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的肝毒性

浅谈中药的肝毒性

一、浅谈中药的肝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彭朋,元唯安[1](2021)在《中药药源性肝毒性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中药药源性肝毒性和中药组分、个体差异及配伍等方面关系密切。从化学成分、作用机制、临床与动物实验的比较3个方面对中药引起的肝毒性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发现生物碱、萜类、蒽醌类化合物是引起中药肝毒性的主要化学成分,肝毒性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代谢酶基因表达异常、肝细胞凋亡失调、脂质过氧化损伤、线粒体损伤、炎症反应等。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在关注其临床疗效的同时也应重视其所引起的肝毒性,才能进一步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李芝奇,范琦琦,陈美琳,李朝峰,王昭懿,冯丹,钟鑫悦,郭思敏,赵崇军,林瑞超[2](2021)在《中药肝毒性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药引起的肝损伤报道时有发生,已成为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病因之一。大多数中药的成分复杂,其产生疗效/毒性的物质基础与对应的临床症状和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不明确。目前中药肝毒性的研究策略简单地遵循传统毒理学的基本原则,导致中药毒性被夸大或错误的解释。对中药肝毒性物质基础分类及可能的毒性机制进行综述,旨在整理中药致肝损伤危险因素的分类、机制和靶点,以进一步指导中药的安全应用。根据中药所含成分的化学结构,中药中潜在的毒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糖苷类、萜类和内酯类、蒽醌类。根据中药诱导肝损伤过程中药物代谢是否被激活或肝细胞是否受到直接攻击,高危物质可分为代谢激活型、非代谢激活型和混合型。此外,从脂肪代谢,细胞色素P450(CYP450)、线粒体功能、氧化损伤、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和特异质反应等角度总结了中药诱导肝毒性的潜在机制,并提出了毒性成分所涉及的靶点,主要包括代谢酶、核受体、转运体和信号通路。通过对中药诱导肝损伤(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duced liver injury,TILI)危险信号的回顾和总结,讨论了中药肝毒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中药肝毒性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有助于对中药致肝毒性的多成分、多靶点、多效应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为肝脏毒性中药的毒性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科学建议。

牛露娜[3](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技术的痔血胶囊肝毒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草药相关肝损伤(Herb induces liver injury,HILI),即发生肝损伤的原因与中草药有关,具体是指中药或天然药物及制剂导致的直接或间接肝脏损害。常常是导致中草药相关制剂研发失败、上市后被撤市或限制使用的重要原因,也是诱发肝脏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1],我国以中草药或其制剂引起的肝损伤受到广泛关注[2],因此正确认识中药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十分重要。痔血胶囊的药物组成包括白鲜皮和苦参,此二味药对出现于苦参散(《太平圣惠方》)中,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凉血止血之功,对于痔疮便血、肛门疼痛、便秘等症具有良好疗效。痔血胶囊于2003年批准上市,由于收到诸多肝损伤不良反应报告,最终2008年停产召回,对于其研究有助于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以指导中药新药的研发和临床安全用药。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调与肝脏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肠道菌群是影响肝脏代谢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能够减轻肝损伤严重程度[3-6]。本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74181)的资助下从口服药物肠-肝吸收代谢轴的基础理论出发,通过肠道菌群、代谢组学进行毒理学研究,对痔血胶囊致大鼠肝毒性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1研究目的观察痔血胶囊干预Wistar大鼠的肝毒性作用,从口服药物肠-肝吸收代谢轴的生理基础理论出发,利用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的研究手段,探索痔血胶囊致大鼠肝毒性及作用机制。2研究方法2.1毒性确证试验本研究制备了痔血胶囊原方作为受试药,以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大鼠作为受试对象,设立低剂量组(4.125g生药/kg)、中剂量组(8.25g生药/kg)、高剂量组(16.5g生药/kg)不同浓度剂量的毒性试验,空白对照组以同体积的去离子水作为对照,所有药物均模拟口服进行灌胃给药。根据课题组前期实验结果,给药时间定为4周,观察记录大鼠活动、精神状态,异常情况,每周固定时间检测大鼠体重和进食量。给药4周后,收集空白对照组、痔血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肝脏行血清生化学、组织病理学检测,评估痔血胶囊的肝毒性。2.2肠道菌群研究收集大鼠粪便,进行DNA的提取,采用PCR法对大鼠粪便16S rDNA的V3-V4可变区进行扩增,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大鼠粪便测序。进行测序的统计分析,重点以α多样性、β多样性和组间差异比较分析痔血胶囊肝毒性大鼠的肠道菌群分布结构、多样性特征及差异菌群。2.3代谢组学分析将空白对照组与痔血胶囊给药高剂量组大鼠的血清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四级杆轨道离子阱质谱联用(UPLC-Q-Exactive-MS)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多元变量统计分析,找出差异代谢物进一步分析代谢通路,揭示痔血胶囊肝毒性的潜在作用机制。3研究结果3.1肝脏毒理学研究①痔血胶囊各剂量组给药28天后出现肝脏系数改变,肝脏重量增加。具体表现为随着剂量增大大鼠肝脏重量、肝脏系数越大。其中痔血胶囊中剂量组、痔血胶囊高剂量组肝脏重量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大鼠中痔血胶囊各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肝脏系数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性大鼠中痔血胶囊中剂量组、痔血胶囊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肝脏系数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脏病理学改变表现为各给药组大鼠肝脏轻微至轻度的肝细胞脂肪变性,主要表现为肝小叶1带和2带(周边带和中间带)肝细胞内微小空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痔血胶囊各剂量组动物肝脏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生例数增加,病理评分升高,病变程度呈加重趋势。3.2肠道菌群研究将痔血胶囊肝毒性大鼠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共得到用于分析的3210293个有效序列,平均长度417bp,OUT聚类1913个,其中门水平28个,纲水平65个,目水平152个,科水平269个,属水平567个,种水平956个。大鼠肠道菌群在门水平的组成主要为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弯曲杆菌(Campilobacter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 riota)。α多样性分析示给药后Sobs指数、Chao指数、Ace指数升高,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变化不明显。Wistar大鼠低、中、高剂量给药28天后菌群丰富度增加,菌群相对含量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的相对含量增高和厚壁菌门、弯曲杆菌的相对含量降低。