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外肌麻痹68例病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皓泽[1](2021)在《电针风池、头维穴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60例眼肌麻痹患者病例,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复视、眼斜程度检查记录分析,并观察头晕、恶心、代偿头位改善情况,讨论电针风池、头维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眼肌麻痹临床疗效及推广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8月-2020年10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和疗区以及眼科门诊和疗区被诊断为眼肌麻痹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风池、头维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每次30分钟,1次/天,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后进行评价,每个疗程中间休息2天。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复视程度、眼斜程度、头晕、恶心、代偿头位临床评分进行统计,并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观察电针风池、头维穴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电针风池、头维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眼肌麻痹较单纯的常规针刺疗效显着(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通过分析后表明两组的总有效率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风池、头维穴配合常针刺治疗眼肌麻痹比常规针刺临床疗效更佳显着。通过电针刺激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脏腑机能,改善眼周血液循环,加快眼周受损神经和肌肉的恢复,从而改善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症状。
吴婷婷[2](2020)在《风牵偏视的病证规律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研究探讨风牵偏视病的病证规律、治疗经验,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得出“牵正散合四物汤”基础方,配合“二龙戏珠”法针刺观察治疗风牵偏视病的临床疗效,评价中医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整理、筛选2014年04月至2019年04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中第一诊断为后天麻痹性斜视或中医诊断为风牵偏视病的患者病例资料,分析病因、发病率,比较证型、用药特点、疗效差异,以及病因、证型与疗效的关系;第二部分临床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60例6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30只眼,予患眼颞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牵正散合四物汤加减+“二龙戏珠法”针刺;对照组30例30只眼予患眼颞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口服甲钴胺片,14天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复像最大距离、斜视度、主症积分情况的疗效差异,进行各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此次统计中收集到的病因有13种,动脉硬化、2型糖尿病、外伤、脑血管疾病居前四位,且具有逐年上升的发病趋势;风牵偏视病的证型有5种,其中肝肾亏虚证、脉络瘀阻证、肝风内动证三个证型最多;不同病因致病其临床疗效存在差异;中医针药并用治疗优于纯中药治疗或其他治疗。临床研究部分的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都可改善风牵偏视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疗效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明显(P<0.05),证明治疗组在改善复像距离、斜视度、症状积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牵正散合四物汤加减配合“二龙戏珠”法针刺治疗风牵偏视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湛雅昕[3](2020)在《正容汤合四物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客观评价正容汤合四物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纳入60例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患者,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片40mg,每日1次,1周后减量,每周递减5mg,直至停药;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每日1次;氯化钾缓释片1g,每日2次;甲钴胺片0.5mg,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正容汤合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制白附子、熟地、羌活、防风、胆南星、法半夏、麸炒僵蚕、当归、秦艽、木瓜、白芍、川芎、甘草等),两组均治疗8周,对治疗前、治疗后第1、2、3、4、6、8周两组患者的复视像、眼位.、代偿头位、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其他伴随症状进行评分,并监测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研究数据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各组治疗前后积分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两组治疗方案均有效。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P>0.05,无显着差异。3.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比较:复视像、眼位偏斜度、代偿头位症状两组患者之间P>0.05,无显着差异;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其他伴随症状两组患者之间P<0.05,有显着差异。4.各随访时间点积分比较:治疗后第2周,治疗组积分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有显着差异,余随访时间点两组下降趋势P>0.05,无显着差异。5.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正容汤合四物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相较于单纯西医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全身伴随症状,能够更快速地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田梦瑶,李翔,万婧雯,杨凤姣,王泰,崔琳茹,李运帆,杜薇,易文华,韩明江[4](2020)在《简述西医及中医对后天性眼外肌麻痹的治疗现状》文中研究指明后天性眼外肌麻痹为常见病、多发病,相关综述报道较少或不够全面。现概述中西医对该病的认识及治疗等研究进展,以供参考。
