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电图在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黎雨[1](2020)在《52例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但由于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典型症状少,缺乏特异性,易漏诊、误诊,导致治疗不及时,影响患儿预后。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和总结儿童VE的病原及临床特点,为儿童VE的早期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本次研究以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因VE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临床诊断根据其入院时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等结果为主。2.入院后收集患儿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完善CSF相关检测(含常规生化,细菌、真菌、结核培养及自免脑炎的特殊抗体等检测),同时运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分别检测CSF中的人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EB病毒(Epstein-Barr,EBV)、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1,HSV-1)、单纯疱疹病毒-2型(Herpes simplex virus-2,HSV-2)、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6,HHV-6)、人类疱疹病毒-7型(Human herpesvirus-7,HHV-7)、人类疱疹病毒-8型(Human herpesvirus-8,HHV-8)、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eicella-zoster virus,VZV)、双埃可病毒(Pe Vs)、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12种病毒病原。3.记录CSF送检结果,结合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人口学资料52例VE患儿中有男28例,女24例,男女比为1.17:1,年龄在0.253.50岁之间,平均年龄(4.41±3.52)。夏秋季节为主要患病季节。2.脑脊液病原检测结果采用多重荧光定量PCR对52份CSF进行病原检测,总检出率为42.3%(22/52),其中EV阳性率最高,为28.8%(15/52),余阳性样本检测率分别为:HSV-1为3.8%(2/52)、HSV-2为1.9%(1/52)、HHV-6为1.9%(1/52)、EBV为3.8%(2/52)、CMV为1.9%(1/52)。将检出EV的患者归为肠道病毒组,检出HSV-1、HSV-2、HHV-6、EBV和CMV的患者归为疱疹病毒组,CFS未检测到病毒的患者归为未检出病原组。3.临床资料分析3.1 52例患儿及不同病原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本研究中52例均为急性起病,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48例,92.3%)及神经系统症状(呕吐、头痛、头晕、惊厥、意识障碍),还有咳嗽、腹泻、腹痛等其它系统表现。12例存在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其中脑膜刺激征阳性(11例,21.2%)、肌张力增高(2例,3.8%)。肠道病毒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前驱症状较多,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较少;疱疹病毒组早期就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且病情进展迅速。52例中有重症VE 11例(21.2%),疱疹病毒组5例,占其71.4%(5/7);肠道病毒组3例,占其20.0%(3/15);未检出病原组3例,占其10.0%(3/30)。疱疹病毒组病重比例高于肠道病毒组及未检出病原组(P<0.05)。3.2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示:52例患儿白细胞总数波动在1.15×109/L23.30×109/L之间,其中3例(5.8%)降低,28例(53.8%)升高;肠道病毒组白细胞总数波动3.19×109/L18.80×109/L,其中1例(1.9%)降低,6例(11.5%)升高;疱疹病毒组白细胞均异常,范围波动在1.55×109/L16.40×109/L,其中2例(3.8%)降低,5例升高(9.6%);其中3例(HSV-1、HHV-6及EV)小于4.00×109/L,病情均较重。3例(未检出病原组)大于20.00×109/L,2例有脑膜刺激症,且CRP、PCT均处于高值,CSF均未有病原检测阳性回报(不排除存在病原感染可能)。52例患儿CRP值波动在0.16mg/L121.00mg/L之间,其中23例(44.2%)升高。PCT值波动0.01μg/L9.20μg/L之间,中位数为0.29μg/L,5例(9.6%)正常(<0.05μg/L),36例(69.2%)在0.05μg/L0.50μg/L之间,9例(17.3%)在0.50μg/L2.00μg/L之间,2例(3.8%)>2.00μg/L。肠道病毒组8例(53.3%)CRP高于正常值,最高为121.00mg/L,此例患儿PCT也高于1.00μg/L,未查出有细菌感染,为重症VE。疱疹病毒组4例(57.1%)CRP高于正常值,其中最高为56.00mg/L(HSV-1),为重症VE。2例PCT极高(HSV-1、HHV-6),但CRP正常,均未查出有细菌感染,在早期均出现持续高热不退伴意识障碍,同时出现脓毒性休克症状。3.3 CSF检查结果提示:52例CSF离心涂片检查均未发现致病菌,细菌培养及自免脑炎的特殊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有7份为淡红色(其中5份考虑损伤)、2份为淡黄色,43份为无色透明,2份血性外观均为未检出病原组,3例HSV的CSF外观均清亮。52例CSF白细胞异常有15例,中位数为30×106(10×106500×106),最高为500×106(HHV-6),均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肠道病毒组患儿的CSF白细胞均正常。52例CSF蛋白定量波动在0.04 g/L1.80g/L,7例(13.5%)升高,其中CMV脑炎的CSF蛋白高达1.80g/L,CSF糖大多正常,仅2例下降(<2.8mmol/L,均为未检出病原组);52例脑脊液ADA及LDH均正常,氯化物均无降低。