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经理激励机制数学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沈一凡[1](2021)在《基于基金微观参与主体的基金业绩影响研究》文中提出1998年,中国内地首批五家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根据Wind统计,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国基金总量由2001年的53只发展到6965只,基金管理规模也由818.03亿元扩大到如今的177629.50亿元,20年间增长了近216倍,跃居至全球第五。互联网的普及,带给了整个基金行业新的活力;同时,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放水与资产荒的联合作用下,基金逐渐成为中小投资者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一度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然而,中国市场相比成熟市场又显得更为特殊,急速变化的市场风格、更加非理性的投资者、市场参与者与市场结构的快速进化、基金经理等从业人员较快的培养和晋升,造就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基金市场。我国的基金市场逐渐从野蛮生产的阶段迈向良序增长的阶段,在这个重要的时间点对中国基金市场进行研究,不论是对日常的投资、还是为世界提供极具中国特色的基于中国样本的本土化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就整个基金市场而言,其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参与者。根据各自的职能和作用,基金直接参与主体包括了基金管理人、基金投资人与基金托管人。在我国,大部分的基金托管人为国有银行,极少涉及到具体的基金投资行为和决策。因此就投资决策而言,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投资人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基金管理人通常为依法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由公司进行统一决策和管理,基金经理进行具体的基金投资决策。因此,就基金市场微观参与主体而言,基金投资者、基金管理公司与基金经理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闭环,基金投资者通过申购赎回基金进行相关买卖操作,基金管理公司将资金交给基金经理管理,基金管理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共同决定了基金的业绩,基金投资者根据基金业绩来确定是否继续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基金业绩来评估基金经理。本文聚焦于基金市场主要的三大微观参与主体,分别从基金投资者、基金管理公司与基金经理出发,基于经典数理模型,构建以这三个角度为基石的基金业绩研究框架,同时结合中国特有现状,包括非理性的投资者、社保基金的委托投资与基金经理等从业人员的快速晋升与培养三个特点,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探讨三大参与主体对基金经理投资行为与基金业绩的影响,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从基金投资者角度出发,研究了基金流量对基金经理投资行为与基金业绩的影响,即这种流量驱动型基金风险转移(risk shifting)行为的动机和后果。本文发现:(1)我国的基金投资者存在严重的处置效应,经历了大量资金流入的基金往往会降低其冒风险程度。然而,若资金的净流入同时发生在过往获得良好业绩的基金时,基金的风险水平反而会提升。(2)基金经理往往会通过增加换手率、提高组合风险系数、提高权益持仓占比和购买更多赢家股票的方式来增加风险。(3)这种发生在高业绩的基金流量驱动型风险转移,会使基金在随后两个季度表现恶化,直到第三季度才恢复。(4)这种风险转移行为,更容易发生在那些出现高额异常净流量、业绩源于运气、成立较晚的、规模较小的基金上。其次,从基金管理公司角度出发,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保管理资格为切入点,研究了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经理投资行为及基金业绩产生的影响。本文发现:(1)被委托的社保基金拥有比同类公募基金更多的超额收益。(2)社保基金超额收益可能来源于更好的择时能力、基金管理公司内部的交叉补贴,而与可能的政治关联无关。(3)当获得社保管理资格后,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基金的整体业绩有所下降,并且投资风格会与同一管理公司旗下社保基金呈现相似的特点,其中还会出现反向交易的情况。进一步分析发现,基金管理公司内部那些业绩较差、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可能作为内部交叉补贴资金的提供方。(4)社保基金的管理有助于基金管理公司扩大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特权,如新基金的设立。最后,本文从基金经理角度出发,通过基金经理过往研究经历刻画基金经理“能力圈”,研究分析师行业研究经历对基金经理投资偏好及其业绩的影响。本文发现:(1)基金经理会在自己优势行业上进行超配,这种超配不论是相对于全市场、整个基金行业还是同类型基金均成立,同时对于优势行业的股票持有时间会更长。(2)基金经理对于优势行业的超配行为,在考虑了持仓因素后可以为基金带来相比于其他非优势行业的超额收益,同时基金经理在优势行业上具备更强的风险控制能力。(3)深入研究发现,基金经理在优势行业上具备更强的选股能力和行业择时能力,进一步证实了优势行业形成的能力圈是超配行为产生超额收益的机制之一。(4)在最后的拓展研究中,进一步证实了基金经理在优势行业上形成的优势源于行业自身、基金经理对于优势行业的政策敏感度和能力的持续扩张,而非存在私有信息。综上所述,本文将包括基金投资者、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三个方面的基金微观参与主体放在了统一的研究框架下,不仅对相关理论和成果起到了补充和完善,更是结合中国市场特有因素,做出了有别于其他研究的创新研究,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基金市场提供了多样的经验证据和多方面的研究角度。
周旭枚[2](2020)在《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不仅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一方面在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要求下,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完善,从而保障了公司价值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上市公司也常有高管犯案,侵食公司利益,频发财务丑闻,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和市场价值。那么,从公司价值提升出发,我们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运行机制呢?内部控制究竟是如何影响公司价值的呢?抑或说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传导机制呢?深入研究探讨这些问题,不仅对上市公司治理,而且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内部控制产生于公司契约的不完备性。内部控制作为公司一项内部机制安排,有其自身的效应和运行机制,它必须与公司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其运行机制才通顺,其自身的效应也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公司“自然选择”和“适应性学习”过程中,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有机结合起来,奖励、支持、强化满意的适应性,惩罚、制止、淘汰不满意的适应性,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风险管控的重要举措,管理效率的重要保障,防范“公司失败”,引导“公司发展”,终极对公司价值产生极其重要性影响。因而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途径具有复杂性、内隐性,两者间的关系绝非统计学意义上简单的线性关系或非线性关系。本文基于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对策分析的总体思路。首先对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的理论框架进行探讨,不仅阐述了内部控制和公司价值的本质和本体,而且构建了内部控制通过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三个途径影响公司价值的理论机理,也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基本假设;其次是指标测度与现状分析,为了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和公司价值进行准确的定量描述,在计量模型分析之前,必须先对内部控制和公司价值采取一定的指标进行评价和统计测度。本文不仅收集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及公司价值评价指标,进行了指标的现实描述;而且对代理指标较多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及公司价值进行了因子分析,计算出综合得分并进行评价和测度,为本文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再次是实证分析,为证实内部控制通过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三个机理影响公司价值的理论假设,本文选取2008-2017年上市公司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采用AMOS25.0软件,分三章对三个机理进行实证分析,从实证结论来看,本文提出的三个理论假设是符合现实的。继而是比较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借助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本文不仅收集了国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先进经验资料,总结出他人的优点,而且对比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与主要问题,并从思想、制度、文化、人才等方面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是对策建议,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论,提出通过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增强风险管控和提升管理效率的建议和对策。本文区别于国内外同类研究,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结论如下:(1)内部控制可以促进公司建立内部“泛治理”结构,即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使公司内部建立上下级纵向之间与同级横向之间的制衡关系,从而使公司治理得到帕累托改进;(2)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之间的中介效应存在异质性,即内部控制不仅通过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三个途径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而且这三个机制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3)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间存在正U型非线性关系,即内部控制使公司价值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有效的内部控制最终可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4)提出了上市公司“泛治理”概念,为中国上市公司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闻雯[3](2020)在《基于NK模型的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研究》文中认为现代项目管理中愈来愈重视团队工作中的协调、沟通以及决策管理等隐性工作,这些隐性工作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项目团队高效完成显性工作至关重要。