经LEFse分析不同组间差异菌群有兰氏菌科(Lan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胃瘤球菌(Ruminococcus)、链球菌(Allobaculum)、粪球菌(Faecalibaculum)、巴氏杆菌(Parabacteroides)等10个菌种。3.3代谢组学研究使用UPLC-Q-Exactive-MS技术分析痔血胶囊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的血清代谢组学的差异,通过PCA分析和OPLS-DA对数据进行降维,以VIP值>1 P值<0.05筛选差异代谢物,共得到51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正离子模式下鉴定出29中潜在差异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鉴定出24种潜在差异代谢物,10-姜油(10-Gingerol)和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均被鉴别出。差异代谢物包括多种肉碱、鞘氨醇、牛磺胆酸和牛磺脱氧胆酸。相关通路涉及鞘脂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等16条通路。4研究结论1痔血胶囊原方连续给予Wistar大鼠28天,大鼠出现肝毒性,其严重程度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2给药后大鼠肠道微生物物种丰富度增加,菌群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比例,可能与胃瘤菌、毛螺旋菌等;3肝毒性可能与产丁酸菌含量下降,短链脂肪酸合成受限进而影响能量、脂质代谢有关。

燕玉奎,张兆芳,辛二旦,宋治荣,王耀鹏[4](2021)在《中药产生肝毒性的原因及肝毒性成分浅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发现一些中药具有肝毒性。通过综述中药肝毒性产生的原因、特点,重点分析常见引起肝毒性的中药成分,以期为中药肝毒性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临床用药安全。

王文平[5](2021)在《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药源性肝损伤是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调查统计,我国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重楼是一种临床常用中药,因其抗肿瘤活性日益受到重视。重楼皂苷Ⅰ、Ⅱ、Ⅶ是重楼中3种重要的皂苷类成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报道显示其对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杀伤作用。但重楼在抗肿瘤作用的同时毒副作用研究较少,尤其是其单体类成分。本研究围绕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潜在毒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期为中药重楼的临床合理应用以及基于重楼皂苷单体的药物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1)从细胞、模式生物-斑马鱼、动物3个层面进行了重楼皂苷单体的毒性评价。首先选择了 9种细胞考察了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情况,包括3种肝细胞(HepaRG、HL-7702和WRL-68细胞),3种肾细胞(HK-2、HKC和293T细胞)和3种心脏细胞(H9c2、HUVEC和HCMEC细胞);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模型考察不同浓度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生存率的影响,确定了 LC50、LC10与最大非致死浓度(MNLC);体视荧光显微镜观察重楼皂苷Ⅰ、Ⅱ、Ⅶ给药前后肝脏、肾脏和心脏的形态,统计斑马鱼的肾脏水肿率、心率和心包水肿率。利用Image-Pro Plus 5.1.0软件统计给予重楼皂苷Ⅰ、Ⅱ、Ⅶ前后斑马鱼肝脏面积和荧光强度、肾脏面积和荧光强度、心脏SV-BA距离,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潜在肝、肾、心毒性;通过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斑马鱼给药前后肝组织病理情况及肝细胞凋亡情况;通过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得出LC50值。然后进行小鼠血清生化检测和组织病理切片分析。各个层面数据相互支持,补充验证,使研究基础更加全面可靠,结论更加合理。(2)选用HepaRG细胞研究重楼皂苷Ⅰ的肝细胞毒性机制。利用酶标仪、流式细胞仪、倒置荧光显微镜等对HepaRG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DAPI染色、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MMP)、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等进行测定,利用Western blot对凋亡相关蛋白进行检测;选用HUVEC细胞研究重楼皂苷Ⅰ的心血管毒性机制。从抑制新血管生成和促进心血管细胞凋亡两个方面评价了重楼皂苷Ⅰ的血管毒性机制。进行了LDH释放、细胞迁移、细胞凋亡、DAPI染色、细胞周期以及体外血管生成等研究,测定了近30个相关蛋白的表达。(3)利用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肝脏组织中的差异蛋白,对差异蛋白进行GO及Pathway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11.0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IPA软件进一步筛选出与表型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利用Q300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清样本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情况。采用PCA、OPLS-DA等分析小鼠内源性代谢物的轮廓变化。比较给药前后小鼠血清样本代谢谱的差异,寻找与重楼皂苷Ⅰ致肝毒性相关的代谢差异物及代谢调控网络。使用Cytoscape对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做关联分析。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肝毒性机制中的关键蛋白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研究结果:(1)重楼皂苷Ⅰ、Ⅱ、Ⅶ毒性实验结果:重楼皂苷Ⅰ、Ⅱ、Ⅶ均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能显着的促进H9c2细胞外其余8种细胞的凋亡,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对于H9c2细胞,3种皂苷均呈现出低剂量促进增殖,高剂量抑制增殖的作用;斑马鱼实验结果: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的LC50分别为121、213、570 ng/mL,LC10分别为109、178、456ng/mL,MNLC分别为99、146、357ng/mL;毒性器官评价方面,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具有显着的肝脏毒性,能明显降低斑马鱼肝脏面积和荧光强度;重楼皂苷Ⅰ能显着影响斑马鱼的心率,提示其具有心血管毒性;重楼皂苷Ⅰ和Ⅶ能降低斑马鱼肾脏面积和荧光强度,具有一定的肾毒性,但3种皂苷均未造成肾水肿;斑马鱼病理切片显示重楼皂苷Ⅰ给药组的肝组织出现空泡和严重的肝细胞坏死;TUNEL染色结果显示重楼皂苷Ⅰ给药组出现了肝细胞凋亡;动物实验结果:小鼠体内实验发现,重楼皂苷Ⅰ具有体内毒性,其LC50为24.5 mg/kg;给药组血清中ALT、AST显着升高,SOD降低;给药组病理切片显示出显着的肝细胞损伤和脂肪样变性以及一定的心脏毒性。(2)重楼皂苷Ⅰ肝细胞毒性机制:重楼皂苷Ⅰ显着升高了 HepaRG细胞中ROS水平,引起MMP下降,Cyt c从线粒体向胞浆中释放,早期及晚期凋亡细胞增多,LDH的释放量升高。改变了周期蛋白P21、cyclinA、cyclinE和CDK2的表达,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并且明显激活了凋亡通路蛋白Fas、P53、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表达,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重楼皂苷Ⅰ血管毒性机制:重楼皂苷Ⅰ显着促进了心血管细胞LDH的释放,抑制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改变周期分布,诱导细胞凋亡。给药后的细胞中VEGFR2、p-VEGFR2、Src、p-Src、PI3K、Src、P38、PLCy 等近 30 种蛋白的表达均发生了改变。(3)蛋白组学结果:共筛选出302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182个,下调蛋白120个。差异蛋白具有氧化还原酶活性、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参与了脂肪酸代谢、有机酸的代谢、药物代谢、氧化还原过程等生物过程。