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水资源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

辽宁省水资源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

一、辽宁省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付新荣[1](2022)在《变化环境下辽宁省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通过对辽宁省水资源时空演变特征的深入剖析,探析了不同气候模式下其水资源演变规律,并提出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对策及其战略框架。结果表明:较基准期不同气候模式下的降水量增加21.6%、20.2%、15.7%,未来一段时期内呈上升趋势,水资源量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从科技、政策和工程三大支撑体系提出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战略,旨在为实现人水和谐、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目标等提供参考。

齐静威[2](2021)在《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及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对区域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发展潜力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松辽流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要地,近年来由于农业节水技术发展缓慢,松辽流域农业用水效率较低,普遍存在浪费现象,导致用水供需矛盾愈发严重,这无疑加剧了松辽流域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如何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松辽流域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是松辽流域的主要用水方式,本文选择农业水资源开展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研究。通过研究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进展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确定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综合评价法,以松辽流域中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为5个子研究区,从社会经济子系统、水资源子系统和水生态环境子系统三个方面对研究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其次,通过构建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模型进行区域效应评估,具体分析松辽流域各子研究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情况、优化后粮食产量和耕地类型及面积变化情况,通过这些变化针对性地提出松辽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为地区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研究松辽流域概况及水资源承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社会经济子系统、水资源子系统、水生态环境子系统中的单位GDP耗水量、污水处理率、人均水资源量、生态环境补水量、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等14个评价指标,构建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AHP)法和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2)采用TOPSIS法对2019年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松辽流域现状年松辽流域各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值差异较明显。水资源承载力较好的省份为黑龙江省,综合评价值为0.52,其中对该省水资源承载力贡献最大的为水资源子系统,其次为水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的贡献最小。水资源承载力较弱的省份为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综合评价值依次为0.38、0.22。水资源承载力较差的省份为河北省、辽宁省,综合评价值依次为0.13、0.12,与其他省份差异较大。(3)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因子分析,在14个评价指标中,人均GDP上升、人均水资源量增长是导致水资源承载力增大的主要影响因子,万元GDP用水量、万元GDP COD入河量以及万元GDP NH3-N入河量与水资源承载力呈较强负相关关系,表明指标量上升,水资源承载力反而减小。(4)将松辽流域各子研究区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情况、粮食产量变化和耕地面积的变动,作为相关子研究区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据,积极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水资源利用结构,促进该研究区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优化。结果表明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后,在农业水资源利用方面,黑龙江省和河北省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较差,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具有较强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在粮食产量方面,粮食总产量最大的省份为黑龙江省,最小值出现在河北省;在耕地类型与面积变化方面,水田面积和水浇地面积有所增加,旱地面积有所减少。(5)针对松辽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和优化配置结果,提出松辽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从社会经济子系统来看,需要发展新兴节水技术以及加强水资源管理;从水资源子系统来看,需要调整农业用水结构、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以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水生态环境子系统来看,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金永亮[3](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利事业不仅关乎农业的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它对农业的灌溉、旱涝灾害的防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用水安全、人们生产生活安全、生态环境等也与水利息息相关。在水利实践的过程中还发生了管理体制的变革、产生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考察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研究社会变迁是非常有益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政策支持下,在锦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经济方面、人居方面和生态方面也随之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以水利事业发展为视角,考察研究锦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社会变迁情况,并从这一过程中总结经验启示,以期对锦州和相似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经济方面主要对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进行论述。干旱是制约锦州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节水型农业,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都获得极大的提高,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人居方面主要对用水安全、防洪能力和思想观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提高供水能力、治理水污染、防氟改水等方法保障了城乡用水安全。受处于河流下游地理位置的影响,洪涝灾害成为锦州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各种社会原因加重了洪涝灾害的影响。通过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发展方式,锦州的防洪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得到了保障。锦州水利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引发了社会发展观念和人民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适应了社会发展形势。生态环境方面选取对大凌河和小凌河的治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大凌河、小凌河及附近的环境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要,锦州多次对这两条河进行治理,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将锦州打造成为宜居城市,提升了人们生活幸福感。