来丹丹,何伟[5](2018)在《近十年眼外肌麻痹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文中认为眼外肌麻痹是由于眼外肌本身或者其支配的神经系统受到损害而发生的器质性病变,表现为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以往临床关注和研究比较少且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欠佳,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其预后。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外肌麻痹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针对眼外肌麻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报道,笔者针对眼外肌麻痹的病因、病机治疗,分别从中医和西医2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可以为临床治疗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季娴,温积权,陈益丹,楼继先,徐洁慧[6](2018)在《针刺联合药物治疗中老年人眼外肌麻痹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药物治疗中老年人眼外肌麻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43例眼外肌麻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针刺联合药物治疗为观察组,药物治疗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患者复试症状、眼位及眼球运动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大部分患者复试症状减轻、眼位偏斜改善、眼球运动好转。组间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61.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针刺穴位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针刺联合药物可以有效治疗中老年人眼外肌麻痹,相比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更稳定可靠,且安全性较高。
薛凤蕊[7](2016)在《复方樟柳碱配合针刺治疗老年人眼外肌麻痹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皮下注射配合针刺穴位治疗老年人眼外肌麻痹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我科诊疗的29例老年眼外肌麻痹患者,以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微血管性病因的存在为主要原因,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 m L,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1日1次,配合针灸科针刺穴位,1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观察治疗后效果。结果治愈19例(65.52%),19例全部为眼外肌不全麻痹,年龄5374岁,外直肌麻痹及上斜肌麻痹治愈率高;其中外直肌麻痹11例,内直肌麻痹5例,上斜肌麻痹2例,上直肌麻痹1例。好转9例(31.03%),完全性眼外肌麻痹症状改善明显,治疗34周时,自觉复视症状明显减轻,眼球运动障碍改善12 mm,之后症状改善缓慢;眼外肌不全麻痹,年龄>80岁,自觉症状改善较缓;9例中外直肌麻痹4例,内直肌麻痹3例,上直肌麻痹2例。无效1例(3.45%),91岁,为外直肌完全麻痹,治疗2周,自觉症状无改善,眼球运动受限,不过中线,自动放弃继续治疗。结论规范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病,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配合针刺穴位治疗微血管性病因所致老年人眼外肌麻痹为安全、理想的治疗方法。
张菁蓉[8](2016)在《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眼外肌麻痹病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眼外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探究该病的发生原因。方法选取68例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眼外肌麻痹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临床特征,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以找出该病的发生原因。结果在68例患者中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有22例,脑血管病性眼肌麻痹有17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14例,颅内动脉瘤者8例,重症肌无力眼肌型3例,躯体形式障碍1例,颅内肿瘤2例,神经梅毒1例。结论眼外肌麻痹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多种疾病均可导致发病,其中糖尿病导致发病的比例较大,是引发眼外肌麻痹的最主要原因,其次为脑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神经麻痹、躯体形式障碍等。而临床中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眼外肌麻痹的病因十分复杂,误诊率较高,需要临床医生提高警惕,对该病进行有效的诊断,从而能够为患者治疗赢得最佳时机。
许燕红[9](2014)在《分析与研究眼外肌麻痹的病因及预后》文中提出目的综合眼外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探讨其病因及预后。方法总结135例眼外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采用眼位、眼球运动、复视检查、CT、磁共振(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检查、生化检查、新斯的明检查等确定发病原因,并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分析患者预后。结果眼外肌麻痹主要临床表现为复视(74.81%)、头晕(63.70%)、恶心(54.07%)、发热(49.63%)、眼位偏斜(35.56%)、眼睑下垂(25.93%)、眼球活动障碍(20.74%)、血糖升高(17.78%)等;病因依次为糖尿病(17.78%)、颅脑外伤(15.56%)、血管疾病(12.59%)、炎症(10.37%)、重症肌无力(9.63%)等;随访2年后,21例(22.96%)复发。结论眼外肌麻痹临床症状复杂,病因多种多样,患者预后较好。
雷涛,李正仪,刘轩,王润生,洪舟[10](2013)在《眼外肌麻痹患者257例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眼外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和病因。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57例眼外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神经内科、眼科、内分泌科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单纯上眼睑下垂80例,单纯双眼复视131例,上眼睑下垂和双眼复视39例;单侧眼外肌麻痹223例,双侧眼外肌麻痹32例;外直肌麻痹84例,动眼神经支配的眼外肌麻痹178例,上斜肌麻痹24例;82例伴有眼眶局部疼痛,12例伴有瞳孔扩大;眼球运动神经病变163例,神经-肌肉接头病变69例,眼外肌病变25例。在163例眼球运动神经病变患者中,单个眼球运动神经麻痹148例,占90.8%;多个眼球运动神经麻痹15例,占9.2%。眼球运动神经周围性损害110例,占67.5%,核性损害16例,占9.8%,核间性损害13例,占8.0%,核上性损害24例占14.7%。确诊的病因有14种,包括重症肌无力,糖尿病性眼球运动神经损伤,动脉硬化缺血性眼球运动神经损伤,局部非特异性炎症,外伤性,局部占位性病变,甲状腺病变,颅内压增高,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线粒体脑肌病,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远隔部位肿瘤,多发性硬化,局部注射肉毒素,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结论眼外肌麻痹的常见症状是双眼复视和上眼睑下垂,单侧眼外肌麻痹发生率高于双侧眼外肌麻痹,动眼神经支配的眼外肌麻痹发生率最高。眼眶部疼痛和瞳孔改变是常见的伴随症状。眼球运动神经性眼外肌麻痹患者并发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比例较高。眼外肌麻痹患者需要常规检查血糖,甲功、眼眶CT、头颅CT和(或)MRI、新斯的明试验,伴有瞳孔扩大时需要DSA排除颅内动脉瘤。
二、眼外肌麻痹68例病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眼外肌麻痹68例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风池、头维穴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中医对眼肌麻痹的认识 |
2.西医对眼肌麻痹的认识 |
3.总结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病例选择 |
2.治疗方案 |
2.1 技术路线 |
2.2 随机方法 |
2.3 方案设计 |
3.观察评分 |
3.1 评分标准 |
3.2 眼科检查 |
3.3 评价标准 |
4.统计方法 |
5.疗效分析 |
5.1 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数据分析 |
