉华,徐志彪,李永健[5](2021)在《高水平理工科建设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文中指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检验研究生培育工作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以五邑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建设为契机,阐明了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探索以导师的研究项目和校企联合培养示范点为实践平台,建立起以沟通和协同能力为核心基础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广东省创新技术产业在"十四五"期间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培养支撑。
王佳寅[6](2021)在《“导学思政”的内涵、核心要素与实施方略》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大转强的重要战略发展期,应牢牢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和规律,着力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导学思政"的内涵要义,理解其价值内核,并在此基础上,精准分析"导学思政"的核心要素,科学设计"导学思政"体系及实施方略。只有凝聚多主体协同育人合力,共同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推进研究生教育由大转强,不断开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乔刚,杨旭婷,娄枝[7](2021)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科学内涵、转变维度与实践路径》文中提出质量治理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是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效的研究生教育需求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对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质量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理活动。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应实现治理理念从质量管理转向质量治理,治理目标从政府构建转向共建共享,治理主体从一元自治转向多元共治,治理范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治理文化从制度约束转向文化自觉。新时代,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探索以"质量为本"为理念,以共建共享为目标,以多元主体协调参与为基础,以数据驱动为核心,以文化自觉为重点的实践路径。
杨世昇,吴海江,楼世洲[8](2021)在《从客体到主体:研究生学术管理制度下的学生地位与权益维护》文中认为研究生学术管理制度是基于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所制定的研究生管理规章和学业标准,由于现行的管理制度忽视了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在实施过程中导致研究生学术权益面临三重困境,包括学术管理制度执行中诱发研究学术性偏离功利性导向,学术培养管理规定的学术自由与执行中的刚性条规的冲突,以及学术管理制度中的导师负责制和行政管理主导的悖论。如何实现研究生培养的主客体统一,管理的刚柔兼顾,需要建立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的规章制度,构建"以人为本"的执行机制,建立健全学生学术权益的申诉和保障机制以及法治化学术管理制度。
魏淑艳,张博文,武育芝[9](2021)在《我国研究生培养政策范式变迁与思考——基于1949—2020年政策文本的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生是国家创新型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研究生培养政策范式变迁历程、演进逻辑与发展理路,对优化我国研究生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政策范式变迁理论为研究框架,将1949—2020年间中央层面颁布的研究生培养政策文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我国研究生培养政策的范式变迁与演变逻辑。研究发现:我国研究生培养政策范式变迁经历了探索起步、创新发展、提质增速以及内涵式发展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政策问题、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具有差异性。政策范式在体制改革和执政理念转变的驱动作用下发生变迁,形成了政策问题由"结构"到"要素"、政策目标由"单一"到"多元"、政策工具由"严格计划"到"宏观引导"的演变逻辑。
王凯,刘文俊[10](2021)在《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新时代,强化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增强研究生思政工作实效的内在需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日益壮大,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在育人理念、管理机制、考评体系等方面已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时代,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必须强化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向,通过努力构建科学先进的育人理念,建立高效健全的管理机制,形成完善可操作的考评体系来不断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创新能力是培养研究生的根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能力是培养研究生的根本(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政教育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政教育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与新要求 |
1.思政教育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历史考察 |
2.新时代思政教育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挑战与新要求 |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思政教育的二维分析 |
1.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思政教育的学理基础分析 |
2.课程思政内涵剖析 |
3.科研思政内涵剖析 |
三、创新能力培养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
1.课程思政:丰富思政内涵,探索思政要素 |
(1)课程思政目标 |
(2)思政内涵与要素挖掘 |
(3)团队实践探索:以价值观评判能力培养为例 |
2.科研思政:科研反哺思政教育,深度紧密耦合 |
(1)科研思政目标 |
(2)科研思政内涵与要素挖掘 |
(3)团队实践探索:以辩证思维能力培养为例 |
结语 |
(2)成就·经验·反思·构建:中国体育学若干重要议题探骊——黄汉升教授学术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体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成就与历史经验 |
二中国体育学的学科属性特征与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条件 |
三中国体育学科体系构建面临的机遇挑战、发展趋势与关键问题 |
四 中国体育学发展的关键点与建议 |
(3)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非全日制研究生高质量发展的保证 |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省思 |
(一)个体“脉冲式”学习方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矮化 |
(二)导师“远程式”教育方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窄化 |
(三)培养单位“放任式”管理方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淡化 |
三、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 |
(一)树立“大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 |
(二)完成“大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 |
(三)培养“大问”,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