李海霞[4](2021)在《辽河保护区河流健康评价与问题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流不仅可提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更是地球水资源的载体,它的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河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涉及到整个流域以及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辽河保护区依辽河干流而设,辽宁省重要的保护区域。“十二五”期间,通过整治辽河流域的污染问题,保护区水质有了明显好转,但是截至目前仍然出现河流治理不达标和水质反弹趋势。本文基于国内外河流健康评价及地方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展辽河保护区河流健康评价,最终构建以辽河保护区为目标层、以水文水资源、物理结构、水质、水生物、社会属性等为准则层和具有代表性的12个指标构成辽河保护区河流健康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逐级加权评价法,对辽河保护区“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河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赋分。具体评价结果如下:(1)通过对比两期结果发现,水文水资源得分53.41到57.30处于亚健康状态;物理结构60.29到67.80处于健康状态;水质67.02到80.77由健康转为理想状态;水生物47.75到42.26处于亚健康状态;社会属性27.22到34.30处于不健康状态。(2)结合指标赋分公式,辽河保护区河流健康赋分从“十二五”期间的46.80提高到“十三五”期间的51.50,可见辽河保护区河流健康状态总体上在逐步好转。“十三五”期间指标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呈现反弹趋势;水生物中底栖呈现反弹趋势。(3)根据辽河保护区各准则层“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指标赋分情况,辽河保护区目前存在水资源矛盾、防洪工程薄弱、水质,水生物呈现反弹趋势等问题。本文基于存在问题提出保护和提升辽河保护区治理对策,期望能指导辽河保护区健康持续的稳定发展,也能够为我国其他河流健康评价提供科学研究依据。

刘建君[5](2021)在《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我国城市空间发生结构改变,城市人居环境承载力正面临严峻地挑战。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居民生活成本增加、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环境污染等各种城市人居环境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城市人居环境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对承载力机制的理解与研究方法的局限,导致城市承载力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基于这个背景,强化城市人居环境的承载适配能力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将城市承载适配性概念引入到城市人居环境系统中,将研究视角深入到城市环境内部。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主要以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为主,通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度模型对城市子系统中各要素承载状态进行分析,最后利用障碍度因素模型探讨分析制约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度水平发展的主次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单要素供需规模适配分析可知: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综合水平在2012-2019年间一直处于波动下降的状态,由2012年的高承载适配性水平降低至2019年的低承载适配性水平。其中,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呈下降趋势,只有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呈现上涨的趋势。(2)通过对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限制性要素分析可知:从指标层来看,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人口自然增长率、科技投入占比四个要素是影响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系统的主要限制性要素;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四个子系统限制要素规模失配度评价趋势具有显着相关性,其中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在2015年达到最低值,居住条件在2017年达到最低值,截止至2019年底,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四个子系统限制要素规模失配度评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可持续发展>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3)通过对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障碍度分析可知:从指标层可以看出,主要障碍因子分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科技投入占比、人均生产总值、千人中小学建筑数、千人文体娱乐数。从准则层来看,居住条件承载适配度、基础设施承载适配度、生态环境承载适配度和可持续发展承载适配度的障碍度变化差异性显着。其中资源配置承载适配障碍度和可持续发展承载适配障碍度远大于居住条件承载适配障碍度和生态环境承载适配障碍度。

乔松慧[6](2021)在《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是生命之源,自2015年我国正式迈入农村饮水安全阶段以来,农民的满足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由于显着的城乡差距,虽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情况尚不清晰。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理论与实际结合、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式,收集了我国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方面的相关论文、学术报告、统计数据、各地统计年鉴及相关文件,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了不同阶段全国范围内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污染程度、水质时空特点以及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并对农村地区水质改善提出建议。研究内容和得出结论包括:(1)以公开发表的水质数据为依据,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和氟化物为调研对象,对影响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污染指标分析,自2005年至2018年间,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由33.8%降到21.3%,中部地区由40.3%下降到22.3%,西部地区由54.4%下降到22.4%,东北地区由36.7%下降到23.7%;细菌总数的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超标率由31.2%降到16.4%,中部地区由37.2%下降到17.7%,西部地区由39.2%下降到18.9%,东北地区由31.7%下降到19.6%。东部地区浑浊度的超标率由14.6%下降到9.3%,中部地区由19.7%下降到14.9%,西部地区由23.1%下降到16.7%,东北地区由18.3%下降到16.9%。大部分地区氟化物超标率在10%以下。(2)全国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从时间的角度,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合格率逐年提高,整体合格率由40%提升到65%,我国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由2005至2008年的48.1%提高到了2015至2018年的61.1%,中部地区由40.1%提高到57.5%,西部地区由44.4%提高到59.2%。东北地区水质合格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水质合格率由2005-2008年的68.1%降低到2015-2018年的60.1%。从空间的角度,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较高,东北地区水质出现一定波动,此外同一水质指标在不同典型农村地区存在差异,以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氟、铁、锰、硝酸盐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四个地区的典型农村进行对比分析,全国范围内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的平均水平在38%,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典型省份超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水质指标的超标率也呈现一定地域特点。(3)结合我国农村饮用水典型水质指标污染现状和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逐年提高,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减少。但就目前了解到的公开数据来看,存在部分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数据报道偏少;水质合格率整体还有待提高,到2018年,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平均水平为65%。可以通过饮用水在水源地保护、输配水管网基础设施铺设、消毒问题的落实、居民用水习惯以及用水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与质量提升等方面对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各方联动、鼓励农村地区饮水工程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式来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

