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公路绿化建设现状初探

辽阳市公路绿化建设现状初探

一、辽阳市公路绿化建设现状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魏鑫,杨玉春,张素敏,高树清,杨艳敏,刘成[1](2021)在《辽宁省黑果腺肋花楸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文中认为黑果腺肋花楸是一种新兴浆果类果树,因其果实营养丰富,在食品加工、营养保健等领域广泛应用。目前产业正处于发展时期,尤以辽宁省发展最为迅速,发展前景巨大。该文介绍了辽宁省黑果腺肋花楸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存在问题与发展建议,以促进黑果腺肋花楸产业的良好快速发展。

王运嘉[2](2020)在《延安市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土地作为我国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最可靠的生活保障。但随着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一家一户的单一种植模式很难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农村积极推行土地流转制度,形成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实现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势在必行。本文以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农户、土地流入方、基层政府等方面入手,收集2003年至2019年安塞区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的相关数据,深入探析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研究发现安塞区政府相关部门在积极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但仍存在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小、多元化流转主体占比小、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单一、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改变农村流转土地用途和土地经营存在盲目性、短视性行为等问题。原因在于基层政府职能错位、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机构不完善、土地流转双方守法观念淡薄、农户土地维权难度大、土地流入方产业评估工作不全面以及农户参加农村土地流转能力和意愿不强等方面。因此,在深入推行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不仅要正确处理好地方政府、土地流入方和土地流出方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调动土地流转各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而且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要采取注重当前经济效益和发展长远投资项目相结合的方法,鼓励成为土地流入方的广大农民、大型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经营主体参与长远项目投资。安塞区政府要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环境,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程序,不断完善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实施方案,优化区农村土地流转中心服务职能及制定全区农村土地流转长远规划等方法,才能使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良性发展。

李睿[3](2018)在《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渐渐失去了平衡。研究表明,建设森林城市能较好地处理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开展城市林业规划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林业建设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分析,优化现有的森林格局,探索使城市林业更好的服务于生态环境的方式,并归纳总结出一套完整科学的城市林业规划方法理论来指导森林城市的建设,促进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学、植物造景学等多个学科理论为指导,采用基础调查与查阅文献的方法、SWOT分析法结合3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理论的普遍性与实践的特殊性相结合,根据辽宁省辽阳市的自然状况、地域特点、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及其发展需求等,针对辽阳市创建森林城市中遇到具体问题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对辽阳市域范围内城市林业的配置、景观结构的布局进行规划,研究城市林业规划的方法、步骤、布局依据及森林功能效益的落实与应用,为其他即将建设森林城市的现代城市提供借鉴和指导。经过研究得知,城市林业规划应注重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高度可行性等原则,配置植物及生态工程规划时要充分结合生态多样性、景观异质性等多学科理论,协调城市森林内部的关系。在辽阳市森林城市建设的实践中,为辽宁省辽阳市规划了“一主三副,一轴两环,一带三区,三网多点”的城市森林总体布局和“一带一屏,两环四区”的中心城区布局并根据指标规划了生态、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支撑保障体系的工程。同时,规划研究中发现,建设森林城市不光需要林业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居民的大力支持,来满足在资金投入、城市林业管理的方面的需求。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公众的生态意识,提高公众的创森参与度,发挥城市森林更大的效益。

单忠业[4](2017)在《辽阳地区河栏镇乡村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找出河栏镇乡村旅游资源规划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理解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研究分析国内外乡村旅游经验。结合本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科学规划旅游资源,合理投入,利用可持续发展和体验经济观念来提出乡村旅游资源规划的对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具体研究内容有:1)河栏镇乡村旅游现状及问题分析。河栏镇政府根据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重点发展农业景观资源,结合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活动,打造回归自然、体味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观光为特色的旅游环境,重点突出当地的农村生活风貌以及本地的历史文化。存在的问题包括乡村旅游开发过快造成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多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要素亟待完善,旅游产品存在开发不够、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特色等情况,对传统乡村文化形成冲击,缺乏协调机制,村民生活成本增加。2)分析国内外乡村旅游的经验。文章分析美国伊利诺斯葡萄酒旅游、给游客真正乡村体验的爱尔兰贝利豪拉、优美自然景观的奥地利隆高镇。还分析了国内利用资源带动乡村旅游的江西婺源、主题特色突出的浙江舟山。通过总结分析,确定了乡村旅游的五大项目主体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3)河栏镇乡村旅游对策分析。根据河栏镇的实际情况,提出深化乡村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历史遗迹,做好人力资源培训,引进移动互联技术加强推广宣传,规范和引导乡村旅游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乡村旅游体验层次。