CSF压力测定异常者41例异常(78.8%),中位数为210mm H2O(100400mm H2O),最高的是400mm H2O。3.4 EEG及影像学结果示:有45例患儿完善了脑电图(EEG)检查,其中异常者为42例(93.3%),EEG表现各异,主要以δ慢波为主,有少数可见尖波、尖-棘波、纺锤波等改变。肠道病毒组EEG检查结果:14例异常,1例正常;疱疹病毒组6例完成EEG检查,均异常。头部磁共振(MRI)检查31例,异常者11例(35.5%),其中肠道病毒组4例发现异常部位分别为大脑半球、右侧侧脑室后角、齿状核区、额颞区;疱疹病毒组2例发现异常部位分别为丘脑(HSV-1)小脑脑沟(HHV-6);未检出病原组5例发现异常部位分别为右侧脑桥、额顶叶、额颞区及小脑脑沟(2例)。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22例,异常3例(13.6%),病灶分别为基底节(HSV-1)、颞叶(未检出病原组)、脑水肿(未检出病原组)。核磁检查异常发现率显着高于CT(P<0.05)。4.诊治经过及转归52例VE患儿入院后根据病情分别予以吸氧、镇静、退热、降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部分给与抗病毒、免疫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气管插管(4例),考虑合并细菌感染则给予抗细菌感染治疗。52例VE患儿,30例痊愈,17例好转,3例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HHV-6、HSV-1、未检出病原组),其中2例意识障碍患儿(HHV-6、HSV-1),分别于入院第5天和第18天意识逐渐恢复,但遗留相关的神经系统后遗症。52例VE患儿热程为315天,平均热程为7.70±2.81天,住院天数为378天,平均住院天数约为10.80±9.02天;肠道病毒组平均热程为7.00±2.45天,平均住院天数为9.40±5.75天;疱疹病毒组平均热程为10.29±3.64天,平均住院天数为25.86±21.26天。疱疹病毒组热程显着高于肠道病毒组(P<0.05)。结论:1.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脑脊液病毒病原快速可行有利于脑炎病原学的发现;2.肠道病毒为本组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主要感染病原;疱疹病毒感染临床症状较肠道病毒重;3.儿童病毒性脑炎检查中脑电图有较强的提示性,病初头部MRI检查优于CT。
胡川泽[2](2020)在《2018年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病毒性脑炎病原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河北省儿童医院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特征及流行病学特征,为石家庄市病毒性脑炎的监测和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8年4月~2018年12月于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一科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住院患儿127例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患儿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其次,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结合基因测序的方法对患儿脑脊液进行病毒病原学核酸检测、确定病毒类型,主要检测以下六种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肠道病毒71型(EV-71)、肠道病毒(EV)。应用Epidata录入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患儿一般资料:患儿男女比为1.35:1,但患儿在各年龄组的性别构成不具统计学差异(2=0.478,P=0.973);3 6岁年龄组患儿59例(46.46%),占比最大,婴儿组2例(1.57%),占比最小;有44.09%的患儿来自城市;大部分病例发病时间集中在夏秋季(6-11月)。2. 临床症状及体征:127例患儿中,出现发热体征的有119例,占比高达95.28%,其中大部分患儿体温值在38.0℃到39.0℃之间(63.78%),低热和高热者患儿相对较少;且大部分患儿出现了头痛及呕吐症状,分别占85.83%、72.44%;除此之外,有17例患儿出现了嗜睡症状(13.39%),6例患儿出现了颈强直(4.72%),未发现出现巴氏征阳性的患儿。3.病毒检出情况:对127例患儿的脑脊液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测出病毒者79例,总检出率为62.20%。且有77例为EV病毒(97.47%),有2例为VZV病毒,其它病毒(HSV-1、HSV-2、EV-71、CVA16)均未检出。1 3岁年龄组的EV病毒检出率最高,为70.00%,但总体来看,四个年龄组的EV病毒检出率无显着差异(2=0.836,P=0.658);夏秋季节的EV病毒检出率(夏季为64.77%,秋季为72.73%)明显高于春冬季(春季为37.50%,冬季为11.11%),且存在统计学差异(2=0.836,P=0.004)。结论:1.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中儿童病毒性脑炎的发病风险在各年龄组无性别差异,且在3 6岁年龄组中高发。2. 临床症状以发热、头痛、呕吐多见,部分患儿出现了嗜睡及颈项强直。3. 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中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EV,各年龄组病毒检出率无差异,夏秋季高发且病毒检出率高。
樊涛[3](2019)在《2017年5月至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2017年5月到12月河北省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学特点,研究病原学资料与临床资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随机选取2017年5月2017年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临床确诊为病毒性脑炎患儿399名。疾病的诊断依据国际脑炎联合会诊断标准。除外创伤、代谢紊乱、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脑炎,全身感染相关性脑病,脑血管病,脑肿瘤,代谢性脑病,中毒性脑病等。采集自发病7日内的脑脊液样本,共计采集脑脊液399份。2.进行样本核酸提取。实验室全自动化工作站进行PCR体系配置和加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病毒核酸进行检测。