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内膜结合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等;Pathway结果显示,差异蛋白在细胞色素P450酶对药物的代谢、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的代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途径上富集程度较高;PPI网络分析发现差异蛋白主要聚集在三个功能区域,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脂质代谢过程、氧化还原过程;IPA商业数据库筛选出9个与肝毒性相关的差异蛋白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代谢组学结果:给药组代谢物轮廓明显偏离对照组;通过多维和单维的差异代谢物的交集,筛选并初步鉴定出97种差异代谢物,25条代谢通路。结果归纳显示重楼皂苷Ⅰ造成了体内5个方面的代谢异常,包括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其中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影响值相对较高;代表性差异代谢物为花生四烯酸、焦谷氨酸、乙醇酸、酰基肉碱等。对全文中研究的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并推测了重楼皂苷Ⅰ造成肝毒性的机制。采用qPCR及Western blot验证了关键蛋白Bax、CYP1A2、P53、Fas的表达,对推测的肝损伤机制进行了初步验证。研究结论:(1)细胞实验研究发现重楼皂苷Ⅰ、Ⅱ、Ⅶ均具有肝脏、肾脏、心血管细胞毒性;斑马鱼实验研究确定了 3种皂苷中毒性最强的为重楼皂苷Ⅰ,毒性最明确的毒性靶部位是肝脏和心血管;斑马鱼肝脏病理切片、TUNEL染色,小鼠生化指标、病理切片检测进一步验证了重楼皂苷Ⅰ的肝脏和心脏毒性;(2)重楼皂苷Ⅰ肝细胞毒性机制为ROS应激通路和死亡受体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心血管毒性主要作用通路为VEGFR2激活的下游PI3K/AKT/mTOR、Src/eNOS、PLCy/ERK/MEK、P38信号通路,JA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和Bcl-2家族介导的凋亡通路,从诱导心血管细胞凋亡和抑制新生血管两方面产生心血管毒性。(3)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实验结果结合全文数据推测重楼皂苷Ⅰ诱导的肝毒性机制可能为CYP450酶和脂质代谢介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为主体的肝细胞损伤。药物影响了:①多种CYP450酶。主要包括Ⅰ相代谢酶CYP1A1、CYP1A2和Ⅱ相代谢酶GSTA3和UGT1A1表达紊乱,呈现下调趋势。药物在体内的水解、代谢过程被减慢,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药物毒性反应增加。未被代谢的药物作用可能作用于线粒体,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也很有可能是Ⅱ相药物代谢酶下调,产生的毒性代谢中间产物作用于线粒体,进一步产生了肝脏毒性;②脂质代谢。线粒体损伤后β-氧化的功能受到影响,体内的游离脂肪酸不能被氧化而转化成甘油三脂,导致了体内脂质的蓄积。同时ATP合成减少,供能障碍。脂质蓄积还能产生脂毒性进一步影响线粒体功能,产生过量ROS;③线粒体氧化应激。过量的ROS生成诱导线粒体氧化应激,释放Cyt c,升高Bax,降低Bcl-2,进而激活caspase家族导致肝细胞凋亡。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药物代谢酶CYP1A2显着下调以及凋亡关键蛋白Bax表达上调。qPCR结果显示凋亡相关基因P53、Bax以及Fas的表达均显着上调,验证实验佐证了机制推论的合理性。

刘学楠[6](2021)在《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肝毒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产于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杀虫止痛等功效。目前,兽医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湿热泄泻等肠道疾病。文献记载苦豆子有毒,但其毒性大小及其机制还不明确。本论文通过对苦豆子不同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肝毒性机制研究。为苦豆子临床使用提供参考。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TOF-MS)与高效液相色色谱(HPLC)对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苦豆子水煎煮提取物、水超声、醇超声以及乙醇回流提取物共有化学成分102种,不同提取物化学成分含量有所差异,但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在四种提取物中均共占70%左右,其中黄酮类成分34种,主要有芹菜素-6,8-二-C-葡萄糖苷、3’,4’,7-三羟基黄酮、粘毛黄芩素I、异山柰素和柚皮素等。生物碱成分13种,其中胆碱、盐酸胡芦巴碱、N-甲基野靛碱、水苏碱、野靛碱和槐胺碱含量各提取物生物碱类成分中比例较高。HPLC靶向检测显示氧化苦参碱和氧化槐果碱绝对含量高达1%左右。2.通过水煎煮(WD)、水超声(WU)、乙醇超声(EU)以及乙醇回流(ER)四种提取物进行对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其LD50分别为18.536g/kg、19.957g/kg、24.994g/kg和38.397g/kg。3.根据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分别设置1/4、1/8、1/16 LD50剂量对ER提取物进行30天亚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大鼠的临床症状观察,并进行血液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检测,组织病理学观察筛选毒性剂量与毒性靶器官。结果显示:给药组雌雄大鼠生长发育速度迟缓。与对照组相比,血常规无明显变化。高中剂量组雄性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胆固醇和白蛋白水平均显着性高于对照组。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高中剂量组发生肝静脉充血及肝细胞颗粒变性坏死,肾静脉充血,肾小管肿胀、部分上皮细胞脱落,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4.采用ER提取物亚急性毒性结果,选取1/8LD50剂量对WD、WU、EU以及ER四种提取物进行肝毒性研究。通过测定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超微形态学变化,判断病理损伤情况。测定氧化应激指标,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B),免疫组织化学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对大鼠的肝毒性机制。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谷草转氨酶在四种提取物给药后雄性给药组中均显着升高,谷丙转氨酶在雌性给药组明显升高。肝组织病理学发现给药后四种提取物大鼠肝组织出现肝细胞坏死,线粒体不同程度肿胀,自噬现象。肝组织中MDA在各给药组中显着性升高,SOD抗氧化物酶呈现降低趋势。Nrf2/HO-1氧化应激通路中相关蛋白检测发现Nrf2、HO-1和SOD1在雌、雄大鼠肝脏中表达显着降低,而SOD2在雌性大鼠中明显升高。综上,苦豆子水煎煮、水超声、醇超声和醇回流四种提取物成分共102种,主要为黄酮类和生物碱类,苦豆子四种提取物均可造成肝肾损伤,毒性大小为醇回流>醇超声>水超声>水煎煮,毒性表现尤其以肝毒性最为明显,其肝毒性与调控Nrf2/HO-1通路中相关蛋白造成机体氧化应激有关。