高一萌[5](2017)在《辽阳市新农村聚落空间整合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辽阳地区历史悠长,资源丰富,村镇聚集,在当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中,新农村建设问题首当其冲。因在建筑设计、空间规划方面长期对城市倾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缺乏深入的剖析与设计,所以普遍处于随机、混乱、缺乏系统规划设计的状态中。本文从辽阳农村的产业结构和自然资源以及宜居生活的角度出发,试图探索具有不同村镇特点以及建设阶段的村庄,进行规划设计模式与建筑设计方法的探讨,研究不同类型村庄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可行性,以及辽阳新农村聚落空间重构途径和发展策略。首先,在第一章、第二章以实地调研与理论分析为依托,再以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做重点具体论述,提出针对辽阳农村聚落空间整合的三种模式和途径:“产城结合”模式、“宜居生活”模式、“风情旅游”模式,并分别从三种模式下进行辽阳新农村聚落空间的整合策略、体系构建、整合设计研究。在策略的提出中,充分考虑产业开发与田园乡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空间规划设计理念,在建筑上提倡体现地域乡土特色与现代实用功能主义双回归的农宅设计理念,形成独有的属于辽阳新农村的整合模式。最后,以第六章做总结性结论,并提出不足与展望。

刘刚[6](2016)在《基于区域整合视角下的蒙东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整合一直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不断深入推进,区域整合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国内外学者已有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区域整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偏重于区域整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较多,所提出的对策也多从区域投资、区域贸易、产业布局、消费市场形成等方面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从经济方面进行整合居多,而对区域整合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或区域经济效率改善方面的影响研究偏少。目前,全球经济环境低迷,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受投资规模效益递减、进出口难以维持增长、消费市场不景气等因素影响,我国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传统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如果不有效解决则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本论文在借鉴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进行辨析,认为经济增长更多着重于经济总量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更多着重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全要素生产率从内生变量的角度解释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在于技术进步、发明创新与人的素质提高,对我国当前供给侧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由投资拉动向技术与创新驱动转变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论文从市场整合、行政整合、社会整合三个维度分析了区域整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认为市场整合有利于扩大市场规模,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引导资源向配置效率更高的区域流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率;行政整合则有利于在区域间打破行政割据,提高要素资源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经济效率;而社会整合则有利于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减少社会摩擦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率。蒙东区域发展近年呈现外部整合边缘化、内部整合碎片化、内外联通孤岛化的特点,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呈负相关,区域不整合。造成区域不整合的原因主要在于,受计划经济遗留因素影响,区域内部行政壁垒较高,影响和扭曲了要素价格的市场传导机制;市场分割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在要素市场方面,自然资源、土地、劳动力的流动或多或少受到区域地理、政策限制等因素的阻碍;区域间、城乡间、不同所有制间的劳动力收入水平差距被人为拉大,导致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化问题。通过构建区域整合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间的理论与计量模型,以蒙东区域为实证案例的分析结果表明,市场整合是区域整合的基础,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可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政府在宏微观经济运行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然保持了强大的影响力,但是政府干预并不一定是解决“市场失灵”的唯一方法。随着社会价值趋于多元,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急剧增长,必须有社会整合的机制。任何区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区域整合必须内部区域整合与外部开放整合兼顾,不能关起门来搞整合。据此,结合蒙东区域的内外部环境特点,提出了市场整合应发挥市场价格对资源价值的发展作用与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生产技术水平提升,使资源向大中城市集中;行政整合则应以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过度干预,提高财政公共服务在教育、科研等领域支出的比重;社会整合则应侧重于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对策建议。最后,对本论文全文进行了结论性的总结,并对论文的贡献与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