检测病毒包括:检测的RNA病毒包括肠道病毒(EV),乙型脑炎病毒(JEV)、风疹病毒(Ru V)、麻疹病毒(Me V)、腮腺炎病毒(Mu V)、甲型流感病毒(Flu A)、乙型流感病毒(Flu B)、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测的DNA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人疱疹病毒6型(HHV-6)、腺病毒(Ad V)。Ct值低于35判定为病原学阳性结果,Ct值高于35的样本,其产物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3.将病原结果与临床资料结合进行分析。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不同病原病毒性脑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资料特点和差异。结果:1.本研究随机收集并检测了39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脑脊液标本。患儿中男性259例,女性140例,男女比例1.85:1,中位年龄5岁1月,最小年龄2月,最大年龄14岁。352例有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痛),占88.22%。385例有咽部红肿症状,占96.49%。7例出现下肢运动功能障碍,1例言语不清合并下肢运动障碍,1例出现双眼左斜视,14例有抽搐发作,其中1例出现TODD麻痹。360例患儿实行了头部MRI检查,其中43例异常(头颅MRI显示脑实质炎性改变或符合病毒性脑炎并发症改变),317例正常。328例实行了脑电图EEG或视频脑电图检测,其中234正常,46例异常(存在慢波或棘波,符合病毒性脑炎脑电图改变),48例界限性脑电图。399例患儿脑脊液白细胞中位数为88×106/L,极值1-1187×106/L,四分位数间距181×106/L;脑脊液单核细胞中位数为53×106/L,极值0-1023×106/L,四分位数间距118×106;脑脊液多核细胞中位数为17×106/L,极值0-926×106/L,四分位数间距45×106/L;脑脊液葡萄糖含量中位数为3.16 mmol/L,极值2.04-6.89mmol/L,四分位数间距0.63 mmol/L;脑脊液蛋白测定中位数为0.25g/L,极值0.08-1.76g/L,四分位数间距0.17 g/L;304例患儿脑脊液单核细胞为主(单核细胞比例>50%)占比76.2%,单核细胞比例中位数76.9%,极值0-1,四分位数间距0.4;多核细胞比例中位数为23.0%,极值0-1;74例患儿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小于2.8 mmol/L),占比18.5%;61例患儿脑脊液蛋白升高(大于0.4g/L),占比15.3%。2.399例样本中80例阳性,检出阳性率20.05%。阳性样本中单一病毒感染72例,其中感染EV 22例,HHV-6 14例,Ad V 8例,CMV 7例,VZV 7例,Flu A 4例,EBV 4例,Mu V 3例,HSV-1 2例,HSV-2 1例。阳性样本中8例为合并感染,分别为EV合并HHV-6 3例,EV合并JEV 1例,HSV-2合并Ad V 1例,Flu A合并HHV-6 1例,Mu V合并HHV-6 1例,HSV-1合并VZV 1例。3.河北省儿童EV病毒性脑炎高发于5月、6月(P=0.016)。HHV-6病毒脑炎较非HHV-6病毒脑炎易合并感染(P=0.016);不同病毒引起的脑炎患者的MRI和脑电图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EV是2017年5月至12月河北省儿童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病原。其中EV脑炎于5月、6月发病率高。2.2017年5月至12月河北省儿童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原是:EV、HHV-6、Ad V、CMV、EBV、Flu A、Mu V、HSV-1、HSV-2和Je V。3.本研究中HHV-6病毒性脑炎患者可能较常合并其他病毒共同感染。4.本组患儿中不同病原病毒性脑炎患儿与非该病原MRI结果、EEG结果阳性率无显着差异。
王玉英[4](2018)在《8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及病原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病毒性脑炎在小儿科临床上很常见,是有多种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脑实质的炎症,由于临床表现、体征和辅助检查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导致在基层临床医生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诊断和治疗还不尽完善。本研究意在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情况和病原学特点,提高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让患儿得到及时诊断和更精准的治疗。研究方法把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在新泰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出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8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入院后都常规给予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评价意识状态,记录出入量,急性期卧床休息,同时收集急性期血液、脑脊液、粪便标本,完善各项检查,包括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脑脊液常规、脑脊液、粪便病毒核酸及血清肠道病毒IgM抗体监测、脑电图及头颅CT或MRI等检查。合并惊厥者或意识障碍者给予吸氧,惊厥者给予苯巴比妥、水合氯醛,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呕吐频繁或进食少者给予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甘露醇降颅压,给予利巴韦林、或阿昔洛韦、或炎琥宁等抗病毒;合并支原体感染者加用阿奇霉素或红霉素;病情重持续进展者加用免疫球蛋白等治疗,个别患儿恢复期给予康复锻炼。收集这8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做回顾性总结分析,统计患儿的发病时间、年龄、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脑脊液常规、血清、脑脊液及粪便中病毒检出情况,脑电图检查结果、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治疗情况,并对患儿的临床情况、脑脊液标本、血清标本和粪便标本的病毒检出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儿科学的年龄分段划分为4组,即婴儿组(≤1岁)、幼儿组(1-3岁,包括3岁)、学龄前组(3-6岁,包括6岁)和学龄组(>6岁);86例住院患儿中最小年龄为2个月,最大年龄为14岁。