侯磊[7](2020)在《柴胡水提物的谱-效-毒关系及体外生物转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和灰色关联分析法(GRA)对柴胡水提物降脂活性和肝毒性的效毒成分群进行预测,初步分析效毒成分群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肠道菌群和肝微粒体中的生物转化情况,以期为柴胡水提物临床安全应用提供药理学证据。方法:通过HPLC-MS指纹图谱对柴胡水提物的物质基础进行表征;通过测定柴胡水提物对油酸诱导Hep G2细胞内TG含量、L-02细胞中ALT、AST含量的影响,研究柴胡水提物降脂活性及肝毒性;通过GRA对谱-效-毒进行关联分析,提示降脂活性及肝毒性分别对应的效毒成分群;通过体外L-02细胞毒性实验,探究柴胡含药血清组与水提物组对L-02细胞的影响;通过HPLC-MS指纹图谱研究人工胃液、人工肠液、肠道菌群和肝微粒体对柴胡水提物的影响,对柴胡水提物效毒成分群的体外生物转化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其转化特点。结果:建立了柴胡水提物HPLC-MS指纹图谱,共标定了29个共有峰;GRA结果表明,8、12、27、20、14、10、26号共有峰与柴胡水提物降脂活性具有较高关联度;13、12、8、26、10、14、27、11号共有峰与柴胡水提物肝毒性具有较高关联度;其中8、10、12、14、26、27号共有峰与水提物效毒的关联度均较高,11、13号共有峰仅与柴胡水提物肝毒性相关。体外L-02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同等剂量的柴胡含药血清组与柴胡水提物组相比,L-02细胞的活力明显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体外生物转化实验结果表明,柴胡效毒相关的8、10、12、14号共有峰代表成分在人工胃液、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相对稳定,不同时间点样品中各成分变化率均小于10%,在人工肠液中转化24 h后分别降低31%、15%、37%、31%,柴胡肝毒性特有成分11、13号峰降低33%、18%;柴胡效毒成分在肠道菌群中不稳定,其中8号峰在24 h含量增加107%,10、12、14号峰含量分别降低32%、32%、77%,柴胡肝毒性特有成分11、13号峰含量降低61%、42%。体外L-02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柴胡水提物人工胃液、肝微粒体不同时间转化样品对L-02细胞活力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与转化0 h组相比,柴胡水提物人工肠液转化24 h样品可明显升高L-02细胞活力,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结论:柴胡水提物的效毒成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提示柴胡效毒二重性特性可能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体外生物转化研究表明柴胡水提物效毒成分在人工胃液、肝微粒体中相对稳定,在人工肠液、肠道菌群发生转化;毒性成分在人工肠液、肠道菌群中含量降低并改变L-02细胞活力。

李春楠[8](2020)在《中药栀子不良反应与肝肾毒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了栀子的合理应用,了解栀子不良反应,本文以栀子为研究对象,围绕其毒副作用及其肝肾毒性机制开展相关研究,期望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明确栀子可引起不良反应的成分,阐明栀子对肝、肾毒性影响,探讨其毒性分子机制,使栀子在发挥药理活性作用的基础上,避免或减轻毒性作用,为栀子资源的开发和临床合理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与结果】1 基于体外细胞筛选栀子肝毒性成分采用LC-ESI-MS/MS法对栀子主要化合物进行指认鉴定,并通过CCK-8法比较了栀子提取物及其化学成分作用后的正常大鼠肝细胞(BRL-3A)存活率,筛选栀子可引起不良反应的化学成分,并进一步对细胞毒性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提物抑制率高于醇提物抑制率,并鉴定出栀子水提物中山栀苷、京尼平苷酸、羟异栀子苷、京尼平-1-龙胆双糖苷、绿原酸、栀子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和西红花酸等9种化学成分;CCK-8法筛选出环烯醚萜类成分山栀苷、羟异栀子苷、京尼平-1-龙胆双糖苷、栀子苷和代谢产物京尼平对细胞有抑制作用,细胞周期检测栀子苷及京尼平可引起细胞周期G2/M阻滞,S期延长,细胞凋亡率随着给药浓度增加而增加,细胞数量明显减少。2 栀子在大鼠体内的肝肾毒性研究为了进一步评价栀子对大鼠肝、肾毒性影响,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水提物组(165mg/kg、330 mg/kg、660 mg/kg)、栀子苷组(50 mg/kg、100 mg/kg、200 mg/kg)和京尼平组(25 mg/kg、50 mg/kg)进行给药,取大鼠肝、肾组织,常规石蜡切片后H&E染色,显微观察病理学变化;采用比色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生化指标和炎性因子。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给药后大鼠肝、肾脏器指数升高,高剂量组大鼠死亡数量较多,其AST、ALT、ALP、CRE和BUN指标水平显着升高,炎性因子TNF-α、IL-6β、NO含量也不同程度提高,病理检测显微观察下肝、肾组织在高剂量组发生了显着的炎性细胞浸润和肿胀。3 栀子肝毒性的转录组学研究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对栀子给药前后的大鼠肝组织进行基因测序与分析,质量评估合格后将样品进行文库制备与测序,进行基因比对,找到差异表达基因,利用GO、KEGG数据库进行基因表达分析,阐明基因功能及富集通路,随后应用q-PCR对Rhoc、Akr7a3、Gpx2、Isg20、Tmed3、Cbr1等共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正常肝组织基因比对,栀子水提物给药组筛选出312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下调基因有1703个,上调基因有1419个,GO分析主要富集在细胞迁移的调节过程,KEGG主要富集在脂肪酸生物合成、蛋白酶体等通路;栀子苷给药组筛选出61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下调基因有370个,上调基因有247个,GO分析主要富集在氧化还原活性过程,KEGG主要富集在昼夜节律、生物合成等通路;京尼平给药组筛选出145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下调基因有686个,上调基因有765个,GO分析主要富集在胆汁酸与胆盐转运过程,KEGG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等通路;三个给药组中共有176个相同的差异表达基因,其验证m RNA表达结果与分析数据一致。4 栀子引起大鼠肝肾毒性分子机制研究应用比色法对大鼠的肝、肾组织中SOD、GSH和MDA水平进行检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肾组织中NF-κBp65和Caspase-3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肝肾组织中Nrf2、HO-1、NF-κBp65、Cox-2、i NOS、Caspase-3和Bax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利用分子对接模拟技术进一步计算TNFR1配体与受体的结合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给药栀子水提物、栀子苷和京尼平后大鼠肝肾组织中SOD、GSH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降低,MDA水平增加,NF-κBp65、Cox-2、i NOS、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Nrf2、HO-1蛋白表达降低;栀子苷、京尼平与TNFR1蛋白分子对接结合能分别为-7.34 kcal/mo L和-6.97kcal/mo L。【结论】经过对栀子中10个化学成分的体外筛选发现环烯醚萜类成分是栀子引起毒性不良反应的主要成分,其肝肾毒性作用机制与栀子成分可激活炎性通路,降低抗氧化应激能力有关,进而促进细胞凋亡,并在细胞转导、代谢、氧化还原等方面出现转录基因差异表达,因此栀子不要超出药典规定用量或长期服用,本研究为栀子的毒理学研究及其合理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曹洒[9](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细辛散剂肝毒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测定细辛挥发性成分并结合网络毒理学预测细辛散剂致肝脏毒性的机制;应用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方法结合常规生化方法研究细辛散剂肝脏毒性,深入探讨其肝毒性机制。方法:固相微萃取联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测定细辛挥发性成分,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所测得挥发性成分的靶点,运用Dis Ge NET得到肝损伤或肝毒性靶点,通过构建化合物-靶点、疾病-靶点、化合物-靶点-途径来预测细辛致肝脏毒性的机制。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细辛低剂量组、细辛中剂量组、细辛高剂量组,每组20只,灌胃期间给药28天,对照组每天灌胃同等体积的蒸馏水。分别详细记录各组大鼠体重的变化情况。灌胃结束后,取血清测定肝功能;对肝脏称重计算肝脏脏器系数,取肝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观察其形态组织学变化,随后进行代谢组学检测,结合多元统计法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取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大鼠的肝脏进行转录组测序来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GO富集分析以及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Met Scape对筛选的差异代谢物和差异表达基因整合分析,探讨细辛致肝脏毒性的机制。