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不可忽视的茉莉花害虫——高氏瘤粉虱(论文文献综述)
卜朝阳,周锦业,黄昌艳,卢家仕,宋倩[1](2014)在《我国茉莉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国内茉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的分析,为了解我国茉莉研究的现状,分析茉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研究内容以茉莉高效栽培与繁育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为主,研究注重应用价值,理论深度不足,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较少,并且尚鲜见良种选育方面的研究报道。针对目前我国茉莉产业品种单一、品质退化、产量下降、病虫害严重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下一步应加强茉莉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并结合组培快繁技术进行良种繁育以及有机栽培综合措施进行商业化规模种植的建议。
陈玉森,叶乃兴,金珊[2](2013)在《茉莉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八)茉莉烟粉虱》文中研究指明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属同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属,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害虫之一。烟粉虱属多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广,据报道已超过500种,是一种世界性的害虫。该虫在茉莉花上已成为重要害虫,在茉莉花种植区普遍发生,以成虫、若虫刺吸植物汁液,造成叶片退绿、
万建伟[3](2005)在《攸县茉莉花害虫调查及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与综合防治研究》文中认为茉莉花是窨制花茶的主要原料,攸县是湖南省目前唯一大面积栽种茉莉的产区。但茉莉害虫的发生严重制约了我省茉莉花生产和花茶的发展。本顺研究对攸县茉莉产区进行了长达2年的调查,基本上了解了该县茉莉害虫的种类、发生与为害情况,共调查到害虫50种,分属3纲10目25科。主要害虫茉莉叶野螟(Nauslnoe geomeiralis Guenee)在攸县一年发生10个世代,在田间整年为害,以8-10月为烈,每年9月中旬、11月下旬有两个明显幼虫消长高峰。以幼虫越冬。三月上旬开始陆续化蛹。第一代幼虫四月中旬开始出现,以后平均每个月发生一代。双纹须歧角螟(茉莉蕾螟)(Trichophyselis cretacea(Batler))以幼虫危害茉莉花蕾及枝梢,受害花蕾逐渐枯萎或变紫红色。茉莉花蕾蛆(Contarlnla SP.)在攸县1年发生6-7代,平均每代历期约为20天,在高温干旱季节,历期则明显拉长,有世代重叠现象。攸县茉莉主要害虫还有柑橘灰象(Symplezomlas cltrl Chao)、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高氏瘤粉虱(Aleurotuberculatus takahashii David et Subramaniam)、花蓟马(Frankiniella intona(Trybom))、棉红蜘蛛(Tetx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vl))、蜗牛(radybaena similaris Ferussac)等。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的方式对主要害虫茉莉叶野螟、双纹须歧角螟、茉莉花蕾蛆的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描述了其他重要害虫的田间识别形态特征,并对其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筛选了防治茉莉花蕾蛆的无公害药剂B. t乳剂和阿维