胡宁[7](2020)在《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北地区是中国发展最早的老工业基地,由于工业化起步比较早所以带来了城镇化的发展和进步,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率从全国范围来看,一直处在比较高的水平。进入到21世纪以后,东北经济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大出现了很多不适,和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城镇化发展也开始逐渐放缓。国家适时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东北地区重现了生机和活力。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产业结构需要转型升级,经济发展需要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东北地区由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长期以来一直是以重工业为主,转型发展比较困难,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同时出现了城镇化发展缓慢,人才外流的现象。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比较多,转型面临着更大的困难。2013年国家提出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同时一带一路建设给东北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国家提出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发展当中之后,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势在必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1949年到1957年为快速启动阶段,1958年到1965年为剧烈波动阶段,1966年到1978年为倒退阶段,1979年到2002年为再次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为速度放缓阶段。具有这样几个问题,包括城镇化发展质量不优,效率不高;城市群竞争力不强,大城市缺乏辐射带动功能;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城市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并且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得出东北地区必须要走生态城镇化发展之路。生态城镇化是推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生态城镇化的人口-生态-产业协同机理分析,对东北地区发展生态城镇化的政策基础、人口与社会因素、资源与生态环境因素、经济与产业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与熵权法结合的方法建立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评价模型,把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分为三个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生态子系统和产业子系统,得出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再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仿真,通过仿真预测,认为生态城镇化是适合东北地区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对于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思路,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一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推动生态城镇化,包括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打通城市群交通网络,整合城市群资源,加快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按照生态功能分区有序推进生态城镇化。二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政策的科学性水平。三是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调发展,包括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农业旅游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发展生态旅游业。四是强化资源环境的持续承载能力,包括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向雁[8](2020)在《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文中提出粮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水和耕地是支撑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种植结构优化的重点区域,研究其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对促进区域粮食可持续生产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1990-2017年时序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剖析了东北地区水、耕地和粮食时空变化态势;利用LMDI、虚拟耕地、综合灌溉定额等方法探讨了粮食生产与耕地、水资源利用的关联关系;构建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WLF),阐明了三者的关联状况;建立了LSTM模型,预测了水-耕地-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最后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诊断了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的基本态势和时空演变特征。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偏少,地下水供水比例及灌溉用水占比偏高,水资源总量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错位,三大平原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普遍偏高。1996年以来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耕地去向由生态用地为主,转变为建设用地为主,增加耕地来源以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为主,形成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耕地占用生态用地”占补格局;耕地利用结构主要变化方向为旱地向水田转化,水田面积及占比上升。1990-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909.82万hm2;水稻和玉米面积占比分别上升11.09个和14.00个百分点,大豆、小麦、杂粮分别下降3.16个、13.42个、8.51个百分点。水稻生产向三江和松嫩平原地区聚集,玉米生产在中部至南部地区发展较快。(2)剖析了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二元关联关系。粮食-耕地关联分析表明,粮食生产中的低产作物转向高产作物,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0.24 hm2/t降至2017年的0.17 hm2/t,粮食种植结构向节地方向发展。粮食-水关联分析表明,水稻面积占比上升,旱地作物面积占比下降,粮食综合灌溉定额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1838.30 m3/hm2增至2017年的2192.52 m3/hm2,粮食种植结构向耗水型方向发展。水土匹配分析表明,基于水资源自然本底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两种水土资源匹配状况差距较大。(3)建立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WLF),测算了四种情境下的关联关系。基于粮食生产用地总面积,无论在水资源本底情境,还是在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省域尺度均处于不平衡状态,并且均缺水;地市级尺度,两种情境下分别有87.96%和82.41%的地市处于不平衡状态,主要为缺水状态。表明将全部耕地发展为灌溉耕地是不现实的。基于粮食生产现有灌溉耕地面积,无论在水资源本底情境,还是在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省级尺度均处于平衡状态,说明在不增加灌溉面积情况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是平衡的;地市级尺度,两种情境下分别有47.22%和44.44%的地市处于水多地少状态,说明还有一定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潜力。