冯颖[7](2016)在《长白山脉林木虫害大数据的网络科学建模、演化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科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网络科学正在逐步向众多学科领域渗透与交叉,对各种复杂问题的定量与定性特征的分析与理解已成为网络时代科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挑战性课题。2016年6月11-13日,在法国马赛召开的Statphys26卫星国际会议上,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杜伦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A.Rus Hoelzel博士与本课题研究小组联合发表题为《Pine-caterpillar networks in Changbai Mountain based on the space and timeinfluencedomai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首次把网络科学与林木虫害问题“连结”在一起。本文运用网络科学的分析方法开展林木虫害领域的研究,从网络科学的研究视角建立林木虫害关系网络模型,对虫害关系网络结构进行系统化分析,总结演化规律,探求林木虫害的分布特点、影响区域、扩散与传播的时空变化,为林木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本文的研究工作就是从国家林业局林木病虫害监测网络的1000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2700个国家、省、地(市)、县级四级测报组织统计的林木病虫害监测大数据中,筛取了林相相似的长白山脉所覆盖的102个县级区域的2009-2013年食叶类害虫虫害发生监测数据,针对食叶害虫类群、松毛虫属、美国白蛾个种三个不同层面的虫害关系,采用网络科学之“连接原理”进行了网络构建、特征分析、结构演化与应用。提出了关于林木虫害的三种网络模型,即基于空间影响域的基本网络模型、改进模型以及基于时空影响域的网络模型。这三种不同的网络模型对不同层面的虫害关系网络的研究具有不同的指导原则。在基于空间影响域基本网络模型与改进网络模型,构建了长白山脉食叶害虫虫害关系网络,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本文还研究了单个种类的林木虫害关系网络的演化,针对世界性检疫害虫美国白蛾,构建了基于空间影响域改进模型的美国白蛾虫害关系网络,重点开展了美国白蛾网络的演化分析。从网络结构相关特征量演化分析结果来看,美国白蛾虫害关系网络度分布符合幂律分布,具有无标度特性,网络具有小的平均路径和高的群聚系数,而美国白蛾虫害(逐月)关系网络恰恰表现出明显的小世界特性、网络连接紧密、具有同配性、网络层次结构、节点的平均度值演化比较平稳并且变化幅度不大。通过对网络分析结果与美国白蛾危害状况的实际对比分析,讨论了美国白蛾传播扩散的基本途径与林地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人为活动紧密相关。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本文重点在探求林木害虫种群间的相互影响上进行了应用性研究。选取枯叶蛾科松毛虫属害虫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时空影响域模型的长白山脉松毛虫虫害关系网络。针对松毛虫网络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研究发现松毛虫网络不具有幂律特性和小世界特性,网络节点连通性不好,网络比较疏松。提出了在松毛虫防治的实际工作中,要采取“单点防治”并举的防治策略。

杨露雨[8](2014)在《乡村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婺源县为例》文中认为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确定婺源乡村旅游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和影响程度,为我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相对科学的理论、方法和依据。本文总体上先提出研究乡村旅游影响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再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影响及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其次,根据建立的生活质量主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乡村旅游与居民生活质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再次,分别利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和二者的辩证关系,对婺源乡村旅游影响下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提高婺源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方略。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最终确定10个二级指标共30个指标内容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和10个二级指标共27个指标内容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主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作为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分析评价的基础工具。第二,探索性研究乡村旅游与生活质量的辩证关系,并建立了二者的互动关系图,为乡村旅游对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的量化分析评价奠定基础。第三,根据Topsis客观评价法,确定婺源居民客观生活质量总体得分为77.55分;根据AHP主观的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法,确定婺源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总体得分为64.35分;最后综合分析评价婺源居民生活质量现状,确定其综合得分为71.75分。第四,采取贡献率方法,计算婺源乡村旅游对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力为32.9%;根据调查问卷的居民感知度,计算婺源乡村旅游对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力为10.9%。第五,根据分析内容和研究结果,提出乡村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各方面影响的相应政策建议,建议从教育培训、收入分配、公共基础设施、旅游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着手进行;并试图树立“全民旅游”和“全产业旅游”的观念实现造血式发展,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吕怿南[9](2011)在《辽中南城市群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辽中南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内经济密度、城市化率、区位商等指标方法来研究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特点,并且通过对城市群内部各个因素的比较研究,来确定其发展阶段,最后对辽中南城市群未来的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

邵顺义[10](2010)在《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的资源型城市中,有1/4的资源型城市集中在东北地区,而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所占比重较大,数量居全国之首,共有十四个资源型城市,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国务院又分别予第一批、第二批将伊春、大兴安岭、七台河、五大连池市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到了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主要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发相继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一些资源型城市变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并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和影响,资源型城市如果单纯依靠比较优势,缺乏竞争优势,替代产业就难以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转型模式,立足比较优势,才能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及类型、自然资源、人口、国民经济的现状与特点,分析这些城市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充分研究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并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等条件与国际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所处各种有利条件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本文又分析了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旅游资源、工业遗产资源的分布和完好状况,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开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析,并指出了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机遇、劣势和威胁因素、存在的问题及其意义。通过对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符合本省省情的旅游开发措施,使决策者能够及时了解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开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城市的领导者进行城市经济转型决策提供方法上的支持。在对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状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目标和形象定位,明确了七大典型资源型城市放游开发的“西部大庆、中部伊春铁力、东部四大煤城”的旅游功能分区,并提出组建资源型城市群的构想。对重点开发的旅游产品和线路组合进行了设计,提出了资源型城市旅游近、中、远期目标市场和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和措施。