罗宏伟[4](2005)在《小黑瓢虫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粉虱是世界性的重要害虫,其严重危害给各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利用天敌开展烟粉虱的生物防治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烟粉虱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小黑瓢虫为研究对象,针对该虫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从小黑瓢虫自然猎物繁殖和人工饲料繁殖入手,研究分析两种繁殖方法的饲养效查,提出切实可行的人工繁殖技术方案,为小黑瓢虫的生防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花椰菜、烟草、一品红、豇豆和胜红蓟等都是烟粉虱猎物人工繁育较好的寄主植物,不仅烟粉虱虫口分布量多,年平均虫口数达12.270-45.844头/叶,而且烟粉虱的存活率、产卵量和种群增长指数(Ⅰ)都达较优值。其中花椰菜为粉虱繁育的量佳寄主,种群增长指数(Ⅰ)为最大值44.62。 通过对10种寄主植物叶片物理性状的研究和营养成分的测试,发现叶片过硬,叶毛过多,所散发的刺激性气味等物理性状都对烟粉虱的取食选择有影响。此外,叶片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与粉虱发生虫量呈正相关(r=0.1814和r=0.1261),可溶性糖和粗纤维的含量与粉虱发生虫量呈负相关(r=-0.0099和r=-0.5197),表明叶片营养成分的含量差异对烟粉虱的取食选择也有影响。 2.小黑瓢虫对寄主植物存在选择性,调查的10种寄主植物中,发现在花椰菜、一品红、烟草、胜红蓟这4种植物上的虫口分布量多,年平均虫口数达0.220-0.562头/叶,主要受到寄主植物叶片上粉虱猎物量的影响,而瓢虫与粉虱两者间的虫口数量变化是紧密相关的(r=0.6911)。寄主植物叶片的结构特征,如叶毛会影响瓢虫的爬行速度和捕食量。同时,寄主植物也显着影响小黑瓢虫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6种寄主植物依小黑瓢虫内禀增长率(rm)的大小排列为:花椰菜(0.0771)、胜红蓟(0.0722)、豇豆(0.0714)、一品红(0.0677)、甘薯(0.0640)、烟草(0.0540)。从人工繁殖小黑瓢虫的角度考虑,寄主植物的选择以花椰菜为首选,一品红、豇豆和胜红蓟等为备选。 3.小黑瓢虫对烟粉虱3种虫态的捕食选择表现为最喜食粉虱的卵,瓢虫生长发育快(卵至成虫23.32d),雌虫产卵量大(131.25粒/♀),种群增长迅速(用限增长率(λ)1.0751),是其人工繁殖最佳的粉虱猎物虫态。 4.小黑瓢虫成虫的捕食行为全过程有6个部分:搜寻、取食、梳理、静息、展翅、排泄,幼虫仅缺展翅行为。小黑瓢虫似乎利用“试错法”来觅食,同时,采取积极搜索式为主,偶见坐等捕食式的捕食策略。
韦德卫,王助引,周至宏[5](2001)在《一种不可忽视的茉莉花害虫——高氏瘤粉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傅建炜[6](2000)在《高氏瘤粉虱(Aleurotuberculatus takahashi)及其捕食性天敌小黑飘虫(Delphastus catalinae)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氏瘤粉虱(Aleurotuberculatus takahashi)是福州茉莉花、柑桔上的重要害虫,近年发生严重,尤其对茉莉花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但是,高氏瘤粉虱又可以作为小黑瓢虫人工繁殖的寄主。因此,本文对高氏瘤粉虱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温度对其发育速率的影响、化学农药对其的杀伤力、粉虱寄主人工饲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以高氏瘤粉虱为食料大量繁殖捕食性天敌—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的方法。 本论文通过对高氏瘤粉虱形态学、生物学特性等的研究,明确了高氏瘤粉虱不同虫期的形态特征、主要为害表现、生活习性以及该虫的羽化节律、生殖特征等。对不同温度下高氏瘤粉虱发育速率的测定结果,用线性日度模型进行模拟,得出高氏瘤粉虱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为:卵期8.30℃、一龄若虫6.46℃、二龄若虫7.71℃、三龄若虫7.12℃、四龄若虫—拟蛹7.68℃、产卵前期7.90℃、世代7.64℃。测定农药对高氏瘤粉虱的药效结果表明,可选择90%快灵可湿性粉剂、3%敌杀死乳油作为田间防治粉虱成虫的药剂:选择18%杀虫双水剂、90%快灵可湿性粉剂、10%比丹可湿性粉剂、10%高效灭百可乳油等作为防治粉虱若虫的药剂。对粉虱繁殖方法的探讨,初步明确了简易可行的有效繁殖方法,为大量繁殖粉虱提供基础。卵的贮存试验表明,粉虱卵在10℃条件下可以利用贮存5-10天的方法来控制粉虱的繁育速度,同时可以为小黑瓢虫作短期食料贮备。 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是粉虱类害虫的重要天敌。原产于北美洲,1996年从英国引进后用高氏瘤粉虱进行小黑瓢虫的人工繁殖。