水多地少区域主要集中于山区,可采取水权流转方式实现山区与平原地区的区域均衡。(4)构建了水-耕地-粮食的LSTM综合预测模型,预测了未来三者关联状况,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结果表明,到2030年,在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基于粮食生产用地总面积,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总体将仍处于缺水状态;基于粮食灌溉耕地面积,吉林省和辽宁省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总体将继续保持平衡状态,黑龙江省将变为轻度缺水状态。耕地资源、水资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灌溉定额等因素对水-耕地-粮食关联具有直接的影响,针对各地市水-耕地-粮食关联特点,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水土资源配置,是改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的有效手段。创新点:(1)构建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评价水、耕地与粮食生产的适宜和满足程度;(2)建立了水-耕地-粮食的LSTM综合预测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3)揭示了东北地区粮食结构调整与水、耕地资源的关系,提出精准调控策略。

王嘉策[9](2019)在《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研究》文中指出东北地区的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东北地区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多,加之水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的加重,导致东北地区存在水资源分布不均、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特别是人口比较密集、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资源存在严重短缺的情况。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解决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实现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关键。本文根据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东北地区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从水资源系统、社会发展系统、经济发展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四个方面对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利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合理的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最后采用改进Critic修正G1评价模型和协调发展指数,对2007—2016年间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并为东北地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董婷[10](2018)在《水行政执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236份行政裁判文书为样本》文中提出水行政执法是水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政执法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现如今水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成,水行政执法虽也日臻完善,但在现行有关研究中鲜见从法律的角度来诠释水行政执法中的困境与问题,缺少以实证分析为方法、以裁判文书为视角的模式对水行政执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的探讨。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践,笔者试图从实证中来寻找突破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供实务部门和学者参考。文章除去绪论和结论,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概述研究缘起和进路,描述水行政执法研究现状和梳理现有观点,提出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作为研究进路并介绍样本遴选的过程和结果;第二部分宏观分析,以236份样本裁判文书为研究基础,对水行政执法类案件的特点与规律通过图表形式进行实然描述;第三部分微观透视,主要对水行政主管机关败诉案件进行深入分析,对其中反映出水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第四部分解决之道,围绕实践中发现的具体水行政执法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寻找上述困境的对策建议。通过对样本裁判文书的深度分析,笔者发现在我国水行政执法过程中,体现出适用法律法规不准确、程序不正当、事实不清证据不明、滥用自由裁量权、执法力度不够的问题,水行政执法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相对人的不配合、水行政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联合执法体系未形成、水事违法案件取证难、内部外部监督制约机制未发挥良好的效果等都是给水行政执法带来困境的因素。在归纳上述问题和分析以上原因之后,参考已有理论和观点、最新政策和制度、奋战在基层水利部门工作人员的执法经验,笔者提出要促进水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保障水行政执法过程程序合法、完善水行政执法中证据的正确运用、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健全水行政联动执法与加强水行政执法监督新机制的对策建议。水行政执法在破解这些困境之后,必将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使水行政执法和水行政管理顺利进行,维护好水事活动正常秩序,实行依法治水,保障水安全。

二、辽宁省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省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变化环境下辽宁省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1.1 研究区概况
    1.2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时间变化特征
    1.3 水资源时空变化及均衡调控分析
    1.4 不同气候模式下水资源演变规律
2 变化环境下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对策
    2.1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对策
    2.2 水资源适用性利用战略
        1)智慧水利战略。
        2)严格水资源管理战略。
        3)节水优先战略。
        4)水资源均衡调配战略。
3 结 语

(2)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及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水资源利用概况
        2.1.2 粮食作物生产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2.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2.2.2 研究方法
3 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状况核算
    3.1 松辽流域用水总量承载状况
        3.1.1 用水总量承载状况判别标准
        3.1.2 用水总量承载状况分析
    3.2 水功能区达标率状况
    3.3 污染物入河量状况
        3.3.1 污染物入河量承载状况判别标准
        3.3.2 污染物入河量承载状况分析
    3.4 水资源承载综合状况
        3.4.1 综合评价标准
        3.4.2 综合评价判别
    3.5 本章小结
4 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4.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指标构建
    4.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4.2.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
        4.2.2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4.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因子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松辽流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研究
    5.1 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模型构建与求解
        5.1.1 模型构建
        5.1.2 模型求解
    5.2 松辽流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5.2.1 各子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情况
        5.2.2 各子区优化后粮食产量
        5.2.3 各区耕地类型及面积变化