结果:(1)化学成分分析共检测出31种挥发性成分,潜在靶点共筛选出248个,与肝脏毒性相交的靶点共11个,共富集到5条代谢通路包括PPAR信号通路、化学致癌作用、胆汁分泌、卟啉及叶绿素代谢、细胞色素P450诱导的外源物质代谢。(2)与对照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体重减轻,脏器系数增大,其中高剂量组大鼠的变化最明显(P<0.05)。肝功能结果显示,灌胃细辛后大鼠ALT、AST、TBil和ALP增高,TP降低,高剂量组肝脏变化最大。HE染色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组大鼠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表现为肝细胞发生气球样变性、细胞质变松散、出现点状坏死等现象。(3)根据GC-MS图谱筛选出14个差异代谢物,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中乳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磷酸乙醇酸、牛磺酸、木糖醇、山梨糖醇、肌醇的含量升高;脯氨酸、甲硫氨酸、核糖醇、亚精胺、海藻糖、麦芽三糖的含量降低;通路富集结果显示,细辛影响肝脏的代谢通路主要有:磷酸肌醇代谢、半乳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的代谢。(4)对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共发现有显着变化的基因共434个,其中显着上调的基因有214个,显着下调的基因有220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经富集分析后主要与昼夜节律、p53信号传导途径、代谢途径、类固醇生物合成、胆汁分泌等通路有关。结论:(1)高剂量细辛散剂长期服用对大鼠肝脏和组织形态有损伤,且这种损伤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即给药剂量越高,肝损伤程度越大。(2)细辛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机制与胆汁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磷酸肌醇代谢、半乳糖代谢、昼夜节律、p53信号传导途径密切相关。

王晨晓[10](2020)在《基于高内涵分析技术的绒毛诃子肝毒性及毒性物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诃子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或绒毛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var.tomentella Kurt.)的干燥成熟果实,是藏药、蒙药等民族药的常用药。诃子味苦、酸、涩,性平,有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降火的功效。由于诃子的药理学作用广泛,在医疗与食品开发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市场的前期调研,发现当前藏药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比较滞后,诃子药源较为复杂,其基源植物绒毛诃子在目前市场流通占比较大。关于诃子的药理学研究较多,对于毒理学报道较少,为了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本课题第一部分通过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与蓄积毒性实验确定绒毛诃子水煎液的毒性及其毒性靶器官,通过对不同啮齿类动物的重复给药毒性实验,确定绒毛诃子水煎液在不同给药剂量下,对大鼠、小鼠的毒性反应。通过前期系统的动物毒理学实验,评价绒毛诃子的毒性。高内涵筛选分析技术拥有自动定量的细胞成像系统,由荧光试剂标记特定的靶点,可以优化成像方案和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是一种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高通量的筛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的活性成分筛选及药物毒性的筛选。本课题第二部分利用荧光染液对相应靶点进行特异性染色,用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平台和DILI Assay Template联合考察绒毛诃子中10个化合物对HepG2和L02细胞的毒性作用。通过检测细胞数目、DNA 含量、活性氧簇含量(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的改变、谷胱甘肽(L-glutathione,GSH)水平等 5 个指标,建立了高内涵肝毒性筛选方法,可以筛选出待测化合物对细胞形态、复制、周期、转录、翻译、凋亡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判断化合物致肝毒性风险。本文主要从两部分来探讨绒毛诃子的肝毒性及其物质基础,第一部分通过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时间对不同啮齿类动物的毒理实验,确定绒毛诃子的毒性及其毒性靶器官。第二部分采用高内涵筛选技术结合高效液相的方法初探绒毛诃子的毒性物质基础。第一部分确定绒毛诃子的肝毒性1.绒毛诃子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通过急性毒性实验确定绒毛诃子的毒性及毒性靶器官。采用14天急性毒性经典实验方法,单次给药后,观察记录实验期间小鼠的体质量变化、生理状态变化以及死亡情况,测其生化指标和肝肾脏器系数,计算其半数致死量。绒毛诃子水煎液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8.93 g/kg,是70kg人最大日用量的147.8倍。高剂量组小鼠临床表现异常,出现腹泻、水样下痢,在给药12h后开始出现死亡,集中死亡的时间在24h-72h之间。结合病理切片和血清生化结果综合来看,实验组中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transaminase,AST)等血清生化结果异常升高,肝细胞肿胀,细胞核增大,胞浆疏松淡染等,表明肝脏出现损伤,推测绒毛诃子的急性毒性实验的毒性靶器官为肝脏。2.绒毛诃子的小鼠蓄积毒性实验通过经典的20天蓄积毒性实验方法,确定绒毛诃子蓄积实验的毒性特点及其毒性靶器官,为慢性毒性实验与其他毒性实验提供参考。蓄积毒性实验得出,绒毛诃子水提物的蓄积系数K>5,为轻度蓄积。在给药后的第二阶段后,小鼠背毛凌乱,腹泻,呆卧少动,雄性小鼠的体质量增长与对照组相比,增长缓慢,有显着性差异。在给药后第四阶段,小鼠出现死亡,存活小鼠进食量减少,活动减少,部分出现腹部轻微鼓胀现象。结合血清生化和病理切片结果,表明绒毛诃子蓄积毒性实验的毒性靶器官为肝脏,与急性毒性实验结果相一致。3.绒毛诃子的小鼠28天重复给药实验通过对小鼠的28天重复给药实验,预测绒毛诃子在小鼠重复给药过程中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及判断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靶器官。实验组小鼠分别灌胃绒毛诃子水煎液,高剂量组15 g/kg,中剂量组7.5 g/kg,低剂量组1.5 g/kg,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4天为一个阶段进行一次取材。在连续给药第四天后,小鼠出现死亡,中剂量组的小鼠死亡数量最多,高剂量组死亡数其次。对存活小鼠进行解剖,结合脏器系数和血清生化结果,推测肝脏为其毒性靶器官,与急毒和蓄积毒性实验结果相一致,表明绒毛诃子水煎液对小鼠具有肝毒性。4.绒毛诃子的大鼠28天重复给药毒性实验本研究采用大鼠连续28天灌服绒毛诃子水煎液,而后设置两周恢复期,观察绒毛诃子水煎液可能引起毒性反应的性质、程度、量效和时效关系及可逆性,确定绒毛诃子水煎液对大鼠的毒性及其毒性靶器官。在实验过程中,高剂量组18.9 g/kg、中剂量组9.5 g/kg、低剂量组1.9 g/kg等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绒毛诃子水煎液,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在实验期间,第16天高剂量组雄性出现动物死亡,第18天中剂量组雌性出现死亡,此后未出现大鼠死亡。在重复给药第14天后,实验组的大鼠并未出现肝损伤。在重复给药第28天后,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大鼠的ALT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表明可能有肝损伤。在实验恢复期取材,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大鼠生化指标无异常,表明绒毛诃子对大鼠的肝损伤可能有可逆性。第二部分 用高内涵分析技术初探绒毛诃子肝毒性物质基础1.绒毛诃子中的化合物对HepG2和L0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测定绒毛诃子中的没食子酸、苯甲酸、莽草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诃里拉京、原儿茶素、鞣花酸、诃子次酸、诃子酸、诃子联苯酸对HepG2和L02细胞在不同孵育时间下的增殖抑制率。