同时,工程项目实施中不可进行重复试验,更增加了项目团队管理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表现为项目团队应对外界环境变化时做出的关联性反应,这种反应最终会影响整个系统团队绩效。由此,探索工程项目团队绩效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演化过程与提升整体绩效路径选择,是一项现代项目团队适合度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基于生物进化视角,以工程项目团队为研究对象,对其适合度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演化过程、团队绩效提升仿真及提升路径进行研究。(1)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与德尔菲专家访谈对影响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筛选;(2)运用DEMATEL方法对影响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的关键因素以及关键因素间的复杂性进行分析识别,即关键参数N和K;(3)从各关键影响因素维度入手构建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NK模型(4)结合随机分布函数并采用Matlab探索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景观图“攀爬”方式。研究结论是: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景观有利于评价其当下管理水平的高低,可协助团队实际管理时对同层次不同要素间的组合状态绩效进行横向比较,同时强调各因素间配合对团队管理绩效提升的重要性,另外存在一条0000-1000-1001-1101-1111最优路径。本文提出提升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方法克服了难以用实证数据测量的局限性,同时在项目团队管理策略制定、团队绩效提升路径选择以及在组织系统网络中,如何通过适应性快速到达组织最优绩效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结论与建议,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决策方法。
宋建霆[4](2020)在《XN证券淄博营业部客户经理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证券公司是处于中国证券市场核心地位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证券公司之间的竞争不仅有商业竞争,还有针对各种优质人才的竞争。证券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证券经纪业务,而客户经理是证券经纪业务利润的主要创造者。因此,客户经理群体已经成长为证券公司最主要的人力资源。如果证券公司的激励机制不合理,将导致客户经理流动性增大,不利于证券公司的稳定发展。因此,建立有效的客户经理激励机制,提高客户经理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成为证券公司人力资源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XN证券淄博营业部客户经理激励机制问题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XN证券淄博营业部客户经理激励机制的优化建议。论文共包括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情况综述。第二章阐述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相关理论,为后文的分析做好理论基础。第三章对XN证券淄博营业部以及营业部内部客户经理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并对XN证券淄博营业部客户经理激励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第四章通过对经典激励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借鉴林丽完(2014)的评价指标,选择出20个会影响客户经理对现有激励机制满意度的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得到XN证券淄博营业部客户经理对这20个满意度指标的实际数据。运用SPSS23.0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上述统计数据进一步得到XN证券淄博营业部客户经理对各激励指标的满意度情况。第五章从数据分析的结果入手,提出完善XN证券淄博营业部客户经理激励机制的改进设计:构建公平的薪酬福利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合理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多样化的培训激励机制。第六章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进行研究展望。
牛英杰[5](2020)在《模型不确定条件下公司投资行为及委托代理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细化模型不确定性与风险的差异,在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建立严格的数理金融模型,运用随机最优控制方法,研究模型不确定性如何作用于公司投资、薪酬业绩敏感度、消费动态过程、报酬契约设计、公司生产能力的扩张时机,以达到最优合约设计要求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的。本文的贡献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本文在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中引入模型不确定性,考虑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最优与次优合约设计,研究结论表明,当模型不确定性存在时,要使委托人收益最大化,最优契约仍需要对代理人实施激励而不是传统委托代理理论所认为的不实施激励,且模型不确定性能够起到缓冲道德风险的作用。如果允许代理人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资产对冲风险,研究发现模型不确定性将通过合约转移给代理人,从而使代理人的对冲策略变得相对激进;同时最优产出分享比例与公司特质性风险的负相关关系也不再成立,最优产出分享比例可能是公司特质性风险的增函数,可能是减函数或者与其无关。(2)本文将模型不确定性与有限承诺约束相结合,从行为金融学角度讨论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最优合约设计问题,扩展后的模型发现模型不确定性和有限承诺约束对最优合约的作用机制不尽然一致,准确地讲,有限承诺约束只在合约承诺向代理人支付的总期望薪酬较低时起主导作用,随着代理人获取地薪酬或财富越多,模型不确定性对合约设计的影响逐渐凸显。结论表明,模型不确定性与有限承诺约束均对委托人的价值造成损害,但代理人的财富收入敏感性系数却不降反升;对于消费的动态过程而言,有限承诺约束只会使得代理人的消费量固定在某一特定水平,而不确定性偏好却使得最优的消费数量不在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变化,并且消费的波动较收入的波动幅度偏小,这一方面为实证研究中“消费过度平滑之谜”提供了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解释了实际数据显示的“工资既具有右偏特征又有下降可能性”的现象。(3)本文将模型不确定性引入动态委托-代理理论,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扩展了动态合约理论,结论表明模型不确定性对投资者福利损失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而且随着不确定程度的增加,投资者通过最优合约选择更加延迟向代理人支付现金薪酬;区别于不对称信息、时间不一致偏好、债务积压以及过度自信等视角,本文发现模型不确定性将低估公司的投资机会,导致公司投资不足,从而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完善了公司投资行为扭曲的理论解释;在投资者与代理人之间的最优合约中,投资者选择的代理人后续关于公司业绩的敏感性系数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达到某一阈值后逐渐增加。此外,在将合约进行财务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模型不确定不仅会降低公司的价值,同时也会降低股权的总价值;如果允许代理人和投资者通过谈判达到帕累托改进的目的,数值结果显示此时不仅出现企业投资不足的行为,也会产生过度投资的现象。(4)本文针对模糊厌恶的股东和风险厌恶的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缺乏的问题,通过引入实物期权和模型不确定性,研究企业投资和激励机制设计问题。根据模型设定,管理者为管理企业付出的努力是不可观测的,且与企业收益流的平均增长率直接挂钩;股东拥有一项增长期权,可通过执行期权增加企业的资本存量,但股东在决策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对模型不确定的担忧。结果表明:模型不确定条件可以提高最优合同中管理者预定的努力程度,降低投资阈值,同时增加管理者价值对企业价值变化的敏感程度。(5)本文考虑了奈特不确定性下的投资模型,这里奈特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完备的信息、不明确的数据及不精确的概率等引起,常常会和优化问题紧相连。结果表明,相比于模型不确定性消失的情况,面临模型不确定性将考虑与参考模型接近的其他模型,进而降低模型识别错误的影响,导致托宾平均q和边际q降低,企业价值的下滑也使得其扩张投资决策更为保守。当把企业资产价值分解成现有资产价值和增长机会价值时,模糊厌恶参数虽然引起两部分价值的下跌,但是增长机会价值的跌幅远高于现有资产价值的跌幅。此外,数值分析表明,奈特不确定性只对增长机会beta值产生负向影响,而不影响现有资产的beta值,进而在增长效应和价值下降效应的博弈之后,企业资产beta值也是模糊厌恶参数的减函数。然而,本文对企业beta值横截面差异性的解释不同于现有研究文献提供的理论,比如企业间相互竞争程度等,所以本文的研究结论也丰富和完善了企业beta值横截面差异性的理论解释。
韩凯[6](2020)在《考虑动态资金流动的开放式基金最优投资与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共同基金已经成为当今金融市场中的一类重要的金融产品,也是很多投资者投资证券市场的重要途径.开放式基金交易机制灵活、管理专业等优势使其已发展成为共同基金行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可以在交易时间内自由地申购和赎回基金份额,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基金池伴随有动态的资金流动,而这种资金流动对开放式基金的投资组合和风险管理都有重要影响.本文旨在考虑资金动态流动的情况下研究开放式基金的最优投资与风险管理问题,该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且关于该问题的现有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开放式基金的最优投资与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从基金经理的角度考虑带有动态资金流动的开放式基金最优投资问题.其中,基金的资金流入、流出过程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复合Poisson过程,风险资产价格过程服从几何布朗运动.对资金流入过程做扩散近似,并考虑了资金流入过程与风险资产价格过程的相关性.参考Berk和Van Binsbergen(2015)[1]的研究结果,我们把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的预期收益率这一参考基准考虑在内,首次引入基金累计增值过程来动态地度量基金的表现,克服了之前基于基金收益率的度量指标缺乏基金规模信息和不可持续性等不足.为了最大化基金累积增值的期望效用,基金经理动态地调整基金的投资策略.利用随机动态规划方法,我们得到了相应的Hamilton-Jacobi-Bellman(HJB)方程,进而求得基金经理的最优投资策略和最优价值函数.