5.2 治疗结果分析 |
6.安全性分析 |
7.讨论 |
7.1 选题依据 |
7.2 针刺治疗眼肌麻痹的作用 |
7.3 电针治疗眼肌麻痹的作用 |
7.4 选穴依据 |
7.5 结果分析 |
7.6 小结 |
7.7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风牵偏视的病证规律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回顾性分析 |
1 资料来源 |
2 病例选取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保存、整理原始资料 |
3.2 数据预处理 |
3.3 数据录入与核对 |
3.4 数据库建立与数据分析 |
4 软件介绍 |
5 结果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来源 |
2 病例选取标准 |
3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6 结果与分析 |
6.1 一般情况的比较 |
6.2 治疗前后复像最大距离与斜视度变化 |
6.3 治疗前后眼斜视度比较 |
6.4 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比较 |
6.5 两组治疗方法总体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回顾性分析风牵偏视病证规律 |
1.1 后天麻痹性斜视病因与发病年龄的关系 |
1.2 后天麻痹性斜视的病因与发病趋势 |
1.3 后天麻痹性斜视发病因素与证型分布 |
1.4 后天麻痹性斜视病因与临床疗效 |
1.5 后天麻痹性斜视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 |
2 临床研究 |
2.1 中药治疗风牵偏视病的理论基础 |
2.2 二龙戏珠针刺治疗风牵偏视的理论基础 |
3 疗效分析 |
4 创新性与存在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后天麻痹性斜视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发表论文 |
(3)正容汤合四物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认识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论治 |
1.4 专方治疗 |
1.5 非中药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认识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2.3 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非手术治疗 |
2.4 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手术治疗 |
3. 小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脱落和中止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原则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指标 |
3.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3.5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基线比较 |
4.2 疗效比较 |
4.3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论依据 |
2. 正容汤合四物汤加减的组方分析 |
3. 正容汤合四物汤加减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临床疗效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简述西医及中医对后天性眼外肌麻痹的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1.1 病因 |
1.1.2 发病机制 |
1.2 治疗进展 |
1.2.1 对因治疗 |
1.2.1. 1 眼外伤 |
1.2.1. 2 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related ophthalmopathy,TAO) |
1.2.1. 3 眶蜂窝织炎 |
1.2.1. 4 特发性眼外肌炎 |
1.2.1. 5 糖尿病 |
1.2.1. 6 脑血管性疾病 |
1.2.1. 7 颅内占位性病变 |
1.2.1. 8 颅内炎性病变 |
1.2.1. 9 重症肌无力 |
1.2.1. 1 0 脱髓鞘病变 |
1.2.1. 1 1 线粒体脑肌病 |
1.2.2 常用药物 |
1.2.2. 1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 |
1.2.2.2地塞米松注射液 |
1.2.2. 3 胞二磷胆碱注射液 |
1.2.2. 4 A型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
2 中医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 |
2.2.1 内治 |
2.2.2 外治 |
2.2.2. 1 针刺 |
2.2.2. 2 推拿 |
2.2.2. 3 其他 |
(5)近十年眼外肌麻痹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 |
1.1 病因病机 |
1.2 中药治疗 |
1.3 针刺 |
2 西医 |
2.1 病因病理 |
2.2 西药治疗 |
2.3 其他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讨论 |
(6)针刺联合药物治疗中老年人眼外肌麻痹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疗效比较 |
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7)复方樟柳碱配合针刺治疗老年人眼外肌麻痹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9)分析与研究眼外肌麻痹的病因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135例眼外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频率分布 |
2.2 135例眼外肌麻痹患者病因分析 |
2.3 随访2年后患者情况 |
3 讨论 |
(10)眼外肌麻痹患者257例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方法: |
3.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眼外肌麻痹主要症状和病变部位分布: |
2.眼外肌麻痹分布: |
3.眼外肌麻痹病变神经分布: |
4.眼外肌麻痹合并病变: |
5.眼外肌麻痹病因分布: |
讨论 |
四、眼外肌麻痹68例病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风池、头维穴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观察[D]. 郭皓泽.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风牵偏视的病证规律与临床研究[D]. 吴婷婷.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正容汤合四物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D]. 湛雅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简述西医及中医对后天性眼外肌麻痹的治疗现状[J]. 田梦瑶,李翔,万婧雯,杨凤姣,王泰,崔琳茹,李运帆,杜薇,易文华,韩明江.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20(01)
- [5]近十年眼外肌麻痹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J]. 来丹丹,何伟. 光明中医, 2018(23)
- [6]针刺联合药物治疗中老年人眼外肌麻痹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 季娴,温积权,陈益丹,楼继先,徐洁慧. 中国现代医生, 2018(02)
- [7]复方樟柳碱配合针刺治疗老年人眼外肌麻痹的疗效分析[J]. 薛凤蕊. 中国现代医生, 2016(19)
- [8]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眼外肌麻痹病因分析[J]. 张菁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50)
- [9]分析与研究眼外肌麻痹的病因及预后[J]. 许燕红.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09)
- [10]眼外肌麻痹患者257例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J]. 雷涛,李正仪,刘轩,王润生,洪舟.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