二、辽阳市公路绿化建设现状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阳市公路绿化建设现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省黑果腺肋花楸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黑果腺肋花楸营养价值与生理功能
2 辽宁省黑果腺肋花楸产业发展现状
    2.1 产业总体概况
    2.2 产业发展前景
    2.3 市场需求分析
        2.3.1 丰富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和药品原料来源。
        2.3.2 生态效益显着。
        2.3.3 园林绿化价值突出。
3 辽宁省黑果腺肋花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1 盲目引种,缺乏规划与试栽
    3.2 苗木市场混乱
    3.3 缺乏专业化技术团队支撑
    3.4 市场信息不畅
4 辽宁省黑果腺肋花楸产业发展建议
    4.1 培养专业人才与团队,发挥科研引领作用
    4.2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支持和引导作用
    4.3 全产业链各行业协同发展

(2)延安市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与政策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土地流转
        2.1.2 三权分置
        2.1.3 土地流转中心
        2.1.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1.5 我国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现实意义
    2.2 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理论
        2.2.1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2.2.2 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
        2.2.3 邓小平关于农业的“两个飞跃”理论
        2.2.4 习近平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的重要论述
    2.3 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与政策
        2.3.1 法律依据
        2.3.2 政策依据
3 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安塞区基本情况
    3.2 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历程
        3.2.1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探索初期
        3.2.2 农村土地流转中期发展阶段
        3.2.3 农村土地流转近期发展阶段
    3.3 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形式
        3.3.1 租赁经营
        3.3.2 反租倒包
        3.3.3 互换经营
        3.3.4 委托代管
        3.3.5 以土地换技术
        3.3.6 股份合作
    3.4 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典型案例
        3.4.1 农村土地流转中发挥政府作用案例
        3.4.2 川地主导产业种植
        3.4.3 山地主导农产品种植
        3.4.4 长期性流转项目案例
        3.4.5 家庭农场经营案例
        3.4.6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案例
        3.4.7 郊区观光农业
    3.5 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问题
        3.5.1 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小
        3.5.2 多元化土地流转主体占比小
        3.5.3 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单一
        3.5.4 农村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
        3.5.5 农村土地流转纠纷时有发生
        3.5.6 改变农村流转土地用途
        3.5.7 土地经营存在盲目性和短视性行为
4 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农户参加农村土地流转能力和意愿不强
    4.2 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机构不完善
    4.3 土地流转双方守法观念淡薄
    4.4 基层政府职能错位
    4.5 农户土地维权难度大
    4.6 土地流入方产业评估工作不全面
    4.7 政府相关部门缺乏统筹规划
5 促进和完善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5.1 最大限度调动土地流转各方的积极性
    5.2 必须严格执行农用土地用途管制
    5.3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程序
    5.4 不断完善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实施方案
    5.5 优化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职能
    5.6 制定全区农村土地流转长远规划
    5.7 鼓励流转主体参与长期性投资项目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林业概述
        1.2.1 国内外城市林业的发展概况
        1.2.2 国内外城市林业发展趋势
        1.2.3 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指标计算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森林城市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生物多样性理论
    2.3 森林美学
    2.4 生态学理论
        2.4.1 森林生态学
        2.4.2 城市生态学
        2.4.3 景观生态学
    2.5 植物造景理论
3 城市林业规划研究
    3.1 城市林业的功能
        3.1.1 生态功能
        3.1.2 社会服务功能
        3.1.3 经济功能
    3.2 城市林业规划原则
        3.2.1 生态安全原则
        3.2.2 以人为本原则
        3.2.3 因地制宜原则
        3.2.4 高度可行性原则
        3.2.5 重视效益发展原则
    3.3 城市林业规划内容框架
    3.4 城市林业规划时的考虑因素
        3.4.1 自然因素
        3.4.2 布局因素
        3.4.3 经济因素
        3.4.4 文化因素
    3.5 城市林业规划的布局和规划指标
        3.5.1 布局
        3.5.2 规划指标
4 案例——辽阳市
    4.1 基本概况
        4.1.1 自然状况
        4.1.2 社会经济状况
    4.2 生态环境状况
        4.2.1 空气环境
        4.2.2 水环境
        4.2.3 声环境
        4.2.4 固体废物
        4.2.5 土壤环境
        4.2.6 矿区环境
        4.2.7 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
        4.2.8 农村生态环境
    4.3 森林与绿地资源现状
        4.3.1 森林资源现状
        4.3.2 绿地资源现状
    4.4 SWOT及对策分析
        4.4.1 分析
        4.4.2 对比
    4.5 辽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达标情况分析表
    4.6 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及总体布局
        4.6.1 指导思想
        4.6.2 建设愿景
        4.6.3 建设目标
        4.6.4 规划期限
        4.6.5 总体布局
    4.7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4.7.1 人居环境绿色福利空间建设与提升工程