结果表明:基金经理在制定投资策略时会考虑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尽量满足其盈利性需求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另外,资金流入过程与风险资产的相关性关系也会影响基金的最优投资策略.第二部分考虑开放式基金经理与单个投资者的Stackelberg博弈问题.在该博弈中,基金经理为领导者,单个投资者为跟随者.投资者投资于无风险资产、一个被动型指数基金和一个开放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经理利用其专业的选股能力,仅投资于无风险资产和组成被动型指数基金中部分盈利性较好的风险资产,而且基金经理实时地从在管资产中抽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费.投资者通过调整在三者的投资以最大化其终端财富的期望效用,基金经理可以调整基金投资组合以最大化其累积管理费的期望.不同于之前相关研究中所采用的鞅方法和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本章采用动态规划方法先后得到投资者和基金经理的HJB方程,并求得各自的最优投资策略.结果表明:被动型指数基金在投资者和基金经理的投资过程中都起到了随机参考基准的作用,对二者的投资策略都有重要影响.此外,管理费率的提高会激励基金经理采取更加激进的投资策略,而这会使投资者降低在该基金的投资.第三部分在跳-扩散模型下考虑开放式基金的最优管理费和最优投资问题.风险资产价格过程为跳-扩散模型,我们同时考虑了基金的资金流入率和流出率与风险资产价格过程的相关性.基金经理不仅可以在一个无风险资产和一个风险资产之间调整基金的投资策略,还能调整基金的比例管理费率.该部分同时考虑了基金经理在管理开放式基金时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即:为基金公司创收和自身职业发展,我们假设基金经理的目标是最大化累积管理费的期望效用与基金终端财富期望效用之和.根据极大值原理,我们给出相应的Hamiltonian函数和伴随过程所满足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BSDE).通过求解该BSDE,我们得到最优投资策略和最优管理费率所满足的方程,并证明最优策略组合的存在唯一性.该部分的结果表明:管理费率的调整是基金经理控制开放式基金资金流动风险的重要手段,无论资金流动过程与风险资产价格过程是否相关.这种相关性会影响基金的最优投资策略.通过对开放式基金的最优投资与风险管理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本文研究资金流动和市场因素对开放式基金投资策略的影响,印证了一些实证研究中的结果,为基金的管理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投资策略,文章还给出了一些数值算例来分析模型参数对最优策略的影响.
孙艳波[7](2020)在《股权结构、经理激励与公司成长性 ——基于企业家精神“中介效应”检验》文中研究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不仅决定着公司运行效率,同时决定公司能否获得良好的发展与成长。相对于欧美国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外部治理环境和内部治理环境均存在不足之处,以至于股东治理和经理治理存在严重缺陷。股东治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中存在众多家族企业,“一股独大”现象十分普遍,导致大股东侵占、盗取公司资产等利益输送问题十分严重。经理治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经理层存在滥用公司财富构建“企业帝国”现象,通过操纵公司信息以蒙蔽与欺骗股东事件时有发生,经理的非理性行为未能形成有效约束。同时,许多公司存在抄袭、研发投入不足,热衷于投资股票市场、房地产赚取收益等行为,普遍缺乏企业家精神。作为正在进行经济转型的新兴国家,建立可行的公司治理制度业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普遍需要和政策制定的重要目标。鉴于此,从公司治理视角研究股权结构、经理激励与公司成长性关系,客观分析股权结构特征和经理激励方式对公司成长性影响有重要意义。首先,股权结构特征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两方面展开分析,认为两者通过影响股东和经理层行为的途径与公司成长性产生关联。其中,着重对经理层的创新、投资、风险承担三种行为展开分析。在股权集中和股权制衡对公司成长性影响机理分析基础上,利用2014-2018年创业板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构建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三者之间存在的关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一方面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成长性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能够有效约束和控制经理层行为;另一方面股权制衡度与公司成长性显着正相关,说明其他大股东能够对大股东行为产生制衡作用,同时还对大股东监督经理层行为中起到协助作用。其次,经理激励方式从货币薪酬和股权激励两方面展开研究,并且通过构建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一方面货币薪酬与公司成长性显着正相关,认为货币薪酬是通过抑制经理层非理性行为和激励其努力工作的途径与公司成长性产生关联;另一方面股权激励对公司成长性有显着正向作用,其所起到的“金手铐”作用明显,能够较好的将经理层利益和公司利益绑定在一起。最后,在经典公司治理理论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企业家精神。一方面企业家精神不可避免地受到公司治理的影响,公司治理会对其产生抑制和激励两种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家精神会影响到公司成长性,是公司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因此,股权结构、经理激励和公司成长性间会通过企业家精神产生关联。实证部分构建出中介效应检验模型检验对企业家精神的中介作用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企业家精神的中介作用显着。
李慧娟[8](2019)在《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上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的“走出去”发展战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工程建设。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人员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其背景文化有较大差异,对于人员激励体系构建产生巨大的影响,人员激励体系的完善与合理,又会提高项目人员的工作热情。因此,如何从嵌入文化差异的角度,构建合理的人员激励体系,提高项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产生正面影响,是当前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薄弱、分散且不成体系,这就更加凸显了本研究的意义。本研究以省级社科基金为依托,结合自己熟悉的工作领域,对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扎根理论、层次分析、结构方程等多种方法。本研究的逻辑结构是:通过绪论部分交待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括研究内容和方法,并提出研究的创新点;在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部分,先总结述评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文化差异、人员激励体系以及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这三个核心概念的相关研究,然后对三个核心概念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综合论述与分析,寻找研究空白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核心点。第三章则以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的特点入手,阐明人员激励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进而以扎根理论构建嵌入文化差异下的人员激励体系框架,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指标做出评价,分析其结构特征;第四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汇总相关变量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结论,从而提出理论假设,进而构建嵌入文化差异下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第五章在问卷调研获取基础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基础上,完成文化差异下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模型的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最后一章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得出嵌入文体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改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管理启示,并阐明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局限,同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构建了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分析文化差异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以及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的特点,论述了人员激励体系构建的原则,并以扎根理论为出发点,建立嵌入文化差异的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通过选择尼日利亚水泥厂项目作为后续调查的重要样本来源,以层次分析法进行人员激励体系的结构分析,其中指标间不同的权重关系表明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的不同手段在文化差异作用下存在明显差异。(2)构建了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本文以综合激励模型为基础,从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两个方面建立人员激励体系,进而通过汇总相关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提出理论假设,构建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模型中,嵌入文化差异后,人员激励体系通过工作绩效这一中介变量,以及文化差异、公司制度这两个调节变量,来影响国际工程项目的管理绩效,而员工素质、领导能力和合作信任这三个变量则起到控制作用。其中,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可以用项目成果、建设效率、成员满意度、社会影响、环境影响来衡量。(3)完成了嵌入文化差异下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的实证分析,其本质是通过结构方程来实证分析检验理论假设与数据结果是否相符。从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来看,理论假设与数据结果是相符合的。