本文研究了小黑瓢虫的不同虫期的形态特征,明确了小黑瓢虫的主要生活习性、发育特性、生殖特征等,为小黑瓢虫的大量繁殖和有效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明确了利用高氏瘤粉虱作为食料条件下小黑瓢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及有效积温,同时通过数学模拟建立了历期预测方程,为小黑瓢虫的定期定量繁育提供参考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氏瘤粉虱及其捕食性天敌小黑飘虫的研究 摘要 依据。小黑瓢虫对食物的选择性是大量繁殖的制约因素。通过捕食作用的研究, 明确小黑瓢虫对粉虱卵的明显嗜好性,及对拟蛹的不喜好,可以指导人工繁殖 中食料的选择。试验测定了小黑瓢虫不同虫态对粉虱卵的日乎均捕食量和各虫 期捕食总量,为小黑瓢虫的食料需求和食料的贮备提供指导。干扰反应研究结 果表明,小黑瓢虫的自身密度对其捕食作用产生干扰。小黑瓢虫的繁殖方法主 要有两种,瓶皿内助迁繁殖方法和温室内繁殖。 大量繁殖构想是在试验饲养和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可以为小黑瓢虫的大量 繁育提供参考。
二、一种不可忽视的茉莉花害虫——高氏瘤粉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不可忽视的茉莉花害虫——高氏瘤粉虱(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茉莉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茉莉高效栽培与繁育技术 |
2 茉莉病虫害防治技术 |
3 茉莉形态学研究以及生理生化响应 |
4 茉莉资源收集评价与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 |
5 问题及讨论 |
5.1 茉莉良种选育技术研究 |
5.2 茉莉花种苗繁育技术研究 |
5.3 茉莉花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
5.4 茉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
(2)茉莉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八)茉莉烟粉虱(论文提纲范文)
1形态特征 |
2生活习性 |
3防治要点 |
(3)攸县茉莉花害虫调查及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与综合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害虫种类调查方法 |
2.2 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观察方法 |
2.3 药剂试验方法 |
2.4 综合防治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湖南攸县茉莉害虫调查结果 |
3.2 攸县茉莉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与生物学特性 |
3.3 攸县茉莉其它害虫的发生情况调查 |
3.4 药剂试验结果 |
3.5 综合防治结果 |
3.6 综合防治探讨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小黑瓢虫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小黑瓢虫自然猎物繁殖法 |
1.1 粉虱对寄主植物的选择 |
1.1.1 材料与方法 |
1.1.1.1 供试虫源 |
1.1.1.2 供试植物 |
1.1.1.3 粉虱成虫对寄主植物的栖息与取食选择性 |
1.1.1.4 寄主植物对粉虱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的影响 |
1.1.1.5 烟粉虱在温室内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全年种群动态变化 |
1.1.1.6 寄主植物叶片物理性状与粉虱取食选择性的相关分析 |
1.1.1.7 寄主植物叶片营养成分与粉虱取食选择性的相关分析 |
1.1.2 结果与分析 |
1.1.2.1 粉虱成虫对寄主植物的栖息与取食选择性 |
1.1.2.2 寄主植物对粉虱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的影响 |
1.1.2.3 烟粉虱在温室内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全年种群动态变化 |
1.1.2.4 寄主植物叶片物理性状与粉虱取食选择性的相关分析 |
1.1.2.5 寄主植物叶片营养成分与粉虱取食选择性的相关分析 |
1.2 寄主植物对小黑瓢虫人工繁殖的影响 |
1.2.1 材料与方法 |
1.2.1.1 供试虫源 |
1.2.1.2 供试植物 |
1.2.1.3 小黑瓢虫在温室内不同寄主植物上的虫口数量分布 |
1.2.1.4 小黑瓢虫成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 |