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腹痛、腹泻、头痛、恶心、呕吐、惊厥等;体征有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偏瘫、脑膜刺激征、颈强直等。头颅CT显示弥漫性脑水肿,MRI可显示不同部位的异常信号。研究结果1.8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男女性别比为1.39:1,发病年龄以3~6岁年龄组为主,夏秋季节为发病高峰。2.最多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96.5%)、头痛(79.1%)、恶心呕吐(73.3%)、咳嗽(29.1%)、嗜睡(17.4%)和惊厥(8.1%)。CRP阳性率为29.07%,脑电图异常率为59.30%,影像学检查异常率为18.60%。3.60份急性期血清肠道病毒IgM检测共有42份阳性,阳性率为70.0%,分别为:EV71 16份,CoxA16 2份,其他肠道病毒24份。4.脑脊液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43.02%(37/86),EV、EBV、MV、HHV-6、CMV、HSV-1、HSV-2 检测阳性率分别 34.88%(30/86)、3.49%(3/86)、2.33%(2/86)、2.33%(2/86)、1.16%(1/86)、1.16%(1/86)、1.16%(1/86)。5.86份粪便标本肠道病毒RT-PCR检测共有75份阳性,阳性率为87.21%,分别为:EV71 42份,CoxA16 12份,其他肠道病毒21份。6.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情况与脑脊液标本是否检出病毒无关。7.病毒性脑炎患儿肠道病毒粪便PCR检测阳性率高于急性期血清IgM测定的阳性率,急性期血清IgM测定阳性率高于脑脊液PCR检测阳性率,为病毒性脑炎病原学诊断提供依据。研究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情况和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患儿肠道病毒粪便PCR检测阳性率高于急性期血清IgM测定的阳性率、急性期血清IgM测定阳性率高于脑脊液PCR检测阳性率,能够为病毒性脑炎患儿病原学诊断提供依据。
范小颖[5](2018)在《痰热清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伴脑膜脑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分析痰热清注射液对于流行性腮腺炎伴脑膜脑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50例,给予其双黄连口服液治疗;而对照组则在服用双黄连口服液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了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消肿、退热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显着优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痰热清注射液的对照组患者恢复时间明显优于采用双黄连口服液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痰热清注射液应用于流行性腮腺炎伴脑膜脑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可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够加速各项临床指标的恢复时间,抑制病菌的滋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蔺梦娟[6](2017)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Meta分析的清开灵注射剂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清开灵注射剂目前有清开灵注射液和注射用清开灵(冻干)两个品种,均主要由胆酸、猪去氧胆酸、水牛角、黄芩苷、栀子、金银花、板蓝根、珍珠母组成,功效为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抗炎、免疫调节、保肝及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清开灵注射剂临床应用广泛,尤其在脑血管疾病、上呼吸道感染、肝炎、高热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清开灵注射剂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临床评价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利用"药物-成分-靶标-疾病"多层次生物网络,结合基因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开展清开灵注射剂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的循证医学手段,科学地评估各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相关数据,为清开灵注射剂治疗特定疾病提供更加可靠的证据,以供临床参考。研究目的1探讨清开灵注射剂的药理作用机制,从微观角度揭示清开灵注射剂药理作用特点。2系统评价清开灵注射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一)网络药理学利用公共数据库(如TCMSP、PubChemCompound和TCMID)收集清开灵注射剂的成分及其分子信息,结合药物分子的ADME性质参数及文献研究,预测和筛选活性分子,并获取其靶标、基因及疾病信息,利用Microsoft Access 2010构建数据库;提取数据,利用Cytoscape 3.4.0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图,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确定网络关键节点或关键模块,再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析其基因集合的主要功能,多层次、多角度探讨清开灵注射剂的作用机制。