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体系中,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对工作绩效存在正向直接影响;工作绩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存在正向直接影响;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存在正向间接影响;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对工作绩效和工作绩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效应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其本身对工作绩效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存在负向影响;公司制度对人员激励体系对工作绩效和工作绩效对国际工程项目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效应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其本身对工作绩效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也存在正向影响;员工素质、领导能力以及合作信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都存在正向直接影响。本文所获得研究结果表明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其内外部激励的影响效果有明显差异。同时,外在性激励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内在性激励,这和传统(非国际化)工程项目的相关结论有所区别,这也是由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不同所造成的。所以,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加强不同国籍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制度对于提高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促进效果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复杂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以及人员激励体系构建提供依据,指导企业更好地构建有效人员激励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在文化差异下调节内外部激励手段的设置与实施,以求推动工作绩效,继而实现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
李明[9](2019)在《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PP模式引入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对于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提升体育行业内部专业管理技术水平有着正向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利益相关者在契约条款、所有权配置、投融资风险分担、体育无形资产运营开发、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矛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对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治理机制整合效应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扎根理论研究、个案研究法和调查法等从系统与整体视角对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的整体理论框架与子机制的运行进行分析,围绕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的整体理论框架设计-各个子机制的运行-整体理论框架对治理绩效的影响“总提-分述-总论”的逻辑核心主线展开论述和安排各章节。其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的整体理论框架由内部治理机制、外部治理机制及其内外机制间关系构成。内部治理机制包括属性识别机制、所有权配置机制、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回报与报酬激励约束机制和运营管理机制等5个子机制;外部治理机制包括信誉选择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监督问责机制和政策法律配套机制等4个子机制,内外部机制间存在相互正向影响和相互正向关联。该整体理论框架可作为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全生命周期治理的理论范式,能够促进项目治理绩效目标的顺利完成。(2)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中各个子机制涵盖相关核心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属性识别机制中的属性识别指标包括设施链、活动链、商业链、消费链、产业链和人文链以及基于有序分割类与属性识别准则的属性识别模型;所有权配置机制中的决策控制权指标包括提议权、选择权、审批权、执行权和监督问责权;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中的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指标体系;回报与报酬激励约束机制中的体育有形及无形资产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营管理机制中的体育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运营指标体系;信誉选择机制中的信誉等级评价体系;监督问责机制中的监督问责体系;政策法律配套机制中的政策法律配套路径;绩效评价机制中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绩效评价模型。根据核心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可以提升每个子机制的运行效率,帮助利益相关者厘清项目治理的内在规律以及掌握关键性要素的作用与功能。(3)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中各个子机制运行的逻辑关系结构框架包括保障层、任务层和内核层。根据该结构框架对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的典型个案进行分析,可实现从理论探索到实践指导的目的。(4)编制出的《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中利益相关者行为偏好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涉及属性识别机制行为决策偏好分问卷、所有权配置机制满意度分问卷和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风险承受能力分问卷,且信效度指标良好。因此,可以根据该问卷深入考察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在项目发起或实施阶段彼此合作的心理倾向、在所有权分配中的合作关系、对项目投融资风险分担的接受程度。(5)PPP政策对利益相关者(股东)在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中的控制权能效用偏好及控制权对剩余分配的侵占行为具有显着影响;利益相关者需达到收益、风险与控制权的均衡才能继续合作;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在契约签订及履约时会出现合作策略选择的道德风险;广告支出增加会对体育公司的利润产生间接负效应以及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公司的融合性体育类产品在不同时段的最优价格会起到正面效应。(6)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的整体理论框架对PPP项目的治理绩效有正向影响,即内外部9个子机制对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治理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采用绩效评价模型对HS奥体中心PPP项目的分析显示,其整体治理绩效在良~中之间。
张璇[10](2019)在《企业内部控制权的安排和攫取》文中认为由于合约的不完备性和交易成本的存在,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边界都不十分清楚。就企业剩余控制权而言,企业内部委托代理关系中普遍存在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侵占问题。此类问题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同样存在。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控制企业向非人力资本所有者选择管理层、管理层负责经营企业的过渡中,民营企业面临两方面控制权侵占:一方面,因担心企业拱手他人,大股东操纵董事会和管理层,挤占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剩余控制权;另一方面,由于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施展才华受限、职业操守欠缺等原因,管理层也会侵占大股东或董事会的控制权。特别是在大股东或董事会缺乏监督或消极监督的企业中,管理层能够成功实施职务侵占。现实中的类似案例比比皆是,比如,保护创始人控制权的阿里合伙人制度、国美CEO陈晓通过让渡企业利益给董事会而操纵控制权侵占大股东的资产和限制大股东的投票权、宝能联合万科大股东通过持续增持股票而挤占管理层的控制权等。本研究发现,这些公司中普遍存在着创始人控制权保护措施缺失、大股东或管理层把控董事会、控制权与所有权边界不清、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不统一等重要问题。因此,中国民营公司治理的关键是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这个代理链条中各主体控制权的制衡,进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而不仅是流行理论认为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搭便车问题。前辈学者关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控制权、区分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的探讨,为企业内部控制权安排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进一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权安排与侵占的难点在于:一是验证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控制权收益并揭示其控制权转移行为;二是在“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框架下建立一种稳健的制衡机制,降低包括大股东在内的内部人实施侵占行为的“效率”,保护外部股东。为了突破以上难点,本文作了以下研究:首先,在对企业剩余权利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根据 Berle,Means、Fama、Jensen、Hart 和 Shleifer,Vishny 的分类方法,将控制权安排分为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三个层次,衡量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相互攫取和侵占控制权的情况。其次,基于Grossman,Hart的控制权收益理论,运用大宗股权转让溢价估计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权私利水平,并探讨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因素对控制权私利水平的影响;从控制权的角度审视公司治理机制中的问题并加以改善。再次,董事会和管理层为实现控制权收益而进行控制权争夺可能导致控制权转移。因此,运用企业内部控制权转移行为及其转移路径来间接考察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控制权私利。第四,对MBO和合谋的形成机理和实现机制进行梳理。通过国美和万科两个案例分析不同的控制权结构为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争夺控制权私利提供了不同渠道:或利用资本市场排除异己,或管理层与董事会合谋侵占大股东利益,或大股东因利益分歧罢免管理层等。