        4.7.2 森林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工程
        4.7.3 森林生态屏障建设与质量提升工程
        4.7.4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4.7.5 闭坑矿山生态治理工程
    4.8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4.8.1 名优特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
        4.8.2 林下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4.8.3 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4.8.4 苗木花卉产业升级建设工程
        4.8.5 生态休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4.9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4.9.1 建设现状
        4.9.2 建设目标
        4.9.3 建设内容
    4.10 森林支撑体系建设
        4.10.1 林火防护体系建设
        4.10.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4.10.3 林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4.10.4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5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辽阳地区河栏镇乡村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
        2.1.1 乡村旅游概念
        2.1.2 乡村旅游类型
    2.2 乡村旅游发展对于当地的驱动作用
        2.2.1 乡村旅游发展驱动因素
        2.2.2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2.3 乡村旅游理论基础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2.3.2 体验经济理论
第三章 河栏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河栏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1 河栏镇基本情况
        3.1.2 河栏镇乡村旅游资源
    3.2 河栏镇乡村旅游市场调查
        3.2.1 游客调查数据分析
        3.2.2 乡村旅游需求分类
        3.2.3 问卷调查结论分析
    3.3 问题分析
        3.3.1 自然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3.3.2 乡村旅游产业要素方面的问题
        3.3.3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问题
        3.3.4 对乡村传统文化形成冲击
        3.3.5 缺乏乡村旅游发展的协调机制
第四章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启示
    4.1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
        4.1.1 美国伊利诺斯
        4.1.2 爱尔兰贝利豪拉(Ballyhoura)
        4.1.3 奥地利隆高镇(Lungau)
        4.1.4 经验启示
    4.2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经验
        4.2.1 江西婺源—资源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4.2.2 浙江舟山—主题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
        4.2.3 经验启示
第五章 河栏镇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5.1 深化乡村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5.1.1 与农业的融合
        5.1.2 与信息科技产业融合
        5.1.3 与文化产业融合
    5.2 制定完善的乡村旅游规划
        5.2.1 规划总体目标
        5.2.2 规划的原则
        5.2.3 功能定位
        5.2.4 项目设计
    5.3 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
    5.4 做好人力资源培训
    5.5 引进移动互联技术加强推广宣传
    5.6 规范和引导乡村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5.7 提升乡村旅游体验层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辽阳市新农村聚落空间整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城市化进程对新农村聚落空间的影响
        1.1.2 学科建设背景
        1.1.3 辽阳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要求
    1.2 研究综述
        1.2.1 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2.3 相关概念与理论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1 选题目的
        1.3.2 选题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辽阳农村现有聚落空间发展现状调查
    2.1 现状调查
        2.1.1 辽阳农村发展建设影响因子
        2.1.2 空间类型及结构
        2.1.3 发展现状
    2.2 调查结果
        2.2.1 居住与生活习惯存在矛盾
        2.2.2 地域景观特色丧失
        2.2.3 流通空间不畅
        2.2.4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3 基本模式分析
        2.3.1 生产模式
        2.3.2 生活模式
        2.3.3 旅游模式
        2.3.4 现行农村建设模式解析
        2.3.5 模式本质解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城结合”模式
    3.1 整合策略
        3.1.1 中心式带动、集聚化整合
        3.1.2 关联--依托长效化
    3.2 模式体系构建
        3.2.1 “集中-分散”结合式搭建
        3.2.2 地域特点带动产业式发展
        3.2.3 整体布局控制式导向
    3.3 整合设计
        3.3.1 建设和完善流通空间
        3.3.2 拓展和开发产业空间
        3.3.3 美化和优化存储空间
        3.3.4 细化和亮化生态空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宜居生活”模式
    4.1 整合策略
        4.1.1 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
        4.1.2 生态宜居化空间格局
    4.2 模式体系构建
        4.2.1 “拆解-重构”合理化搭建
        4.2.2 生活与交往双向发展
        4.2.3 细部空间控制式导向
    4.3 整合设计
        4.3.1 便捷化院落组织
        4.3.2 人性化主要界面
        4.3.3 完备化基础设施
        4.3.4 生态化环境体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情旅游”模式
    5.1 整合策略
        5.1.1 就地保护与传统设施再利用
        5.1.2 展现与创新
    5.2 模式体系构建
        5.2.1 “分类-治理”梳理式搭建
        5.2.2 镇域结构调整式发展
        5.2.3 战略控制式导向
    5.3 整合设计
        5.3.1 系统化空间路线设计
        5.3.2 特色化空间氛围营造
        5.3.3 鲜明化空间主题注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1.1 论文结论
        6.1.2 论文的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
致谢