测定绒毛诃子中化合物在不同给药剂量和不同孵育时间下的吸光度值,计算出对不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结果表明:没食子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在给药浓度为200 μg/mL时,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为73.96%、93.77%,对L02细胞的抑制率为99.02%和98.98%。综合分析不同化合物对两个细胞系的增殖抑制率,排名前四位的有没食子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诃子酸和诃子联苯酸,均对L02肝细胞和HepG2肝细胞有明显毒性作用,苯甲酸和莽草酸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2.HCS技术筛选绒毛诃子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成分采用高内涵分析技术,对化合物在不同给药剂量下对HepG2细胞的细胞数目、DNA含量、GSH降低水平、ROS含量和MMP改变的影响判断其是否超出其安全阈值范围,并对化合物进行肝毒性排序。在DILI Assay TemPlate排序中,排名前四位的为没食子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诃子酸和诃子联苯酸,没食子酸对HepG2细胞的肝毒性最大,超过其阳性对照噻氯吡啶,30 μg/mL为没食子酸致肝损伤的临界浓度。结论为没食子酸致肝毒风险最高,而后由高到低依次为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诃子酸、诃子联苯酸、诃里拉京、鞣花酸、原儿茶素、苯甲酸、诃子次酸、莽草酸。3.HCS技术筛选绒毛诃子对L02细胞的毒性作用成分通过高内涵筛选技术分析绒毛诃子中的化合物对L02细胞的毒性作用,并初步探讨毒性化合物的损伤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毒性预测风险排名前五位的为没食子酸、诃子联苯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诃子酸、诃里拉京,与HepG2细胞的筛选结果相一致。没食子酸对L02细胞的肝毒性最大,当给药浓度>10μg/mL时,细胞数目、DNA含量、GSH降低水平、ROS含量和MMP改变等指标都超出其安全阈值。没食子酸致肝毒风险最高,而后由高到低依次为诃子联苯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诃子酸、诃里拉京、鞣花酸、苯甲酸、原儿茶素、诃子次酸、莽草酸。4.HPLC检测绒毛诃子中的毒性成分含量用高效液相双波长法建立测定绒毛诃子中诃子次酸、没食子酸、诃里拉京、诃子联苯酸、诃子酸、原儿茶酸等化合物的含量的方法并做方法学考察。绒毛诃子中诃子次酸含量最高,可达38.21 mg/g,没食子酸含量次之,为10.74 mg/g,诃里拉京含量为9.76 mg/g。将测得的成分含量与HCS技术筛选的绒毛诃子中化合物的毒性排序对比,推测没食子酸和诃里拉京为绒毛诃子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

二、浅谈中药的肝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中药的肝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药源性肝毒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致肝损伤的主要中药成分
    1.1 生物碱类
    1.2 萜类
    1.3 蒽醌类
2 中药药源性肝毒性作用机制
    2.1 药物代谢酶基因表达异常
    2.2 肝细胞凋亡失调
    2.3 脂质过氧化损伤
    2.4 线粒体损伤
    2.5 炎症反应
3 中药肝毒性临床和动物的比较
4 结语
    4.1 中药药源性肝毒性的影响因素
    4.2 当前中药药源性肝毒性研究应关注的问题

(2)中药肝毒性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肝脏毒性的物质基础研究
    1.1 传统分类
    1.2 代谢分类
2 中药诱导肝脏毒性及其潜在作用机制
    2.1 脂肪酸变性
    2.2 氧化应激
    2.3 线粒体内稳态
    2.4 细胞凋亡
    2.5 CYPs代谢
    2.6 内质网应激
    2.7 其他
3 药物潜在的靶标
    3.1 核受体
    3.2 代谢酶
    3.3 转运蛋白
    3.4 信号通路
4 中药肝毒性研究的新思路
    4.1 中药对机体的疗效或毒性与身体状况
    4.2 基于中药品质评价体系的中药安全性评价
    4.3 肝毒性中药毒理学研究现代化策略
5 结语

(3)基于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技术的痔血胶囊肝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中草药相关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1 中草药相关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
    2 中草药肝毒性相关因素分析
    3 中草药肝损伤发生机制途径
    4 中医对中草药相关性肝损伤的认识
    5 小结与展望
前言
第二章 实验部分
    第一节 痔血胶囊对Wistar大鼠肝脏的毒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节 痔血胶囊肝毒性大鼠的肠道菌群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节 痔血胶囊肝毒性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中药产生肝毒性的原因及肝毒性成分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肝毒性产生的原因
2 中药肝毒性的特点
3 常见有肝毒性的中药成分分析
4 小结

(5)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重楼的药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1 药效成分
        2 药理作用
        3 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4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药源性肝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1 CYP代谢
        2 线粒体稳态
        3 氧化损伤
        4 细胞凋亡
        5 胆汁淤积
        6 Ca~(2+)浓度平衡破坏
        7 免疫激活介导的炎症因子释放
        8 特异反应
        9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体内外毒性评价
    第一节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实验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第二节 模式生物-斑马鱼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第三节 重楼皂苷Ⅰ的小鼠毒性实验研究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1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实验
        2 模式生物-斑马鱼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
        3 重楼皂苷Ⅰ的小鼠毒性实验研究
    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二章 重楼皂苷Ⅰ的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第一节 肝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第二节 心血管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1 肝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2 心血管毒性机制研究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探索重楼皂苷Ⅰ的体内肝毒性机制
    第一节 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生物信息分析
        6 机制分析
        7 PPI网络
        8 潜在生物标志物
    第二节 Q300靶向代谢组学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通路富集
        6 通路分析
        7 潜在生物标志物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1 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2 Q300靶向代谢组学
        3 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关联分析
    第四节 重楼皂苷Ⅰ肝毒性机制验证
        1 动物组织Western blot验证
        2 斑马鱼qPCR实验验证
        3 小结与讨论
结语
    1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体内外毒性评价