分析在控制权发生转移的过程中董事会和管理层可挤占的控制权及可攫取的控制权收益。第五,围绕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及既定侵权状态,归纳内部人控制治理方案,构建企业控制权治理的一般数理和实证模型。同时就股权激励和报酬激励进行回归,揭示这两种治理方案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验证治理方案的效率,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产权理论、合约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以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①,对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控制权的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做出理论解释,据此逻辑关系提出假设并构建计量模型。根据计量模型的结果验证理论推断的真实性,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和政策建议。本文样本数据来自于对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抽样,依据统计学要求进行数据采集和整理,确定合理的样本数量,确保样本数据真实有效,以保证得出可靠的经验研究结论。采用面板模型考察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独立董事出席会议次数、董事会持股比例、公司高管持股比例、前5大股东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控制权私利水平之间的关系;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考察股权激励、高层报酬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分别对样本数据回归和检验,进行参数估计以确定变量系数及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数学模型建立变量之间的数理关系,为实证计量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采用典型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解剖国美控制权纠纷和万科宝能控制权争夺的案例,进一步验证理论结论的可靠性。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控制权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第三、四、五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其逻辑顺序为第三章先衡量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第四章再衡量董事会和管理层控制权收益及由争夺控制权收益引发的控制权转移,第五章考察内部控制权侵占、治理方案及其有效性。第六章为结语。第一章,主要讨论论文的概要及其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动态、界定相关概念、明确研究思路和方法,指出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对企业合约结构和权利安排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指出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贡献及其未解决的问题,为本研究的进一步探索奠定研究基础和研究方向。企业合约学派将企业看成是一组不完全合约关系的集合。委托代理理论认为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逐步分离,企业内部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三类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利益不一致性、监督的公共品性质和搭便车问题,代理人并不总是为了委托人的利益而行动。代理人有攫取企业控制权、挤占委托人利益的倾向。委托代理理论的结论是代理成本最小化的所有权结构是最优的。以科斯、威廉姆森、GHM、张维迎和周其仁等为代表的企业合约理论学派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合约的不完备性,因此缔约各方无法在事前(签约前)详细规定履约过程中各方的权利。尽管可以按照出资比例明确各方的所有权,但控制权因其状态依存性而无法在事前进行安排和约定。企业合约为事后(签约后)控制权的再安排或再谈判留出了空间。剩余控制权正是来源于合约的不完备性和要素的相对稀缺性。企业合约理论的结论是企业是一种可以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组织,它大量节约了第三方裁决和敲竹杠的成本。签订企业合约前的权利分配影响着签约后各方讨价还价(争夺控制权)的能力,并且签约后的控制权安排存在着结构主导型和制度主导型路径依赖,所以说,权利安排或治理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沿着GHM、Aghion、Tirole等学者关于控制权理论的思路,企业的控制权安排会影响签约各方未来的谈判能力进而影响财务决策和管理者激励。当企业绩效变差时,控制权将从管理层转移至外部人。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主动权之间呈负向变动关系。控制权理论更关注于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剩余控制权的转移与争夺过程,得出利益相关者应当共享控制权的结论。另外,第二章还将控制权安排分为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三个层次,界定他们的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第三章,根据控制权收益理论,对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展开研究。首先区分了控制权共享收益和私人收益、货币性收益与非货币性收益。其次,揭示了关联交易、占资、人事控制等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主要方式。再次,基于国内外对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的测算方式的比较,改进大宗股权协议转让溢价法,并归纳影响大股东控制权私利的因素。通过大宗股权协议转让溢价法估计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权收益,并对控制权私利水平和其影响因素建立计量模型。计量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私利水平较高。董事长或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对控制权私利水平具有抑制作用;独立董事出席会议次数与控制权私利水平不相关。董事会持股比例与控制权私利水平负相关,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与控制权私利水平正相关;前5大股东股权集中度与控制权私利水平负相关,股权制衡度与控制权私利水平负相关。第四章,继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研究之后,对董事会和管理的控制权收益和转移进行研究,揭示了董事会和管理层控制权收益的表现形式、为获取控制权收益而进行的控制权转移行为及两类典型的企业内部控制权转移路径(MBO和合谋),分析了 MBO和合谋的形成机理和实现机制。本章利用国美和万科控制权之争的经典案例进行经验验证,诠释了不同控制权结构安排下控制权争夺和转移的发生以及如何应用公司制度解决内部人控制权侵害问题。第四章的结论是控制权争夺过程中,容易造成大股东、董事会(创始人通常担任董事会主席)和管理层之间的权利挤占。合理的公司制度能够有效保护委托人财产权利,降低控制权转移发生的可能性,避免效率损失。在签订融资协议时,完善创始人股东保护条款,设立创始人股权底线,保护创始人股东权益。创始人为了保持和强化控制权应当掌握相应的剩余索取权,否则大股东极有可能利用股权优势罢免管理层。在订立公司章程时,完善创始人保护条款,在重大事项上给予创始人一票否决权。创始人应保留对董事的提名权,并在公司章程中设立相关条款防止举牌者罢免现任董事。避免过度信任管理层而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使用合约框定管理层的权责利,为管理层发挥主动性和施展才能提供制度保障。合理确定董事会的作用。董事会的重要作用在于决策、评估和监督。如果赋予董事会过大的权利,则有可能导致董事会“以权谋私”,逃避诚信责任。第五章,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权的侵占及治理。本章揭示了隧道行为、大股东占资、扭曲的红利分配和控制公司资产等内部人控制问题,归纳了股权激励、报酬激励、控制权激励及其他治理方案,使用数学模型和实证分析验证股权激励、报酬激励治理方案的有效性,并对股权激励、报酬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建立激励模型。计量模型的结果显示董事会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负相关,董事及管理层前三名年薪总额对企业绩效产生负向作用。本章得出结论,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控制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对董事会进行股权激励是抑制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有效方案,大股东持股的利益侵占效应大于利益趋同效应,目前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报酬激励方案效率较低。第六章,结语。本章提出有关优化股权结构、增强董事会的功能、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为中国企业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制衡机制的建立和剩余控制权安排提供改革方向,对完善控制权市场、证券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最后,将未来的研究方向确定为如何防范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侵占公司利益及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控制权安排。
二、公司经理激励机制数学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司经理激励机制数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基金微观参与主体的基金业绩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基金业绩与基金评价 |
2.1.1 基金业绩持续性 |
2.1.2 基金业绩评价 |
2.2 基金投资者、投资行为与业绩 |
2.2.1 基金投资者与历史业绩 |
2.2.2 投资者投资选择能力 |
2.2.3 基金投资者与投资行为 |
2.3 基金管理公司、投资行为与业绩 |
2.3.1 管理激励机制 |
2.3.2 资源优先分配 |
2.3.3 交叉补贴策略 |
2.3.4 家族共同持股 |
2.4 基金经理、投资行为与业绩 |
2.4.1 基金经理个人特征 |
2.4.2 基金经理信息优势 |
2.4.3 基金经理职业路径 |
2.4.4 基金经理变更替换 |
2.5 文献评述 |
3 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
3.1 基本理论 |
3.1.1 有效市场假说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行为金融理论 |
3.1.4 路径依赖理论 |
3.2 内在联系 |
3.2.1 现实联系 |
3.2.2 理论联系 |
3.2.3 时间联系 |
3.3 基金投资者与基金业绩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3.1 理论分析 |
3.3.2 研究假设 |
3.4 基金管理公司与基金业绩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4.1 理论分析 |
3.4.2 研究假设 |
3.5 基金经理经历与基金业绩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5.1 理论分析 |
3.5.2 研究假设 |
4 基金投资者对基金业绩的影响——基于高业绩基金风险转移的视角 |
4.1 背景介绍 |