(二)Meta 分析通过全面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SinMed、PubMed、Springer、Web of Scienc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等,收集清开灵注射剂治疗特定疾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纳入符合标准的RCTs,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对同质性较好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以森林图呈现结果;异质性较大时可采用Meta回归、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采用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的稳定性,以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研究结果(一)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作用机制研究1数据库构建:所构建的"清开灵注射剂网络药理学基础信息数据库"包含清开灵注射剂的8个药物所涉及的116个成分,1 271个靶标,929种疾病,以及3 786条成分、靶标、疾病对应关系。2清开灵注射剂作用机制的拆方分析研究:(1)"胆酸-猪去氧胆酸"作用机制研究:主要成分胆酸、猪去氧胆酸均具有较好的类药性;该药对的"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涉及6个靶标和8种疾病,以盐皮质激素受体(MR)和肝X受体(LXRα、LXRβ)为关键靶标,主要涉及脑损伤、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等疾病;GO富集主要在甘油三酯的合成、胆固醇的储存及流出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方面,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胰岛素抵抗通路等。(2)"水牛角-珍珠母"作用机制研究:共筛选出6个成分,其总体类药性较好;该药对的"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涉及765个靶标和595种疾病,以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COX-2)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为关键靶标,以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症和炎症为度值最高的疾病;GO富集主要在小分子代谢、细胞代谢等生物学过程方面,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多种氨基酸代谢通路中。(3)"黄芩苷-栀子"作用机制研究:共筛选出20个成分,其总体类药性较好;该药对的"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涉及198个靶标和369种疾病,以COX-2、PPARy和5-脂氧合酶(5-LOX)等为关键靶标,疾病主要涉及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GO富集主要在化学刺激响应、细胞增殖调控、细胞凋亡及细胞程序性死亡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方面,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多种癌症通路和乙型肝炎通路等。(4)"金银花-板蓝根"作用机制研究:共筛选出92个成分,其总体类药性较好;该药对的"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涉及665个靶标和609种疾病,以COX-2、热休克蛋白90α(HSP86)、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COX-1)和PPARγ等为关键靶标,疾病主要涉及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炎症等;GO富集主要在细胞表面受体相关信号通路、化学刺激响应等生物学过程方面,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cAMP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多种癌症通路及乙型肝炎通路等。3清开灵注射剂作用机制的整体研究:共筛选出116个成分,其总体类药性较好;清开灵注射剂的"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涉及1 271个靶标和929种疾病,以COX-2、HSP86、COX-1靶标度值最高,主要涉及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精神分裂症、炎症等疾病;GO富集主要在化学刺激响应、信号传递、代谢过程等生物学过程方面,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cAMP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多种氨基酸代谢通路、癌症通路和乙型肝炎通路等;模块分析所得6个模块对应基因的GO富集主要在心率调控、心肌收缩调控等生物学过程中,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心肌细胞肾上腺素信号通路和cGMP-PKG信号通路等;具有血脑屏障通透性的29个成分对应基因的GO富集主要在胆固醇代谢过程、胆固醇体内平衡等生物学过程中,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PPAR信号通路、多种氨基酸的合成通路及尼古丁成瘾通路等。(二)基于Meta分析的临床评价研究1清开灵注射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纳入42项研究,累计患者5 905例;在单用或联合西医对症治疗基础上,清开灵注射剂在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利巴韦林注射剂(RR=1.19,95%CI:1.16~1.22,P<0.000 01)等;12项研究累计报告试验组42例药品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s/ADEs),11项研究累计报告对照组34例ADRs/ADEs。2清开灵注射剂治疗肺炎:纳入17项研究,累计患者1 702例;在应用抗生素和对症治疗基础上,联用清开灵注射剂可提高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P= 1.23,95%CI:1.14~1.33,P<0.000 01)等;4 项研究累计报告试验组 27 例 ADRs/ADEs,对照组64例ADRs/ADEs。3清开灵注射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纳入7项研究,累计患者580例;清开灵注射剂联合对症治疗在缩短流行性腮腺炎的退热时间方面优于利巴韦林注射剂联合对症治疗或仅对症治疗(MD =-1.16,95%CI:-1.36~-0.96,P<0.000 01)等;3项研究未发生ADRs/ADEs,4项研究未报告ADRs/ADEs。