1.2.1.5 寄主植物对小黑瓢虫爬行速度的影响 |
1.2.1.6 奇主植物对小黑瓢虫捕食量的影响 |
1.2.1.7 寄主植物对小黑瓢虫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 |
1.2.2 结果与分析 |
1.2.2.1 小黑瓢虫在温室内不同寄主植物上的虫口数量分布 |
1.2.2.2 小黑瓢虫成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 |
1.2.2.3 寄主植物对小黑瓢虫爬行速度的影响 |
1.2.2.4 寄主植物对小黑瓢虫捕食量的影响 |
1.2.2.5 寄主植物对小黑瓢虫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 |
1.3 小黑瓢虫对粉虱虫态的捕食选择 |
1.3.1 材料与方法 |
1.3.1.1 供试虫源 |
1.3.1.2 实验方法 |
1.3.1.3 数据处理 |
1.3.2 结果与分析 |
1.3.2.1 捕食不同虫态猎物对小黑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2 捕食不同虫态猎物对小黑瓢虫存活的影响 |
1.3.2.3 捕食不同虫态猎物对小黑瓢虫成虫繁殖的影响 |
1.3.2.4 捕食不同虫态猎物的小黑瓢虫的种群繁殖特征生命表参数 |
1.4 小黑瓢虫捕食行为的观察 |
1.4.1 材料与方法 |
1.4.1.1 供试虫源 |
1.4.1.2 小黑瓢虫捕食烟粉虱的全过程 |
1.4.1.3 小黑瓢虫雌雄成虫的捕食行为 |
1.4.1.4 小黑瓢虫对烟粉虱不同虫态的捕食行为 |
1.4.1.5 小黑瓢虫对烟粉虱卵-若虫混合虫态的捕食行为 |
1.4.1.6 饥饿对小黑瓢虫捕食行为的影响 |
1.4.1.7 猎物密度对小黑瓢虫捕食行为的影响 |
1.4.1.8 取食经历对小黑瓢虫成虫捕食行为的影响 |
1.4.2 结果与分析 |
1.4.2.1 小黑瓢虫捕食烟粉虱的全过程 |
1.4.2.2 小黑瓢虫雌雄成虫的捕食行为 |
1.4.2.3 小黑瓢虫对烟粉虱不同虫态的捕食行为 |
1.4.2.4 小黑瓢虫对烟粉虱卵-若虫混合虫态的捕食行为 |
1.4.2.5 饥饿对小黑瓢虫捕食行为的影响 |
1.4.2.6 猎物密度对小黑瓢虫捕食行为的影响 |
1.4.2.7 取食经历对小黑瓢虫成虫捕食行为的影响 |
1.5 小结与讨论 |
2 小黑瓢虫人工饲料繁殖法 |
2.1 小黑瓢虫人工饲料的筛选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1.1 供试虫源 |
2.1.1.2 人工饲料的配制 |
2.1.1.3 实验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2 小黑瓢虫人工饲料的改进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1.1 供试虫源 |
2.2.1.2 小黑瓢虫人工饲料剂型的改进 |
2.2.1.3 小黑瓢虫人工饲料取食刺激剂的筛选 |
2.2.1.4 小黑瓢虫成虫对人工饲料取食刺激剂的行为反应 |
2.2.1.5 小黑瓢虫成虫对烟粉虱提取液的行为反应 |
2.2.1.6 人工饲料中添加不同粉虱虫态活虫体浆液对小黑瓢虫成虫的饲喂效果 |
2.2.1.7 人工饲料中添加有无带粉虱的寄主植物浆液对小黑瓢虫成虫的饲喂效果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2.1 小黑瓢虫人工饲料剂型的改进 |
2.2.2.2 小黑瓢虫人工饲料取食刺激剂的筛选 |
2.2.2.3 小黑瓢虫成虫对人工饲料取食刺激剂的行为反应 |
2.2.2.4 小黑瓢虫成虫对烟粉虱提取液的行为反应 |
2.2.2.5 人工饲料中添加不同粉虱虫态活虫体浆液对小黑瓢虫成虫的饲喂效果 |
2.2.2.6 人工饲料中添加有无带粉虱的寄主植物浆液对小黑瓢虫成虫的饲喂效果 |
2.3 小结与讨论 |
3 小黑瓢虫两种繁殖方法的效果比较 |
3.1 两种繁殖方法对小黑瓢虫种群增长的影响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1.1 供试虫源 |
3.1.1.2 供试饲料 |
3.1.1.3 实验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2 小黑瓢虫人工饲料和粉虱猎物交替饲养的效果分析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1.1 供试虫源 |
3.2.1.2 供试饲料 |
3.2.1.3 人工饲料的饲喂时间对小黑瓢虫成虫寿命及产卵的影响 |
3.2.2 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与讨论 |
4 小黑瓢虫人工繁殖的技术方案 |
4.1 粉虱猎物繁殖小黑瓢虫的技术方案 |
4.2 人工饲料繁殖小黑瓢虫的技术方案 |
4.3 小结与讨论 |
5 小黑瓢虫人工繁殖技术的应用评价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虫源 |
5.1.2 供试植物 |
5.1.3 实验设计 |