4.2 数据描述与样本选择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变量定义 |
4.2.3 描述性统计 |
4.3 实证分析 |
4.3.1 基金流量与业绩关系 |
4.3.2 基金流量与风险转移 |
4.3.3 基金风险转移的来源 |
4.3.4 基金风险转移的业绩 |
4.4 潜在解释 |
4.4.1 基金异常流量 |
4.4.2 基金业绩归因 |
4.4.3 基金相关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5 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业绩的影响——基于社保基金委托投资的视角 |
5.1 背景介绍 |
5.2 机构背景与假设 |
5.2.1 机构背景 |
5.2.2 相关假设 |
5.3 数据描述与样本选择 |
5.3.1 样本选择 |
5.3.2 变量定义 |
5.3.3 描述性统计 |
5.4 社保基金的超额收益 |
5.5 社保基金超额收益的解释 |
5.5.1 择时能力 |
5.5.2 政治关联 |
5.5.3 交叉补贴 |
5.6 社保基金对基金公司及旗下基金影响 |
5.6.1 基金管理公司业绩 |
5.6.2 基金投资风格分析 |
5.6.3 基金业绩损益分析 |
5.6.4 社保基金带来的资金流入 |
5.6.5 社保基金带来的额外特权 |
5.7 本章小结 |
6 基金经理经历对基金业绩的影响——基于卖方分析师行业经历的视角 |
6.1 背景介绍 |
6.2 数据描述与样本选择 |
6.2.1 样本选择 |
6.2.2 变量定义 |
6.2.3 描述性统计 |
6.3 实证结果 |
6.3.1 优势个股和优势行业的配置决策 |
6.3.2 优势个股和优势行业的持有周期 |
6.3.3 优势个股和优势行业的配置绩效 |
6.3.4 优势个股和优势行业的持有风险 |
6.4 稳健性检验 |
6.4.1 行业择时能力 |
6.4.2 行业选股能力 |
6.5 进一步研究 |
6.5.1 优势源于行业自身 |
6.5.2 优势源于私有信息 |
6.5.3 优势源于政策敏感 |
6.5.4 优势源于能力扩张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期间成果目录 |
(2)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
1.2.2 关于公司价值的研究 |
1.2.3 关于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主要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内部控制影响公司价值的理论分析 |
2.1 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实质论与本体论讨论 |
2.1.1 内部控制的本质与本体 |
2.1.2 公司价值的本质与本体 |
2.1.3 公司价值源的决定因素 |
2.2 公司治理作用机制 |
2.2.1 公司治理的内涵与界定 |
2.2.2 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机制 |
2.2.3 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
2.2.4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
2.3 风险管控作用机制 |
2.3.1 风险管控的内涵与界定 |
2.3.2 内部控制对风险管控的影响机制 |
2.3.3 风险管控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
2.3.4 内部控制、风险管控与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
2.4 管理效率作用机制 |
2.4.1 管理效率的的内涵与界定 |
2.4.2 内部控制对管理效率的影响机制 |
2.4.3 管理效率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
2.4.4 内部控制、管理效率与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指标测度与现实描述 |
3.1 内部控制的测度 |
3.1.1 内部控制的测度指标体系 |
3.1.2 内部控制的测度方法 |
3.1.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测度结果与现实描述 |
3.2 公司价值的测度 |
3.2.1 公司价值的测度指标体系 |
3.2.2 公司价值的测度方法 |
3.2.3 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测度结果与现实描述 |
3.3 公司治理、风险管控与管理效率的测度 |
3.3.1 测度指标体系 |
3.3.2 测度方法讨论 |
3.3.3 测度结果与现实描述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设计与计量模型 |
4.2 变量选取和模型路径图构建 |
4.2.1 变量选取 |
4.2.2 模型路径图 |
4.3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
4.3.1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3.2 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内部控制、风险管控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设计与计量模型 |
5.2 变量选取和数据描述 |
5.2.1 变量选取 |
5.2.2 数据描述 |
5.3 内部控制、风险控制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
5.3.1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3.2 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内部控制、管理效率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研究设计与计量模型 |
6.2 变量选取和数据描述 |
6.2.1 变量选取 |
6.2.2 数据描述 |
6.3 内部控制、管理效率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
6.3.1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3.2 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国内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比较分析 |
7.1 部分内部控制较完善国家的现状与经验 |
7.1.1 部分内部控制较完善国家的现状 |
7.1.2 部分内部控制较完善国家的经验总结 |
7.2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7.2.1 内部控制外部制度问题 |
7.2.2 内部控制内部环境问题 |
7.2.3 内部控制执行问题 |
7.2.4 内部控制监督问题 |
7.3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7.3.1 认识与思想的原因 |
7.3.2 制度与法律的原因 |
7.3.3 内部人控制与相关利益者淡漠的原因 |
7.3.4 人才与信息技术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8章 完善内部控制,提升上市公司价值的政策建议 |
8.1 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提升公司治理的政策建议 |
8.1.1 打破思想壁垒推进公司治理发展 |
8.1.2 构建耦合机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
8.1.3 建立自强化机制提升公司治理效果 |
8.1.4 发挥文化催化作用提高公司治理效能 |
8.2 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控的政策建议 |
8.2.1 加强人才培养促进风险管控能力 |
8.2.2 增进技术创新提升风险管控效能 |
8.3 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效率的政策建议 |
8.3.1 增强执行力提高公司资源配置率 |
8.3.2 强化监督效应降低管理者自利行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基于NK模型的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2.1.1 CAS理论的核心思想 |
2.1.2 CAS理论的基本特征 |
2.1.3 CAS的基本性质与机制 |
2.2 适合度景观理论与NK模型 |
2.2.1 适合度景观理论 |
2.2.2 NK模型的提出 |
2.2.3 NK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 |
2.3 团队绩效理论 |
2.3.1 团队理论 |
2.3.2 绩效理论 |
2.3.3 激励理论 |
2.3.4 目标管理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因素分析 |
3.1 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相关概念 |
3.1.1 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内涵 |
3.1.2 工程项目团队绩效与团队适应能力的关系 |
3.2 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分析框架 |
3.3 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因素确立原则 |
3.4 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因素筛选 |
3.4.1 社会网络分析法..UCINET |
3.4.2 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因素筛选结果 |
3.5 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因素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NK模型的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模型构建 |
4.1 符号说明 |
4.2 关键因素识别(参数N的确定) |
4.3 关键因素复杂性识别(参数K的确定) |
4.4 适合度景观图的生成 |
4.5 适合度景观最优路径的选择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NK模型的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实证研究 |
5.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5.1.1 问卷设计 |
5.1.2 数据收集 |
5.2 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关键参数确定 |
5.2.1 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参数N的确定 |
5.2.2 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参数K的确定 |
5.3 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NK模型主体建模 |
5.4 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NK模型分析 |
5.4.1 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矩阵及等位基因组合适合度 |
5.4.2 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景观图生成 |
5.4.3 工程项目团队管理绩效提升路径选择 |
5.5 适合度景观对工程项目团队未来发展的启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XN证券淄博营业部客户经理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影响激励机制的因素文献综述 |
1.2.2 激励机制内容文献综述 |
1.2.3 激励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激励机制相关理论基础 |
2.1 激励机制的内涵和作用 |
2.1.1 激励机制的内涵 |
2.1.2 激励机制的作用 |
2.2 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 |
2.2.1 内容型激励理论 |
2.2.2 过程型激励理论 |
2.2.3 综合型激励模式 |
2.2.4 理论启示 |
第三章 XN证券淄博营业部客户经理激励机制现状 |