    2 重楼皂苷Ⅰ的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3 重楼卓苷Ⅰ的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4 重楼皂苷Ⅰ肝毒性机制推测与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肝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药肝毒性研究综述
        1.1 中药肝毒性概述
        1.2 文献检索方法
        1.3 网络药理研究
    2 苦豆子研究综述
        2.1 苦豆子成分研究
        2.2 苦豆子提取物的作用
        2.3 苦豆子毒性
    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第一节 基于UPLC-Q/TOF-MS对苦豆子不同提取物的成分测定
        1 材料
        1.1 材料与试剂
        1.2 样品信息
        2 方法
        2.1 基于UPLC-Q/TOF-MS的成分分析
        3 结果
        3.1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成分测定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生物碱HPLC检测
        1 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
        2.1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制备
        2.2 混合对照品溶液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2.4 色谱条件
        3 结果
        3.1 HPLC方法学考察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毒性试验研究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药材与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 急性毒性试验
    3 结果
        3.1 预试验结果
        3.2 正式试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苦豆子乙醇回流提取物对大鼠毒性部位筛选试验
    1 材料及方法
        1.1 仪器及试剂
        1.2 样品制备
        1.3 试验动物
        1.4 分组及剂量
        1.5 组织病理学观察
        1.6 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检测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苦豆子醇回流提取物对大鼠体重、采食量、饮水量的影响
        2.2 苦豆子醇回流提取物对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2.3 苦豆子醇回流提取物对大鼠血常规的影响
        2.4 苦豆子醇回流提取物对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肝毒性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药材与试剂
    2 方法
        2.1 药物制备
        2.2 剂量选择与动物分组
        2.3 临床症状观察
        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2.5 血清生化指标与肝氧化应激指标检测
        2.6 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
        2.7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2.8 免疫组化检测
        2.9 统计方法与相关性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症状观察
        3.2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脏器系数变化
        3.3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对AST、ALT指标的影响
        3.4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对大鼠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3.5 组织病理学观察
        3.6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对Nrf2 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3.7 化学成分与SOD含量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7)柴胡水提物的谱-效-毒关系及体外生物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柴胡效-毒及体外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
    1 柴胡降脂作用及肝毒性研究进展
    2 中药谱效及谱毒的相关性研究与应用
    3 中药体外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谱效关系的柴胡水提物降脂活性成分群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谱毒关系的柴胡水提物肝毒性成分群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四部分 柴胡水提物含药血清对正常人肝L-02 细胞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五部分 柴胡水提物的体外生物转化研究
    1 柴胡水提物在人工胃、肠液的转化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小结
    2 柴胡水提物在肠道菌群的转化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3 柴胡水提物在肝微粒体的转化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五部分 结语
    1 对柴胡水提物降脂活性及肝毒性的成分群研究结果的讨论
    2 对柴胡水提物体外生物转化研究结果的讨论
    3 本学位论文的意义与创新点
    4 本学位论文的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论着
科研课题

(8)中药栀子不良反应与肝肾毒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药毒性问题研究进展
        1.1 中药肝毒性研究进展
        1.2 中药肾毒性研究进展
    2 栀子的研究进展
        2.1 栀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2.2 栀子的药理作用
        2.3 栀子的毒性研究进展
    3 转录组学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3.1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3.2 转录组学技术在中药毒性领域的研究
    4 其他药物的毒性研究进展
    5 结语
第二章 基于体外细胞筛选栀子肝毒性成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栀子提取物的体外实验结果
        3.2 LC-ESI-MS/MS分析栀子水提取物
        3.3 方法学考察结果
        3.4 栀子化学成分的细胞存活率检测
        3.5 栀子苷和京尼平对细胞凋亡与周期的影响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栀子在大鼠体内的肝肾毒性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给药后大鼠的生活状态及肝肾指数
        3.2 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3.3 炎性因子的检测结果
        3.4 病理学检测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栀子肝毒性的转录组影响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样本质量检测
        3.2 测序数据统计
        3.3 全基因All-Unigene注释情况比较
        3.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5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分析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栀子引起大鼠肝肾毒性分子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氧化应激的影响