(6)基于区域整合视角下的蒙东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概述
        1.2.3 区域整合研究概述
        1.2.4 区域整合视角下的经济发展研究概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逻辑框架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及存在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存在不足
第2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整合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辨析
        2.1.2 区域的概念与内涵
        2.1.3 区域整合的概念与内涵
    2.2 经济增长理论
        2.2.1 生产可能性边界
        2.2.2 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2.2.3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2.2.4 内生增长模型
    2.3 区域经济学理论
        2.3.1 均衡增长理论
        2.3.2 增长极理论
        2.3.3“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3.4 产业关联效应理论
        2.3.5 点—轴开发模式
        2.3.6 梯度转移理论
        2.3.7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3.8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4 公共选择与制度经济学理论
        2.4.1 公共选择理论
        2.4.2 制度经济学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整合的机理与关系
    3.1 区域整合需求的产生
    3.2 区域整合的基础条件
        3.2.1 分工竞争条件
        3.2.2 资源流动条件
        3.2.3 交易费用条件
    3.3 区域整合的机制
        3.3.1 区域整合市场机制分析
        3.3.2 区域整合行政机制分析
        3.3.3 区域整合社会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蒙东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整合的现状分析
    4.1 蒙东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4.1.1 蒙东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4.1.2 蒙东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比较分析
    4.2 蒙东区域整合的现状及其主要问题
        4.2.1 外部整合边缘化
        4.2.2 内部整合碎片化
        4.2.3 内外联通孤岛化
    4.3 蒙东区域整合的制约因素分析
        4.3.1 行政壁垒
        4.3.2 市场分割
        4.3.3 社会分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蒙东区域整合实证分析
    5.1 区域整合视角下的模型
        5.1.1 区域整合理论模型
        5.1.2 区域整合计量模型
        5.1.3 指标度量
    5.2 蒙东区域整合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蒙东区域整合的构想
    6.1 蒙东区域整合环境分析
        6.1.1 政策环境
        6.1.2 经济环境
        6.1.3 社会环境
        6.1.4 自然地理环境
        6.1.5 交通环境
    6.2 蒙东区域整合的目标和重点
        6.2.1 区域整合目标
        6.2.2 区域整合重点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蒙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7.1 行政整合措施
    7.2 市场整合措施
    7.3 社会整合措施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长白山脉林木虫害大数据的网络科学建模、演化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林木灾害状况
        1.2.1 国际
        1.2.2 国内
    1.3 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1.4 网络科学方法的贡献
    1.5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2章 林木虫害的调查、分析与监测
    2.1 林木虫害的监测调查
        2.1.1 调查方法
        2.1.2 林木害虫种群密度估算
    2.2 林木虫害的数据分析
        2.2.1 传统分析方法
        2.2.2 网络拓扑特征量分析方法
    2.3 林木虫害的预测
        2.3.1 发生期预测
        2.3.2 发生量与发生范围的预测
    2.4 林木害虫种群动态特征
        2.4.1 昆虫的生活史
        2.4.2 滞育和休眠
        2.4.3 昆虫的行为
        2.4.4 昆虫的食性
    2.5 林木虫害运用网络科学研究的可行性
第3章 林木虫害关系网络模型
    3.1 林木虫害与空间结构关系分析
        3.1.1 林木虫害与森林资源空间分布的关系
        3.1.2 林木虫害与自然环境空间因子的关系
        3.1.3 林木虫害受人类活动空间的影响
    3.2 林木害虫种群动态与竞争
        3.2.1 种群动态
        3.2.2 种群竞争
    3.3 空间影响域网络模型构建
        3.3.1 基本网络模型
        3.3.2 改进网络模型
    3.4 时空影响域网络模型
    3.5 讨论
第4章 长白山脉林木虫害网络构建与分析
    4.1 数据选取与处理
    4.2 食叶害虫特征
    4.3 长白山脉植被特征
    4.4 基于空间影响域基本模型的虫害关系网络
        4.4.1 虫害关系网络生成
        4.4.2 参数优化
        4.4.3 长白山脉虫害关系网络分析
    4.5 基于空间影响域改进模型的虫害关系网络