    5.3 松辽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5.3.1 针对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对策
        5.3.2 针对研究区水资源子系统的对策
        5.3.3 针对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对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概况
    (一)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条件
    (二)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情况
        1.起步阶段(1978 年至1984 年)
        2.发展阶段(1985 年至2000 年)
        3.成熟阶段(2001 年至2011 年)
        4.完善阶段(2012 年至今)
    (三)锦州地区水利建设的成就及地位
        1.水利建设的成就
        2.水利建设的地位
二、经济方面的变迁
    (一)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农田水利管理的完善
    (三)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人居方面的变迁
    (一)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二)防洪能力得到提高
    (三)思想观念的变迁
四、生态方面的变迁
    (一)对小凌河的治理
    (二)对大凌河的治理
五、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下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的启示
    (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是重要保障
    (二)综合协调是发展方向
    (三)绿色发展是重要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辽河保护区河流健康评价与问题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河流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辽河保护区概况及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与样点设置
        2.2.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3.1 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2.3.2 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2.3.3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确定
    2.4 评价指标含义及计算
    2.5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2.6 评价等级划分
    2.7 评价河段划分
    2.8 河流健康评估方法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辽河保护区“十二五”期间河流健康评估
    3.1 “十二五”期间水文水资源赋分
    3.2 辽河保护区“十二五”期间物理结构赋分
        3.2.1 “十二五”期间河岸带状况赋分
        3.2.2 “十二五”期间流量连通状况赋分
    3.3 辽河保护区“十二五”期间水质赋分
        3.3.1 “十二五”期间溶解氧状况赋分
        3.3.2 “十二五”期间耗氧有机污染物状况赋分
        3.3.3 “十二五”期间重金属状况赋分
    3.4 辽河保护区“十二五”期间水生物赋分
        3.4.1 “十二五”期间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状况赋分
        3.4.2 “十二五”期间鱼类多样性状况赋分
    3.5 辽河保护区“十二五”期间社会属性赋分
    3.6 “十二五”期间辽河保护区河流健康评估赋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辽河保护区“十三五”期间河流健康赋分
    4.1 “十三五”期间水文水资源赋分
    4.2 辽河保护区“十三五”期间物理结构赋分
        4.2.1 “十三五”期间河岸带状况赋分
        4.2.2 “十三五”期间流量连通状况赋分
    4.3 辽河保护区“十三五”期间水质赋分
        4.3.1 “十三五”期间溶解氧状况赋分
        4.3.2 “十三五”期间耗氧有机污染物状况赋分
        4.3.3 “十三五”期间重金属状况赋分
    4.4 辽河保护区“十三五”期间水生物赋分
        4.4.1 “十三五”期间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状况赋分
        4.4.2 “十三五”期间鱼类多样性状况赋分
    4.5 辽河保护区“十三五”期间社会属性赋分
    4.6 “十三五”期间辽河保护区河流健康评估赋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河保护区问题诊断及对策研究
    5.1 辽河保护区健康问题诊断
        5.1.1 水文水资源诊断分析
        5.1.2 物理结构诊断分析
        5.1.3 水质诊断分析
        5.1.4 水生物诊断分析
        5.1.5 社会属性诊断分析
    5.2 辽河保护区治理对策
        5.2.1 水量调控机制
        5.2.2 植物多样性优化配置
        5.2.3 严厉打击非法采沙、放牧、垃圾乱扔等行为
        5.2.4 入河流缓冲带
        5.2.5 农业生产污染治理
        5.2.6 防洪工程提升
        5.2.7 完善并落实健康河流管理的政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面临的挑战
        1.1.2 承载力理论研究与现实管理脱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城市经济理论
        2.1.3 短板理论
        2.1.4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
    2.2 相关概念
        2.2.1 城市综合承载力概念
        2.2.2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
    2.3 城市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承载力概念的提出
        2.3.2 综合承载力的研究综述
    2.4 城市人居环境国内外研究综述
        2.4.1 国外研究综述
        2.4.2 国内研究综述
        2.4.3 文献的归纳与总结
3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评价理论框架
    3.1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系统作用机制
    3.2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系统特征
    3.3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内涵
4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评价模型构建
    4.1 构建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评价指标体系
        4.1.1 选取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3 指标标准化及权重确定
        4.1.4 障碍度模型
    4.2 数据来源
5 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供需规模适配评价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研究区位置及空间范围
        5.1.2 研究区典型性
    5.2 单要素供需规模适配评价结果
        5.2.1 居住条件评价结果
        5.2.2 基础设施评价结果
        5.2.3 生态环境评价结果
        5.2.4 可持续评价结果
        5.2.5 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度综合评价结果
    5.3 限制性要素分析
        5.3.1 指标层要素规模适配范围及程度
        5.3.2 准则层要素规模适配程度
    5.4 供需适配状态综合评价
6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度障碍因素分析
    6.1 指标层障碍因素分析
    6.2 准则层障碍因素分析
7 结论与对策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
        7.2.1 倡导节约资源,保障居住空间适宜度
        7.2.2 完善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
        7.2.3 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
        7.2.4 提高经济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可持续发展承载能力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调研资料与分析方法
    2.1 数据调研概述
    2.2 分析方法
3 影响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水质指标调研分析
    3.1 农村饮用水中微生物学指标的调研分析
        3.1.1 微生物学指标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3.1.2 微生物指标超标的原因分析
        3.1.3 典型农村地区微生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3.2 农村饮用水中浑浊度指标的调研分析