        3.2 细胞凋亡的影响
        3.3 炎症的影响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9)基于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细辛散剂肝毒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细辛化学成分及网络毒理学研究
    1 材料
        1.1 仪器
        1.2 药材及试剂
    2 方法
        2.1 HPLC测定细辛脂素含量
        2.2 GC-MS测定细辛挥发油成分
        2.3 化学成分靶点及肝毒性靶点的查找及筛选
        2.4 网络构建及通路富集分析
    3 结果
        3.1 HPLC测定细辛脂素结果
        3.2 GC-MS测定细辛化学成分结果
        3.3 化学成分靶点及肝毒性靶点
        3.4 细辛肝毒性网络构建及通路富集分析
    4 讨论
        4.1 细辛化学成分研究
        4.2 网络毒理学研究
    5 小结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细辛散剂肝毒性“量-毒”关系研究
    第一节 细辛毒理学实验
        1 材料
        1.1 仪器
        1.2 化学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溶液配置
        2 方法
        2.1 药材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常规指标检测
        2.4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体征变化
        3.2 大鼠脏器系数变化
        3.3 大鼠肝功能结果
        3.4 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4 讨论
        4.1 实验相关条件的确定
        4.2 实验检测指标的确定
        5 小结
    第二节 细辛肝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
        1.1 仪器
        1.2 化学试剂
        1.3 溶液配置
        2 方法
        2.1 样品处理
        2.2 GC-MS分析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4 数据预处理及多元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基于气质联用的大鼠肝脏代谢组学方法学考察
        3.2 代谢谱的整体分析及多元统计分析
        3.3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与分析
        3.4 差异代谢物的富集与代谢通路分析
        4 讨论
        4.1 氨基酸代谢
        4.2 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
        4.3 磷酸肌醇代谢
        4.4 半乳糖代谢及果糖和甘露糖代谢
        4.5 其他途径
        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转录组学的细辛散剂肝毒性机制研究及整合分析
    第一节 细辛肝毒性的转录组学研究
        1 材料
        1.1 仪器
        1.2 化学试剂
        2 方法
        2.1 样本采集
        2.2 RNA提取及质检
        2.3 cRNA文库制备及文库质检
        2.4 Illumina HiSeq平台上机测序
        2.5 数据预处理与质控分析
        2.6 差异表达分析
        2.7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测序数据的质控分析
        3.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
        4 讨论
        4.1 昼夜节律
        4.2 胆汁分泌
        4.3 p53 信号通路
        4.4 PPAR信号通路
        5 小结
    第二节 细辛肝毒性机制的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整合分析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整合组学的由来与应用
        3.2 代谢物及基因的变化
        4 小结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基于高内涵分析技术的绒毛诃子肝毒性及毒性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诃子的化学成分及其现代药理学研究
        1.1 诃子中的化学成分
        1.2 诃子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2 中药致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2.1 肝损伤的分类
        2.2 中药的肝毒性物质分类
        2.3 中药致肝毒性的机制研究
        2.4 高内涵技术在药物肝毒性筛选的应用
前言
第一章 绒毛诃子水煎液的肝毒性研究
    第一节 绒毛诃子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绒毛诃子的小鼠蓄积毒性实验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绒毛诃子的小鼠28天重复给药毒性实验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绒毛诃子的大鼠28天重复给药毒性实验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一章 小结
第二章 绒毛诃子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研究
    第一节 绒毛诃子中化合物对HepG2和L02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用HCS技术筛选绒毛诃子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成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用HCS技术筛选绒毛诃子对L02肝细胞的毒性作用成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用HPLC法检测绒毛诃子中毒性成分含量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小结
结语与展望
    1 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浅谈中药的肝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药源性肝毒性的研究进展[J]. 彭朋,元唯安. 药物评价研究, 2021
  • [2]中药肝毒性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李芝奇,范琦琦,陈美琳,李朝峰,王昭懿,冯丹,钟鑫悦,郭思敏,赵崇军,林瑞超. 中草药, 2021(13)
  • [3]基于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技术的痔血胶囊肝毒性研究[D]. 牛露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中药产生肝毒性的原因及肝毒性成分浅析[J]. 燕玉奎,张兆芳,辛二旦,宋治荣,王耀鹏.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1(03)
  • [5]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D]. 王文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肝毒性研究[D]. 刘学楠.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7]柴胡水提物的谱-效-毒关系及体外生物转化研究[D]. 侯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中药栀子不良反应与肝肾毒性机制研究[D]. 李春楠.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基于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细辛散剂肝毒性机制研究[D]. 曹洒.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10]基于高内涵分析技术的绒毛诃子肝毒性及毒性物质研究[D]. 王晨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浅谈中药的肝毒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