        4.5.1 网络生成
        4.5.2 长白山脉虫害关系网络分析
        4.5.3 网络的无标度特性
        4.5.4 网络的同配性
        4.5.5 网络的聚集特性分析
        4.5.6 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
        4.5.7 网络层次结构
    4.6 小结
第5章 美国白蛾虫害网络的演化分析
    5.1 美国白蛾基本情况
    5.2 美国白蛾网络无标度特性演化分析
        5.2.1 美国白蛾网络构建
        5.2.2 无标度特性演化分析
        5.2.3 网络平均度的演化
    5.3 节点数的演化
    5.4 网络直径的演化
    5.5 网络重要节点的演化
    5.6 核数演化
        5.6.1 最大核数的演化
        5.6.2 平均核数的演化
        5.6.3 核数概率分布的演化
    5.7 网络匹配系数
    5.8 熵值分析
    5.9 模块度的演化
    5.10 介数演化分析
    5.11 小结
第6章 松毛虫属虫害网络结构分析
    6.1 松毛虫属害虫特征
    6.2 松毛虫类虫害网络构建
        6.2.1 数据选取
        6.2.2 松毛虫虫害网络
    6.3 网络结构分析
        6.3.1 无标度特征
        6.3.2 重要节点分析
        6.3.3 平均路径长度
        6.3.4 平均聚集系数
        6.3.5 网络的平均度
        6.3.6 网络的结构熵
        6.3.7 网络的K-核
        6.3.8 虫害发生地区数的变化
        6.3.9 节点介数
    6.4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贡献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长白山脉所经市县
    附录B 长白山脉林木害虫分类统计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乡村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婺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乡村旅游影响研究综述
        1.2.2 居民生活质量研究综述
        1.2.3 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流程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流程
第2章 生活质量的内涵界定与指标量化模型
    2.1 内涵界定
        2.1.1 反映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方面
        2.1.2 反映生活舒适和便捷程度的主观感受方面
        2.1.3 主客观结合方面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2 系统工程理论
        2.2.3 人本社会发展理论
        2.2.4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量化模型
        2.3.1 客观指标模型
        2.3.2 主观指标模型
        2.3.3 指标综合评价
第3章 乡村旅游与居民生活质量辩证关系分析
    3.1 乡村旅游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3.1.1 经济影响
        3.1.2 社会文化影响
        3.1.3 环境影响
    3.2 居民生活质量对乡村旅游的影响分析
        3.2.1 经济影响
        3.2.2 社会影响
        3.2.3 文化娱乐影响
        3.2.4 环境影响
    3.3 乡村旅游与居民生活质量的辩证关系
第4章 婺源乡村旅游对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特征
        4.1.1 旅游经济发展
        4.1.2 自然生态环境
        4.1.3 旅游基础设施
        4.1.4 旅游休闲娱乐
        4.1.5 旅游购物
        4.1.6 其他
    4.2 婺源居民生活质量的定量评价
        4.2.1 客观生活质量现状及评价
        4.2.2 主观生活质量现状及评价
    4.3 婺源乡村旅游对客观生活质量影响分析
        4.3.1 婺源乡村旅游对就业指标的影响
        4.3.2 婺源乡村旅游对收入指标的影响
        4.3.3 婺源乡村旅游对教育指标的影响
        4.3.4 婺源乡村旅游对文娱休闲指标的影响
    4.4 婺源乡村旅游对主观生活质量影响分析
        4.4.1 感知总体分析
        4.4.2 婺源居民对乡村旅游经济影响感知
        4.4.3 婺源居民对乡村旅游社会影响感知
        4.4.4 婺源居民对乡村旅游文化娱乐影响感知
        4.4.5 婺源居民对乡村旅游环境影响感知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1.1 婺源居民生活质量综合评价
        5.1.2 婺源乡村旅游对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综合评价
    5.2 对策与建议
        5.2.1 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强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5.2.2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解决交通瓶颈及制约
        5.2.3 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注重解决两极分化问题
        5.2.4 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5.2.5 树立“全民旅游”和“全产业旅游”观念,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5.3 研究不足
        5.3.1 指标数据收集较为困难
        5.3.2 研究方法有待完善
    5.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生活质量评价指标重要性”意见征询表
附录 2 婺源乡村旅游与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调查
附录 3 婺源居民生活质量客观指标 Topsis 法综合评价数据分析