    3.3 农村饮用水中氟化物指标的调研分析
        3.3.1 氟化物指标的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3.3.2 氟化物超标的原因分析
        3.3.3 典型农村地区氟化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分析
    4.1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变化特性
    4.2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空间变化特性
        4.2.1 各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的空间分布特性
        4.2.2 不同地区典型水质指标超标率变化特性
    4.3 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时空变化特点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及改善建议
    5.1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工作发展现状
    5.2 我国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
    5.3 城乡水质差异现状
    5.4 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改善面临的问题
    5.5 优化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城镇化的理论研究
        1.2.2 城镇化相关的实证研究
        1.2.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1.2.4 生态城市的研究
        1.2.5 东北地区城镇化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及概念辨析
        2.1.1 城镇化
        2.1.2 新型城镇化
        2.1.3 生态城镇化
    2.2 相关理论
        2.2.1 城市发展理论
        2.2.2 中心地理论与点轴系统理论
        2.2.3 人口迁移理论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2.2.6 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城镇化的人口-生态-产业协同机理分析
    3.1 生态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3.1.1 适度集聚性
        3.1.2 系统性
        3.1.3 产业特色性
        3.1.4 动态性
        3.1.5 生态性
        3.1.6 人本性
    3.2 生态城镇化的要素构成
        3.2.1 人口子系统
        3.2.2 生态子系统
        3.2.3 产业子系统
    3.3 生态城镇化系统的协同演化机制
        3.3.1 人口子系统与产业子系统的协同关系
        3.3.2 产业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的协同关系
        3.3.3 人口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的协同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阶段
        4.1.1 东北地区城镇化快速启动阶段(1949—1957年)
        4.1.2 东北地区城镇化波动阶段(1958—1965 年)
        4.1.3 东北地区城镇化倒退阶段(1966—1978年)
        4.1.4 东北地区城镇化再次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2年)
        4.1.5 东北地区城镇化放缓阶段(2003 至今)
    4.2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1 城镇化质量不优,效率不高
        4.2.2 城市群竞争力不强,大城市缺乏辐射带动功能
        4.2.3 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城市之间发展差距较大
    4.3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过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城镇化的制约和影响
        4.3.2 缺乏创新的黑土地域文化对城镇化的制约和影响
        4.3.3 实行多年的城乡二元体制对城镇化的制约和影响
        4.3.4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滞后对城镇化的制约和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因素分析
    5.1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基础
    5.2 人口与社会因素
        5.2.1 基础设施条件
        5.2.2 社会保障条件
        5.2.3 科技与文化条件
    5.3 资源与生态环境因素
        5.3.1 自然资源条件
        5.3.2 生态环境条件
    5.4 经济与产业因素
        5.4.1 农业对生态城镇化的支撑
        5.4.2 工业对生态城镇化的支撑
        5.4.3 第三产业对生态城镇化的支撑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
    6.1 模型方法选择
    6.2 模型构建
        6.2.1 模型原始数据选取
        6.2.2 因子分析优化指标体系
        6.2.3 熵权法评价指标标准化矩阵构建
    6.3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评价
    6.4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6.4.1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6.4.2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的系统动力学预测
    7.1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7.1.1 系统动力学概述
        7.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7.2 生态城镇化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设计
        7.2.1 研究方法
        7.2.2 模型数据的来源
    7.3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7.3.1 确定模型系统边界
        7.3.2 系统动力学SD流图
        7.3.3 系统动力学仿真检验
        7.3.4 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结果及优化调控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思路
    8.1 以城市群为主体推动生态城镇化
        8.1.1 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
        8.1.2 打通城市群的交通网络
        8.1.3 整合城市群的资源
        8.1.4 加快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8.1.5 按照生态功能分区有序推进生态城镇化
    8.2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2.1 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8.2.2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8.2.3 加强产业政策的科学性水平
    8.3 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统筹发展
        8.3.1 改善生态环境,为生态城镇化提供土壤
        8.3.2 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特色农业
        8.3.3 建设生态工业园,形成产业集聚
        8.3.4 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产业链
    8.4 强化资源环境的持续承载能力
        8.4.1 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
        8.4.2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耕地-粮食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1.2 我国水-耕地-粮食安全出现新的挑战
        1.1.3 东北地区面临新一轮粮食生产及种植结构调整的压力较为突出
    1.2 研究意义
        1.2.1 为水土资源匹配以及水土粮的关联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2.2 为相关部门提供“控”与“调”的决策参考
        1.2.3 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灌溉定额及灌溉需求的认识
        1.2.4 有助于强化深度学习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区域
        1.3.2 研究目标
        1.3.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多源信息复合
        1.4.2 多模型与多指标综合
        1.4.3 多研究尺度整合
        1.4.4 总体研究与分类研究结合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耕地-粮食的研究进展