3.1 XN证券淄博营业部概况 |
3.1.1 XN证券淄博营业部简介 |
3.1.2 XN证券淄博营业部组织结构 |
3.2 XN证券淄博营业部客户经理基本情况 |
3.2.1 XN证券淄博营业部客户经理简介 |
3.2.2 XN证券淄博营业部客户经理基本情况分析 |
3.3 XN证券淄博营业部客户经理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
3.3.1 客户经理薪酬福利激励机制现状 |
3.3.2 客户经理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现状 |
3.3.3 客户经理培训激励机制现状 |
第四章 XN证券淄博营业部客户经理激励机制问题分析 |
4.1 XN证券淄博营业部客户经理激励效果调查问卷 |
4.1.1 调查对象及目的 |
4.1.2 指标选取与数据分析 |
4.1.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2 XN证券淄博营业部客户经理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4.2.1 薪酬福利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4.2.2 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4.2.3 培训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XN证券淄博营业部客户经理激励机制改进设计 |
5.1 薪酬福利激励机制改进设计 |
5.1.1 佣金计算引入风险管理指标 |
5.1.2 调整客户经理业绩提成比例 |
5.1.3 奖金核算引入新开客户月末资产奖励 |
5.1.4 优化福利激励内容 |
5.2 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改进设计 |
5.2.1 完善客户经理KPI考核指标 |
5.2.2 完善客户经理定级和保级指标 |
5.2.3 完善客户经理考核得分 |
5.3 培训激励机制改进设计 |
5.3.1 培训内容层次化 |
5.3.2 培训方式多样化 |
5.3.3 建立培训评估反馈体系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研究的结论 |
6.1.2 研究的不足 |
6.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模型不确定条件下公司投资行为及委托代理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论文章节安排 |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一节 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研究综述 |
第二节 模型不确定性理论研究综述 |
第三节 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综述 |
第三章 模型不确定条件下的委托代理模型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基于模型不确定性委托-代理模型 |
一、标准模型 |
二、模型不确定性下的模型 |
第三节 鲁棒合约的扩展应用 |
一、扩展一:次优合同设计与最优合同设计 |
二、扩展二:允许代理人在金融市场做对冲交易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带有有限承诺的鲁棒性合约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模型假设与最优合同设计 |
一、合同问题描述 |
二、信念扭曲和模型不确定性 |
第三节 合同的解 |
一、模型I:完全承诺下的鲁棒性合约问题 |
二、模型II:有限承诺下的标准合约 |
三、模型III:有限承诺下的鲁棒性合约 |
第四节 数值结果分析 |
一、委托人的价值 |
二、等价性财富对收入的敏感性 |
三、状态变量wt的动态过程分析 |
四、消费计划 |
五、工资的动态过程与工资分布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附录 |
第五章 基于模型不确定性的动态代理与托宾Q理论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经济建模 |
一、生产技术 |
二、委托代理问题 |
三、模型不确定性 |
四、最优合约问题 |
第三节 模型求解 |
一、数值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模型的扩展应用 |
一、最优鲁棒性合约的财务实施 |
二、防止再谈判合约(Renegotiation-proof contract) |
三、多先验期望效用理论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模型不确定性、增长期权与最优长期合同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模型假设与最优长期合同 |
第三节 合约特征与模型求解 |
第四节 数值结果与经济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奈特不确定性概念下的企业扩张决策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模型框架 |
一、企业扩张投资模型 |
二、奈特不确定性 |
三、企业最优化方程 |
第三节 模型求解 |
第四节 数值结果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附录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和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考虑动态资金流动的开放式基金最优投资与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全球共同基金行业的发展与现状 |
1.1.2 中国基金业的发展与现状 |
1.2 当前研究现状 |
1.2.1 基金表现的度量方法 |
1.2.2 基金的资金流动 |
1.2.3 开放式基金的最优投资问题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1.3.1 本文主要工作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基本知识 |
2.1 Lévy过程相关的基本概念与一些结果 |
2.1.1 Lévy过程相关的基本概念 |
2.1.2 It?公式 |
2.2 Lévy过程最优控制问题求解方法 |
2.2.1 动态规划方法 |
2.2.2 极大值原理 |
2.2.3 动态规划方法与极大值原理的关联 |
第三章 考虑资金流动的开放式基金最优投资问题 |
3.1 引言 |
3.2 问题框架 |
3.2.1 开放式基金的动态资金流动 |
3.2.2 金融市场 |
3.2.3 最优化问题 |
3.3 模型求解 |
3.4 数值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开放式基金管理的Stackelberg博弈 |
4.1 引言 |
4.2 问题框架 |
4.2.1 金融市场 |
4.2.2 Stackelberg博弈 |
4.3 模型求解 |
4.3.1 投资者的最优投资策略 |
4.3.2 基金经理的最优投资策略 |
4.3.3 验证定理 |
4.4 数值分析 |
4.4.1 市场参数对均衡策略的影响 |
4.4.2 指数基金的构成对均衡策略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跳-扩散模型下开放式基金最优投资与管理费问题 |
5.1 引言 |
5.2 问题框架 |
5.2.1 金融市场与资金流动 |
5.2.2 基金经理的最优化问题 |
5.3 模型求解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第三章证明 |
附录B 主要符号说明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股权结构、经理激励与公司成长性 ——基于企业家精神“中介效应”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2.1 股权结构与公司成长性关系 |
1.2.2 经理激励与公司成长性关系 |
1.2.3 文献述评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股权结构、经理激励影响公司成长性逻辑机理 |
2.1 概念界定 |
2.1.1 股权结构 |
2.1.2 经理激励 |
2.1.3 公司成长性 |
2.1.4 企业家精神 |
2.2 理论依据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利益协同理论 |
2.2.3 激励理论 |
2.2.4 公司成长理论 |
2.3 股权结构、经理激励对公司成长性直接影响机理 |
2.3.1 股权结构、经理激励影响公司成长性途径 |
2.3.2 股权结构对公司成长性影响机理分析 |
2.3.3 经理激励对公司成长性影响机理分析 |
2.4 股权结构、经理激励对公司成长性间接影响机理—引入企业家精神 |
2.4.1 企业家精神与公司成长性 |
2.4.2 企业家精神与股权结构、经理激励 |
2.4.3 企业家精神的中介作用 |
第3章 股权结构、经理激励影响公司成长性实证检验 |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2 公司成长性综合指数构建 |
3.2.1 指标选取 |
3.2.2 测算方法及步骤 |
3.3 研究设计 |
3.3.1 变量设计与定义 |
3.3.2 研究方法 |
3.3.3 模型设计 |
3.4 实证分析 |
3.4.1 描述性统计 |
3.4.2 相关性检验 |
3.4.3 共线性检验 |
3.4.4 股权结构、经理激励对公司成长性的综合影响 |
3.4.5 企业家精神的“中介效应”检验 |
3.4.6 稳健性检验 |
第4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4.1 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路线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激励理论 |
2.1.2 关系治理理论 |
2.1.3 生命周期理论 |
2.1.4 目标管理理论 |
2.2 人员激励体系的相关研究 |
2.2.1 人员激励的概念及其解读 |
2.2.2 工程项目全周期视角下人员激励体系的相关研究 |
2.2.3 综合激励理论的相关研究 |
2.2.4 内在性激励的相关研究 |
2.2.5 外在性激励的相关研究 |
2.2.6 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的综合性研究 |
2.3 文化差异与人员激励体系的相关研究 |
2.3.1 文化差异的概念及其解读 |
2.3.2 社会学分析范式下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的影响 |
2.3.3 管理学分析范式下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的影响 |
2.3.4 国际工程项目视角下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的影响 |
2.3.5 其他多维度视角下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的影响 |
2.4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相关研究 |
2.4.1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概念及其解读 |
2.4.2 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 |
2.4.3 文化差异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嵌入文化差异的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构建 |
3.1 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建立原则 |
3.1.1 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的特点 |
3.1.2 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建立原则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构建 |
3.2.1 研究样本的选择 |
3.2.2 资料的收集 |
3.2.3 资料分析与编码 |
3.2.4 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的构建 |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指标评价 |
3.3.1 中非国际工程项目的发展趋势、特点及存在问题 |
3.3.2 国际工程项目的人员激励体系研究 |
3.3.3 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的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构建 |