研究结论1清开灵注射剂各药对的网络关键节点分析、基因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的结果各有侧重,反映了清开灵注射剂各药对之间功效的差异及各药对之间作用机制方面的相互配合,体现了中医配伍用药和复方用药的意义。2清开灵注射剂可能由多个成分通过作用于LXR、COX-2、HSP86和PPARγ等关键靶标,调控胆固醇代谢与其体内平衡、氨基酸代谢、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参与多个信号通路、代谢通路和癌症等疾病通路,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精神分裂症及炎症等疾病中发挥作用。3清开灵注射剂临床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报道较少,但本研究发现其多个作用靶标、相关通路与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清开灵注射剂各药对及其整体处方的"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均具有部分无标度和小世界特性,模块属性很低,适宜采用识别关键节点的方法进行网络分析,模块分析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用。5在临床应用方面,相较于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或对症治疗,联合清开灵注射剂可以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和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效果。但是本研究通过纳入文献的分析,在清开灵注射剂的安全性方面尚无法给出确切结论。
张玉姣[7](2016)在《分析整体责任制护理对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整体责任制护理对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整体责任制护理,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以及腮腺消肿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结论:整体责任制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的预后,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魏艳华[8](2015)在《整体责任护理对腮腺炎合并脑膜炎退热和消肿时间及后遗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整体责任制护理对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2组(n=100)。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整体组采取整体责任制护理,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退热时间、腮腺消肿时间和后遗症的发生率。结果 2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0%,但整体组患儿治愈率显着高于常规组(P<0.05)。整体组患儿组退热时间(1.8±0.4)d和腮腺消肿时间(2.7±0.1)d场智短于常规组患儿组退热时间(3.4±1.6)d和腮腺消肿时间(4.2±2.1)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的后遗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整体责任制护理的应用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疗效,缩短恢复时间,对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王彦刚,余帆[9](2014)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临床治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干扰素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疗效优于干扰素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李雪曦[10](2012)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103例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该院收治的204例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03例,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101例,采用利巴韦林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在退热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头痛、腮腺肿大消失、神经症状缓解及住院时间比较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更昔洛韦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的有效药物,值得在临床中使用。
二、脑电图在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电图在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52例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及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2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CSF病原检出情况 |
3.3 儿童VE临床症状和体征 |
3.4 52例儿童VE实验室检测结果: |
3.5 52例儿童VE脑脊液检测结果 |
3.6 患儿EEG、头部CT和 MRI检查结果 |
3.7 其他病原检查及免疫功能检查结果 |
3.8 治疗情况及预后 |
第4章 讨论 |
4.1 52例儿童VE的病毒病原 |
4.2 52例儿童VE一般临床资料 |
4.3 52例儿童VE临床特点分析 |
4.4 52例儿童VE实验室检查 |
4.5 52例儿童VE脑脊液检查 |
4.6 52例儿童VE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