    2.1 耕地利用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1.1 耕地数量、质量和粮食生产的表征关系
        2.1.2 耕地数量保障范畴与目标争议
        2.1.3 耕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两大类方向
        2.1.4 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2.2 水资源利用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2.1 水资源配置思想的转变
        2.2.2 水资源投入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2.2.3 粮食生产的水资源承载力
        2.2.4 粮食作物虚拟水与水足迹
        2.2.5 灌溉需水量与作物需水量
        2.2.6 灌溉与雨养的产量差距
        2.2.7 灌溉定额与种植结构
    2.3 水土资源匹配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3.1 水土资源匹配的重要性
        2.3.2 水土资源匹配的生态学与地理学解释
        2.3.3 水土资源匹配测算
        2.3.4 粮食结构调整的水土资源效应
    2.4 总结评述
        2.4.1 粮食结构调整对不同时空尺度的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有待加强
        2.4.2 粮食作物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有待加强
        2.4.3 水土资源匹配的测度存在较大差异
        2.4.4 水-耕地-粮食三者的关联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2.4.5 耕地、水、粮食的未来情景预测方法仍有改进与丰富的空间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概述
    3.1 概念界定
    3.2 理论基础
        3.2.1 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
        3.2.2 农业经济学理论
        3.2.3 资源地理学理论
    3.3 分析模型
        3.3.1 耕地利用与粮食空间分布分析模型
        3.3.2 耕地-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3 水-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4 水-耕地-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5 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
    3.4 研究区概况
        3.4.1 地形地貌
        3.4.2 气候特征
        3.4.3 土壤条件
    3.5 数据来源
第四章 水-耕地-粮食时序变化特征
    4.1 耕地变化特征
        4.1.1 耕地总量
        4.1.2 耕地利用结构
        4.1.3 耕地灌溉面积
        4.1.4 耕地质量等别
    4.2 水资源变化特征
        4.2.1 水资源总量
        4.2.2 供水能力
        4.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4.2.4 用水量变化
        4.2.5 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4.2.6 农田灌溉用水
    4.3 粮食作物生产特征
        4.3.1 粮食生产
        4.3.2 水稻生产
        4.3.3 玉米生产
        4.3.4 小麦生产
        4.3.5 大豆生产
        4.3.6 杂粮生产
    4.4 章节小结
第五章 水-耕地-粮食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1 耕地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1.1 水田与旱地的空间分布
        5.1.2 “水改田”与“旱改水”分布区域
        5.1.3 新增耕地来源与分布区域
        5.1.4 减少耕地去向与分布区域
    5.2 水资源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2.1 水资源总量空间分布
        5.2.2 供水量空间分布
        5.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级分区评价
        5.2.4 水资源总量与用水量的空间匹配分布
        5.2.5 灌溉用水量空间分布变化
    5.3 粮食作物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3.1 粮食生产空间自相关分析
        5.3.2 粮食生产重心移动特征
        5.3.3 粮食生产空间分布
        5.3.4 各粮食作物生产空间分布
        5.3.5 粮食种植结构空间聚类
    5.4 章节小结
第六章 粮食-耕地(LF)关联研究
    6.1 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效应
        6.1.1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6.1.2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时序差异
        6.1.3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空间分异
        6.1.4 耕地利用效应主导因素
    6.2 粮食生产结构对虚拟耕地的影响
        6.2.1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时序变化特征
        6.2.2 粮食生产变化对虚拟耕地含量时序变化的影响
        6.2.3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空间聚类
        6.2.4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变化幅度的空间差异
        6.2.5 粮食生产变化对虚拟耕地含量影响的空间差异
        6.2.6 结构及单产变化对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增减变化的影响
    6.3 章节小结
第七章 粮食-水(WF)关联研究
    7.1 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对综合灌溉定额影响
        7.1.1 粮食作物综合灌溉定额时序变化
        7.1.2 粮食种植结构对综合灌溉定额变化影响的阶段特征
        7.1.3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空间分布
        7.1.4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变化影响因素
    7.2 粮食生产变化对灌溉需水量变化影响
        7.2.1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序变化
        7.2.2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序变化的影响因素
        7.2.3 粮食生产变化对需水强度的影响
        7.2.4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空间分布
        7.2.5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变化影响因素空间特征
        7.2.6 粮食作物需水强度主要影响因素
    7.3 章节小结
第八章 水-耕地-粮食(WLF)关联研究
    8.1 水土资源匹配研究
        8.1.1 粮食生产可利用水资源
        8.1.2 粮食生产可利用耕地资源
        8.1.3 粮食生产水土资源匹配变化
    8.2 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研究
        8.2.1 不同情境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时空变化
        8.2.2 不同情境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变化影响因素
    8.3 章节小结
第九章 未来水-耕地-粮食(WLF)关联及调控
    9.1 预测模型构建
        9.1.1 LSTM模型构建
        9.1.2 对比模型构建
        9.1.3 模型评价指标
    9.2 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情况预测
        9.2.1 耕地总面积预测
        9.2.2 耕地复种指数变化预测
        9.2.3 粮食面积比例变化预测
    9.3 粮食种植结构变化预测
        9.3.1 水稻播种面积预测
        9.3.2 玉米播种面积预测
        9.3.3 大豆播种面积预测
        9.3.4 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测
        9.3.5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预测
    9.4 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情况预测
        9.4.1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预测
        9.4.2 粮食灌溉用水量预测
        9.4.3 农田灌溉用水效率预测
        9.4.4 灌溉耕地面积预测
    9.5 未来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预测
    9.6 水-耕地-粮食关联调控策略
        9.6.1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9.6.2 灌溉水资源管理