5.1.4 调查方法 |
5.1.5 烟粉虱各个虫期作用因子存活率估计 |
5.1.6 烟粉虱生命表组建方法 |
5.1.7 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的计算方法 |
5.1.8 烟粉虱种群系统中重要因子的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实验图片 |
(6)高氏瘤粉虱(Aleurotuberculatus takahashi)及其捕食性天敌小黑飘虫(Delphastus catalinae)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高氏瘤粉虱的研究 |
1.1.1 高氏瘤粉虱的形态描述 |
1.1.2 高氏瘤粉虱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1.1.3 温度对高氏瘤粉虱发育的影响研究 |
1.1.4 化学药剂对高氏瘤粉虱的药效测定 |
1.1.5 高氏瘤粉虱的人工繁殖 |
1.2 小黑瓢虫的研究 |
1.2.1 小黑瓢虫的形态观察 |
1.2.2 小黑瓢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1.2.3 小黑瓢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研究 |
1.2.4 小黑瓢虫的捕食作用研究 |
1.2.5 小黑瓢虫的低温贮存试验 |
1.2.6 小黑瓢虫的人工繁殖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高氏瘤粉虱的研究 |
2.1.1 高氏瘤粉虱的形态特征 |
2.1.2 高氏瘤粉虱的生物学特性 |
2.1.3 温度对高氏瘤粉虱的发育影响 |
2.1.3.1 高氏瘤粉虱的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 |
2.1.3.2 高氏瘤粉虱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历期预测式 |
2.1.3.3 高氏瘤粉虱的发育速率模型 |
2.1.4 化学药剂对高氏瘤粉虱的药效测定 |
2.1.5 高氏瘤粉虱的人工繁殖 |
2.1.5.1 高氏瘤粉虱的繁殖方法 |
2.1.5.2 10℃低温贮存对高氏瘤粉虱卵孵化率的影响 |
2.2 小黑瓢虫的研究 |
2.2.1 小黑瓢虫的形态特征 |
2.2.2 小黑瓢虫的生物学特性 |
2.2.2.1 取食习性 |
2.2.2.2 产卵习性 |
2.2.2.3 化蛹习性 |
2.2.2.4 发育特性 |
2.2.2.5 行为特性 |
2.2.3 小黑瓢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
2.2.3.1 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 |
2.2.3.2 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历期预测式 |
2.2.4 小黑瓢虫的捕食作用 |
2.2.4.1 小黑瓢虫对寄主虫态的选择 |
2.2.4.2 小黑瓢虫不同龄期对粉虱卵的捕食量 |
2.2.4.3 小黑瓢虫三龄幼虫对粉虱卵的捕食干扰反应 |
2.2.5 小黑瓢虫的低温贮存 |
2.2.6 小黑瓢虫的人工繁殖与利用 |
2.2.6.1 小黑瓢虫的人工繁殖方法 |
2.2.6.2 生防利用分析 |
2.2.6.3 小黑瓢虫的繁殖利用流程图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致 谢 |
四、一种不可忽视的茉莉花害虫——高氏瘤粉虱(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茉莉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J]. 卜朝阳,周锦业,黄昌艳,卢家仕,宋倩. 北方园艺, 2014(19)
- [2]茉莉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八)茉莉烟粉虱[J]. 陈玉森,叶乃兴,金珊. 福建茶叶, 2013(02)
- [3]攸县茉莉花害虫调查及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与综合防治研究[D]. 万建伟. 湖南农业大学, 2005(05)
- [4]小黑瓢虫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D]. 罗宏伟. 福建农林大学, 2005(07)
- [5]一种不可忽视的茉莉花害虫——高氏瘤粉虱[J]. 韦德卫,王助引,周至宏. 广西植保, 2001(04)
- [6]高氏瘤粉虱(Aleurotuberculatus takahashi)及其捕食性天敌小黑飘虫(Delphastus catalinae)的研究[D]. 傅建炜. 福建农林大学,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