4.7 52例儿童VE治疗及预后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2)2018年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病毒性脑炎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2017年5月至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8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及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病毒性脑炎的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痰热清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伴脑膜脑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恢复时间对比。 |
3 讨论 |
(6)基于网络药理学和Meta分析的清开灵注射剂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清开灵注射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综述二 清开灵注射剂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清开灵注射剂作用机制研究 |
一、"清开灵注射剂网络药理学基础信息数据库"的构建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清开灵注射剂作用机制拆方分析研究 |
(一) "胆酸-猪去氧胆酸"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 "水牛角-珍珠母"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三) "黄芩苷-栀子"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 "金银花-板蓝根"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三、清开灵注射剂作用机制整体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Meta分析的清开灵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 |
一、清开灵注射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清开灵注射剂治疗肺炎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三、清开灵注射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分析整体责任制护理对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2.1 入院宣教 |
1.2.2 心理护理 |
1.2.3 生活指导 |
1.2.4 随机性教育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整体责任护理对腮腺炎合并脑膜炎退热和消肿时间及后遗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和护理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
2.2 2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和腮腺消肿时间 |
2.3 2组患儿后遗症的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9)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临床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10)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103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定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改善时间比较 |
2.2 不良反应与随访 |
3 讨论 |
四、脑电图在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52例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及临床特点分析[D]. 黎雨.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2018年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病毒性脑炎病原学分析[D]. 胡川泽.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3]2017年5月至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学研究[D]. 樊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4]8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及病原学分析[D]. 王玉英. 山东大学, 2018(11)
- [5]痰热清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伴脑膜脑炎的临床研究[J]. 范小颖.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9)
- [6]基于网络药理学和Meta分析的清开灵注射剂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D]. 蔺梦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分析整体责任制护理对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预后的影响[J]. 张玉姣.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4)
- [8]整体责任护理对腮腺炎合并脑膜炎退热和消肿时间及后遗症的影响[J]. 魏艳华. 当代医学, 2015(33)
- [9]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临床治疗分析[J]. 王彦刚,余帆. 吉林医学, 2014(26)
- [10]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103例疗效观察[J]. 李雪曦. 中外医疗, 2012(25)