(9)辽中南城市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状况
二、辽中南城市群发展特征分析
    (一) 城市群在东北区地位突出
    (二) 城市群快速发展
三、辽中南城市群发展阶段评价
    (一) 城市群发展阶段基本特征
    (二) 辽中南城市群发展阶段评价
        1. 城市群城市化发展水平
        2. 城市群城市体系及功能结构
        3. 城市群空间联系程度
        4. 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
        5. 城市群发展阶段评价
四、辽中南城市群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 与全国三大城市群存在差距
    (二) 行政壁垒
    (三) 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
    (四) 资源利用
五、结语

(10)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的方法
2 相关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2.1.2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涵义
        2.1.3 旅游的含义
        2.1.4 旅游产业的概念
        2.1.5 城市群的概念
        2.1.6 资源型城市群的概念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科学发展观理论
        2.2.2 旅游产业经济学理论
        2.2.3 区域经济学理论
        2.2.4 循环经济学理论
        2.2.5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2.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意义
    3.1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类型、数量
        3.1.1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分布
        3.1.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分布
        3.1.3 我国典型资源型城市的地区分布
        3.1.4 我国典型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分布
        3.1.5 我国资源型城市按城市的行政级别分类
        3.1.6 我国资源型城市按人口规模进行分类
        3.1.7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类型和数量
        3.1.8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和数量
    3.2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3.2.1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情况
        3.2.2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及面临的问题
    3.3 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劣势和威胁因素分析
        3.3.1 旅游业发展优势和机遇因素分析
        3.3.2 旅游业发展劣势和威胁因素分析
    3.4 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意义
        3.4.1 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3.4.2 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3.4.3 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4.4 有利于改善城市社会环境和投资环境
        3.4.5 有利于城市社会的稳定
        3.4.6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
    3.5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旅游业的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旅游业的成功案例
        4.1.1 德国鲁尔传统工业区的工业遗产旅游
        4.1.2 德国弗尔克林钢铁工厂的工业遗产旅游
        4.1.3 英国铁桥峡谷的工业遗产旅游
        4.1.4 日本夕张市的产业旅游开发的路径
    4.2 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旅游业的成功案例
        4.2.1 焦作现象
        4.2.2 辽宁省阜新市和本溪市的旅游业与其他替代产业再嫁接的路径
        4.2.3 铜川市的主题旅游
        4.2.4 园林城市唐山
    4.3 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经验与启示
        4.3.1 增强工业遗产资源开发意识,正确认识工业遗产的价值
        4.3.2 树立大旅游观念,统一规划、整合开发
        4.3.3 因地制宜、突出遗产特色
        4.3.4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4.3.5 多元开发旅游产品
        4.3.6 工业遗迹保护基础上的重建
        4.3.7 政府主导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4.3.8 有效的宣传促销是旅游业发展成功的保障
        4.3.9 要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
    4.4 本章小节
5 黑龙江省典型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5.1 各典型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5.1.1 大庆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5.1.2 伊春市、铁力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5.1.3 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5.2 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2.1 对工业旅游认识不足,工业旅游资源利用率极低
        5.2.2 缺乏合理的规划指导,旅游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5.2.3 开发与营销缺乏整合
        5.2.4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5.2.5 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规划缺乏控制
        5.2.6 建设资金分散,项目经济效益差
        5.2.7 旅游服务供应链欠完善
        5.2.8 旅游产品和服务营销手段单一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典型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6.1 典型资源型城市旅游开发的原则、目标
        6.1.1 旅游开发的原则
        6.1.2 旅游开发的目标
    6.2 典型资源型城市旅游开发的总体布局
        6.2.1 空间组合总体结构
        6.2.2 旅游交通总体结构
        6.2.3 旅游服务总体结构
    6.3 各典型资源型城市的旅游开发模式及旅游功能分区
        6.3.1 旅游开发的模式选择
        6.3.2 旅游功能分区
    6.4 旅游产品开发的措施
        6.4.1 合理利用工业遗产旅游资源,适度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6.4.2 规避传统工业城市形象,重塑旅游城市形象
        6.4.3 丰富旅游产品、树立精品意识
        6.4.4 突出联合营销、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6.4.5 组建资源型城市群,推动区域一体化旅游联合开发
        6.4.6 其他人文和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6.4.7 开展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动
    6.5 旅游市场开发措施
        6.5.1 国内外旅游市场变化趋势
        6.5.2 旅游客源市场前景评价
        6.5.3 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的目标定位
    6.6 旅游开发的政策措施
        6.6.1 强化政府的主导功能
        6.6.2 制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开发旅游产品
        6.6.3 健全法制法规,规范旅游经营行为
        6.6.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资源型城市群旅游知名度
        6.6.5 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旅游资源及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
        6.6.6 制定资源型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6.6.7 注重旅游教育和培训,加强行业管理
        6.6.8 坚持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辽阳市公路绿化建设现状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省黑果腺肋花楸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 魏鑫,杨玉春,张素敏,高树清,杨艳敏,刘成. 园艺与种苗, 2021(05)
  • [2]延安市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运嘉.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D]. 李睿.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辽阳地区河栏镇乡村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D]. 单忠业. 吉林大学, 2017(04)
  • [5]辽阳市新农村聚落空间整合模式研究[D]. 高一萌. 沈阳建筑大学, 2017(04)
  • [6]基于区域整合视角下的蒙东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刘刚. 吉林大学, 2016(08)
  • [7]长白山脉林木虫害大数据的网络科学建模、演化及其应用[D]. 冯颖. 东北大学, 2016(10)
  • [8]乡村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婺源县为例[D]. 杨露雨. 南昌大学, 2014(02)
  • [9]辽中南城市群发展研究[J]. 吕怿南. 经济研究导刊, 2011(10)
  • [10]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邵顺义.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辽阳市公路绿化建设现状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