4.1 变量的界定及维度划分 |
4.1.1 文化差异的界定及维度 |
4.1.2 公司制度的界定及维度 |
4.1.3 工作绩效的界定及维度 |
4.1.4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界定及维度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分析 |
4.2.2 工作绩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分析 |
4.2.3 人员激励体系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分析 |
4.2.4 文化差异和公司制度的调节作用分析 |
4.2.5 员工素质、领导能力和合作信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分析 |
4.3 理论模型的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人员激励体系影响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
5.1 调查方案设计与数据采集 |
5.1.1 调查方案的设计 |
5.1.2 预调查 |
5.1.3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1.4 正式调查 |
5.1.5 正式调查数据的预处理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过程 |
5.3.1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
5.3.2 结构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 |
5.3.3 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管理启示 |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6.3.1 研究的局限性 |
6.3.2 研究展望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1.5 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研究假设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契约治理机制的理论依据及整体理论框架 |
2.1 相关概念的理解与阐释 |
2.2 相关理论 |
2.3 契约治理机制的整体理论框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属性识别机制的运行 |
3.1 属性识别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
3.2 属性指标及行为决策 |
3.3 属性识别模型 |
3.4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冰雪运动小镇PPP项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所有权配置机制的运行 |
4.1 所有权配置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
4.2 决策控制权指标及重要程度 |
4.3 契约治理结构及效率 |
4.4 利益相关者的所有权分配满意度 |
4.5 所有权配置的博弈 |
4.6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国家体育场PPP项目所有权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的运行 |
5.1 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
5.2 投融资风险分担中风险指标的构建及评估 |
5.3 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偏好 |
5.4 利益相关者收益-风险(控制权)博弈 |
5.5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体育特色小镇PPP项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回报与报酬激励约束机制的运行 |
6.1 回报与报酬激励约束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
6.2 回报与报酬激励约束的影响因素体系及体育资产回报 |
6.3 利益相关者的回报与报酬激励约束博弈 |
6.4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足球小镇PPP项目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运营管理机制的运行 |
7.1 运营管理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
7.2 运营指标的识别及体系构建 |
7.3 运营管理中资产运营的博弈 |
7.4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国家体育场PPP项目运营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信誉选择机制的运行 |
8.1 信誉选择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
8.2 信誉选择的理论基础、原则及依据 |
8.3 利益相关者信誉选择的影响因素及等级评价体系构建 |
8.4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国家体育场PPP项目信誉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监督问责机制的运行 |
9.1 监督问责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
9.2 监管问责政策执行的理论基础 |
9.3 监督问责指标体系的构建 |
9.4 监督问责的第三方监督与主体问责评估 |
9.5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马拉松项目分析 |
9.6 本章小结 |
第10章 政策法律配套机制的运行 |
10.1 政策法律配套机制运行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
10.2 政策法治化的逻辑关系 |
10.3 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及专门性法律配套立法 |
10.4 政策法律配套的路径选择 |
10.5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田园康乐综合体PPP项目分析 |
10.6 本章小结 |
第11章 绩效评价机制的运行 |
11.1 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
11.2 治理绩效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
11.3 绩效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11.4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智慧体育小镇项目PPP项目分析 |
11.5 本章小结 |
第12章 HS奥体中心PPP项目实证研究 |
12.1 HS奥体中心PPP项目 |
12.2 契约治理机制整体框架对治理绩效的路径影响 |
12.3 绩效评价模型在HS奥体中心项目应用分析 |
12.4 本章小结 |
第13章 结论 |
13.1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与结论 |
13.2 本研究的相关建议 |
13.3 本研究的局限与后续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10)企业内部控制权的安排和攫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控制权收益 |
1.4.2 控制权转移 |
1.4.3 控制权安排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剩余权利 |
1.5.2 内部人和内部人控制 |
1.5.3 人力资本产权和非人力资本产权 |
1.6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6.3 数据来源和处理 |
1.6.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企业合约的结构和权利安排 |
2.1 企业的合约属性 |
2.2 委托代理合约中的两权分离 |
2.2.1 两权分离及其后果 |
2.2.2 企业内部委托代理关系 |
2.2.3 委托代理合约的所有权结构 |
2.3 企业合约中的权利分配 |
2.3.1 不完备性 |
2.3.2 事前的权利安排 |
2.3.3 事后的权利安排 |
2.3.4 所有权结构 |
2.4 控制权合约中的权利安排 |
2.4.1 控制权的来源 |
2.4.2 第一和第二代控制权理论 |
2.4.3 控制权安排的层次 |
3 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 |
3.1 共享收益与私人收益 |
3.2 货币性收益与非货币性收益 |
3.3 大股东的控制权私利 |
3.4 实证研究 |
3.4.1 国内外关于大宗股权协议转让溢价法的缺陷及改进 |
3.4.2 影响大股东控制权私利的因素 |
3.4.3 样本选取和研究设计 |
3.4.4 实证结果 |
4 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控制权转移 |
4.1 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控制权收益 |
4.1.1 董事会的控制权收益 |
4.1.2 管理层的控制权收益 |
4.2 控制权转移行为 |
4.3 控制权转移路径之一: MBO |
4.3.1 形成机理 |
4.3.2 管理层收购的实现机制 |
4.3.3 中国MBO的融资障碍及解决途径 |
4.4 控制权转移路径之二: 合谋 |
4.4.1 形成机理 |
4.4.2 实现机制 |
4.5 控制权转移的案例研究 |
4.5.1 国美大股东和管理层的控制权之争 |
4.5.2 万科与宝能的控制权之争 |
5 企业内部控制权的侵占与治理 |
5.1 内部人控制问题 |
5.1.1 管理层多元化经营掩饰隧道行为 |
5.1.2 大股东占资 |
5.1.3 大股东和董事会扭曲红利分配 |
5.1.4 公司高管对资产的控制 |
5.2 内部人控制的治理方案 |
5.2.1 股权激励 |
5.2.2 报酬激励 |
5.2.3 控制权激励 |
5.2.4 其他激励 |
5.3 数学模型分析 |
5.3.1 公司高层的股权和报酬激励 |
5.3.2 大股东的股权激励 |
5.4 实证研究 |
5.4.1 理论基础 |
5.4.2 样本选取和研究设计 |
5.4.3 实证结果 |
6 结语 |
6.1 结论与启示 |
6.2 未来研究方向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公司经理激励机制数学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基金微观参与主体的基金业绩影响研究[D]. 沈一凡. 浙江大学, 2021(02)
- [2]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D]. 周旭枚. 湘潭大学, 2020(10)
- [3]基于NK模型的工程项目团队适合度研究[D]. 闻雯.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9)
- [4]XN证券淄博营业部客户经理激励机制研究[D]. 宋建霆.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5]模型不确定条件下公司投资行为及委托代理关系[D]. 牛英杰.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6]考虑动态资金流动的开放式基金最优投资与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韩凯. 天津大学, 2020(01)
- [7]股权结构、经理激励与公司成长性 ——基于企业家精神“中介效应”检验[D]. 孙艳波. 山东大学, 2020(10)
- [8]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D]. 李慧娟. 山东大学, 2019(02)
- [9]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研究[D]. 李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10]企业内部控制权的安排和攫取[D]. 张璇.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