        9.6.3 灌溉用水效率优化
        9.6.4 灌溉定额管理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之处
        10.2.1 方法创新
        10.2.2 内容创新
        10.2.3 实践创新
    10.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R型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相结合
        1.3.2 改进Critic修正G1 赋权方法
        1.3.3 协调发展指数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之处
第2章 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概况
    2.1 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2.2 东北地区水资源现状
        2.2.1 水资源总量现状
        2.2.2 人均水资源现状
        2.2.3 人均废水排放量
    2.3 东北地区社会发展现状
    2.4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2.5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第3章 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3.1.1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3.1.2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2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建立原则
        3.2.1 准则层设置原则
        3.2.2 指标层选取原则
    3.3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3.3.1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海选
        3.3.2 数据标准化
        3.3.3 R型聚类分析
        3.3.4 因子分析
    3.4 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4.1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3.4.2 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第4章 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4.1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建立思路
    4.2 改进Critic修正G1 赋权评价模型建立方法
    4.3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4.3.1 综合发展指数
        4.3.2 耦合发展指数
        4.3.3 协调发展指数
    4.4 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
        4.4.1 数据来源
        4.4.2 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
    4.5 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比分析
        4.5.1 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对比分析
        4.5.2 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分析
第5章 结论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海选指标
作者简历
后记

(10)水行政执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236份行政裁判文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水行政执法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外水行政执法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述: 水行政执法问题的研究缘起与进路
    2.1 水行政执法的概念与特征
    2.2 水行政执法的现状与法律依据梳理
        2.2.1 我国水行政执法的现状
        2.2.2 我国水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
    2.3 水行政执法问题与症结的观点梳理
    2.4 水行政执法问题的研究进路
        2.4.1 样本遴选的步骤
        2.4.2 样本遴选的标准与结果
        2.4.3 样本的局限性
第三章 实然描述: 水行政执法案件的现状与特点
    3.1 水行政执法案件裁判文书的可视化分析
        3.1.1 时间维度
        3.1.2 地点分布
        3.1.3 审判程序
        3.1.4 小结
    3.2 水行政执法案件反映出的特点与规律
        3.2.1 水事违法案件类型多
        3.2.2 水行政执法情况严峻
        3.2.3 水行政执法部门执法领域相对集中
        3.2.4 小结
第四章 现象透视:水行政执法中凸显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水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法律法规适用不准确
        4.1.2 执法程序不当
        4.1.3 事实认定不清主要证据不足
        4.1.4 自由裁量权滥用
        4.1.5 执法力度不够
    4.2 水行政执法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水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4.2.2 水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不健全
        4.2.3 水行政执法实践中取证难
        4.2.4 联动执法机制尚未建立
        4.2.5 监督制约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第五章 解决之道: 完善水行政执法的对策建议
    5.1 促进水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
        5.1.1 梳理和修订现有涉水法律法规
        5.1.2 提高水行政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
    5.2 保障水行政执法程序正当
        5.2.1 及时履行告知义务
        5.2.2 注意听取当事人的陈述与申辩
        5.2.3 严格遵循执法法定程序
    5.3 完善水行政执法中证据的正确应用
        5.3.1 依法取证,做到证据确实充分
        5.3.2 妥善保管证据,形成有效证据链
    5.4 加强自由裁量权的合理使用
        5.4.1 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当事人的经济收入水平
        5.4.2 定期开展典型案例分析讨论活动和案卷评查活动
    5.5 健全水行政联动执法与加强水行政执法监督新机制
        5.5.1 贯彻“河长制”思路开展水行政联合执法
        5.5.2 推进水行政公益诉讼加强执法监督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样本裁判文书
附录C 水行政执法法律依据

四、辽宁省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变化环境下辽宁省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对策研究[J]. 付新荣.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2(01)
  • [2]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及优化配置研究[D]. 齐静威.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3]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D]. 金永亮. 渤海大学, 2021(02)
  • [4]辽河保护区河流健康评价与问题诊断[D]. 李海霞.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5]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研究[D]. 刘建君.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6]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D]. 乔松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7]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D]. 胡宁. 吉林大学, 2020(08)
  • [8]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D]. 向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9]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研究[D]. 王嘉策.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3)
  • [10]水行政执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236份行政裁判文书为样本[D]. 董婷.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辽宁省水资源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