(四)实践“大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
(4)科研思政在研究生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中的协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生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
二、科研思政在研究生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中的作用 |
(一)林业机械化的国情教育是研究生价值观教育的启蒙 |
(二)导师的言行是研究生价值观塑造的榜样 |
(三)思政与研究同频共振是能力培养的关键 |
三、效果与总结 |
(5)高水平理工科建设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创新能力不足的形成因素 |
(一)缺乏创新目标 |
(二)缺乏创新意识 |
(三)缺乏创新驱动力 |
三、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
(一)沟通能力培养 |
(二)协同能力培养 |
(三)创新能力培养 |
(四)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性锻炼 |
四、结语 |
(6)“导学思政”的内涵、核心要素与实施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导学思政”的内涵与要义 |
(一)“导学思政”的内涵 |
(二)“导学思政”的主旨要义 |
三、“导学思政”的核心要素 |
(一)目标:以立德树人领航向 |
(二)需求:以良性互动为动因 |
(三)主体:以多主体协同聚合力 |
(四)策略:以精准思维促实施 |
四、“导学思政”的实施方略 |
(一)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强化“导学思政”的保障体系 |
(1)完善系统谋划的体制机制建设。 |
(2)探索协同沟通的联席会制度。 |
(二)从内容供给的角度整合“导学思政”的育人资源 |
(1)多元生动的交互场景。 |
(2)共同成长的培训载体。 |
(三)从队伍建设的角度配强“导学思政”的工作力量 |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
(2)发挥思政干部作用。 |
(3)凝聚党员师生力量。 |
(四)从实施路径的角度构建“导学思政”的良性交互场景 |
(1)以引导性定位为导向,多角度弘扬正面典型,着力建设“导学思政共同体”。 |
(2)为矛盾调处畅渠道,建立健全反馈沟通机制,为“导”与“学”间的矛盾进行预防、处理和疏导。 |
(五)从评价考核的角度确立“导学思政”的“指挥棒” |
(1)从单一评价转为多元评价。 |
(2)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联结。 |
(3)由评价学生转为师生互评。 |
五、结语 |
(7)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科学内涵、转变维度与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的逻辑起点 |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的科学内涵 |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的转变维度 |
(一)理念维度:从质量管理转向质量治理 |
(二)目标维度:从政府构建转向共建共享 |
(三)主体维度:从一元自治转向多元共治 |
(四)范式维度: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
(五)文化维度:从制度约束转向文化自觉 |
四、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的实践路径 |
(一)树立“质量为本”的治理理念 |
(二)确立共建共享的质量治理目标 |
(三)形成多元主体共治的质量机制 |
(四)构建数据驱动的质量治理范式 |
(五)打造自觉的质量治理文化 |
(8)从客体到主体:研究生学术管理制度下的学生地位与权益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主体抑或客体:研究生学术管理制度中的学生地位 |
(一)严格研究生学术管理制度的应然意蕴 |
(二)研究生学术管理制度中的学生主体性缺失表现 |
1. 学位授予制度中研究生主体性缺失。 |
2. 学术评价体系中研究生主体性缺失。 |
3. 学位论文所有权归属中的研究生主体缺失。 |
三、刚性还是柔性:研究生学术管理制度执行中的研究生权益维护困境 |
(一)学术管理制度执行诱发研究学术性偏离功利性导向 |
(二)学术培养管理规定的学术自由与执行中的刚性条规的冲突 |
(三)学术管理制度中的导师负责制和行政管理主导的悖论 |
四、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研究生学术权益保障的实践路径 |
(一)建立灵活多样的层次化研究生学术评价导向,构建“以人为本”的执行机制 |
(二)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各环节中学生对自身学术权益的申诉和保障机制 |
(三)建立研究生学术权益保障的校内申诉制度和社会法律救济相结合的法治化治理体系 |
(9)我国研究生培养政策范式变迁与思考——基于1949—2020年政策文本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
(一)理论框架 |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二、我国研究生培养政策变迁历程 |
(一)探索起步:1949—1977年 |
(二)调整改革:1978—1992年 |
(三)规模扩张:1993—2009年 |
(四)内涵式发展:2010—2020年 |
三、我国研究生培养政策变迁的内在机理 |
(一)体制改革是我国政策范式转变的基础 |
(二)执政理念转变是我国政策范式变迁的动力 |
四、我国研究生培养政策变迁规律 |
(一)政策问题:从“结构”到“要素” |
(二)政策目标:从“单一”到“多元” |
(三)政策工具:从“严格计划”到“宏观引导” |
五、结论与展望 |
(10)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现实意蕴 |
(一)推进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
(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
(三)增强研究生思政工作实效的内在需要 |
二、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 |
(一)研究生导师育人理念不够先进,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需要 |
(二)研究生导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无法有效提升管理绩效 |
(三)研究生导师考评体系不够完善,不能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 |
三、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
(一)坚持德才兼备,注重以德为先,构建科学先进的研究生导师育人理念 |
(二)激发管理效能,提升管理效益,建立高效健全的研究生导师管理机制 |
(三)强调全面系统,突出德育绩效,形成完善可操作的研究生导师考评体系 |
四、创新能力是培养研究生的根本(论文参考文献)
- [1]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政教育实践探索[J]. 李亮,李慧,程建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
- [2]成就·经验·反思·构建:中国体育学若干重要议题探骊——黄汉升教授学术访谈[J]. 王晓微.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1
- [3]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微[J]. 胡斌武,杨卓君,吴杰.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4]科研思政在研究生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中的协同作用[J]. 廖凯,李立君,柳建安.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1(12)
- [5]高水平理工科建设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 何成刚,李鹏,刘吉华,徐志彪,李永健. 教育教学论坛, 2021(50)
- [6]“导学思政”的内涵、核心要素与实施方略[J]. 王佳寅.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06)
- [7]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科学内涵、转变维度与实践路径[J]. 乔刚,杨旭婷,娄枝.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
- [8]从客体到主体:研究生学术管理制度下的学生地位与权益维护[J]. 杨世昇,吴海江,楼世洲. 中国高教研究, 2021(11)
- [9]我国研究生培养政策范式变迁与思考——基于1949—2020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 魏淑艳,张博文,武育芝. 现代教育管理, 2021(11)
- [10]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 王凯,刘文俊. 才智, 20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